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⑴ 请问西安交通大学李昌文副教授的作品有哪些
官网查一下看看
⑵ 西安交通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大学,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因此也有着一批非常著名也非常出色的教授,他们都是学识丰富,授课条理清晰而充满乐趣。因此,有些教授的讲课是必蹭的课,比如以下这些:
陈文洁教授,主要教授电路方面的课程,讲课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她是一名非常“可爱”的教授,对待学生充满耐心,讲课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拓展。课程在内容丰富的同时也充满乐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⑶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下属系部
产业与贸易经济系现有教师 22人(其中外聘教师 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 13 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产业经济专业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贸易经济学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和贸易经济学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软硬件设施一流的西安交通大学战略产业研究中心、产业发展实验中心和中国能源研究所等教学和研究平台。
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专业以知名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冯根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SSCI杂志和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企业理论、战略产业发展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表现出众,已有多人成长为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精英。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旨在培养通晓现代中外贸易经济发展理论与实务,拥有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娴熟的外语工具处理贸易实务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复合型商业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贸经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金融系设立于1978年。1988年金融学专业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直属院校重点专业;2006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高校本科名牌专业。金融系现有教师30名:教授7名,副教授1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名,具有国外留学、访问学者25人。
金融专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金融MBA、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金融学方向。现有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国际金融、保险与精算、金融工程五个教研室。开设的主要金融学专业课程:金融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公司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财产保险、人身保险、金融监管学、政策性金融、金融制度比较、信托与租赁、投资项目评估、国际金融实务、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国际结算、银行会计等。
现设有投融资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保险精算中心、金融工程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项目23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教学奖、教材奖22项。获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金融学》《金融监管学》《公司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商业银行营销学》。
金融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具备金融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金融业务的操作技能,了解国内外金融法规,理解国家金融政策,具备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金融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金融研究的主要方法,了解金融理论发展的国内外前沿动态,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分析和研究,具备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经营和部门管理的高级人才;金融学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熟悉国内外金融理论最新发展,密切跟踪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的研究动态,对金融改革非常敏锐,具有对经济和金融的综合研究能力,胜任在金融机构管理、在科研部门研究、在高等院校教研的高等级创新型人才。 统计系创建于1950年,现有教师16人,是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博士点。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系主任为吴诣民教授,支部书记为邢公奇副教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几代教职工的辛勤耕耘,统计系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两个专业(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办学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四个研究方向(计量经济模型与应用、经济信息分析与决策、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经济计量分析及应用)。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统计学专业全国排名第6位,数量经济学专业全国学排名第6位)的学科。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学数量化趋势的凸显,统计作为方法论支持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对统计的重视前所未有,为适应社会需要,统计专业提出了“强化数理方法、突出经济统计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素养,坚实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熟练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具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为培养目标。以期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数据搜集、处理分析,经济检测与预警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统计系的课程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了科学化和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统计系的各位教授、副教授都能坚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拿起课本能懂,放下课本会用”。统计系成立至今,已培养了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独特的才能,很多人已成为其所在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科学研究领域,统计系教师长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我国企业生命周期分析”、“经济函数性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先后有10余人次荣获省部级社会科学,软科学和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涌现了一批教学效果好、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现有教师20人,其中正副教授12人,讲师8人。系下设三个教研室、三个教研中心。三个教研室是:国际经济教研室、国际贸易学教研室、经营与实务教研室;三个教研中心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研中心、跨国公司竞争与战略研究中心以及区域经济学教研中心。我系办学层次齐全,在长期保持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教育高质量的基础上,目前还拥有国际贸易学与区域经济学两个博士点与硕士点。目前这两个学科已形成了有一定影响、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近年来,相继承担了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获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国家教委、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各1项。国际贸易学与区域经济学两学科的发展及其特色具体如下:
国际贸易学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国际贸易学科成立于1985年,199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后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成立独立的国际贸易学硕士、博士点。是我国少数几个最早成立国际贸易学专业并招收硕士生与博士生的专业之一。2006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被陕西省授予名牌专业称号。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强调国际贸易领域里的重大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研究的密切结合,研究在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及其战略、风险管理、网络经济、环境政策等重大问题方面,已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2)跨国公司竞争与战略研究,特色为:强调将跨国公司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实践问题研究相结合,研究在跨国零售企业一体化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3)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特色为:在信用风险管理和创业经济、风险投资等方面已形成一批标志性学术成果。
区域经济学专业:本学科创建于1994年,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硕士点,2000年设立博士点,同年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曾获“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985”学科建设等项目资助,总建设经费近100万元。本专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形成三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1)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主要从理论高度研究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调控。此方向主要在开放经济下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图研究、广义梯度理论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标志性成果。(2)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的承载力以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此方向主要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标志性学术成果。(3)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规划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及其管理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侧重于研究城市房地产经济与管理、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等重大问题,因而本研究方向具有系统性、重点性与区域性的研究特色。 银行信息管理系(以下简称银管系)成立于1986年,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特别是金融信息化对金融管理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从198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专业为“金融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为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工程,博士研究生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立“金融信息化”、“可疑金融交易识别”、“金融数据挖掘”、“网络金融”等专业方向。银管系是我国在金融信息化领域唯一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层次的专业教学系。
“银管系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的教师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
“金融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现代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通晓经济和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管理和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掌握金融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门人才。其特色在于理工与人文学结合,经济与管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
银管系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领域——金融信息化开展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金融信息化攻关项目“金融电子化标准化总体规范”,并获中国金融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八五”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项目“银行会计电算化总体规范”;主持国家“十五”金融信息化攻关项目“金融技术风险监管研究”;参与人民银行信息化重点项目“金融博士”多媒体系统;主持人民银行重点科研项目“银行会计核算教学软件系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新一代银行会计核算系统”。除此之外,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十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出版了一批在我国金融信息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现代化银行信息系统概论》、《电子化银行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国家金融网络(CNFN)总体研究》、《电子化银行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金融电子化系统标准总体规范》、《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电子化银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金融电子化概论》、《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网络金融》等。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培养了一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在国内对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银管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加大量实践学时外,还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培养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自2006年起连续参加“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每年都有1至3个代表队创入决赛,曾获得二、三等奖10项,学生们在竞赛中表现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为学校和学院争得了荣誉。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电子商务系成立于2000年4月,下设电子商务综合、电子商务经管、电子商务技术三个教研室,拥有“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要实验室”。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秘书处、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国际电子商务中国中心、陕西省电子商务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已同美国、芬兰、日本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多家企业如阿里巴巴、96128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电子商务系共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占教师人数的67%;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梯队优化、素质优良、具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
我系电子商务专业是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首批设立的院校之一。教学层次齐全,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专业特色鲜明、体现了文理结合,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实行主辅修制、拓宽专业口径,已构建起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十年来,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领导下、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下、在全系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承担与完成了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由《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中,我院电子商务专业连续多年被评为A++专业。2004年10月我系电子商务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名牌专业”;2004年10月电子商务实验室被陕西省科技厅授于“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要实验室”;2007年电子商务专业为被陕西省批准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07年由我系李琪教授负责的“电子商务概论”获得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2009年由我系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排名第2)合作完成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我系学生在《第一届全国高校首届“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获得特等奖、2010年我系学生在《第二届全国高校首届“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由获得了特等奖(2名);2010年12月11日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首届“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 系主任: 张倩肖 教授 党支部书记: 李春米 副教授
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学系成立于1994年,一直承担着经济与金融学院及学校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经济学系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师20 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的教师1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经济学系教师近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家级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作为主持人承担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
目前经济学系拥有理论经济学硕士一级学科,有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两个硕士点,下设环境、资源产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过渡问题研究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等多学科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在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倡导先进性和科学性互相结合、现实性和前瞻性互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力求充分反映21世纪对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已有多人到英国、美国的一流大学进修访学,为经济学的科研、教学搭建了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
我们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适合从事综合经济管理、经济政策研究、经济理论研究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应用经济学科,它更侧重于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经济学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工商企业、中外咨询机构等。 系主任: 邓晓兰教授 党支部书记: 王俊霞 副教授
财政系是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建系较早的系部之一,已经有50年的历史。该系设有西北地区唯一的财政学博士点。目前已经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现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7名。另外,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财政系外聘兼职教授9名。近十年来财政学科长足发展,一支以财政研究方向邓晓兰博士生导师和税收研究方向李香菊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财政学学科队伍已经形成。2000年以来,主持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改革》、《当代经济科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奖项多项。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建世界一流知名大学的目标,财政学学科发展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本科生主要招生方向为财政学(含税收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学术型涵盖财政政策与制度、公共投融资、税收理论与实务三个研究方向,应用型主要招收税务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招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制度。
财政学(含税收学)本科与研究生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知悉财政管理政策与税法制度,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财政、税务、投资等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以及金融、工商企业等相关经济管理领域从事财税管理、企业税收筹划、财务管理、财政税收研究工作、具备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课程有:公共经济学、财政学、政府预算、公共债务、政府采购、税收经济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务管理与稽查、税收筹划、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财务报表分析、国有资产管理、项目评估与投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⑷ 考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专家推荐信能让副教授签名吗
保险起见,还是找教授吧,我当年就是找的两个教授。一般都是自己写,教授看一眼或者不看就给你签了,貌似就是个过场
⑸ 有没有可能跳过副教授直评教授
可以
你说的是破格
每个学校不一样
具体要问你们的领导
你这条件迟早是教授
放心
附件:破格评聘教授、副教授的业绩条件:
⒈理、工、管、人文、财经、外语类专业破格条件:
⑴破格评聘教授人员须符合的条件:
①符合《西安交通大学评聘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试行)》文件中规定的“教授任职条件”;
②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收入SCI和EI的数量在5篇以 上(含5篇,一文同时被收入SCI和EI的以一篇计)。属于管理、人文社科、外语、经济、会计、数学学科的教师需要在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同样篇数的论文,参考刊物目录如下。
管理类: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会主办)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管理工程学报(全国管理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
管理科学学报(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办)
会计类: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经济类: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人文社科类: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社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外语类: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
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
数学类:中国科学(中国科学出版社主办)
数学年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办)
数学学报(中国科学出版社主办)
B:任现职以来获国家级四大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一项(一等奖前七名,二等奖前五名,三等奖前三名,自然科学奖的等级按向上提一等对待);或省部级一等奖一项(前二名)、省部级二等奖一项(第一名)。
C:任现职以来正式出版学术专著一本(要求其中30%以上内容为著者本人成果或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内容)或承担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或有关部委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该教材已正式出版,本人承担15万字以上的编写任务。
D:任现职以来承担国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国防预研和型号配套项目、国家级教改牵头项目、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CAI课题项目、国家CAI试题库项目等)一项(主持人);或省部级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省部攻关项目、省部计划项目、省部级CAI课题项目等)二项(至少主持一项,主要参加(第二名)一项);横向课题某一年内累计到款100万元(硬件费按1/10计算)(主持人)或累计到款300万元(硬件费按1/10计算)(主持人)。
⑵破格评聘副教授人员须符合的条件:
①符合《西安交通大学评聘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试行)》文件中规定的“副教授任职条件”;
②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收入SCI和EI的数量在3篇以上(含3篇,一文同时被收入SCI和EI的以一篇计),或有两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被SCI、EI收录,另一篇以第一作者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工程教育委员会主办)发表。属于管理、人文社科、外语、经济、会计、数学学科的教师需要在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同样篇数的论文(参考刊物目录同对破格教授的要求)。
B:任现职以来获省部级二等奖一项(前三名获奖者)。
C:任现职以来正式出版学术专著一本(要求其中30%以上内容为著者本人成果或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内容)或承担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或有关部委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该教材已正式出版,本人承担10万字以上的编写任务。
D:任现职以来承担国家项目一项(前三名);或承担省部级项目一项(主持人)或二项(前二名);或承担横向课题某一年内累计到款50万元(硬件费按1/10计算)(主持人)或累计到款150万元(硬件费按1/10计算)(主持人)。
⒉医学类专业破格条件:
⑴破格评聘教授人员须符合的条件:
①必备条件:
A:承担过三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一门为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年均教学工作量在160计划学时以上。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符合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观点正确、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效果良好。
B:任现职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五篇以上(含五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其中二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C: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本专业具有独立见解和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一部。该专著本人必须承担10万字以上的编写任务。
②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承担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或有关部委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该教材已经出版,本人承担1 5万字以上的编写任务。
B:任现职以来,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教学优秀成果奖奖种中一项三等奖,本人为获奖人员的前二名(以获奖证书排名为准)。
C: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教学优秀成果奖奖种中二项三等奖,本人为获奖人员的前二名(以获奖证书排名为准)。
⑵破格评聘副教授人员须符合的条件:
① 必备条件:
A:承担过两门以上(含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一门为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160计划学时以上。在教学中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正确,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效果显著。在教学中能坚持学科领域马列主义方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B:任现职以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不少于三篇(含三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一篇。
②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承担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或有关部委下达的教材编写工作,该教材已经出版,其中本人承担10万字以上的编写任务。
B:任现职以来,已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专著一部以上(含一部),该专著不少于10万字。
C: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教学优秀成果奖奖种中一项三等奖。本人为获奖人员的前三名(以获奖证书排名为准)。
D: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教学优秀成果奖奖种中二项三等奖,本人为获奖人员的前三名(以获奖证书排名为准)。
⑹ 西安交大一个普通副教授一年能收入多少钱
西安来交大的一个工源科教师如果没有副教授的头衔一年想进帐5万元,没门儿。讲师1200元/月 非常平常,根本不是N年前的事儿,只不过这是扣过各种费用的净收入而已。
本人是二流学校,副教授、还混了个学科四级岗一年总也不过4万多一点(工资1500、津贴2000、还有一点年终的什么玩意儿)
⑺ 王改民的介绍
王改民,1947年11月3日生,陕西咸阳人,大学学历。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委版秘书长。 现为中国权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及西安创作基地主任、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院名誉院长、陕西省省直机关书画协会会长、陕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2014年12月27日不再担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⑻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是谁啊
王兆安老师是之前的院长,早就换届了,现任是邱爱慈院士。
⑼ 阎波的工作经历
2014年1月至今来,西安交通大学自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2011年1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讲师
2011年4月至今,共青团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2007年9月-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学生工作部(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讲教师
2008年7月-201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团工委书记、辅导员
2008年4月-2011年4月,共青团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兼职副书记
2006年7月-200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团工委书记
2004年10月-200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助教
2003年7月-200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
⑽ 谁知道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那个博士生导师比较厉害,最好是两院院士级别的
两院院士
谢友柏
1955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上海) 内燃机制造专业并留校执教,后随校西迁,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至今。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86--1997),润滑理论及转子轴 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4--1999)。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改顾问组成员,机械科学研究院AMTRC现代设计技术首席专家, 十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主任、摩擦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机械工程学报、工程设计、英Proc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编委。历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1979-1992)、第四届理事长(1992--1997)、第五届常委(1997年)。1994年5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在这四十五年中,开设过的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振动理论、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弹 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轴承技术、摩擦学、现代设计等。
他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摩擦学系统上的系统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 轴承系统以及内燃机缸套活塞组件系统的摩擦学、动力学设计上,得到重要和丰富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推动摩擦学设计和建设摩擦学数据库上,做了大量工作。发 表了大量的论著,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并建议把它们列为摩擦学的三条公理。他指出,传统的理论 和技术,多不考虑动力学行为耦合,这是历史打在摩擦学身上的一个烙印。
--------------------------------------------------------------------------------
卢秉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负责人,国务院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 人,国家基金委工材部第二届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机械学科评议组负责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全 国高校金属切削机床学会理事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如下:
● 1962年9月—1967年8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
● 1967年9月—1979年9月三门峡中原量仪厂,历任工人、技术员、分厂厂长;
● 1979年9月—198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机械制造专业硕士;
● 1982年9月—1986年6月在职攻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博士;
● 1988年11月—1992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机械动力学;
● 1992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研究快速成形制造,生物制造,微制造;
● 1992年7月—1993年3月以高访学者身份赴Michigan大学研究工作;
● 2001年—2004年任国家八六三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 2002年—200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 持教育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建设项目、“九五”“十五”教育振兴计划、211计划等。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主要科研项目:基于快速原型的快速制造集成系 统的研究与应用示范(“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产品开发的快速模具制造集成技术及设备(863计划);节水灌溉设备快速开发平台技术与设计软件研制 (863计划);节水产品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863计划);IC制造中压印光刻工艺与设备的研究开发(863计划);分层制造过程仿真与工艺材料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工骨活化机理及仿生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压印成形的相变构型与保真转移(973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