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历史系老教授
1. 武汉大学的知名校友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培养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00余人。 两院院士姓名备注查全性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杨弘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卓仁禧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李德仁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俐娜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龚健雅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院士舒红兵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张蔚榛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宁津生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刘经南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张祖勋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茆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朱英国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李晓红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李建成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教育家姓名备注杨小凯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黄进国际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袁浚中国体育教育家,1934和1946年武大聘为教授,体育、卫生主任胡庶华教育家,曾任武汉大学总务长兼教授军政界姓名备注万鄂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刘西尧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上将李锐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孙志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杨胜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辜胜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玉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陶凯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鲍绍坤原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李金早国家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小江中纪委宣传部部长杨纯原卫生部副部长周建原环保部副部长刘宁水利部副部长胡保林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宁远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野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雷元亮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陈俊勇原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卢雍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汪鸿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卡里姆·马西莫夫哈萨克斯坦总理鹿心社江西省长 孙志刚贵州省长 洪峰原北京市副市长杨光洪原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林炎志原吉林省委副书记唐军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李军海南省委副书记肖志恒原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周天鸿广东政协副主席余远辉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熊选国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范锐平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甘霖四川省副省长阮成发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李春明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郭生练湖北省副省长,民盟湖北省主委,省科协主席赵斌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宜开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陈春林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仇小乐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北省委主委吴秀凤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台盟湖北省委主委王振有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艳玲河南省副省长徐志纯原浙江人大副主任胡振鹏江西人大副主任 孙用和江西人大副主任庞道沐 湖南省人大副主任谢晓尧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林栖凤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许前飞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社会科学家姓名备注韩德培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法学家 谭崇台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经济学家 马克昌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刑法学家 彭斐章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图书馆学家 陶德麟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徐显明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黄进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李龙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法学家 冯天瑜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家、美学家 宗福邦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汉语言文字学教授 易中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企业界姓名 备注 张振高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程念高 中国华电党组成员、总经理 郭涛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那希志 中国华能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舒印彪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王炳华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于崇德 中国国电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王振有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金山软件董事长陈东升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知名校友参考资料:
2. 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刘安志老师带硕士生吗
你直接打电话问问就是了,又不花几个钱...
3.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师资力量
截止到2010年6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67人,其中博士研究专生80人,硕士研究生137人,本科生350人,外国属留学生4人,港澳台学生1人。在岗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管理人员11人,教辅人员8人。53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13人,讲师9人;有46人拥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的86.8%;博士生导师29人。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3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1名,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名。先后有2人入选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6人入选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该院大多数教师具有在国外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讲学、访问或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此外,该院还聘请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4.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历史学院师复资力量雄厚。61位专任教师制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23人,讲师7人;有58人拥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的95.08%;博士生导师34人。
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3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1名,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名。先后有2人入选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6人入选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学院大多数教师具有在国外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讲学、访问或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
历史学院设有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十五至十八世纪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研究所、阿拉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分别于2006年、2007年入选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5. 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历史系副教授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内久历史和深厚容积淀。著名学者李剑农、谭戒甫、吴其昌、杨人楩、唐长孺、吴于廑、姚薇元、方壮猷、石泉等史学名家先后在这里执教,严耕望、陈仲安、高敏、张泽咸、谢桂华、彭泽周(伊原泽周)、张海鹏等知名学者在这里毕业。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和积极开拓,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等学术特色,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具备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
6. 武汉大学老教授协会
以这个组织的名义,办盈利性质的助学班,悲哀啊!
7. 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历史沿革
1918 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中文系的初创期。这一阶段先后在中文系任教的著名学者有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他们为中文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侃教授师从章炳麟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他与章氏创立的 “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武大中文系的学术研究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30 年代至建国前夕,是武大中文系的成长壮大期。这一时期,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曾在中文系任教。传统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中文系的优势学科,刘博平、刘永济教授分别作为这两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成就卓著,声名远播。
50 年代为武大中文系的鼎盛期。这一时期,中文系锐意进取,注重学科建设,不但巩固和发展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学科优势,使之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而且着力于中国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科的建设,大量扶植和引进人才,使这两个学科在全国颇具影响。当时,中文系教师队伍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五老八中”的具体成员前后略有变化,主要有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由于具有群体优势,中文系的教学科研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10年文化大革命,中文系遭到很大破坏,加上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去世,一些人才流失,导致学术研究的滑坡。
1978 年以来,中文系进入恢复发展时期。20多年来,全系解放思想,奋发图强,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其硕士点在全国研究生培养专业调整前曾达到10个之多,计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文艺学、汉语史、文字学、现代汉语、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几乎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也引人瞩目:以黄焯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古代汉语学科于1981年获准设立汉语史博士点,成为全国最早的博士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陆耀东先生带领下迅速发展,于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积极引进中青年学者,学科力量得到较大充实,于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展现出蓬勃喜人的发展态势。2001年,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中文系正式设置博士后流动站,从而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8. 武汉大学的历史系的研究生导师有哪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如下:(姓名、性别、职务、专业、研究方向)
陈冰白:
男 副教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徐承泰:
男 副教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秦汉考古)
贺世伟 :
男、副教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六朝-宋元考古 中国古代瓷器研究)
刘国胜:
男 副教授 (历史文献学)(先秦秦汉出土文献)
覃启勋:
男 教授 (中国文化史)(中日文化交流史)
王雪华:
女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明清史)
朱海:
男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
申万里:
男 副教授(中国古代史)(元史)
周荣:
男 副教授 (专门史)(明清社会经济史)
杨国安:
男 副教授 (专门史)( 明清社会经济史——乡村社会史)
彭敦文:
男 副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
薛毅
男 副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李荣建:
男 教授 (地区国别史)(阿拉伯近现代史)
徐友珍:
女 副教授 (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 战后大国对华关系)
潘迎春:
女 副教授( 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 美加对外关系)
谢国荣:
男 教授 ( 地区国别史)(美国史——美国黑人史、种族关系史、民权运动史)
熊沛彪:
男 教授 (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
李清临:
男 教授(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科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