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名单 » 工宣队进驻大学的时间

工宣队进驻大学的时间

发布时间: 2025-07-02 13:14:03

① 湖南平江一中的校史沿革

平江第一中学肇自清代同治六年(1867)之天岳书院,迄今已有139周年历史.其间风云变幻,世事沧桑而弦歌不辍.1928年7月,彭德怀同志于此间发动著名的平江起义,湖南和平解放协议亦在此商定,革命传统代代相承.办学一个多世纪以来,人才辈出,业绩彪炳,可谓桃李遍及天下,为祖国之繁荣民族之昌盛作出了贡献.今撰校史,以昭前贤、示后人 , 期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从天岳书院到平江第一中学
清代同治六年(1867),平江知县麻维绪集邑绅在县城东南三里的黄土(即今址)捐资新建天岳书院。计有讲堂三间,院长住宅三间,头门、二门各三间,东西斋各十四间。讲堂东面建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三间。院外有两层围墙,规模宏大,耗资万余缗。邑人张岳龄(子衡)捐置基地并买田租138担,以资膏火。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平江遵照“改各县书院为小学堂”的指令。由余勋臣、张莉堂、凌唐卿等发动邑绅捐资,在天岳书院兴办了平江县官立高度小学堂。后又改名平江县初高两等小学堂,校长廖幻君,是为平江现代学校之首创。 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由留日归国的同盟会员李晓初出任校长。民国四年(1915),平江县初高两等小学校改名为平江县第一高等小学校,后迁往县城文庙。
民国八年(1919),平江县已有五百多所国民学校,十多所高小,而师资奇缺。针对这一情况,以周士鹄(丽彬)为首在天岳书院创办了平江县立师范学校,学制五年,招收15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周任校长。后继任校长的有向能化、李桔云、黄干屏、余治恒等。民国十四年(1925),县教育会议决定改办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七月,师范停办。毕业学生有一至五班共180名,其中除本科外,有甲种讲习科20余名,乙种讲习科50余名。
民国十八年(1929),平江县立乡村师范在天岳书院创办,招收16岁以上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首任校长朱博善,继任校长周士鹄、吴光仁。民国二十年(1931),全校有教职员10名。后该校又迁至文庙,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停办。肄业学生转入湖南岳郡联立师范学校。
平江开办中学始于清末。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省普通中学堂统计表》载:“平江中学堂学生82名,教职员7名。为初中两个班,系五年制,校址设天岳书院。”
民国十四年(1925)春,平江县立师范学校改办县立中学,招生三个班,有学生120名,连同原有的师范三个班,共六个班,共有学生240名,教师18名,学制三年,校址设天岳书院。校长黄佳凡。民国十五年(1926)与县中同时开办的明伦中学(原设文庙)并入县中。民国十六年(1927)县立中学第一班学生毕业,学校停办。
革命年代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腾代远率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部分官兵在天岳书院操坪宣布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民国三十年(1941)春,平江县立中学重新开办。初假附城金窝张家大屋为临时校址。设初中、简师各一班,学生110名,校长方典康。
民国三十一年(1942),黄佛接任校长,充实设备,增筹校产,修复平江县立中学旧址天岳书院。七月,经教育部核准备案,十一月迁回天岳书院。
1945年3月,王震、王首道率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南下,曾驻军于天岳书院内。
民国三十三年(1944)五月,日军四度犯湘,县城沦陷,学校迁至木贞乡大马丘(现木金乡思龙村)。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之下,仍然弦诵未辍,坚持办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当时任平江县长的张慕槎在夫人骆志清女士的提议下,将省政府奖予张的三万六千元全部捐赠给学校办高中。2月,县立中学招收高中生一个班,计新生49名,为平江高中之始。时任校长黄佛曾脚蹬草鞋步行半个多月,到省教育厅所在地贵阳县为该班备案。因为战乱,校址设木金乡背里屋(现木金乡公安村),与大马丘的初中部相隔约五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军投降.九月,平中学生返回天岳书院开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上期,县立中学奉令停招高中新生,并停办高中第二班。是年下学期,该校有高中1个班,学生25名(其中女生3名);初中7个班,学生450名(男生402名、女生48名),教工41名。
平江县立中学自办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历时9年,共有11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其中初中20个班、高中1个班、简师3个班。为平江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 1949年7月,平江解放。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县立中学,当时计初中6个班,学生275名,教职员24名,校长朱博善。
1949年7月27日,程潜、陈明仁派陈星龄等为代表,到天岳书院与湖南省委金明等五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接头,商谈湖南和平解放谈判事宜。
1950年4月7日,经长沙专署批准,启明师范并入县立初级中学
1951年8月,县立初级中学在长寿街设立分部,招收1个班,学生50名。
1952年11月,平江县立初级中学改名为平江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先后为钟坤 、凌尚武。
1958年9月,平江县第一初级中学设高中部,招收4个班,学生180名,成为完全中学,易名平江县第一中学,由副校长李淑益主持工作
1958年12月21日,彭德怀元帅来一中视察,接见师生代表并合影,亲笔提写了“平江第一中学”校牌。
1960年前后,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人民解放军上将钟期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中将刘志坚、方强,中共中央委员江西省委第一任书记江渭清,湖南省军区副师令员吴自力等来校视察、作报告和题词。 1962年,平江一中以优良的教学质量跨入省先进行列,文化大革命前的历届高考成绩均居湘潭地区前三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期,学校蒙受严重损失,被迫“停课闹革命”。1986年9月工宣队进驻,成立校革委会,领导学校斗批改。1973年,《湖南日报》曾整版刊登关于平江一中所谓“资产阶级专家治校”的典型,学校的优良传统横遭批判,教师被揪斗,受迫害。在“欲罢不忍、欲干不能”的年代,广大师生受害匪浅,学校档案及各种资料丧失殆尽。在此期间,先后主持工作的有陈漂兮、叶甘棠、毛楚维、邹康密、李燕安。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下放离校的校长李淑益及教师陆续返校,教学工作重新走上正轨,教学质量蒸蒸日上。1978年平江一中定为县重点中学,同年被评为岳阳市重点中学。
改革开放1979 年共青团中央举办新长征火炬接力赛,平江一中与南昌、瑞金、遵义同为点火之地。
198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题写了平江起义纪念馆。原天岳书院(平江起义旧址)正式辟为革命纪念地,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5年7月22日复原陈列,7月22日为纪念平江起义五十周年在平江起义旧址隆重举行了彭德怀同志铜像揭幕典礼。
1984年,平江一中高考录取率达75% ,跻身省高考先进行列。
1986年,平江一中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结成姊妹学校。并与湖北通城一中、江西修水一中建立了协作关系。
1995年10月,岳阳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平江一中举行。在省、市支持下,学校耗资180余万元,修建了设备较为完善的400米田径场。 继李淑益之后,此段时间相继担任校长的有刘仔坚、曾祥泰、彭知微、李日瑛,现任校长李德庆。
从天岳书院到平江一中,学校跨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征程。 平江一中,校园面积317余亩,依山傍水,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大致分为四个建筑群:
第一建筑群为校门前彭德怀铜像广场,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彭德怀同志铜像”光辉夺目,与造型别致的校门上彭德怀同志题写的校名交相辉映;
第二建筑群为天岳书院旧址,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题写的“平江起义纪念馆”熠熠生辉;
第三建筑群是新建的现代化教学楼区。高、初中教学楼可供48个班同时开课,有设备完善的理、化、生实验楼,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语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报告厅和校园网络,高标准的综合楼;
第四建筑群是生活区和高标准的田径场,有可供千余名学生就餐的食堂,有可容纳千余名寄宿生居住的男女生宿舍,有六栋百多套宽敞的老师住房。
学校现有高中班48个,学生2700余人,教职工208人,其中中学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0人,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人。学校占地317亩,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属省级“文明卫生单位”、“园林式单位”。
近几年来,学校投资35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体艺中心、学生公寓等系列校舍,装备了多媒体、校园网、中心控制室、广播听力系统等现代教学设施。 图书馆藏书7.5万册,运动场占地40亩,开辟了400米标准田径场、球场及游泳池。实验、劳技、艺术、体育等教学装备均达省I类标准。同时,学校还拥有150万元的“天岳教育基金”,奖优扶贫,为贫困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学科竞赛16人获国家级奖,88人获省级奖。参加各项各类科技、艺术、体育等竞赛获国家、省市级奖的220多人次。连续三年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在全市名列第三,其中文科名列第一,音、体、美专业特色显著,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种类竞赛活动,48人次在省市获奖,学校曾三次被评为“岳阳市普通高中(省示范性高中组)教学质量先进学校”。2005年被武汉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匾牌,2006年被湖南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学校”称号,2007年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授予“国防生生源基地”。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特色之路,教育教学工作踏上新的台阶。学校相继晋升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岳阳市“文明单位”、市级“模范职工之家”。同时,被评为县“十佳勤廉单位”;教研工作成效显著,外语组荣获省“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集体”称号。体育组主持的“实施综合运动处方”课题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46篇在国家、省、市获奖,其中国家级奖11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一、二批上线录取313人,录取人数在全市重点中学名列第三(其中文科名列第一)。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学科竞赛6人获省级奖,45人获市级奖,在全市名列前茅。体育代表队参加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许雄同学获1500米、5000米两项金牌,并破1500米记录, 陈峰获400米接力赛第4名,许雄同学以优异的专业特长被清华大学预录。刘滔同学在全省艺术节“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中获一等奖。胡召前同学参加全省青少年创新与发展大赛荣获三等奖,在全市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作题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办学水平》的典型经验介绍,同时被评为岳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重点中学组)“先进单位”。
平江一中这所百年名校,正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伴随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② 古浪县第一中学历史沿革

古浪县第一中学历史沿革

学校于1957年成立教育工会,同年8月,获得省财政厅拨款3万元,用于宿舍建设。1958年,选举校务委员会,并在6-8月国家拨款4万元,师生共同参与校建。7月15日,响应文教指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7月26日,县委书记梁星来校作报告。8月22日,古浪县任命王国壁、张家驹职务。9月4日,张玉良任副校长,胡相如调任二中校长。9月25日,学校更名。11月14日,县委关注学生报到情况。11月21日,张家驹赴京学习。12月13日,通知学生返校上课。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学校更名。

1959年至1965年间,学校经历了第一届学生毕业、陈述贤出席文教群英会、国务院恢复古浪县建制、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选举第二届校务委员会、党支部选举胡相如为书记、传达全国总工会通知、学习王杰系列活动等事件。

1966年至1977年,学校经历“文革”开始的运动、革委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古浪一中革命委员会成立、工宣队进驻、小学并入古浪一中、中小学建立年级组、学校更名为古浪中学、工宣队再次进驻等时期。

1978年至1985年,学校领导多次变动,期间师生获得荣誉,学制转换,开展多项教育活动,得到政府表彰。1986年,学校名称更改为古浪县第一中学。

1988年,古浪县第一中学启动开门办学项目,进行建窑洞、制作纸浆桌凳、农场平田整地等建设。同时,学校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在青少年科技评比竞赛中获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被确定为武威地区“业余训练点校”。

1989年,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中小学实验室与仪器管理”先进单位,师生参与了“甘肃省中小学歌咏比赛”,获得多项奖项。张尚友、祁成勤获“优秀园丁”奖。

1990年,学校领导变动,陈学祯任校长,于祥麟任党支部书记。教学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被授予“武威地区‘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称号。

1991年,实行坐班制,恢复值周制度。学校获武威地区“中小学歌咏比赛”一等奖,胡登福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2年,古浪一中党政正职升格为副县级。成立中心教研室,召开教学优胜者表彰大会。教师赴兰州学习,学校改建为“大观园”。实施学生考核办法,加强管理,成立“课堂教学评优”领导小组。

1993年,实行教研组集体办公制度,学校实验室获“实验仪器管理先进单位”。学生毛宗舜、韩国峰的教具获三等奖。原建校门竣工并举行剪彩仪式。

1994年,无具体事件记载。

1995年,远足野营活动。文明形象塑造活动动员。教师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评优”。教师普通话、粉笔字比赛。出版《古浪一中校史》。校史展览完成。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全校师生欢迎校友。建校40周年校庆结束。教育教学督导。购进车辆。开展“三项教研活动”动员会。

1996年,远足野营活动。文明形象塑造活动动员。教师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评优”。教师普通话、粉笔字比赛。出版校史。校史展览完成。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建校40周年校庆结束。教育教学督导。购进车辆。开展“三项教研活动”动员会。

1997年,省委宣传部长来校调研。开展“迎香港回归”系列活动。提出“推行实用型教研,培养研究型教师”方针。学校获“优秀考点”称号。获“地级文明单位”奖。

1998年,高考上线人数突破百人大关,常海、王应科分别获文、理科状元。学校党支部获“全县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称号,师生在“庆七一 颂改革”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新领导班子成立。全校师生共捐资4000多元救助失学儿童。邱萍、王富民撰写的教改实验报告获省级三等奖。举行第19届运动会开幕式,组织街头表演活动。青年志愿者周忠民进行电脑培训。学校德育工作获先进集体称号。学校管理获先进称号。

1999年,建起第一个微机室,师生参与微机培训。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校务委员会和工会委员会。高考状元李明珍、段斌分别被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录取。沈开禄获“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赵国卿、杨万元、张辉林获“优秀教师”称号。学校安装调频发射台,利于英语口语教学。祁成勤的教改研究成果获省级三等奖。

2000年,启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获“三·八”体育活动优秀组织奖。高三教师赴兰州参加高考研讨会。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闭幕式。装备有线广播教学系统。学生舞蹈《古塬喜庆》在全市文艺汇演中获奖。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召开家长会,表彰优秀教育家庭。《古浪一中报》创刊。举办“绿茵奖”作文大赛。政史组举办“国情知识竞赛”。

2001年,启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获“三·八”体育活动优秀组织奖。高三教师赴兰州参加高考研讨会。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闭幕式。装备有线广播教学系统。学生舞蹈《古塬喜庆》在全市文艺汇演中获奖。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召开家长会,表彰优秀教育家庭。《古浪一中报》创刊。举办“绿茵奖”作文大赛。政史组举办“国情知识竞赛”。

2002年,启动优秀作业、教案珍藏评比。开展赏识教育活动。开题仪式。组织教师参观学习。新教学大楼开工。高考复习提出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档案。邱萍、王富民老师作品获奖。开始举办高考辅导讲座。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选出校务委员会。武威市“两法实验”先进单位表彰。论文评奖,获二、三等奖。

2003年,学生公寓楼动工。县上表彰教学质量显著单位。启动抗击“非典”工作。确定县教育局兼职教研员并明确职责。李鸿获“武威市劳动模范”称号。新建学生食堂开工。

2004年,电教馆检查组对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进行检查。启动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白成林被评为“古浪县第二届‘十大优秀青年’”。新教学大楼落成。学校在“教育质量年”活动中获奖。举办学生“业余党校暨开学仪式”。香港地区中小学校长参观学校。成立“开心教师会客厅”,开展“保先”教育活动。党员教师发展。

2005年,学校通过“市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郑经奎被任命为校长。召开高考动员大会。举行高考质量表彰奖励大会。

③ 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语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校概况

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多能力、国际化人才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具有严谨的校风、教风、学风,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校现有虹口、松江两个校区。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环境优雅。松江校区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800多亩,环境优美。

学校拥有完备的大专、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和科研院所。设有26个本科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19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教育技术学、新闻学、欧洲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交学、翻译学),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国际关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 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俄语),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目前,全校共有研究生1100多名,本科生5300多名,专科生1000多名,留学生900多名。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论文、专著、教材、工具书在国家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种有影响的刊物在国内发行。

学校坚持抓好外语基础教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专业结构设计总体分为复合型(语言+专业)、双语型(少数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三大类。本科生设立导师制,实行学分制和主副修制。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先后来我校访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每年还派遣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学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论坛。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贷学金、帮困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

学校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应用专业人才,遍布世界五大洲。进入新世纪,上海外国语大学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学校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于1949午12月正式成立,校名为上海俄文学校。最初校舍为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1950年2月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即现校址。

1950年,学校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1年4 月建立东方语文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我校。至1952午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英、 缅、越南、印尼5个语种, 1952午下半年,全国始行统一招生,同时开始院系凋整。根据教育部指令,我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9月,学校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11月,又改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为3年。10月,经过全国第一次统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正式入学。至1956午6月,学校先后招收7期学生共3998人,已毕业2087人,在校学生1900余名(含研究生),教师241名,其中苏侨教师90人,中国教师151人。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我校增设英、德、法语专业,学制定为4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57年,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我校学习。1958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外语院系调整方案, 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我校。同年,我校开办夜校部,设英、德、法、俄4个语种,第l批学员2200人入学。与此同时,我校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德、法、 日、阿拉伯、西班牙等6个语种。1961年初,上海外贸学院成立,我校外贸外语系6个语种的师生全部转入该院。1962年, 上海外贸学院停办,其外贸外语系师生并回我校,学校重新恢复外贸外语系建制。

196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我校为全国重点高校,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由我校和上海市教育局共建的附属外国语学校招生开学。1964年,增设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同年8月,上海外贸学院复办,我校外贸外语系再一次转回陔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校被迫停课。1968年8月,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1970年开办试点班招收学员32名(设英、德两个语种)。1972年2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局决定,上海外贸学院并入我校。同年5月,学校恢复招生,学制3年,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新生入学,至1976年前后共收5批学生2542人。1972年10月,在我校设在安徽风阳县的“五七”干校开办外语培训班,设英、俄、德、法、日、阿拉伯、西班牙等7个语种,连续3年共收上海地区应届高中毕业生600余名。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1977年恢复统考招生,11月,进驻学校的工、军宣队全部撤离。1978年,学制恢复为4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同时,上海外贸学院复校,有关人员转回该院工作。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1979年恢复出国培训部,成立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同年,我校和徐汇区区政府共同创办分校(今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

自80年代起,学校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在办学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总的目标是把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改办成多科性应用文科类的外国语大学。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年,我校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的部门预审。

东方语学院是在阿拉伯语系的基础上于 1997 年组建而成,学院现设阿拉伯语系,韩语系,波斯语专业和泰语专业,其中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于 1986 年被批准为硕士授予点、1998 年被批准为博士授予点。研究生教学设有 3 个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语言研究方向、阿拉伯文学研究方向和阿拉伯文化研究方向。该专业于 2001 年 9 月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下设阿拉伯学研究中心;韩语语言文学专业建于 1994 年 ;波斯语语言文学专业和泰语语言文学专业,均增设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④ 7月27日的党史记录

1949年7月27日至8月15日受中共中央委托,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财政经济会议
1949年7月27日至8月15日受中共中央委托,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的财政、金融、贸易部门领导人参加的财政经济会议。会议确定全力支持解放战争彻底胜利和维持新解放区首先是大城市人民生活的方针,并就统一财政经济、控制市场物价提出了措施和步骤。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止,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109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志愿军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余人。美国开支战费400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资560余万吨。
1968年7月27日“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进清华大学,宣传停止武斗
1968年7月27日北京60多个工厂,组成3万多人的“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进当时派性斗争激烈的清华大学,宣传停止武斗,收缴武器,拆除工事。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据此,各城市的大、中、小学普遍进驻了工宣队和一些军宣队,一些“老大难”单位和军事院校也派驻了工宣队和军宣队。这有力地平息了武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动乱。

热点内容
山西医科大学博士英语 发布:2025-07-03 09:38:42 浏览:61
美国大学特招 发布:2025-07-03 09:22:38 浏览:371
天津大学专业最好 发布:2025-07-03 09:15:43 浏览:745
美国大学监察 发布:2025-07-03 09:05:08 浏览:707
西南财经大学专业极差 发布:2025-07-03 09:05:03 浏览:975
南京大学推免名单2017 发布:2025-07-03 09:04:23 浏览:671
河南大学环艺考研真题 发布:2025-07-03 08:52:56 浏览:589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炙教授 发布:2025-07-03 08:46:32 浏览:295
大学里谁能管大学老师 发布:2025-07-03 08:37:54 浏览:485
伯克利大学转学offer时间 发布:2025-07-03 08:37:20 浏览: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