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杨慧芬教授
❶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没有人力资源的专业
毕业证书现在都是打印的。
校长徐金梧
徐金梧,男,汉族,生于1949年4月,浙江宁波人。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1968年5月至1973年9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8团职工。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学生。1976年12月至1978年10月,浙江宁波动力机厂技术员。1978年10月至1981年3月,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1年3月至1983年10月,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教师、助教。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西德慕尼黑德语培训中心学习。1984年4月至1988年12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留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1月至1993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3月至200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2004年7月至今,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冶金设备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校科研管理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招生计划--北京
科别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理工科 理科实验班 6
材料科学与工程 25
工商管理类 46
机械类 36
电子信息科学类 85
测控技术与仪器 5
冶金工程 0
英语 4
数学与应用数学 7
信息与计算科学 6
应用物理学 5
应用化学 5
生态学 2
工业设计 5
矿物资源工程 0
土木工程 15
环境工程 5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7
安全工程 4
生物技术 6
车辆工程 10
日语 6
德语 5
艺术设计(艺术类) 1
文 科
工商管理类 8
法学 7
行政管理 6
社会工作 5
英语 4
日语 3
德语 3
艺术设计(艺术类) 1
❷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环境工程专业教授有几位,谁水平最高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及《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规定》要求,我院将在坚持
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原则基础上,开展2015年度复试录取工作。为严明招生纪律,保障复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录取工作公平公正,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
成立学院研究生复试录取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复试的各环节工作,所有参与复试工作的教师,都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工作规范落实各项工作。
1、领导小组
组长:金龙哲
副组长:纪洪广
成员:宋卫东、谢谟文、宋存义、孙春宝、张英华
秘书:李颖、巩丽
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学院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遴选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作风过硬的教师参与复试工作,加强对复试教师的培训,严肃招生纪律,规
范复试程序。具体职责如下:
1、依据本办法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培养单位复试工作办法;
2、组织复试考试、面试、评卷以及试题安全保密工作;
3、成立本单位各学科(专业)复试小组并指导复试小组制定复试细则、落实复试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及复试程序;
4、组织协调本单位各复试小组复试录音工作;
5、协调本培养单位复试工作中出现的争议;
6、负责解释本培养单位复试录取工作结果。
2、复试小组
按考试科目组成复试(专业课)命题小组,命题小组由具有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小组人员承担的工作及身份对外保密。小组人员不得对考生进行补习、辅导,不得透漏考试内容、阅卷情况及考试结果等内容。
按招生学科(专业)组成复试综合面试小组,对考生的专业素质、外语口语及听力、综合能力、诚信及思想品格等进行考核。小组由不少于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人员组成,成员中包含2名经验丰富、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员。
有直系亲属报考的人员不得参加相关的复试工作,命题、面试小组成员由领导小组审批。
职责:在结合本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基础上,确定考生专业面试、外语测试、心理测评等综合能力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复试程序,并负责具体实施。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查一下我名称ID,在线咨询老师。望采纳。
❸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有哪些
有很多呢。进入北京科技大学的主页之后在进入东凌经济管理学院,选择师资介绍就会有各个职称老师的介绍。我现在上不去,可能是因为管院的网络在维修,你可以从校外的网络试试。嘿嘿 上面都有的
❹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现在的院长是谁
佘元冠
佘元冠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男,1948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毕业后在国有工业企业和省级进出口公司担任过中高层领导。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历任管理系副主任、常务副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1990年至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商学院进修。2000年10月起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官庄校区院长。2005年4月调任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兼公共管理(MPA)中心主任,现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社会兼职及学术兼职有:
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技术专家;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冶金质量协会理事。
已正式出版著作、教材、译著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2项,其中通过国家计委验收一项,通过冶金部鉴定一项。
教育背景
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商学院进修一年。
主要科研项目
质量并行工程原理及其在冶金过程中的应用
获奖情况
1995 年所编《质量管理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4 年获北京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998 年获冶金部厂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先进个人;
2000年所编《新编质量管理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代表性著作
《项目管理方法》——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年4月
《名牌企业的理论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
《国际市场营销》(译著)
《质量管理学》(1995)
《新编质量管理学》(1998)
研究方向
指导硕士研究生:
投资风险理论与实证研究
区域及企业发展战略
质量管理战略管理
指导博士生:
区域及企业发展战略
质量改进理论与方法
主讲课程
研究生(包括博士生、MBA和MPA):
《企业战略管理》
《现代质量管理》;
本科生:
《企业战略管理》
《质量管理》
《专业英语》等
已指导硕士研究生50余名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
❺ 北京科技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北京科技大学走出过罗干、刘淇、黄孟复、徐匡迪、范长龙等许多名人。
罗干: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书记。
刘淇:十六届、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市委书记,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黄孟复: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 。
徐匡迪: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范长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5)北京科技大学杨慧芬教授扩展阅读
学科建设: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师资力量: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职工总数336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50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814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
❻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哪个方向和导师好些
我是本科生,听我们老师提起过这个人,给你找了点他的资料,太多的我也不了解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生导师简介:杨扬
导师姓名 杨扬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55年2月
技术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网络中心主任
所在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计算机应用
研究方向
1、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 图象压缩
2、多媒体通信
3、语音信号分析,识别,合成与自然语言理解
4、基于xml的内容管理技术与电子商务
1988年毕业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信息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小传
杨扬、男、河北隆化人、1955年2月 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自动化系。同年考入公派留法研究生,1983年7月至1988年5月在法国图卢兹inpt、laas、和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学习,1984年10月获inpt工程师学位和硕士学位,1988年1月毕业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获信息工程博士学位。1988年5月回国,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199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同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曾任机器人研究所智能室主任,自动化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语言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兼任自动化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任信息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近十年来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与专业方向主要是:智能控制、机器人柔性装配、语音信号识别与合成、图象处理与图象压缩、模式识别、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
1988年回国以来在教学、科研与社会工作中获得多项成果及获奖,其中主持并完成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题目《肢体外循环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授予的二等奖,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所完成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的控制》得到专家的好评。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端到端网络性能测试系统(enpt)》完成后经过专家验收给予高度评价。973计划项目《海量信息传输控制模型及其系统自组织时空有序行为研究》作为参加人员正在进行之中。作为对国家边远地区的技术支持, 曾获得法华文化交流促进会支持留法学者参加祖国西部建设奖。
1998年以来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小波分析》《离散时间系统理论及应用》《信息论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的建模分析》,其中有的课程是为清华大学机器人所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讲授。在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领域指导研究生多名,目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30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2名被美国卡内几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普渡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的研究生也分别在中科院及国家一些重要的科研部门和外企工作。
1988年回国以来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与863计划高技术资金的支持,在多项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并获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多篇,完成专著一部。负责的北京科技大学校园网"211"工程项目经过3年多的建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达到建设标准并验收。在完成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还组织并领导完成了20余项科研开发任务。10几年来, 与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与交流关系,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以及法国,比利时,加拿大和美国分别建立了合作关系,主持了多次国际专家的学术报告和出国交流与讲学。为了新型学科的发展, 组建了智能、语言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与电子信息
❼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材料领域享有盛誉
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
网上搜索有很多该实验室的新闻
http://www.jyb.com.cn/xwzx/gdjy/kjdg/t20080215_141850.htm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本报讯(记者 纪秀君 通讯员 陈捷)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航空航天用发动机材料——高温高性能高铌钛铝合金材料即将步入产业化阶段,这将使我国这类合金材料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这是近日从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来的令人振奋的消息。
----------该项技术将极大提高我国战斗机的发动机寿命
科技日报: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需求为导向
http://news.ustb.e.cn/html/article/Article_show13457.html
===================
,《美国应用物理快报》报道了该实验室张勇教授的研究小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小组采用新方法发展出了压缩强度超过3000兆帕的固溶体型合金,这种合金有望用于未来的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引起了国际材料界的关注。对于此项成果,Nature China作为一个研究亮点也给予了评述。
实际上,这仅仅是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众多成果中的一项。几年来,该实验室几个研究小组的成果很多。如孙祖庆教授等人系统开展了新一代碳素钢和高强度低合金钢的组织控制、性能优化、相关机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谢建新等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钎具特钢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康永林等人参加完成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钢开发”项目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陈国良为代表的研究梯队,在国内外首次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高性能高Nb-TiAl合金,在铌提高抗氧化性和合金相的关系这两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光明日报: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世界目光
【 作者:陈捷 转贴自:光明日报 点击数:3675 更新时间:2008-1-30 背景色 】
让金属制成的变形机器人能随意变换成各种形状,甚至可以从门下的小缝隙中飞走,人们可能觉得这一切还都是科幻,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告诉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终结者”材料就会让人类的想象成为现实。这就是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金属玻璃”。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项实验使得这种材料研究向
现实又迈进了一步。
=============================
科学时报: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单篇论文最多被引用130次
该研究团队在知名国际期刊《化学物理快报》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在2003至2007年的5年内被引用次数为前50名之内。单篇论文最高他引超过130次。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纳米技术》上报告了四针状硫化锌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在论文发表后的第一个季度内,就成为该期刊排名前10%的热点文章。在英国《物理学报》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被评为该期刊2006年度的顶级论文(Top paper),
是该年度该期刊22篇优秀研究论文中唯一由中国研究人员完成的成果。
~~~~~~~~~~~~~~~~~~~~~~~~~~~~
=================
❽ 北京科技大学的物联网老师是谁
王志良,国家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❾ 北京科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
❿ 北京科技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法学专业来回答!
一个选修学分总量超过学校要求的文科生前来报道,其实每次选选修课都超级纠结,太多的优秀课程想选哈哈哈。
历史惯例,先上北科校园风光
徐老师作为知识产权法届的大拿级人物,他的知识产权法课程内容丰富,引导性强,会让学生自己发散思维。
老师本人非常nice,不仅专业超级厉害,而且对学生非常耐心。他可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第一个博士后!同时他还兼任了北科文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的主任。想要了解这位老师的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他的词条可是非常高级哦!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