中山大学院士名单
1. 中山大学曾益新院士简介
曾益新,广州中抄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1997年海外学成归来,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和生物治疗研究,在鼻咽癌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测定了第一株来自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全序列,明确了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将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确定了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位点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并发现了三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有望提高鼻咽癌早诊率。主持863、973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2. 中山大学医学院士是那两个
根据中山大学官方公布的数据,和医学相关的院士有两个:
曾益新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林东昕 医药卫生学部 。
3.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增名单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43, 基础数学南开大学
龙以明,58,数学南开大学
王恩哥,50, 凝聚态物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62, 凝聚态物理南京大学
吴岳良,45, 理论物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离子体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清华大学
宋礼成,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化工(应用化学)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44 ,物理化学复旦大学
柴之芳,64 ,放射化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
孟安明,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50, 植物生理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66 ,生物信息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54 ,基因组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40,结构生物学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
张经 ,49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54,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
技术科学学部:5人 当选院士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 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化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万立骏 51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陈小明 47 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6 周其林 52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香港科技大学 8 涂永强 50 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庄文颖(女) 60 真菌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丰 4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3 林鸿宣 48 作物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内科学(肾脏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地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周卫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郑永飞 49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莫宣学 70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陶 澍 58 环境地理 北京大学 5 翟明国 61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刘国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国核试验基地 2 许宁生 51 真空微纳光电子学 中山大学 3 怀进鹏 46 计算机软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陈定昌 72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 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于起峰 51 实验力学、精密光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王曦 42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3 王光谦 47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4 王自强 70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5 王锡凡 73 电力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6 申长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郑州大学 7 刘竹生 69 火箭总体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011年12月9日下午在北京公布该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314名有效候选人中,经材料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暨选举和后续的审查确认、审议批准等环节,最终产生51名新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2.6岁。经过此次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中科院2011年新增选产生9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英国等5个国家,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64名。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2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4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5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8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9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2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4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5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6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7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2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3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6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8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9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单位 1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4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5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6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8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9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10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4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5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6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7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3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5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6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7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8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9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9人,分学科领域按姓氏音序为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专 业 工作单位 1 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 70 美国 理论物理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 70 法国 化学 中国郑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3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73 日本 有机化学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4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74 以色列 生物化学 以色列理工学院 5 蒲慕明Muming Poo 63 美国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 罗伯塔·鲁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 53 美国 地质学-地球化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 7 刘必治Bede Liu 77 美国 信息处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8 饭岛澄男Sumio Iijima 72 日本 纳米科学 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 9 罗格·欧文D. Roger J. Owen 69 英国 计算力学与工程 英国斯旺西大学 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53人,分学部以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向涛 50 凝聚态理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孙鑫 74 凝聚态物理 复旦大学 3 励建书 53 数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汪景琇 69 太阳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 陈十一 56 力学 北京大学 6 陈恕行 72 数学 复旦大学 7 欧阳颀 57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8 周向宇 48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 赵政国 56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
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奎岭 47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 方维海 57 物理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3 冯小明 49 有机化学 四川大学 4 李永舫 64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 杨秀荣
(女) 67 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 张洪杰 59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7 张涛 49 化工(工业催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 韩布兴 55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 谢毅
(女) 45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金力 50 进化遗传学 复旦大学 2 赵继宗 67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3 施一公 46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4 桂建芳 57 鱼类遗传育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 高福 51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
院微生物研究所 6 韩家淮 53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7 韩斌 50 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 程和平 50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
物理学 北京大学 9 赫捷 52 胸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成善 61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王会军 49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吴立新 46 物理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 4 张培震 57 地震动力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 陈骏 58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6 金之钧 55 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 7 周成虎 48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 郭正堂 49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崔鹏 55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
持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
环境研究所 10 彭平安 52 有机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立军 66 光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
理研究所 2 王巍 46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 3 尹浩 53 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
研究所 4 吕建 53 计算机软件 南京大学 5 郝跃 55 微电子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 龚旗煌 48 非线性光学、超快光
子学 北京大学 7 谭铁牛 49 模式识别与计算机
视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汉 49 机械电子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2 方岱宁 55 固体力学 北京大学 3 成会明 49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 刘维民 50 润滑材料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5 李应红 50 航空推进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6 邱勇 48 有机光电材料 清华大学 7 何满潮 57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8 金红光 56 工程热物理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9 高德利 55 油气钻探与开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按英文姓氏音序排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工作单位 专业 1 克里斯汀·阿芒托
Christian Amatore 62 法国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化学 2 弗莱明·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61 丹麦 丹麦奥胡斯大学 物理化学 3 阿龙·切哈诺沃
Aaron Ciechanover 66 以色列 南京大学 生物化学 4 雅各布·帕里斯
Jacob Palis 73 巴西 巴西国家纯数学与应
用数学研究所 数学 5 拉奥
C. N. R. Rao 79 印度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
鲁先进科技研究中心 化学 6 苏布拉·苏雷什
Subra Suresh 57 美国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材料科学、
固体力学 7 王晓东
Xiaodong Wang 50 美国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 8 迈克·沃特曼
Michael S. Waterman 71 美国 美国南加州大学、清
华大学 计算生物学 9 张首晟
Shou-Cheng Zhang 50 美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 凝聚态/材
料物理
4. 中山大学微生物研究生导师有院士吗
没有,至少目前抄是没有的,中山大学目前院士(含双聘)17人,但是都不是研究微生物的,具体名单和研究方向见中山大学官方网站:
http://www.sysu.e.cn/2012/cn/xksz/xksz02/xksz02a/index.htm
5. 中国大学的院士数排名
一所大学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人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所大学的教学科研回实力。目前排在前10位的答大学是
学校名称 院士人数
北京大学 30
南京大学 17
清华大学 16
复旦大学 11
中国地质大学 8
中国科技大学 7
南开大学 7
上海交通大学 6
吉林大学 6
中国农业大学 6
出版于美国的《科学》是世界权威科学杂志。最近,该杂志评出13所“中国杰出大学”。它们是
1.北京大学
2.南京大学
3.中国科技大学
4.复旦大学
5.清华大学
6.兰州大学
7.南开大学
8.山东大学
9.武汉大学
10.吉林大学
11.上海医科大学
12.浙江大学
6. 中山大学有哪些好老师
那得看你这个好老师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以两院院士来定义,那么中山大学目前的院士名单如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姓名 出生年月 学术专长 当选时间 所属学部 备注
苏锵 1931年7月 主要从事稀土研究 1995年 化学部
陈新滋 1950年10月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 2001年 化学部
计亮年 1934年4月 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 2003年 化学部
曾益新 1962年10月 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 2005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陈小明 1961年10月 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 2009年 化学部
罗俊 1956年11月 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2009年 数学物理学部
张培震 1955年12月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 2013年 地学部
石钟慈 1933年12月 主要从事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有限元的理论、非协调元的收敛性等研究 1991年 数学物理学部 (双聘)
徐至展 1938年12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研究 1991年 数学物理学部 (双聘)
黄荣辉 1942年8月 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 1991年 地学部 (双聘)
孔祥复 1942年9月 主要从事肿瘤系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研究 1999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双聘)
郑度 1936年8月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 1999年 地学部 (双聘)
陈霖 1945年11月 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研究 2003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双聘)
许宁生 1957年7月 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 2009年 信息技术科学部 (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 出生年月 学术专长 当选时间 所属学部 备注
林浩然 1934年11月 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 1997年 农业学部
林东昕 1955年10月 主要从事肿瘤遗传研究 2013年 医药卫生学部
孙玉 1936年4月 主要从事战略兵器试验系统及军事战略通信系统研制工作 1995年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双聘)
谢立信 1942年12月 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等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 2001年 医药卫生学部 (双聘)
7. 罗俊算中山大学院士还是算华科院士
不说多的,罗俊是中央直接调任到中山大学的校长,你觉得如果是华科的全职院士,那中山大学的校长职务倒成了兼职?副部级的校长是兼职的,这可能吗?
8. 中山大学的介绍太不准了吧 没有一个院士
历史上有多少名院士就不讲了,中大现任院士如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亮年专 许宁生 苏锵 陈小属明 曾益新 孔祥复 石钟慈 陈新滋 郑度 徐至展 黄荣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浩然 孙玉
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几位院士
2007年10月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深明教授出席了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专的第93届美国属外科年会,并被授聘为美国外科学院院士。据了解,美国外科学会成立于1880年,是美国最古老和最有声望的外科组织。美国外科学院成立于1913年,是一个由外科医生组成的专科及教育组织,旨在促进外科医疗服务,并为教育和临床服务制定标准。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当选者均为在国际外科领域具有领导地位,同时在医疗服务上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专家。这次王深明教授荣获“美国外科学院院士”标志着附属一院在国际外科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