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教授龙吟先生
『壹』 小说,书名/冷月孤魂/分上下两部。有看过这书或知道在哪个网站上有的话告诉我一下,感激不尽!
东方龙吟,本名闫华,别名严华,笔名华岩、禾书璧、冷志、龙吟等,江苏徐州人,1957年10月生,高中毕业后到煤矿挖煤四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1981年底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属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先后师从胡念贻、范宁二位先生,成为国学大师罗根泽和著名学者型诗人闻一多的再传弟子。夙有创作历史小说之志,然而两位业师都告诫他先打好学问功底,生活积累丰厚之后再进行文学创作。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并于1983年成为《中国大网络全书》文学卷中最年轻的编写组成员,出版了四十余万字的《宋辽金诗选注》等专著,并参加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简史》和《中国文学作品简编》等书的撰稿工作。
1986年,龙吟先生被选调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任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主办的中南海业余大学教务长、副校长,被聘为副教授;其间他与著名学者陈晋、廖奔联袂主编的大型系列丛书《蓦然回首》,被权威刊物评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丛书之一,龙吟自己所撰的《凄壮的祭坛——从中国古代改革家的悲剧看传统文化中锐气与惰性的对垒及其终结》(署名华岩),对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影响很大。在此期间,他所主持编纂的《中国少年网络全书》,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等两项部级大奖。
1990年,龙吟先生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其间担任过全国性办公室业务指导刊物《秘书工作》常务副主编,为该刊撰写了大量的社论、杂文,其采访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油尽灯未灭》,曾获全国评比一等奖、《人民日报》头版选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摘播。他主持翻译的英文权威工具书《韦氏秘书手册》,在当代秘书学界广有影响。此间他为中外名人故事丛书所撰写的《李大钊》(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一书,得到广泛好评,成为国家教委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读物,并有中篇小说《冷月孤魂》(又名《清高的孤魂》,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面世,收到较好的反响。
龙吟先生谨遵师命,40岁后才集中精力进行小说创作。 2000年1月1日,他的“文侠小说”开山之作《智圣东方朔》(三部六卷)由作家出版社以“新千年第一书”的形式出版,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以第一时间买断电视剧改编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评书形式播出,包括《广州日报》在内的十多家报纸争相连载;海外多家出版机构纷纷购买版权,其中韩文版(5卷)已于近期正式出版。其后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他的《诗剑龙洲侠》,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吉林文史出版社连袂推出《万古风流苏东坡》,华艺出版社出版了《怪杰徐文长》,均有不俗业绩。
龙吟先生少年时代便喜爱东坡诗词,大学二年级起便系统阅读《东坡全集》,研究苏东坡已达二十多年。然而这么多年来,关于苏东坡的论文他一篇都没写。他认为:不透彻地研究被视为“天书”的《东坡易传》,就无法把握苏东坡的哲学思想和他诗词中撼魂动魄的天人之境,东坡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二十年后,他在整理完《东坡易传》,并为之全面注释之后,苏东坡的形象才在他的心中最后定型;于是龙吟先生推出《万古风流苏东坡》第一部《人望》、第二部《人伦》、第三部《人杰》(共六卷,全书暂定六部,12卷)。他在书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可喜可爱、可敬可佩、可悲可悯、可口可乐的旷世文化全才苏东坡形象,受到中华书局的苏学研究专家孔凡礼、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等名家的高度赞赏。已出的部分已多次重印,并已在台湾出版。
龙吟先生多次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生会的邀请,给大学生讲演“文侠小说”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弘扬等问题,反响十分强烈,已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3年,龙吟应暨南大学文学院之邀,调入暨南大学,在该校中文系国家文科基地讲授文学创作课程。
2004年,龙吟先生与广东省作协签约,名列南粤八大重点作家之首。
2005年,龙吟先生的长篇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在出版地吉林省荣获“长白山文学作品一等奖”。
2006年,龙吟先生的长篇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已入围鲁迅文学奖……
《清高的孤魂》
『贰』 <柔福帝姬>出书时对网络版改写的那几万字不太成功,而且错字连篇吗
此次出版的是《柔福帝姬》修订版,作者在网上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篇幅修改增删,改动字数长达7万字,尤其是对金国部分,增写了近两章内容,加写了被女作家侯虹斌称为“心如玻璃七窍玲珑,却充满了破坏欲”的宁福帝姬,以及完颜宗隽从弄权到受金主猜忌的内容。
《柔福帝姬》是这两年红遍网络的历史情感小说,作者米兰lady(天涯ID为Milanlady)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根据宋朝真假公主柔福帝姬的历史疑案展开想象,以北宋靖康年间二帝被掳至金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亡国公主的一生,借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女人,关照国难家仇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和撕裂,以细腻的笔触谱写了湮没在破碎山河间的一阕悲歌,颇能引人深思。
此小说连载时,在天涯等网络社区有着上千万点击率的超高人气。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东方龙吟看过小说后提笔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序言,对小说价值给予肯定并向读者推荐。书中封面及内文插图则由国内优秀插画家卢波花近四个月时间精心绘制。
《柔福帝姬》之主旨并非爱情的哀伤,也并非时代的兴旺,却是人生的变迁,它叙述着成长或衰败的过程,无情或无常之间,又反现出生命的缱绻和永恒。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写作者的心意在历史和想象之间,在既定记载和空白悬疑之间,在已逝之物和恒久轮回之间转换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绍兴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痛史,繁华盛极而时局剧变,天上人间地狱瞬时转换,山河变色,从民族的命运到个人的荣辱,无不极具戏剧性。现代人穿越那些久远庞杂的史料,浮想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的流离失所和荣辱悲欢,悲悯。原始的历史记录或者有技术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摆脱了历史考据的束缚后,便是小说的自由。
作者并未回避靖康之乱的鲜血和狼狈,黍离之感后是人情老易悲如许。《柔福帝姬》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虚构乃是效忠于文学的真实,效忠于“永恒的现世中”的真实的痛苦和窘迫,虚构尽量在史料记述较为空白处展开。作为故事远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数为对史料的整理转述,米兰的新闻工作经历,使得她具备高效而流畅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风格的优雅委婉的同时,疏密有致,细腻和宏阔互相映衬。故事中景的人物,晔晔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荣、文采风流的赵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复杂的哀乐和悲欢,在这乱世和宿命中挣扎。近景主线中的主角赵构、柔福、完颜宗隽、婴茀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讹鲁观、吴皇后,但他们各自履行了史料记载的对应人物事迹,承载和体现着作者的设计匠心。
作为女性作者,米兰对人物情感的设计和把握细腻微妙。但《柔福帝姬》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并不是常见的金风玉露和流水高山。魔鬼梅菲斯特唱道“谁能如愿以偿,此问伤心难言”,《柔福帝姬》中没有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情感获得归宿、恋慕保持纯粹,没有人能心心相映,没有人能获得平静和幸福。这宿命来自时代,也来自人心不可逃避的自私、贪婪、虚伪、狂妄、报复心。作者对情感的设计和处理上也有女性的洁净、克制和含蓄。赵构和柔福之间貌似兄妹禁忌之爱,实则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并无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在靖康之乱的浮沉中各自改变,重逢时仍然试图按当年心中的蓝本塑造对方,结果自然是失望和绝望。婴茀或许因理解而爱上赵构,但她的爱也因为了解的日渐清晰而永远无法抵达,萌生爱的理解转为权力博弈中的机谋和利器。宗隽对柔福则无法摆脱“勇猛的异族人”对战利品的把玩和奴化。时代的变故给予人物清平时代的不可能有的邂逅和际遇,他们彼此的挽留和牵制,宛如天意的嘲讽。
当然《柔福帝姬》的故事架构并非一切为情感而服务,相反,人物的情感生发于更宏阔的时代哀歌,爱和恨并非儿女之情那么纯粹,没有惊才绝艳的爱情,只有笨拙、荒唐、无告的人生。人物的设计中并无道德判断的先入为主,也绝非道德虚无的左右逢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中各个生长,呈现着矛盾与和谐,缤纷多态。例如主角柔福,小说以《柔福帝姬》为名,柔福贯穿了故事的主线,是小说中少有的光明人物,乾坤颠倒的国破家亡中,她是始终不泯生命的明亮和热度,柔福对少年赵构的恋慕是少女对英雄的浪漫理想,不愿相信自己的民族已疲蔽到任人宰割,她这理想初始纯净而光明,而靖康之耻的鲜血和死亡浸泡了热切的向上的生命,热情和纯粹变为高蹈和酷烈,希望以绝望为终结。机心深沉的婴茀谨慎之后也有直觉的感性,一生的遗憾或就在于毫无差错;赵构得到时代的眷顾,机遇给予他实现抱负的可能,他攥住了权力,放弃了责任,变成了后人唾弃的懦弱君王。没有人从故事之初就立志要变成结束时的模样,读者尽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背景,或欣赏,或鄙夷,只是赞赏中难免带有哀悯,谴责常伴随着同情,在命运的“天意从来高难问”之后,是复杂的世间况味。
历来以靖康之乱为背景的小说并不鲜见,这些小说绝大多数都力图表述小说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解读,但是《柔福帝姬》特异之处在于,作者之志并非在于解读历史,去构筑一个想象弥补过的时代模型。容易援例的是黄仁宇同以柔福帝姬为主角的《汴京残梦》,黄仁宇说明道:小说者fiction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黄仁宇的柔福和米兰的柔福显然并非一个人物,而她们也都和历史上的柔福若即若离,历史的框架下小说各有怀抱。
『叁』 龙榆生的介绍
龙榆生(1902-1966),抄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曾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主编过《词学季刊》。编著有《风雨龙吟室词》、《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1。
『肆』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文化传统编辑
校训“忠信笃敬”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论语·卫灵公》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忠、信、笃、敬”四字,除了继承其原有积极的道德含义以外,可以屏除其部分过时的内容,还应该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 暨南大学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在标志的设计上,字母“JNU”构成一艘中国特点的帆船。“船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船体厚实,富有文化承载力度,线条连接充满动感,体现暨大的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寓意暨南大学扬起风帆,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念;同时标志的视觉中心是图案化寿字文“南”字,传神地反映中华传统的文化。
标志将字母和中文有机结合,认读性强,见解鲜明,线条流畅,气运平衡。标准色采用大海和天空大自然的颜色:蓝绿色,寓意暨南大学历经百年,依然蓬勃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整体更和谐统一沉稳大气,吻合暨南大学忠信笃敬,悠久历史、学术严谨活泼的风格。 暨大第一首校歌是该校创办时的校歌,发表于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鉴》,歌词强调“誓为祖国强海权”,“唤起侨魂风云变”。第二首校歌未见在学校的刊物发表过。据老校友回忆,学校曾采用《孔子颂》作校歌。其内容是提倡尊师重教。第三首校歌发表于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鉴》。其内
容是宣扬民族精神和侨校的历史使命。第四首校歌发表于1948年暨南大学《毕业纪念册》。其主题是:“要把光荣的民族文化,广播到海外!”
第五首是在1986年暨南大学80周年校庆之前,歌词追溯学校几度迁移,历经“钟山、黄浦、建阳、白云”,“我们是来自五洲的炎黄子孙……寻根啊,根在中华……任重道远,发扬光大民族魂”。这第六首校歌注重对新世纪暨南精神的提炼,不但将“忠、信、笃、敬”的校训写入歌中,同时也将暨南大学的侨校特色等巧妙地贯穿在歌词中。
校歌(合唱版):龙吟词,相西源曲
扬子滔滔连珠江,暨南教泽播八方
百年沧桑千里路,一朝涅盘出凤凰
言忠信,根在中华
行笃敬,走遍万邦
四海关爱,暖流荡漾
五洲学子,汇聚一堂
剑锋砺就,桃李芬芳
德润寰宇,辉映炎黄。 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国际文化聚暨南是暨南大学的传统活动项目之一。2002年举办第一届。每年的国际文化聚暨南都是彰显暨大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特色的橱窗,藉由此窗口突显暨大“侨校+名校”的特色。
国际文化聚暨南不只是短期的活动噱头,它是一直以来,暨大侨校特色的表现,多元文化在校园中结合的展示,是团结广大师生们的象征,是各民族传统与文化的融合,是校内的内招生与外招生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暨南学子真正体验到校内多元文化的风采。[47]
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聚暨南”学生活动兴起于学生创意的活动,立志于让在校就读的多国学子展示他们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当然,各国美食是其中吸引人的部分。学生们把他们的建阳篮球场装饰成集现代与古典于一身的“飞机场”。数架“飞机”带领参观者游览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风情。有静态的各国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介绍展板,有活跃的游戏和现场表演,有最直接的味觉刺激,也有深厚的文化感染。 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之后,由于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也带来了各地的美食习惯。国内各个地方的地方菜,香港、澳门的粤菜系,还有东南亚各国的菜式,在暨大学子中得到了自发的“融合”。这是全校性的美食节日——
在美食节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侨生带来自己精心制作的、具有侨居国特色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各式各样的菜色一字排开,配上制作人自己构思的菜名,汇成别具一格的、具有浓郁国际特色的自助大餐,给多姿多彩的暨南园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伍』 《柔福帝姬》的结局怎么样悲的还是喜的
《柔福帝姬》的来结局是悲剧源:那女主角最后病死了,男主角和别人去美国了。
内容:
临安皇宫内,在几句礼节性的淡然寒暄之后,柔福随赵构步入殿中。
她的步态自小时起就很优美,尤其是如现在这般安静地移步的时候。赵构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一个十五岁少女的身影渐渐自记忆深处浮现而出,大袖长裙、褕翟之衣,头上戴着九翚四凤冠,微微笑着应父皇的要求以淑女之姿翩翩地走着,有步步生莲之美态。
但,当柔福迈过门槛进殿时,他注意到她探出罗裙的足。这不是他印象中柔福的纤纤金莲。他立即想起了一事。在迎柔福归来前,他曾命以前认识柔福的内侍省押班冯益和宗妇吴心儿前往越州验视,看甄采所发现的这个姑娘是不是真的柔福帝姬。两人回来说:“眉眼完全一样,只是略瘦弱了些,问汴京宫中旧事也答得无一错误,不过双足比以前大了许多。”
『陆』 暨南大学的文化传统
校训 校训“忠信笃敬”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论语·卫灵公》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忠、信、笃、敬”四字,除了继承其原有积极的道德含义以外,可以屏除其部分过时的内容,还应该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 校徽 暨南大学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在标志的设计上,字母“JNU”构成一艘中国特点的帆船。“船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船体厚实,富有文化承载力度,线条连接充满动感,体现暨大的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寓意暨南大学扬起风帆,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念;同时标志的视觉中心是图案化寿字文“南”字,传神地反映中华传统的文化。
标志将字母和中文有机结合,认读性强,见解鲜明,线条流畅,气运平衡。标准色采用大海和天空大自然的颜色:蓝绿色,寓意暨南大学历经百年,依然蓬勃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整体更和谐统一沉稳大气,吻合暨南大学忠信笃敬,悠久历史、学术严谨活泼的风格。 校歌 暨大第一首校歌是该校创办时的校歌,发表于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鉴》,歌词强调“誓为祖国强海权”,“唤起侨魂风云变”。第二首校歌未见在学校的刊物发表过。据老校友回忆,学校曾采用《孔子颂》作校歌。其内容是提倡尊师重教。第三首校歌发表于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鉴》。其内容是宣扬民族精神和侨校的历史使命。第四首校歌发表于1948年暨南大学《毕业纪念册》。其主题是:“要把光荣的民族文化,广播到海外!”
第五首是在1986年暨南大学80周年校庆之前,歌词追溯学校几度迁移,历经“钟山、黄浦、建阳、白云”,“我们是来自五洲的炎黄子孙……寻根啊,根在中华……任重道远,发扬光大民族魂”。这第六首校歌注重对新世纪暨南精神的提炼,不但将“忠、信、笃、敬”的校训写入歌中,同时也将暨南大学的侨校特色等巧妙地贯穿在歌词中。
校歌(合唱版):龙吟词,相西源曲
扬子滔滔连珠江,暨南教泽播八方
百年沧桑千里路,一朝涅盘出凤凰
言忠信,根在中华
行笃敬,走遍万邦
四海关爱,暖流荡漾
五洲学子,汇聚一堂
剑锋砺就,桃李芬芳
德润寰宇,辉映炎黄 暨南精神 忠信笃敬
知行合一
自强不息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