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博士生导师
Ⅰ 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的导师有哪些
348文博综合
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张之恒主专编,《中国考古属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周静,罗雁冰,康忠槠编,《文物保护学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王蕙贞编著:《文物保护学》,文物出版社,2009年。
Ⅱ 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毕业是历史学学士 请问可不可以当老师
本科生是不可以直来接读博士自的。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个学历层次:分别为专科,本科,研究生,而研究生学历为最高学历,但研究生可以根据学位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博士研究生即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博士生,是研究生学历的最高一级。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考上了博士,读博士等,正是指博士研究生。正在读的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严格来讲只能称为博士研究生;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条件,必须是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才可以报考。所以本科生是不能直接读博士的。
Ⅲ 中央民大文物与博物馆导师师资
编辑本段简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全国历史较长、规模较大、藏品较多的民族学专业博物馆之一,是全国高校百余家博物馆中唯一收藏、展览56个民族文物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展出党的好干部牛玉儒同志遗物的博物馆,还是中国北方唯一展出台湾少数民族文物的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始建于1951年,当时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文物室,著名的民族学家杨成志先生是文物室的第一任主任。1982年改为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文物研究室。1988年9月16日经国家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支持和推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2002年学校决定将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旧图书馆进行装修改造,作为博物新馆使用。现在新馆已经于2004年9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博物馆已经实现展厅和库房恒温恒湿,24小时监控。现在馆藏有全国56个民族的锦旗、革命文物、土特产品、生产工具、服装、皮毛、古器物、历史文献、珠宝器、武器、乐器、宗教用品等14类文物,及国外部分国家和民族的瓷器、钱币、图片等文物,约2万件(套)。这些藏品的特点,一是族属、内容全面丰富,反映全国56个民族历史、文化、精神风貌的各类文物几乎都有收藏。二是以各民族民间传统服饰、首饰居多。大部分服饰都已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这些服饰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在纺织、印染、刺绣、鞣制皮革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精湛技艺。三是许多藏品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历史纪念意义,如解放初期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献给毛主席、各地少数民族人民献给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大量珍贵礼品。这些藏品生动真实地记录和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亲切关怀和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对党中央、毛主席的衷心拥护与爱戴之情。四是不乏具有很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以来的铜镜、铜鼓、陶俑、瓷器、古钱币、字画,元、明、清时期的古扇,蒙、藏等民族贵族阶层使用的金银器皿、藏族的唐卡、黎族的龙被、畲族的族图、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珍贵宗教器具和典籍,藏、傣、彝、纳西、水等民族的古籍等。五是高山族的文物数量大、精品多。很多藏品都是进行民族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民族服装本馆现在有工作人员12人,来自7个民族。其中包括教授(博导)2人、副研究馆员5人、馆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人,硕士1人。上述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在全国博物馆中是罕见的。
Ⅳ 华豫之门的鉴宝专家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杨宝杰籍贯: 北京
青铜类和杂项类专家
玉器专家、杂项专家
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杨宝杰——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从事文物工作20余年。先后参加编写《首都博物馆藏古玺印》《首都博物馆藏印选》《玉器之美》《首都博物馆藏砚选》《北京文物大系青铜卷》《首都博物馆藏铜佛》《中华古砚》等书。从事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
籍贯:山东 淄博
中国收藏家协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中国航班》杂志特约专家委员、资深玉器收藏及鉴赏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多年从事玉器收藏研究工作。
丁钐 1998年始步入收藏领域,独爱玉,拥有较丰富的藏品。1999年至2007年,远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考察和学习海外收藏的中国古玉,在玉石收藏文化的研究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鉴定理论,受到广泛认可。曾任《荆州楚玉》编委,多次参与《中国民间精品藏玉集》的整理及征集,多次受邀参加全国玉器研讨会及各类考古工作。
点评风格:直抒胸臆 见解独到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曹宏志籍贯:天津
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古玩公司总经理。
鉴定方向:瓷器、杂项
天津古玩公司总经理,拥有近30年的古玩市场实战经验
点评风格:气势澎湃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黄鼎
籍贯:福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艺术总监或鉴定顾问工作。《上海证券报》、《美术报》艺术品鉴藏专栏的专栏作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浙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书画鉴定专家之一
点评风格:激情、严谨
黄鼎,福州市人,1961年生,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或艺术总监或学术顾问等职。从事中国画创作和名家书画的鉴定收藏专题研究近廿年,1992年(三十一岁)即出任香港朵云轩版的《陆俨少书画藏品集》一书的学术顾问。1994年又应约担任国内西泠印社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陆俨少课徒画稿新编》二部画册的特邀编辑。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大展并获奖。近几年发表于《美术观察》、《收藏家》、《新美术》、《艺术》、《荣宝斋》与《香港视艺》等海内外专业期刊上的书画鉴定学术论文达三十多篇,已撰写出版《名家书画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我说书画作伪》学术著作二部。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王育成
籍贯: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杂项鉴定专家
点评风格:儒雅、缜密
王育成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197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先后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馆员、副研究馆员。199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2000年任研究员,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学道教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王育成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文化史及军事文化史,代表性著作、论文有:《道教法印令牌探奥》(精装大16开带书套本,200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精装大16开带书套豪华本,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火器史话》(2000年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出版)、《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称国规律》(江汉考古、1982年1期)、《中国父系氏族时代战争问题探索》(中国史研究、1986年3期)、《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1期)、《中国古炮考索》(中国史研究、1993年4期)、《明武当金龙玉简与道教投龙》(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3期)、《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1996年第9辑)、《略论考古发现的早期道符》(考古、1998年1期)、《唐代道教镜实物研究》(唐研究、2000年第6卷)、《道教文物艺术与考古发现》(法国汉学、2002年第7辑)、《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考古学报、2003年4期),等等百余篇。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王立军
籍贯:南京青铜器、佛像鉴定专家
2008年度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
点评风格:率直 、幽默
王立军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从事青铜器鉴定三十五年。 著有大量专著和论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王立军的“藏宝语录” :
手里的藏品到底真不真,这可能是所有藏家心中最“纠结”的话题。答案在市场中,也在鉴定师们的口中。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毛晓沪 籍贯:北京
瓷器鉴定专家。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从事瓷器鉴定四十年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陶瓷鉴定家之一,从事鉴定40余年。
点评风格:睿智 、犀利
毛晓沪男,1951年生于中国上海,古董投资专业顾问,是当代中国古陶瓷界著名人士,擅长瓷器鉴定、古陶瓷修复。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在古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和古陶瓷复制三大领域均有高深造诣。 生于1935年,河南卫视鉴宝栏目《华豫之门》专家组成员。有30多年的收藏历史,专门收藏和研究高古瓷。是天雅古玩城顾问、文物投资收藏资深评论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藏家,本身是音乐家出身,离休前曾经担任过中央乐团的第一提琴。
收藏古陶瓷超过30年,有丰富的藏品和许多独到的收藏经验。曾经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发表过:关于古代艺术品保护和收藏问题的演讲。曾经多次出任北京市文物局举办的古陶瓷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与故宫、国家博物馆的顶级专家同台授课。是非官方的古陶瓷专家。高古瓷收藏是业余嗜好,孜孜以求30年,家里简直是一个小型的陶瓷博物馆。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摊贩和北京古玩城的老板们几乎都认识杨先生,他们叫他“杨老师”。这不只是因为他每周未都风雨无阻地去转几趟,也不只是因为他平易近人,关键的“眼力好”在圈内几乎是公认的。连古玩城老板们拿不准的都要找他来看看。“说”收藏、“说”投资、“说”陶瓷,自然与众不同。 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目玉器鉴定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玉器鉴定专家、江苏国际频道《甄宝坊》栏目玉器鉴定专家、江苏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鉴别古玉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的清的,要经过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还要门路对。有些人,玩了几十年,因为门路不对,依然是外行。当然玩玉要有经济实力,要跟对人,能进入主流圈子。有些人穷其一生,花了大价钱购买的玉也许就是假的。
投资市场上的玉石中,比较珍贵的是古玉,即清代以前的玉石。与新玉相比,投资古玉更有升值空间,因为古玉有限,而想买的人越来越多,供求决定了它的升值空间,但“投资玉,求真为前提”,提醒我们,投资玉要特别谨慎。一些新入市的投资者看到便宜货,觉得买入价低,升值空间大,其实玉的“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尤其是古玉不可能只卖几百块钱。 徐鸿,《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实力派陶瓷鉴赏家,尤擅明清瓷器鉴定。在收藏圈里已经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曾师从耿宝昌老先生学习瓷器鉴定,底蕴深厚,是圈内公认的实战派鉴赏家。
Ⅳ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的师资简介
李学勤: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青铜器专家。
朱凤瀚: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青铜器专家。
李伯谦:
原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副组长、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家,著名青铜器专家。
唐际根:
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著名考古学家。
彭适凡:
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原馆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
陈佩芬:
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青铜器专家。
冯 时:
著名中国古文字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
许 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
岳洪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工作队副队长、考古学家。
谭德睿:
原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冶铸史专家。
金 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佛造像研究专家。
岳占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专家。
吴振锋:
陕西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
肖梦龙:
原镇江博物馆馆长,镇江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现兼任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苏州东吴博物馆名誉馆长。
孙一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著名青铜器专家、教育家。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莉英: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张浦生: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孙新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彦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研究员,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
王健华: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古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员美术学系陶瓷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对高古、明清及近代瓷器、紫砂器有极深的研究。
沈岳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大窑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队队长。
禚振西: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和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李一平: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白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副教授,原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副馆长。
余光仁:
《东方收藏》、《收藏快报》主编。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高阿申: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著名瓷器鉴定专家。
翟健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香港艺术品商会古玩鉴定委员会会员,高级艺术品投资经纪人,瓷器鉴定专家。
黄云鹏:
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会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
龚继遂: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原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书画部主任。
钱伟鹏:
天物馆馆长,南京博物院高级艺术顾问,英国国家展览中心古董展示会高级顾问,国家文物局原驻外文物专家,国际最具实力的艺术品经纪人。
张铭克:
香港艺术品商会鉴定委员,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名誉馆员,龙门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
蔡森林: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文论瓷道专业造诣深厚,古陶瓷鉴藏经验丰富。
滕姚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金城考古学社副社长。 王时麒:
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著名玉料研究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和玉石专业委员会顾问。
王明达: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著名史前玉器专家,曾主持余杭反山、瑶山等重大考古发掘工作。
殷志强: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著名玉器鉴定专家。
蒋卫东:
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著名良渚玉器专家,长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浙北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刘 斌: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长。
张敬国: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凌家滩遗址发掘工作。
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博士,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考古队队长。
吉琨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
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
古 方: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传统文化与社会责任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著名古玉鉴定专家。
张 尉: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宝玉石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文化人才认证中心顾问,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
杨震华: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玉鉴定委员,国家文物局玉器鉴定专家。
常家康:
上海珠宝玉器鉴定师。
陈启贤:
台湾古玉器研究专家,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会长,丛志美术出版社社长,著名古玉工艺研究专家。
田广林: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李银德:
徐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著名的汉代玉器鉴定专家。
钱振峰:
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上海黄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美国A.S.A首席珠宝评估师。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冯 远: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收藏评鉴委员会、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编委。
邢 捷: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处,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美协天津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
余 辉:
历任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科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张忠义: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岭南印社常务理事、福州艺友会常务理事、南纪印社社员。
肖燕翼: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历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苏士澍: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陈燮君: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单国霖: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历任上海博物馆陈列部组员、书画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鲁 力: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主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站长、江苏省文博专业高级资格学科委员会委员。
朱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资深书画鉴定家。
左颂德:
台湾国立艺术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授,资深油画鉴定家。
拓晓堂: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历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组舆图组组长,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采编副研究员。
欧阳启名: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主编。
郎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郎天咏:
常年从事美术史论的教学、研究工作,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等。
金运昌: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妍妍: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 榆: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顾问,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顾问。历任文化部任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家画研究院任副院长等。
郭 彤: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
萧 平:
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
龚继遂: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品价格评估专家。
解永全: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研究生部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会员书画碑帖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章志斌:
国际华夏周易协会上海区会长,国际建筑设计堪舆院上海区院长。
Ⅵ 南开考古系的导师介绍
南开大学没有考古系,最接近的是历史学院下面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1.刘毅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历史
个人简介
刘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无党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毕业;1987年7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1993 年6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汉城梨花女子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7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2001年改为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工作,历任助理馆员、讲师;1995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被遴选为南开大学第三学术梯队成员;2001年12月晋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历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物馆学专业主任。2002年3月出任历史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5月复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是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带头人。
历年来开设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曾名“中国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上本科生);“中国陶瓷考古研究”、“中国古陶瓷鉴定概要”、“文物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汉唐明清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文物文献学概论”(以上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汉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学专题研究”、“中国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专题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两课程在1995-1997年南开大学课程建设评估中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古代陶瓷器”课程于2004 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2006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2007年,获首届南开大学“良师益友”奖;2008年,获第四届“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奖”。
招收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宫廷生活史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为关注。出版过《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宫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鉴定自学教程:瓷器鉴定三十讲》(万卷出版社,沈阳,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讲义》(新星出版社,韩国汉城,2006 年)、《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个人著作;参与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鉴定指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体著作的写作。主编“南开文博书系”于2010年5月起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历年来,在《考古》、《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文物天地》、《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镇陶瓷》、《东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东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馆研究》、《南开学报》、《南开史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历史月刊》(中华台北)、《东洋学研究》(韩国汉城)、《东北亚研究》(韩国釜山)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国(境)内外专题论文集中发表过中国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70余篇,其他文章30余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于2007年获“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奖”,2008年先后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4年11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后改名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2001年10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为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2002年4月出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2002年9月当选为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2011年1月被聘为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开大学)重大项目《汉到明墓葬所见民间信仰暨近现代华北民间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清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国家文物局“2009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明代藩王陵墓调查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大学)重大项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马工程”人文社科重点教材《中国文物学概论》的编写(首席科学家)。
2.刘尊志 (教授)
研究方向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
个人简介
刘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苏丰县人,汉族,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汉考古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与郑州大学,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向博士后。1995-2007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师。
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另对中国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关研究。主讲博、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门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参与《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格,主持和参与数百座古墓葬及十余处古遗址的发掘,发表考古发掘简报近二十篇。
讲授课程:
讲授5门本科生课程:《中国考古(上)》(38学时)、《物质文化史(2-1)》(38学时)、《中国古代石刻》(38学时)、《田野考古学通论》(38学时)、《文博应用技术》(58学时)
2门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
2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
1门博士课程:《秦汉考古专题》(40学时)
共计10门课程。
3.贾洪波 (教授)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
个人简介
1967年生人,籍贯河北怀安。1991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
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青铜器研究与鉴定
4.程平山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
个人简介
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从事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课题:中国考古学文化与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年代学、艺术与宗教等。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中国考古学研究、先秦两汉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学通论、文博应用技术(田野考古方法论、考古绘图和考古测量)等。
5.袁胜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
个人简介
袁胜文,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留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秦汉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讲“中国古代玉器”和“秦汉物质文化”等本科生课程。
6.陈畅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先秦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
个人简介
陈畅,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05年硕博连读,200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应聘为历史学院教师,确定为讲师职称。2013年评为副教授职称。 2014年1月进入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修。
讲授课程:《西方博物馆历史与理论》、《西方考古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7.黄春雨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论博物馆学中外博物馆比较研究
个人简介
黄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博物馆》、《南开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任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评审专家库专家,承担《国家博物馆功能与选址》等国家级研究项目。
Ⅶ 郑州大学文博专业好的导师有哪些
孙危,男,蒙古族,1973年生人。1991—1995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专学位;1995—2005年就职于内属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期间于1997—2004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学,先后获得硕士(2000年)和博士(2004年)学位。2005年调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工作,同年晋升为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2006年被遴选为郑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还获得国家田野考古领队资格,并在郑州大学转评为副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北方民族考古、中西文化交流考古,还兼顾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
Ⅷ 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的著名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介绍几位:
复旦大学古建园林 文物学博士生导师蔡达峰
考古学博士内生导师陈淳
中国书容画史博士生导师沃兴华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新疆考古博士生导师王炳华;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潘守永;
厦门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吴春明
Ⅸ 考古学术界的名人简介
裴文中:
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丰南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1931年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梁思永:
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其父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梁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传世。
1948年与其兄梁思成(建筑学家)同时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此时尚未成立学部,尚未产生学部委员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先后负责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候家庄西北冈殷王陵、高楼庄后冈小屯、龙山与仰韶三叠层、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1954年4月2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他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李济:
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
贾兰坡,字郁生,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
(9)文物博士生导师扩展阅读:
文化
命名
有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
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
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考古
Ⅹ 故宫博物院是文物的圣地,历任院长都是谁
故宫博物院历任院长是易培基、马衡、吴仲超、张忠培、郑欣淼、单霁翔。
1、易培基
易培基(1880—1937),1880年2月28日出生,湖南省善化(今长沙市)人。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弟为近代思想家易白沙。
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湖南方言学堂,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的秘书。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任理事兼文物馆馆长。1933年,因故宫盗宝案蒙遭冤屈,被迫辞去院长之职,移居天津,转至上海法租界。晚年生活处境凄苦。1937年9月病故,终年57岁。
2、马衡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早年入读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中国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南洋公学肄业。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952 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3、吴仲超
吴仲超(1902年—1984年10月),男,又名兰久、铿,上海南汇大团镇(今划归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曾任中共华东党校副校长兼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4、张忠培
张忠培(1934年—2017年7月5日),男,汉族,1934年生,祖籍湖南长沙,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2017年7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5、郑欣淼(郑鑫淼,1975年前用名),1947年10月生,陕西省澄城县人,大专学历(198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共澄城县委、渭南市委及陕西省委工作,曾任陕西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陕西省委副秘书长。
2002年9月至2012年1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9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研究院,受聘为院长。
6、单霁翔
单霁翔,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江苏江宁人。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院长。
(10)文物博士生导师扩展阅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从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几乎每周一闭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即紫禁城内。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博物院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