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夏广志教授
1.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研院领导
职位姓名职称院长康飞宇教授党委书记、副院长赵庆刚研究员副院长胡洪营教授、博内士生导师容副院长夏广志--党委副书记杨瑞东副研究员、高级职业指导师、社会工作师副院长马岚研究员(参考资料来源2014年8月学院官网 )
2. 百家姓中的“梁”姓发源地在哪里
【发源地】:陕西和河南
【历史迁徙】
春秋初分别起源于陕西和河南的梁姓,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东晋时梁姓始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晋朝末,梁姓已经移民福建、广东。唐宋时梁姓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的战乱,梁姓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梁姓人群随中原人群一起背井离乡,向南方和东南方迁移。到了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西,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陕西,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梁姓总人口的14.6%。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3. 世界上最好听的歌和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
我晕,前面的都发那么多笑话啊,我没有那么多,冷笑话倒是看到人讲过几个。回
1.肥肉交答了个女朋友,不到一个星期就吹了,朋友问为什么,肥肉说:
“她说……看我久了,就觉得好腻哦……”
2.小米粒:“妈妈,我饿!”
米妈妈:“乖,爸爸找不到工作,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
小米粒:“可是我饿~~~”
米妈妈:“唉……好吧,你去隔壁借点咸菜,我去给你爸爸烧洗澡水。”
我不知道世界上最好听的歌是怎样的,但是好听的可以推荐几首
李宇春《梨花香》
柯有伦《不用担心》
谢霆锋《最爱之后》
方大同《三人游》
方大同《为你写的歌》
李宇春《漂浮地铁》
JS《回忆的圣诞节》
方力申《如果世上没傻瓜》
刘德华&舒淇《I Do》
林志炫《没离开过》
4. 明天语文中考拉!
先预祝你中考顺利,我讲下去年我的习惯吧
先是把能抓分的都抓住,如默写,背诵,课内篇目
挫折的例子:有多少名人面对挫折无所畏惧。1)曹雪芹、蒲松龄在贫困交加中留下了《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不朽之作;2)大家熟悉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在床,双目失明,口述了鼓舞人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杰作;3)美国的林肯经过多次挫折,更加奋进,终于当上了美国第十六届总统。4)此外,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承受病残不幸而卓有成就的高士其、吴运铎等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他们与困难、挫折、失败抗争,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也要战胜挫折,踏出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来。
学习刻苦的例子:1)囊萤映雪:孙康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和车胤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2)匡衡 凿壁偷光
关于阅读:1)首先,要仔细读完全文,答案要先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句子,再看上下文中有无联系的句子,多用原文,如果是归纳,那就要把关键的意思写全,回头再考虑下,自己写的是否概括了所要求的内容,是否戴高帽或者少了.回答要尽可能详细全面.2)还要注意题目的分值,一般几分就是几点.3)有些阅读会让你在最后有选择题,一般会涉及中心思想,可以借鉴.5)在截阅读题的时候,要抓主题目的主要意思,比如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就等于问这段文字大意,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就是问中心思想,要看穿题目.6)要当老师傻子......=.=..自己的经历告诉我...阅卷老师什么都不懂....所以回答一定要全...别以为老师看的懂....
关于你问的衬托,引用.其实就是修辞手法,去看下这段文字http://..com/question/20872469.html?si=2
回答这类题目的要点,要注意具体,就是光写出作用不行,打个比方,如比喻,要写把什么比做什么,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对下文有什么影响(如伏笔,铺垫),或者反映了文章中心
总领就是关键字(指诗)与关键句,或者全文关键句
还有问题可以继续问
最后再一次祝你考试顺利!
5. 青岛市邮编是多少
青岛市的邮政区码是266000。
266000不一定是山东青岛市下辖各地的最详细区域邮编,但最起专码可以满足普通的邮寄信属件、物品到青岛需要,青岛以下更详细的地址是必须提供给邮局的。
(5)清华大学夏广志教授扩展阅读:
青岛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北与烟台毗邻,西与潍坊相连。
同时,青岛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6千年以前,境内就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青岛。
参考资料:邮编库-青岛邮编
6. 李剑晨的研究比较
李剑晨和关广志是同一时代我国最早的老一辈水彩画家,当代德高望重的杰出水彩画先驱者,他们作为水彩画一代宗师,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为20世纪中国水彩画的历史书写了重要的篇章。
为此,本文从两位先生的身世背景、留洋求学、研艺创作、艺术影响等方面进行相对比较分析、探索研究,最终寻绎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处,让我们进一步关注认识和了解这两位大师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范。
李剑晨和关广志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位先生又均以独特和精湛的艺术创作载入中国水彩画史且享誉画坛。
(一)李剑晨原名李汝骅,河南省内黄县人,出生于1900年,2002年2月20日仙逝于南京,享年103岁。关广志,满族,1896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逝世,享年62岁。两位先生都是我国水彩画“开山鼻祖”,并且在中国画坛并称双雄,有“南李(剑晨)北关(广志)”之称。
李剑晨和关广志都生长在一个平凡而真实的家庭,来自社会底层,有着苦难艰辛的童年。
李剑晨出生于河南内黄县北沟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秀才,精通古文,由于儿女多,小汝骅从小被放在农村乳母家寄养,由于家境贫寒,饱受饥饿之苦。到了六岁他被父亲接回家,送进了私塾读书,他对上私塾毫无兴趣,倒是对一个糊“纸扎”的叫邱凌的人吸引,在邱凌的启蒙下,小汝骅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走上了艺术的道路。(载《世纪同龄人——李剑晨艺术生涯》 王振宇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而关广志教之李剑晨就没有那么幸运,关广志出生于吉林市松花江畔大蓝旗屯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期在国画方面较早显露才华。因为是长子,他年纪很小就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也正是这种生活压力,促使他认识到必须奋斗才能出人头地。
他们的童年时代也存有不同的经历,他们在各不相同的生活境遇中成长起来,靠着真诚做人、力求上进的朴素的生活信念,真正领悟人生,步入社会,逐渐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
(二)步入青年时代的李剑晨和关广志在生活经历和治学途径、信念追求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李剑晨在青年学生时期,就迷恋上了水彩画并立志为水彩艺术奋斗一生,1923年考入北京国立艺专,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水彩画家齐提个教授对他的影响很大,奠定了他浓厚的水彩画兴趣,他师从陈半丁、王梦白研习中国画;并受业于林凤眠、闻一多;他与李苦禅、王雪涛等同班,中西绘画均打下坚实基础。
1926年李剑晨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和省立女子师范、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一边教书、一边画画,在水彩画的探讨与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1937年考取了公费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美术系主攻油画,深受萨金特、布朗温两位大师的影响。此后在巴黎就读于库拉欧西学校,研习雕塑,与留法的徐悲鸿、潘玉良等画家共同钻研绘画,并与世纪大师毕加索切磋技艺,广集博览,在卢浮宫看到法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大师的作品,得到艺术上更多的启示;
20年代的中国,上海等地开放较早,受西方文化感染较深,在东北要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则比较困难。
关广志考入沈阳美术专科学校,在美专系统地学习了素描、中国画、色彩、图案等学科知识,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他从沈阳美专毕业后,转赴上海和北京学习。关广志当年常去基督教青年会学英文,学绘画,受到一些英国医生、牧师和画家的赏识。后在他们的鼓励下,关广志赴英国留学。1931年关广志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当研究生,专攻水彩画和铜版画。鉴于当年中国美术界的俊才如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吴作人等大都赴法国学习绘画,关广志算是美术界最早的留英学生,并深得英国水彩、水粉及铜版画真传。繁华落尽无足惜,人最宝贵的是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真有本事的孩子,就是只拿一只小皮箱,自已出去闯世界。”——这是从吉林农村走向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关广志真切的人生体验。
李剑晨、关广志他们都有出国寻求艺术学习、发展的经历,在国外留学生活期间,因为他们年青,很容易接触吸收西洋风土人情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但对他们而言,留学本身不是终极目标,他们共同追求的是科学救国、文化救国之路,他们接受西方文化,最关心的是学有专攻,要学就要去最好的国家,进最好的学校,但他们从来没想留在国外。
抗日战争初起,李剑晨立即放弃国外的学业事业,毅然归国支持抗战,先后在重庆国立艺专、中央大学建筑系、南京工学院等高校任教。关广志归国时带回大量的英国画册、画具,还有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的铜版画机器,嘉惠了无数美术后学。归国后关广志先后在燕京大学、国立艺专、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专、清华大学任教,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美术教育。作为文化艺术的播种者,他们不一定有经天纬地的崇高理想,但他们赴英国留学的初衷和目的就是为了回国能培养更多的学生,这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三)李剑晨和关广志是中国水彩画艺术的继承与创造的杰出代表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进步青年东渡日本和赴英、法学习绘画艺术,北方的关广志、南方的李剑晨以及王济远、张眉孙都是早年留学英、法可专攻水彩画的著名画家。
早在明、清时期,随着欧亚文化的交流,西洋绘画传入中国。虽不过百年,但由于西方的水彩与中国的水墨有着相通的共性,以及中国画家对生和艺术独到的认识和把握,水彩画在中国不仅得以继承发扬,而且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彩画艺术。最早的一批就是被艺术大师徐悲鸿称为“中国西画艺术摇蓝”的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出来的徐咏青、周湘、丁悚等。在1843年,在商贾云集的上海产生了一种擦笔水彩画的“月份牌”绘画,是称为“海派艺术”的一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载《中国水彩画图史》王双成张克让蒋振立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年)
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20多年当中,我国各地纷纷成立画会,其中水彩画会脱颖而出,不断开展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我国的水彩艺术走向第一个繁荣阶段。
李剑晨、关广志的作品与其社会实践活动日益为人们关注。关广志留学英国期间,专门研究水彩画、水粉画,并曾到法、意、德、荷俄等国考察,深得西方绘画的精髓。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英国爱丁堡》《三里河清真寺》(见图一)深受文艺复兴及其后的西方绘画艺术,尤其是18至19世纪现实主义、激进浪漫主义及印象派给予他深刻影响。
在此基础上,回国后他又博览史料,深入研究了传统国画,兼及木刻、剪纸等民间创作,勤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主要以风景建筑为题材,创作的写生《玉泉山》(见图二)《天坛祈年殿》《颐和园琉璃塔》《岳阳楼》等作品将西方艺术与东方传统融为一体。
李剑晨留学海外,最为重要的是学习。他借鉴英国水彩画写实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生活和艺术特色,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水彩画群体采用不同画法,色彩浑厚,用笔练达,讲求技法,严谨中含有生活情趣,题材多样之中富有时代精神。李剑晨50年代创作的〉〈晨——人民英雄纪念碑〉、〈田野〉在美术界引起极大反响;1958年出版的〈水彩画技法〉成为当时美术教育中水彩画教学最主要的范本与教材。如〈宁静的小巷〉以简练的笔触,创造出江南水乡的静谥气氛;《东海风云》用奔放的水色浑成,渲染出海天风云的激荡的雄伟旋律;〈龙门石窟〉以积水法营造出斑驳陆离的古代文明;〈壮丽的天坛〉则用浓重的暖色调烘托出中国古建筑的壮观。每一幅画,是一章水色一体的交响乐,是一首动人心魄的抒情诗。
(四)李剑晨和关广志在中国水彩画坛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
李剑晨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他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推动了我国水彩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其荣获一等奖的水彩画《晨——人民英雄纪念碑》(见图四)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已成为我国水彩画历史上的珍贵资料。在他百岁华诞之际,他将120幅精美作品捐献给江苏省政府,同时设立了李剑晨水彩画艺术基金,同年又获得了第二届全球杰出人士暨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艺术大师奖。在他102岁之际,又获得了首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该奖项是中国美术最高奖项,老人一生专注于教书育人做学问
7. 梁性的起源
在炎黄子孙的姓氏当中,梁姓的人数不算少,他们几乎都是伯益的后人,他们的始祖是叔鱼公。如果再追溯上去,梁姓的老祖宗是黄帝族的“赢”姓,这个姓氏已经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
黄帝的后裔颛顼帝,别号高阳氏,他继承叔叔少皋族的金天氏而得天下。他的后人伯益擅长畜牧狩猎,后来帮助禹治水有功,舜帝封他为侯爵,他在“赢”这个地方居住,所以赐封“赢”姓。
大约在公元前820年周宣王的时候,伯益的后人秦仲大夫征讨西戍有功,周平王即位(公元前770年)时,赐秦仲的第二儿子康(名庆)为忠孝伯爵的官衔,封地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部),他就在梁山建立了“梁国”。
到了春秋战国,梁国被秦国所灭,梁国国君的后代,沿用原来的国名“梁”作为为姓氏,所以,康就成了“梁”姓的始祖。梁氏族人称他为“叔鱼公”。
不过,梁姓还有另一个来源,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个地方叫“解梁城”(今山西临猗西南)。晋惠公用5个城贿赂秦国,解梁城就是其中之一。解梁城被秦国并吞后,解梁城居民的后人就以“梁”为姓。
此外,也有一些少数民族融合到梁姓来的,那是在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当中,有个叫“拔列兰”三个字为姓氏的民族,这个民族到了北魏时,就改为单姓“梁”。
自叔鱼公以后,梁氏族人人才辈出,如女中豪杰的梁红玉,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当宋代江山危在旦夕时,她协助夫婿韩世忠奋勇作战,在黄天荡一役中,她亲自上阵击鼓助战,激励将士的士气,击退金兵。韩世忠在楚州创立军府时,她亲自织帘为屋,鼓舞士气。直到今天,梁红玉击鼓退金兵这段历史仍然是各地方戏曲剧种的题材。
近代维新运动领袖之一的梁启超(1873—1929)是梁氏族人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是广东新会人,12岁就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后来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提倡变法维新,光绪廿一年(公元188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和康有为一同发动“公车上书”,1300多个赴京考试的读书人签名要求朝廷改革政治,励精图治,由积弱走向富强。
1898年梁启超与康有为等协助光绪皇帝发动“戊戌政变”,这场“百日维新”被慈禧太后镇压下来,他逃亡日本。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很有成就,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也曾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一门俊杰,他的长子梁思成(1901—1972)是中国杰出的建筑学家。他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研究工作,曾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并参与中国国徽和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对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儿子梁从戒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1904—1954)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的贡献。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等。
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30多年来,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他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此外,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梁丘贺,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兼画家梁令瓒,唐朝文学家梁肃,南宋画家梁楷、明朝戏曲作家梁辰鱼,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协助林则徐禁烟的清代文学家梁廷楠等都是梁氏族人中的佼佼者。
8. 谁知道姓“梁”的历史起源
梁姓的老祖宗是黄帝族
在炎黄子孙的姓氏当中,梁姓的人数不算少,人才也辈出,在新加
坡就有两个注册的梁姓宗亲团体:南洋梁氏公会与星洲梁氏总会。南洋
梁氏公会的会员以福建人占多数,星洲梁氏总会则以广东人居多。
其实,不论是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或任何籍贯的梁氏族人,他
们几乎都是都是伯益的后人,他们的始祖是叔鱼公。如果再追溯上去,
梁姓的老祖宗是黄帝族的“赢”姓,这个姓氏已经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
黄帝的后裔颛顼帝,别号高阳氏,他继承叔叔少皋族的金天氏而得
天下。他的后人伯益擅长畜牧狩猎,后来帮助禹治水有功,舜帝封他为
侯爵,他在“赢”这个地方居住,所以赐封“赢”姓。
大约在公元前820年周宣王的时候,伯益的后人秦仲大夫征讨西戍有
功,周平王即位(公元前770年)时,赐秦仲的第二儿子康(名庆)为忠
孝伯爵的官衔,封地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部),他就在梁山建
立了“梁国”。
到了春秋战国,梁国被秦国所灭,梁国国君的后代,沿用原来的国
名“梁”作为为姓氏,所以,康就成了“梁”姓的始祖。梁氏族人称他
为“叔鱼公”。
不过,梁姓还有另一个来源,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个地方叫“解梁城”
(今山西临猗西南)。晋惠公用5个城贿赂秦国,解梁城就是其中之一。
解梁城被秦国并吞后,解梁城居民的后人就以“梁”为姓。
此外,也有一些少数民族融合到梁姓来的,那是在公元前400多年,
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当中,有个叫“拔列兰”三个字为姓氏的民族,这
个民族到了北魏时,就改为单姓“梁”。
尽管梁氏有3个来源,但是,新加坡的南洋梁氏公会与星洲梁氏总
会都以叔鱼公为始祖。换言之,大多数的梁氏族人都是伯益的后人。
在南洋梁氏公会的大礼堂悬挂着文靖公的肖像,这位文靖公是宋朝
时代的丞相梁克家,他是福建晋江人。梁克家生于宋靖康二年(公元
1127年),从小就聪明过人,他中了状元,拜右丞相,他关心民生,甚
受人民尊敬,后来出任左丞相,晋封郑国公。梁克家在淳熙十四年(公
元1187年)去世,享寿61岁。由于他德高望重,是梁氏族人的杰出人物,
因此,福建梁氏族人尊敬他为先祖。
自叔鱼公以后,梁氏族人人才辈出,如女中豪杰的梁红玉,在历史
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当宋代江山危在旦夕时,她协助夫婿韩世忠奋
勇作战,在黄天荡一役中,她亲自上阵击鼓助战,激励将士的士气,击
退金兵。韩世忠在楚州创立军府时,她亲自织帘为屋,鼓舞士气。直到
今天,梁红玉击鼓退金兵这段历史仍然是各地方戏曲剧种的题材。
近代维新运动领袖之一的梁启超(1873—1929)是梁氏族人的杰出
人物之一。他是广东新会人,12岁就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后来和
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提倡变法维新,光绪廿一年(公元1885年)赴北
京参加会试,和康有为一同发动“公车上书”,1300多个赴京考试的读
书人签名要求朝廷改革政治,励精图治,由积弱走向富强。
1898年梁启超与康有为等协助光绪皇帝发动“戊戌政变”,这场
“百日维新”被慈禧太后镇压下来,他逃亡日本。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
很有成就,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也曾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他的著作
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一门俊杰,他的长子梁思成(1901—1972)是中国杰出的建
筑学家。他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研究工作,曾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
建筑系主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并参与中国国徽和北
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对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作出巨大
的贡献。后因反对拆除北京城墙而遭受严厉批判。最近他的儿子梁从戒
当选为中国政协委员,梁从戒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1904—1954)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中
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的贡献。
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等。
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30多年
来,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他荣
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此外,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梁丘贺,唐代天文仪器制
造家兼画家梁令瓒,唐朝文学家梁肃,南宋画家梁楷、明朝戏曲作家梁
辰鱼,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协助林则徐禁烟的清代文学家梁廷楠等都是
梁氏族人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