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Ⅰ 共和国记忆60年的编辑推荐
成长是人生的痛,生命因能在这痛楚中品味出无奈而显得成熟,而在无奈中领悟真谛的那一刻,人们终于可以轻轻地说:“生活就是这样。”
六十年,一个轮回,需要回味的太多。
国家的历史也有成长的酸楚和艰辛,记录它们是在关照自身,是在品味千千万万与自己一起经历那段岁月的生命历程。
……
——孟云剑
《共和国记忆60年》是为献给建国60周年而创作,一套共两本,分别为编年篇和地标篇。编年篇全面客观地展示1949到2008年建国60年间的历史风云和亿万人的命运坎坷。大处可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小处可见社会民生之心态,鲜活,充满趣味。
200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为献礼新中国60华诞,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特别精心策划了“共和国记忆60年”丛书, 2009年1月正式面世。
60年,于历史的长卷,是弹指一挥间,60年,于新中国,是日月换新天。尽管在此之前,关于“史”的书写已经不胜枚举,但要如何准确浓缩,并生动再现新中国的成长史,这一课题仍然极富挑战性。该丛书并没有停留于浩瀚史实的梳理,而是从时间,地点,人物的角度分别选取典型进行叙述。丛书共分三册,包括“编年篇”、“地标篇”、“人物篇”,分别选取了60个年份、60个地标、60个人物,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维度对建国60年来共和国的历史进行梳理和解读。
第一篇,“编年纪事”沿着时间的轴线,用年月日记载60年的历史,从高空俯瞰60年来社会的演变。第二篇,“成长地标”从60个的地点出发,以这些地点为切口,剖析60年来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动态变迁。而“人物篇”则以共和国60年时间内的典型人物为个案,选取出60个有丰富、鲜明经历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沉浮折射时代变迁的轨迹。三个篇章,从不同的维度,对60年的历史进行观照,交叉组合,殊途同归。
正如丛书的策划者认为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参数,这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同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分别以时间、地点或人物的角度为起点进行剖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纵深。我们希望在这套丛书中展现出一段多角度的,厚重的,层次丰富、饱满的,质感真实的共和国60年历史。”
该丛书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队伍普遍年轻,多为青年作家、记者,与共和国的年龄相比,这些作者都偏于年轻,丛书策划者则认为,每一代人对于历史的读解都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局限也正是对历史的时代性读解的意义所在,它与年龄无关,却与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脉络有关,正如该丛书主编所认为的,“每个人心中都装了一段60年的回忆,而在这里你能看到60年中最独特的印记。”
当然,鉴于该丛书选题重大,为保证所述历史事实的严谨,对历史的读解深刻且有力,“共和国记忆60年”丛书还特意组织成立了创作指导委员会,聘请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国务院研究室司长朱幼棣、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等专家学者参与指导,以期达到内容叙述生动且不失厚重的效果。
丛书总序中说到:“过去60年,一个叫中国的国度完成了从没落到崛起的巨变,其变在人、地和事。本系列丛书立意于此,以人、地、事三个角度记录共和国60年历程,在点式的记录中,梳理出一个国家的成长路径。”正是因此,使得该丛书所采取的记录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写,没有枯燥冰冷,而是温暖而亲和,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体温的、积极乐观的、不断成长的青年共和国。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在这段岁月里,个人的命运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而跌宕前进。每一年,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和抹不掉的记忆。
岁月令山河巨变,每个人心中都装了一段60年的回忆。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终不过一瞬,却每一刻都跟每个人息息相关。
过去60年,中国完成了从没落到崛起的巨变,其变在人、地和事。本系列丛书立意于此,以人物、地标、编年三个角度记录共和国60年历程,在点式的记录中,梳理出一个国家的成长路径。
在这里,你能看到60年中最独特的中国印记。
——创作指导委员会
Ⅱ 上只角的新的划分
曾经好长一个时期,上只角与下只角听不到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惊诧地发现,“上只角”、“下只角”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上海大学的知名教授朱学勤说:“从平民而不是官员或文人雅士的观点看,很容易发现这个城市有一个秘密:上海的市政建设投资仅就单位面积的投资总量而言,市区西南那一片,也就是今天所谓徐家汇那一片,远远超过西北、东北片等地区。而从生产的角度讲,这个城市大部分的工厂是在东北片的杨浦、闸北等区;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讲,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集中在东北片,但新时期的市政建设投资远远不及西南片的徐汇区一带。过去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今天继续延续,我称之为:‘地倾西南’。”
想想也是,虹口区好不容易搞出了一条四川北路购物街,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三条著名的购物街,但是,还是人称“平民购物街”,乍浦路美食街虽然先声夺人,显赫一时,最终还是不得不让位于黄河路美食街。这种划分还是按照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的认同罢了。看来虹口区不是上只角也不是下只角。
静安区还包括了以前的新城区,以前上海最大的游泳池就叫“新城游泳池”,在今天成都路以西的北侧南京西路上。看到有人说“从小在静安区长大,是上只角人”。其不知静安区里也有“下只角的”,象万春街,昌化路,曹家渡,大自鸣钟后面等,也就是劳动人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如今都已经完成了改建,形成了高档小区。上海在日新月异的同时,上只角与下只角也重回上海人的视野,如今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也大多为调侃之意了。
1995年以后,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改造速度明显加快,中心城区边缘区(虹口、杨浦、闸北、普陀、)住宅小区建设发展飞快,大批居民由中心区内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以及远郊的大规模新建住宅小区。2000年,浦东新区的快速崛起加上房地产价格的总体水平和土地的级差价格决定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散程度”。上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郊区化”,随着内环线、南北高架等道路设施的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功能的大置换和城市边缘新城区住宅的大规模建设,中心城区过密的人口迅速向边缘城区扩散。
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沈安安认为,影响上海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是影响上海人口再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实现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开始了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大调整,中心城区的工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53%下降到1997年的28%左右(杨浦区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为60%),而郊区则从47%上升到72%。企业的大批外迁带动了部分企业职工居住地的改变。同时外来人口的涌入,也上海部分区域环境以及消费能力上发生了改变。
上只角与下只角讲到这个地方,想必大家也想知道新时期的上只角与下只角是如何划分的。上海一共是16个区1个县: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基本集中在广袤的上海郊区范围内。
新上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
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为:普陀区、闸北区、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金山区
正在快速发展区域为:闵行区、宝山区、浦东新区、杨浦区
Ⅲ 朱学勤演讲视频
这个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地方了.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私人资本是...当政府没钱时,选择右翼政党上台赚钱(参考朱学勤教授演讲)。从这点考虑,在...
Ⅳ 很多网友为什么会认为方舟子的打假都是没有依据的
方舟子认定韩寒作品涉嫌代笔的争议已进入司法阶段。纵观这场交锋的背景,十余年来坚持“对真相要有洁癖”的打假斗士与各路学者、名人交手少有败绩?其实并非他手中有多少真相,“一打一个准”实在是因为针对的是那些“不得不犯的错”。
除了涉嫌作假的对象“垂手可得”外,方舟子对真相的认知标准或者说质疑依据过于绝对化也时常有助于他取得丰硕成果。在方舟子2011年初实名举报上海大学教授、复旦博士朱学勤涉嫌抄袭案例中,复旦学术委员会经过5个月的调查认为涉嫌抄袭一事的指控不成立,朱学勤在9000字的陈述词中坦诚,“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术论文,入门之作,怎么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俞吾金也提出,抄袭和学术规范上不严格是两个性质。上世纪80年代也应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但是也要看到当时的情况,有些学者可能对学术规范不太了解,有些疏忽。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分析。
Ⅳ 上海大学历史系考研考哪些科目难考吗
1、上海大学历史系考研考: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13历史学基础
2、初试科目都是全国统考。难易取决于个人基础和备考的情况。
3、建议去学校网站查研究生专业目录。
Ⅵ 朱学勤的历史观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朱学勤的历史观到底是个什么货色?(转)
光明行
南方新闻网2006年10月15日发表了一篇记者采访上海大学历史系朱学勤教授的访谈录,题目是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吃人史观扭曲历史》。在朱学勤看来,我们以往的历史教科书“颠倒”了历史。从朱教授对上海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解释看,他拉出的架势是要把“被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第一,朱学勤否定了阶级斗争史,认为阶级斗争史是产生血腥和暴力的根源。
朱学勤认为,新版教科书最成功之处是“放弃了五个社会发展阶段,这是一;第二它也削弱了、淡化了过去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这样的一种历史观,它突出的是文明、文化、科技、生活”,“读这套历史书长大的小孩,我认为那真是喝人奶,不是喝狼奶长大了”。
朱学勤认为,否定新版教科书,“本身说明他的思维方式还在十年、二十年前他接受的那一套历史教科书的束缚之中,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过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暴力史和革命史教学的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不说是牺牲品的话。网络上有这么多的人用这种语言来恶意地攻击这套教科书,不说明这套教科书没有必要,恰恰说明这次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不行了,就是社会已经向前前进了三十年,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思维体系,迸发出这样的文革式的语言,他岂不说明我们的教科书改得太晚了,而不是改得太早了”!
朱学勤说,“我首先就不赞成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这种讲法,鲁迅的这种历史观就是过去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小孩饱读水泊梁山这些砍人的东西,再读到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大简化,他会饮鸩止渴,会产生前几年我们知道的像马加爵这样的一种极端悲剧性的行为:既然我们打开书,我们的大文豪告诉我们,几千年的中国就是人砍人的历史,那今天我拿起刀来捅杀自己宿舍的同学,那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啊”!
朱学勤认为,产生前几年像马加爵这样的一种极端悲剧性的行为,历史观和社会本身出了问题“这两种情况都有,但历史观肯定有问题。不管这个历史是谁写的,哪怕是鲁迅写的,我都觉得这个是对历史的大扭曲、大曲解、大减化。第二,今天的社会现实肯定是有很多不公正的,那面对这么多的不公正,你怎么办?讲完陈胜吴广的故事,告诉学生是现在就去做陈胜吴广,还是告诉学生我们已经离开那个时代两千年了,我们可以尝试用更文明、更符合法律的办法来争取人的尊严,争取一个普通人的正义”?
朱学勤说,“你想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教给学生的,就是碰到不公正、碰到不正义的事情,最公正、最正义的反抗方式就是暴力,正因为这样,所以到了“文革”,那一群红卫兵才会用那么暴力的手段来报复他们的长辈和老师。除了“文革”时那些特殊的政治教育,此前孩子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包括片面的鲁迅教育都是在为这一天做准备。那是喝狼奶的教育,不是喝人奶的教育,训练出来的是狼,不是人”。“如果我们对历史的借鉴老是停留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借鉴就是太片面了。更多的借鉴就是告诉学生,除了压迫和反抗,然后反抗者成了新压迫者,新压迫者又刺激起第二代反抗者这样的一个循环之外,人们还有另外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那就是法律和法庭”。
第二,朱学勤否定了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历史,甚至认为殖民“有功”。
朱学勤认为,“关于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我觉得既应该讲出异族统治的不一样,同时也应该讲,当时这种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里面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客观上带来的一些文明因素,如果仅仅局限在过去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所形成的仇恨,今天上海外滩的那一条街就没有理由存在了。我们可以这样讲,一部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既是统治和反抗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历史。我认为,也恰恰是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共同创造了我们沿海文明地带的历史”。
第三,朱学勤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朱学勤说,“就以毛泽东的功过来讲,史学界到今天还是见仁见智,到今天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这种情况下,教科书的编者,采取一个淡化、略化、粗线条的处理方法,既是无奈的,也是理性的。何况这套书是按照一种开放性的体系来编排的,到了课堂上,每一个历史教师,也完全可以有他们自己的详略讲解”。
第四,朱学勤认为对历史教科书的修改是为了给学生“洗脑”,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造就今天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朱学勤说,“跟本科生上课和研究生上课的第一个学期,就是一个更换他们知识体系的时期,我告诉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此前你们所接受的历史知识,除了大事年表比较有用,其他暂时给我忘记。那些东西与其说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历史,不如说更妨碍他们进入历史,所以我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第一个学期上课觉得是最辛苦的,因为这是一个要他们从陈旧的中学教科书里面吸取出来的错误的历史观作不断地搏斗的过程。否则没办法进入独立思考的状态,更没办法进入研究生写论文的状态”。因此,他认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考研时不是考各个专业老师出的卷子,而是考一张全国统一的卷子,这完全是倒退”。并扬言,“我拒绝这样的学生,我拒绝这样的考试,所以我今年跟我们的研究生部主任说,我不招研究生了”。
从朱学勤教授否定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美化殖民统治的言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宣扬的是彻头彻尾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史观,是顺民史观、汉奸史观,其包藏的祸心已经昭然若揭!
Ⅶ 求英语文章翻译帝啊!!!
就像纽约和洛杉矶,北京和上海是竞争城市,
一旦运行为旅游目的地并驾齐驱,北京是靠内2008年奥运会这容个世界上最大体育事件推动世界的注意,连同100万参观者,但2010年是世博会的所有关于Shanghai.The已经退出了城市未来,预计将访问次数壮观的表演前六个月运行在10月31日结束70余万人。
这两个城市展示两种文化。“北京是个男人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女性的城市”,上海大学的教授教授朱学勤说,北京体现了北方文化的宽容,上海代表了更精致的南方文化。
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有一流大学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整个城市有一个环形道路和林荫大道广泛的网络。
上海作为殖民地金融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曾经是法国,俄罗斯,美国和英国的租借居民区还有保留着一定的当时风格。
很少人会否认,上海是比较时尚另一方面,如果你们在北京,你有一个碰撞到别人与你谈话,可以有足够展示的智慧的机会。
ps:你这段英文错误也不少啊,比如“citise”应为 “cities”
Ⅷ 翻译帝帮帮我好不好!紧急啊~~~!!!
只要像纽约和洛杉矶安热莱斯,北京和上海的竞争对手citise。
一旦运行为旅版游目的地的权并驾齐驱,为推动北京在2008年圣农奥运会。最大的体育在世界的盛会带来的城市世界的目光,随着百万游客,到2010年大约是上海的所有。世博会已经退出了城市未来,预计将访问次数壮观的表演前六个月运行在10月31日结束70余万人。
这两个城市展示两种文化。“北京是个男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女性的城市”,朱学勤,上海大学一教授说。如果北京体现了北方文化,更精致的上海代表着南方文化。
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有一流大学和丰富文化遗产。市内有环形公路和林荫大道广泛的网络。
上海仍然是金融资本。虽然殖民地时代已经过去了,旧法国,俄罗斯,美国和英国地区的居民区还有一定的风格。
没有人会否认上海是更时尚的城市。另一方面,如果你们在北京的门,你有一个碰撞到别人与你谈话可以有足够的智慧更好的机会。
Ⅸ 上海人说的上只角和下只角是什么意思
上海以苏州河为界复河,岸南被称制作上只角,岸北被称作下只角。
旧上海时期的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的西区大部分与中区属于上只角,而华界以及其他城乡结合部属于下只角。
新上只角的分布大体延续了旧上海时期的框架,并扩展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这些当今上海最核心的城区范畴。而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持续深入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切实贯彻,上海上只角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展至整个上海中心城区。
(9)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扩展阅读:
上海新上只角、下只角的划分
上海一共是16个区1个县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区。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基本集中在广袤的上海郊区范围内。
新上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闸北区、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金山区。
Ⅹ 刘备是三国里最虚伪的一个人吗
《三国演义》描写刘备爱民如子,一副长厚仁君的形象,而事实上的刘备很虚伪,只不过善于伪装罢了。鲁迅先生就讲:刘备长厚而拟伪。
刘备一生口口声声“匡复汉室”,真要有一天灭了曹操,还与旧都,这皇帝的宝座断然不会让给献帝。这点心事臣子们最清楚,诸葛亮一句“你这半格上不去,弟兄们的半格咋办?这不是寒了弟兄们的心吗?”刘备便抹掉为献帝流的几滴眼泪,在大臣们千呼万唤的假扯下,迫不及待地做起皇帝来了。紧跟人后又踹了汉献帝一脚,演出了精彩绝伦的五十步笑百步的。猜不透领导心理的大臣费诗,节骨眼上,还一个劲地劝刘领导“缓称王”,被刘备撤职查办,活该!
刘备踹汉家的想法早已有之。刘备自幼就有“取而带之”的野心,因而倒腾起汉家来最积极。然而,时运老是跟他过不去,到了28岁时,还是个织履贩席的个体户。后来,虽然,镇压农民起义表现地最积极,但因为出身“白身”,而被汉家的官员看不起。
先是董卓轻之,袁绍兄弟无理对待,继而是汉家不予赏赐。同时间参加革命的孙坚,因为朝里有人,官居别郡司马,而刘备听候日久,却无官可授。无奈之下,弟兄三人,借酒发泄,倒也搞到了县尉。后来,督邮考察时轻慢了这个下级,刘备奋而鞭打督邮,挂印离岗,对汉家的情节可想而知!
后来,关羽张飞欲杀操救帝,刘备就是不点这个头,就是汉献帝以皇叔想巴结,并以血书求救,刘备照旧不为所动。当他人逼着救驾时,刘备干脆小鬼不挂面,第一个不辞而别。汉家复辟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刘备踹的干干净净。刘备收刘封为义子,为的就是接班问题。当亲子刘禅回来后,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顺利接班,尽管刘封少壮有为,可刘备就是百般压制。后来,干脆除掉刘封。刘备为谁辛苦,为谁忙?也就不言而喻了。
细翻“重刘抑曹”的《三国演义》,也很难找到刘备为汉家鞠躬尽瘁的影子。遇曹操如鼠见猫,斗孙权大败而归。对付外人不行,对付自己人却很有一套。先是算计刘表,后是排挤刘璋,倒腾的都是汉家的最后的地盘。对待汉家的一贯方针是:先巴结讨好,取得信任,等站稳脚跟后,再主动出击,最后是清理门户。最不放心的便是自己人,窝里斗的水平,无人可比。对汉家的可谓宁叫刘备负汉家,也决不叫汉家负刘备。刘备表面上,同刘璋兄弟相称,实际上早已暗中收买背叛刘璋的张松等人,在忠义的幌子下,干尽了不可告人的勾当。当益州刺史刘璋以诚相邀时,刘备却顺手牵羊,取而代之。刘备又厚在那里,仁在何方。刘备自己不为汉家尽心尽力,却念念不忘汉家这面破旗,用皇叔之名捞取好处。
中国的很多事情,坏就坏在大人物的口是心非的虚伪上。这些人往往刚从私窑子里面,爬出来,一转脸却能装出“老子道德天下第一”的圣人模样。跟这号人赶革命,如不长点心眼,总会有被他出卖了的时候。为收买人心,刘备携民南逃,自己不知哭了多少回,搞得百姓不能自持。盲目相随。等到曹军一到,刘备抛妻弃子,比谁跑得都快。为了掩盖自己行为的失态,刘备不得不用摔孩子的假扯,邀买人心。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说:“只有经历了这个世纪,历史才明白一个此前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意外’,那就是:能给穷人造成灾难的,是有富人的浮华,但是,能给穷人造成最大灾难的,不是别的,恰恰是那些许诺为穷人谋最大福利的高调主义。……个别的富人能害死个别的穷人,但要大规模地饿死穷人,只有那个‘为穷人的主义’才能做到,穷人为‘为穷人的主义’所害,这才是穷人历史性的悲哀。”
跟着动不动就拿妻子当衣裳,拿子女当筹码的人干革命,的确不是幸事。因而仅有爱民之表面文章是不够的,还要有踏踏实实的改善民生的实惠。当年跟随刘备南逃的人,还不是被刘备的虚伪搞得妻离子散。等到了刘备建国时,最初跟刘备打天下的人,剩下来的已经十不一二了。即便侥幸活下来的人,先是刘备连年征伐,后使诸葛亮军事大跃进,蜀国的老百姓又有几人过上了平安的日子,倒是那些跟着汉贼的曹操和孙权的臣民,生活得很惬意。自己的老百姓都没有过上好日子,又凭什么讲“拯斯民于水火,解诸民于倒悬”呢?!
在魏蜀吴中,数刘备最可怜。曹操官宦之家,众望所归,孙权二世经营,军民拥戴,惟有刘备起于阡陌瓦砾之间。先依袁绍,后归曹操,跟过陶潜,投过刘表,拥抱过刘璋,同吕布搞过关系正常化。前半生,东奔西跑,上串下跳,寄人篱下,一个十足的盲流。长期的打击和压抑,使得刘备心灵上留下不少创伤和扭曲,和曹、孙比起来,多少有点小家子气。唯一值得自豪的是捞了个“皇叔”的头衔。在“上品无世族,下品无寒门”的门阀等级社会里,靠自己的努力能在上流社会有一席之地,也够难为这个贫家子弟了。
演义开篇交代:刘备不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行于色,这说明刘备有性格内向的一面。
行为卑者言欲伪。谦虚并不为过,谦虚过分便是虚伪。虚伪不除,人人自危。老实人的虚伪更可怕,民间亦有老实人最坏的说法,因为老实人存在着潜在可怕的破坏力。鲁迅先生说过:“自称为正人君子的必须防。虚伪的老实人在逆境中往往逆来顺受,待人谦恭,一旦时来运转,或发了财,或有了权,便会扯下伪装,发泄一通。”
老实人看死不声不哈,一旦很劲上来,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报复情节,很让人和社会吃不消。刘备作为领导也并非事事可爱,民主的东西也极为有限。督邮考察干部时,不满刘备的工作表现,说刘备是一个皇家冒牌货,算是捅到了刘备的痛处,刘备便撕下一贯好人的伪装,差点把这个上级给整死。刘备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孙权多次想置于死地。追索荆州时,搞得刘备无言以对,惟有泪两行。后来,孙权又杀弟夺妻,此恨绵绵,永无绝期。以致于刘备称帝不久,便以倾国之兵,与这位二舅子算起总帐来了。
“爱兄弟胜过爱江山,爱美人”不过是老实人玩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虚伪罢了!袁术派遣纪灵三万骑兵进攻刘备,刘备危在旦夕。吕布不顾众人反对,率精锐大军前往,并对纪灵说:“刘备是我的弟弟,弟弟被困,哥哥岂能不管。”并一箭射中目标,救了刘备。后来,吕布为曹操俘虏,而刘备撺掇着曹操杀掉吕布不可。吕布临死时大骂刘备是天下最不江湖的小人。
当然,刘备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但英雄也并非就是仁义之人。曲身守份,以待天时,虚怀若谷,委曲求全,只不过是暂时现象。一旦事过境迁,羽毛丰满,大英雄也会斤斤计较,无情无义,容不下针鼻小事,一意孤行起来,连天王老子也拿他没有办法。事实上的刘备也并非君臣相挤,上下同心。只不过刘备的虚伪跟儒家的王道理想臭味相投罢了!斯宾诺莎说过:“想法子控制人心的政府,可以说是暴虐的政府,而且规定什么是真的,要接受,什么是不真的,不要接受,这可算是误用治权和篡夺人民之权”。
值得一提的是:晋是取代曹魏政权的,尊曹魏为正统,刘备为割据分子。只是到了南宋,赵家朝廷偏安一隅,尊蜀汉乃是强调赵家朝廷的正统地位。南宋统治者为自身的需要,大肆美化刘备集团,历代朝廷不断提格,到了明代,真实的刘备便让位与现实的刘备。刘备也被打扮成了倡导“王道”主张“仁政”,推崇忠义智慧的仁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