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思政课副教授张晓燕
『壹』 复旦大学张晓燕的思修给分怎么样
我在上陈老师的思修课,她会给我们分享她生活中的新想法,常常是一节课围绕一个词语引出许多发人深省的内容。
『贰』 复旦女教授陈果情商真的很高吗
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陈果”爆火网络,她被称为“复旦北区”三宝之一,上她的课,要用抢的,得提前去占座,去晚了,过道和教室后门都是人,火爆异常。有人专门驱车前往,就为了听她一节课,听完之后,人生困惑茅塞顿开。
在这个速食年代,她的话语不功利没有戾气,但却能轻巧击中你,引发精神共振,女人要有优雅的外表,更要有会不断思考的大脑,这样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魅力。
观点粗略,欢迎评论。
『叁』 徐家林的介绍
徐家林,男,1966年生,安徽合肥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优回秀思政课教师、上答海市模范教师,中央编译局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另有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原副会长、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
『肆』 请问,复旦大学的所有思政课、七模课(就是那些必修的)考试是不是开卷啊考试会不会很难(本人是15
建议你去复旦大学贴吧发帖问问,那里大多都是本校学生!应该会有人了解,在那里问效率可能会更高!且回答比较详尽可信
『伍』 复旦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计科狗答一波,首先推荐阚海斌老师的线性代数!(如果是文科生就算了吧。。。)
线性代数一般学校都有的课。如果想从事理工科方面的这门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由于这个课和高中脱节太大,矩阵的内容太抽象而复杂,很少有老师能够讲的深入浅出,大部分都是上的云里雾里的。但是!阚老师这个课讲得几乎没有半句废话,每当一个新定义出现的时候都会先做好充足铺垫,并且会给你讲一下你学的这个在计算机科学里以后有什么用,比如特征值在人脸识别数据降维里都有什么用,总之强烈推荐。
最后要说一句,学习知识的过程都是枯燥的,所谓的课程有趣也是需要你对老师讲的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看法之后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而如果是专业课的话老师一学期16节课基本上课本内容都是刚好讲完,所以还是需要私下对书本有了一定掌握之后再去蹭课啊~
『陆』 专业课堂思政教育时间应该控制在多少合适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高考选了环境专业,跑去问班主任这个专业毕业后做什么,老师思考良久,说可能去环保局,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单位;而时至今日,在我们国家,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为何要在国际上争取碳排放权?因为碳排放量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享受的程度,但对发展中国家,也许事关生存发展。”……这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为全校教师开讲《环境管理》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内容。
日前,复旦大学举行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五位教授分别在五间教室同时开讲,听课“学生”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和全校教师。这次交流旨在通过示范课展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之间的“两张皮”现象。
专业课程每个细节,都可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此次示范的五门课程,除了包存宽主讲的《环境管理》以外,还有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的《国际关系导论》、化学系孙兴文的《有机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沈皓的《核技术概论》、基础医学院刘琼的《组织胚胎学》。这五门课都已列入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这五门课中有三门是理工类专业课。据介绍,这是因为过去100多年中,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大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年轻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当他们习惯于课堂上所接受的都是发达国家案例时,也许在遇到问题时习惯向西方世界寻找“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徐雷教授称,学校曾做过调查,许多教授平时授课确实在课程中融入对学生价值引导的内容,只是不成体系。
比如他曾在听物理系一位教授上课时,发现这位教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回看某天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并开展讨论,那一期节目介绍的是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
此次展示课上,核物理专业教授沈皓就从公式的严谨推理,谈到核技术的利用,再谈到老一辈科学家对核技术的贡献,鼓励年轻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闻人”。最后,她按惯例为听课“学生”布置回家作业——听一听歌曲《马兰谣》,从中感受爱国情感。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教授听完课感慨道,沈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基本原理讲得很清楚,而且还把“两弹一星”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课堂上花费时间不多,但对教师和教材提出了全新要求
其实,每一节专业课上,也许只是几句话、几张PPT,并无需太多时间,但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却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起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这是不少教师听完课后的感触。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背后却需要专业课程老师长期的积累和精心的备课,甚至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备课组。据了解,复旦大学很多院系都已组建强大的课题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以此次《有机化学》概论课为例,孙兴文教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还介绍当代中国科学家对有机化学的主要贡献,比如,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首次完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2015年,屠呦呦由于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早则有中国科学家黄鸣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沃尔夫-基斯内尔-黄鸣龙还原反应,成为长时间以来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新中国成立伊始,黄鸣龙冲破种种阻力,从瑞士携妻带女回到祖国,还带回一批仪器设备,投身新中国的科学事业。
“这样的教学,老师不再可能照本宣科。”化学系王全瑞教授介绍,除了本身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外,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为此,化学系专门组建课题组,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共同备课。
课程思政要全覆盖,实现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水乳交融
据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介绍,自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形成共识,复旦大学随之启动新的课程建设,以实现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水乳交融。
2017年6月,复旦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推进三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两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历时一年多,学校已经建设46门示范性课程,并且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广,而上海医学院已全面推进“医学与人文”课程思政建设。
据悉,复旦大学今年6月11日通过了《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示范课程建设,明年将建成72门示范性课程。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据悉,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教师分类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未来还要通过教材建设,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好教材。
『柒』 哲学是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吗
哲学是为人类获得认知而领路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成立依据也是部分人的高回超认知,如答今,人们的认知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取认知的方式就是科研,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已无必要独立存在了,其应和科学被合二为一了,不管是有神论对,还是无神论对,人们都是要逐利自由竞争的,都是要通过获得认知而在逐利自由竞争中获利的,不会有神仙来给好处或看人给好处的,科学取代哲学是必然。哲学,就是爱智慧。是使人爱动脑子变聪明的学问。它的作用就是使人动脑子变聪明。它不是用它来干事的,而是作用于人的。使人爱动脑子变聪明。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恐怕是教科书上的观点。学好了哲学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那改造世界观就太容易了。那就不用参与社会实践了。不要把哲学看的太复杂,它没有那么多的作用。不用活学活用,立竿见影。没那个作用。我的答复可能让你失望了。
『捌』 上了一学期思政课你在学习习惯上做了哪些改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复旦大学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跨校直播互动的形式开讲,全国高校共计9万余名学子在线听讲。3名复旦大学思政课青年教师同时授课,从“大学生活有没有意义”的话题切入。
课上,有学生当堂发问:“高中时目标很明确:考大学。现在上了大学,好像没了目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果回答:“意义”像种子一样会萌发,像花朵一样会绽放,不过要静待时机。其次,不要怕犯错。哪里错了,就从哪里开始。再次,不要只想着当主角,演好并享受自己的角色,配角一样精彩。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洋务派的“对外和戎”主张、如何把握现代化与西化的辩证关系……一个个面向复旦大学全体学生征集的问题被精心编撰进《难点解析》辅学读本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认为,只有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甚至不回避敏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钻研动力。“我们最终是要解答好学生的困惑,帮助他们形成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知。”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我们围绕这些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思政课程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成为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一门课。
『玖』 谁是复旦大学“最美”思政课教师,受学霸认可,成为学子的精神导师
复旦大学是我国重点建设的985、211大学,也是双一流高校,是小匠梦想考入的高校,能够考上复旦大学,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复旦大学学霸汇集,师资力量雄厚,是许多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学府,它和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合称为著名的“清北复开”,名声享誉海内外。
年纪不小的陈果老师,感情状况也是被不少人关注,但这毕竟是她私人的问题,我们也不好过问。
人红是非多。陈果老师一路走过来,多少也是受到了争议和质疑,甚至有人造谣她被复旦大学停课。
有的人把陈果老师归类为“心灵鸡汤导师”,认为她的课程都是一些“鸡汤类”的内容,现实价值并不大。
面对质疑,陈果老师还是一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她不怕非议和质疑,因为她的内心很坚定和充实。
小匠想表达的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必站在道德的风口浪尖去评判他人,管好自己,已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