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陈建翔教授
Ⅰ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专家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副教授陈建翔博士在《成功的背后》一文写道:
“一个普回通孩答子的成功,也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成功。”
一个普通的孩子为什么能够成功?一个普通的家庭为什么能够成功?其中必有它的原因。但是,也许是出于对成功的渴望和羡慕,我们过分渲染了刘亦婷的成功,却没有去追问和细想她成功后面的东西。
后面的东西就是家长的观念、方法,以及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辛勤努力。
他们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善于捕捉任何有关养育子女的领先观念和科学信息;他们理智地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和发挥双方的优势,让女儿受教育的两条腿能协调前进;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女儿要进步,自己必须要进步,总是以身作则为女儿树立好榜样;他们不是教师、不是教育家,却为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口——成功的家庭素质教育。刘亦婷无疑成为现代家庭教育追求子女成功的范例,在她身上体现着新世纪家庭教育的潮流:培养子女学业优秀而又全面发展、既有鲜明个性又有社会责任感。
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是什么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我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回的学术研究机构。
2010年4月21日上答午9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优质教育的内涵及创设条件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18举行,与会专家就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和优质教育发表了精彩演讲。
当天到场成员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学院院长郑兴蓉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陈建翔教授等。
目前我国辽宁、云南、湖北等省均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
Ⅲ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的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我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术回研究答机构。2010年4月21日上午9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优质教育的内涵及创设条件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18举行,与会专家就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和优质教育发表了精彩演讲。当天到场成员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学院院长郑兴蓉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陈建翔教授等。目前我国辽宁、云南、湖北等省均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
Ⅳ 我想学教育技术,求有经验的人介绍入门书籍。
1. 《教育技术学概论》李康 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育模式》 Bruce Joyce等,荆建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
3.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 巴巴拉.希尔斯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 《教育技术学》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 山西教育出版社
6. 《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 李克东 教育科学出版社
9. 《思维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学习论》 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课程理论》 施良方 教育科学出版社
13. 《教学论稿》 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16. 《教育信息处理》 傅德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17. 《教学模式论》 高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18. 《教学系统设计》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教育哲学》 黄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
21. 《计算机辅助教学》 师书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威廉.维尔斯曼 教育科学出版社
23.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余胜泉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4.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Linda Campbell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5.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滕伯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7. 《求索》丛书 钟启泉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8. 《学校心里干预的技术与应用》 岑国桢 广西教育出版社
29. 《现代教育技术学》 胡礼和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0. 《教育社会学》 金一鸣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31.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 李定仁 徐继存 人民教育出版
32. 《教育组织行为学》 罗伯特.欧文斯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3. 《人的潜能与价值》 马斯洛 北京大学出版社
34.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 桑新民 教育科学出版社
35. 《教育哲学对话》 桑新民/陈建翔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36. 《自主课堂》 沈湘秦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7. 《现代教学设计》 盛群力等 浙江教育出版社
38.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王善迈 河北教育出版社
39. 《走向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0.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教育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Ⅳ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内容简介
1999年4月,一则被广泛转载的新闻报道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关注——成都女孩刘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并免收每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中提到的“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读者纷纷给刘亦婷父母去信讨教“这样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刘亦婷父母决定写作本书,与读者分享他们的育儿心得和刘亦婷的成长体验。
正文从妈妈刘卫华在孕期研读早期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写起,完整地记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0-18岁的成长过程。核心内容是父母在其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思路和培养方法,如: 0-6岁全面开发心智、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逆反期调整教育方法、中学阶段保持航向走向成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观察与思考、初次访美的出色表现、冲刺哈佛的顽强拼搏……一直写到女儿18岁时告别父母飞往哈佛就读为止。书中使用了18年间积累的大批原始资料,使本书真人实录的效果更为强烈。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别具一格,作者用拉家常式的亲切口吻夹叙夹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给人美好憧憬又引人深思的书,无论是专家学者、教育者、家长,还是普通的孩子都可能从中找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引自《他们影响了一亿家庭——当代中国十大家教主张》,主编陈建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师资力量
白滨
班建武
鲍传友*
蔡苏
蔡永红**
曹夕多
陈桄
陈红兵*
陈建翔*
陈丽**
陈玲
陈青
成刚
程凤春**
程黎
楚红丽*
楚江亭**
褚宏启**
丛立新**
崔光佐**
邓林园
丁道勇
董艳*
杜亮
杜屏*
杜瑞军
杜霞*
杜育红**
冯晓霞**
冯晓英*
傅纳*
傅骞*
高潇怡*
高益民*
谷贤林**
顾定倩*
顾明远**
郭法奇**
郭华**
韩小雨
何克抗**
和震*
洪成文**
洪秀敏*
侯龙龙*
胡定荣*
胡艳**
胡咏梅**
黄荣怀**
霍力岩**
贾雷霞
姜星海*
姜英敏*
焦青*
阚维
康永久**
劳凯声**
李葆萍
李蓓蕾
李彩云*
李德刚*
李家永*
李芒**
李敏谊*
李奇**
李琼*
李爽*
李崧**
李湘萍
李小红*
李兴洲*
李秀兰*
李艳燕*
李亦菲
李玉顺*
李子江**
梁威**
林杰*
刘宝存**
刘复兴**
刘慧珍*
刘京莉*
刘美凤**
刘淑兰**
刘馨*
刘艳虹*
刘焱**
刘英健
卢立涛
马健生**
马利文*
马宁
马秀麟*
毛亚庆**
苗逢春*
牛志奎*
潘月娟
庞丽娟**
裴淼*
齐建国*
綦春霞**
钱志亮*
乔锦忠*
乔卫平*
秦行音*
沈立
施克灿*
石中英**
宋萑
苏君阳*
苏立增*
孙邦华**
孙进*
孙益
檀传宝**
田青*
王本陆**
王晨*
王工斌*
王璐**
王乃弋
王晓辉**
王啸*
王亚鹏*
王雁**
王懿颖**
王铟*
王英杰**
韦小满**
魏曼华*
温红博
邬彤*
吴国珍*
吴娟
吴岩**
吴忠魁**
武法提**
向蓓莉*
项贤明**
肖非**
肖贵祥**
肖甦**
谢浩
辛涛**
徐勇**
徐志勇
杨开城**
杨明全*
杨涛
姚计海
姚颖
姚云*
姚自明
易进*
尹力**
于述胜**
余凯*
余清臣*
余胜泉**
余雅风*
俞启定**
袁桂林**
曾兰芳
曾琦*
曾晓东**
张斌贤**
张春莉*
张丹慧
张东娇**
张华军
张进宝
张京彬
张莉莉*
张生
张树东*
张行涛
张燕**
张志祯
赵德成*
赵国庆
赵宏
赵萍
赵茜
赵树贤
赵希斌
赵应生
赵志群**
郑磊
郑勤华*
郑葳*
郑新蓉**
钟秉林**
衷克定**
周海涛**
周慧梅
周金燕
周钧*
周逸先*
周颖*
周作宇**
朱京曦*
朱小蔓**
朱旭东**
朱志勇*
庄榕霞*
庄秀丽
说明:**代表为教授和研究员,*代表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
Ⅶ 21世纪人类该如何学习
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后,发现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变成“废品”——新的知识还没有学完,就变成旧的、过时的了。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学科教育》杂志主编陈建翔博士认为,这是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学习速度,所以人们在学习中才会迷失了自己,而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的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并且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学习。那么,在新的21世纪,人类又该如何学习呢? 知识爆炸带来学习困惑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学科教育》杂志主编陈建翔博士说:“信息时代如何学习,是个很大的问题。在21世纪,我认为学习是所有人的学习,有13亿公民就有13亿人的学习。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学习,今天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就是我们 在信息社会,学习出现了新问题,以前我们有一套很成熟的理念和学习的方法,但这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适。我在1991年毕业获得学位后反而不会学习了。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明显有个知识爆炸的情况,在教育学领域发生了好多好多事,我读一本书,大概要用三、四个月或半年的时间,突然我买了更多的新书,我想,这下麻烦了,这么多书,我要读几年啊?而且书越买越多,要看又看不完的话会有种负疚感,觉得对书不负责。其实,我面临的这个问题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很多人的问题,整个时代的问题,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信息时代该如何学习?” 信息社会之门需要新的钥匙方可打开 信息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陈博士说,在信息社会,首先是信息的爆炸。信息是一种有用的东西。工业社会是一种很实在的社会,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看得到,摸得着,能用,好使,能吃,否则就没有价值。而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信息在信息社会却成为有重要价值的东西。其次,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类的时间形成了汇集知识、智慧和平等的即时通讯模式。过去出一本教材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是书到学生手里,早就过时了,讲的已经不真实了,数据也不可靠了,结论也不科学了。这说明人类知识的半衰期缩短了,也就三、四年,也就是说在3年内,人类知识有一半要被淘汰,要落伍。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我们谈论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事实出发。 而且,信息社会的因果关系复杂性增大了。以前因果关系很简单,但是现在,一个事情产生,后面有无数个原因。这个事件本身又成为无数个结果的起因。比如蝴蝶效应:云南大理有只蝴蝶,它煽动翅膀,经过一系列很复杂的运动后就会形成加勒比海的飓风。 我们要看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农业社会的问题还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因为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思维方法。 现代物理昭显事无绝对学习因此不再死记硬背 陈博士认为,宏观的低速运动的世界是过去工业革命的世纪,而现在则是微观的高速运动的世界,所以,它们是互补的,但是在方法论上却是对立的。因为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强调绝对化、机械化,认为这个世界和人是没有关系的。但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比如:波粒二向性,就取决于实验工具和实验人,想要波或粒子的特性都可以。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不是绝对的客观,和人对它的改变是有关系的。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科学观还是停留在牛顿的科学观,而不是现代的量子科学观。这就注定我们还停留在需要死记硬背的科学观的时代。所以,从科学观的角度讲,我们的学习有问题。 教育应以人为本摆脱批量生产 陈建翔博士认为,传统教育的特点是:1. 追求内容和过程的确立。2. 追求结果的标准化。3. 追求人的批量生产。这是和工业社会的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社会有工业化的教育,是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适应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工业社会的特征就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所以工业社会的教育也是如此,把人当作物一样来制造、生产。这种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特有的历史使命。但是今天不同了,社会的实践对象变了,社会也步入了信息社会,所以,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 学而时习 应乐乎 陈博士认为,学习是个大概念,关系着我们的全面成长,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是今天我们乐吗?不乐,这就是大问题。 学习本来是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是一个大快乐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变得很痛苦,很难受,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什么叫成长?过去常常是老师家长代替孩子成长,什么都可以被代替,惟独成长是不可以被代替的。该经历的都要经历,该犯的错误都要犯,这就叫成长。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把整个过程都给压缩了。直接把前人探索的结论从孩子的头脑里灌输进去。这就叫教育吗?孩子得到的都是抽象的东西,根本理解不了,根本不能消化,应付考试还可以,对付生活根本不行。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很自私的一代人。陈博士说:“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总会想:‘我有一个方法,我哪能告诉你呀?告诉你你拿第一,那我怎么办?’没有分享,只有窃喜。所以我们现在就想通过体悟训练这个突破口来打破旧的恶性循环。” 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最好的学生 陈博士说:“如果我们在农业社会,那么农民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是遇到工业建设的问题,老工人则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问我信息时代谁是最好的老师,我讲不出人来。为什么?因为信息社会到现在为止就那么十几年,专家还没有出来呢。在信息时代,整个人类都稚化了,都是孩子了。都没有经验;在信息社会,人类没有长辈,却有长子。就是擅长研究新知识的人,比如IT行业。那么,找不到老师怎么办?一说学习,我们总有这样一个概念:要有一个老师,一本书,一个教室,一个考试题目,一些作业。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老师是找不到的。千呼万唤不回来,没办法,我们只有做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 灵感:右脑给左脑的“吻” 陈博士认为,左脑和右脑的地位其实不等。长期以来有种说法:左脑管右部分,右脑管左部分。这会给人们带来误解,认为左脑和右脑的关系是平等的。其实右脑好比董事长脑,左脑是秘书脑。表面看来,好像是左脑重要,因为秘书经常见到,董事长老是见不着。事实上,学那些逻辑性很强、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的时候,要依靠左脑;学习那些死记硬背对付不了的,比如,语文、作文等就需要右脑的支持。好作文一定要大量的阅读培养语感,而语感就是靠右脑来学习的。所以,学科不同,用脑的方式就不同。左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脑一定要勤奋,秘书勤奋,董事长就表扬。 陈博士说,当人们出现灵感,感觉写得特别顺的时候,都是右脑在起作用,但是右脑很懒,特别是人类经过了几百年的工业化社会。要想让右脑工作,左脑一定要勤奋。灵感就是右脑给左脑的“吻”。但是左脑的勤奋不能让它太受折磨,不要以为让它写几百遍单词就是勤奋,那叫傻瓜。高强度的训练和积极的休息要结合起来。这样左脑就可以激发右脑把右脑打开。听音乐是打开右脑的一个办法,还有就是多运动。陈博士说:“我主张体育优先。人的智慧不是在大脑的某个部分藏的,而是在整个身体里藏的。体育好了必然身体的灵活性就好。” 陈博士认为,人做梦的时候是右脑打开的时候。梦是最好的诗人,最好的画家,最好的艺术家。健康状况下做的梦都是右脑做的。右脑掌握身体最核心的秘密,但是掌握秘密的人上帝让他别说话。左脑不掌握秘密,但是上帝对它说,你既然不掌握秘密,那就随便说吧。 十大学习观念挑战传统教育 陈建翔博士最后给了学生十大学习观念。1. 学会享受学习。以前都是学海无涯苦做舟。陈博士说,其实学习没有那么可怕,当我们能享受时就一定要享受,享受学习过程。米卢的“快乐足球”道理也在此。2. 学会快速学习。3. 用整个身体,用全脑(特别是右脑)去学习。4. 要有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精神。5. 学习可以是跳跃似的超前的。6. 学会“减法”的学习。7. 利用互联网。8. 培养一种海洋式的学习态度。9. 不仅要有显微镜式的学习意识(钻牛角尖),也要有望远镜式的学习意识(大眼光)。10. 自主地学习。 只有学习观念的革命才能带动学习的革命,陈博士的这10大观念必将先在所有听讲座的学生中来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还只是星星之火。 但愿这“星星革命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