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杜勇教授的团队
㈠ 中南大学杜勇教授的夫人叫什么名字
杜夫人
㈡ 中南大学粉冶院哪个导师比较好
哥们抄,看你想做什么咯,想搞袭研究的话杜勇老师肯定很好啊,他的组科研氛围很严谨,而且跟材料院的金院士合作很密切,而且近几年在冲击院士,不过他是搞相图的,工作不好找。另外熊强老师很不错,刚刚评上973首席,是个大组,钱很多,而且研究方向比较好找工作
㈢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人才梯队构成合理。现有教职员专工81人,专职教师属70人,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师系列有50%人员拥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宝钢基金”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
教授:周湘莲、黄永鹏、张金荣、熊吕茂、万琼华、陈文联、贺福安、刘新庚、黄炎平、张功耀、罗会钧、彭平一、彭升、颜峰、胡凯、徐建军、曾长秋、谭希培、肖铁肩、张卫良
副教授:王浩斌、曹清燕、刘伟、邝艳湘、李明清、林识音、彭欣、洪兴文、贺才乐、荣复康、叶湘虹、雷敏、杨艳萍、米莉、罗春梅、王翔
㈣ 潘爱华的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潘爱华,男,1969年5月生。医学博士、博士后,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书记,中南大学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员、国际眼科与视觉科学学会会员,湖南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被确定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形态学教学团队骨干成员。是国家首批精品课程(2003年)与首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系统解剖学,2007)建设负责人之一,教育部“985”II期“马王堆研究”平台建设负责人之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之一。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8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主编、副主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本14本(部),参编包括国家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等教材及参考书22本,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2003年获中南大学第二届“十佳课件”。主要研究重点为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在感觉与疼痛的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课题4项,发表科研论文4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32篇,SCI收录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培养在读硕士生5人(毕业5人),协助指导博士生2人。
㈤ 中南大学美术咋样呀
挺好。师资好,学习氛围好。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8万余名,学科齐全,涵盖10大学科门类,而在刚出炉的各项榜单中,中南大学进入软科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0位,32个学科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榜单,跃升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第54位。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1800余人,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成长成才的保障,丰富的科创平台,是进阶之路的阶梯,学校13门本科课程首批上线在线教育国际平台,更是展现出强劲教学实力。
(5)中南大学杜勇教授的团队扩展阅读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由中南大学原土木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和艺术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目前本院涉及5个一级学科,现有艺术学理论、设计学、MFA、建筑、城乡规划等5个硕士点和艺术哲学、土木建筑与规划管理2个二级博士点。学院下设建筑系、城乡规划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设计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等七个专业系以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所、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中心等10余个研究机构与中心。
在学院组建之初确了“大艺术、大设计”的办学理念,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个学科已经无法局限在狭小独立的圈子内独立生存,尤其是在设计与艺术领域,拒绝交融其实就是意味着衰亡。那么,作为这样一个理工与人文学科交叉的学院,更应该走向交融,也是当时几个专业合并组建学院的初衷与理念。
㈥ 中南大学锅炉原理选哪个老师
本学科点以1952年原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冶金炉、热工仪表教研室、机械系热工教研室及长沙铁道学院制冷与空调教研室为基础发展建设而成。本学科点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被确定为“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点已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现有学术研究人员20多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近十多年来,工程热物理学科,通过围绕和提炼热工、制冷、空调、冶金等过程与设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热科学问题,逐步形成了热物性测试及过程检测与控制、传递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特殊条件下的传热与燃烧等稳定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合理的学术队伍,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中南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学科源于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教研室,从上世纪70年代起,长沙铁道学院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94年开始招收机车车辆专业空调制冷方向硕士研究生;1998年启用新的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同时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高校和原铁道部高校中第一个拥有制冷及低温工程学位点的高校;2000年土木工程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学科同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被批准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2009年通过国家建设部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评估优秀;2010年全国126个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评比中排名第4位。本学科点现有一支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20多人的学术队伍,其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承担企业委托项目40多项;编著和参编的专业教材、专著10余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00余篇;取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科研条件建设卓有成效,建有“湖南省新型热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大型软件。本学科点重点培养从事火电、核电、余热发电、汽车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掌握锅炉、汽轮机、换热器、汽车发动机等的设计和操控技能,具有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我院自1985年开热能工程专业起,就一直开设有电厂热能动力方向的主干课程“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后来又增开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工业锅炉、余热锅炉、电站锅炉、汽轮机一直是热能工程专业(1998年以后更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重要选题,1999年专业扩招以后,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了电厂热能动力专业方向。于2004年组建动力机械及工程研究所,现更名为动力机械及工程系,包括电厂动力和内燃机两个专业方向。本学科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下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另外可招收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本学科有教师近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中南大学制冷与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学科与中南工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冷藏运输和制冷空调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98年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随着学科的发展壮大,1999年成立了长沙铁道学院制冷空调研究所。中南工业大学制冷与空调工程1994年开始召收本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点。2005年原长沙铁道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的制冷空调学科合并组建了新的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现归属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有一支20多人的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教师团队。
㈦ 中南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中南师资还是很雄厚的!!!老学姐吐血总结一波教授的课给大家!
一、法学院 何炼红老师
如果你对法律感兴趣,特别是工科学子们,想拥有自己的专利,那么一定不要错过何老师的知识产权法课堂。老师是教知产的,老师的课堂也特别有意思。她喜欢结合实务给大家讲课,经常请到法官,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来给学生们讲课。法律本就枯燥,但结合了实务,便变得有趣了起来!相信我,何老师一定能激发你对法律的兴趣!
二、外国语学院 夏高娃老师
这个老师超级可爱的说!我上过她的全校性公修课,法语入门,老师超级可爱的!而且能把语言这种枯燥的东西教的生动!她会给你放法语歌,给你讲法国的习俗,讲她在法国的故事。很棒棒!据我法语的同学说,这个老师在她们专业口碑超级棒!!!
还有很多教授的课值得去蹭,那就亲自来中南发掘吧!
㈧ 中南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1、左铁镛
1936年出生于北京,材料科学家、循环经济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左铁镛主要从事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铝镁材料及其加工科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陈志武
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早年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后专注于经济史与中国经济研究。
3、黄友岐
黄友岐教授1907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5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著名的老一辈神经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教育家黄友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10月5日上午10时10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6岁。
4、王淀佐
辽宁省锦县人,中国矿物工程专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1985年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邓起东
湖南省双峰人。生于湖南双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1月6日,邓起东因病逝世,享年81岁。
㈨ 中南大学出过哪些人物,越著名越好
1、汤飞凡: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
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
2、张孝骞:
张孝骞,男,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
3、王淀佐:
王淀佐,辽宁省锦县人,中国矿物工程专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1985年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0年,为表彰王淀佐在国际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的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王淀佐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奖中国人。
4、黄伯云:
黄伯云,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粉末冶金专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人。
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特种冶金专业;198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爱阿华州立大学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1年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1986年—2003年,黄伯云带领团队日夜拼搏,终于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封锁,该技术在获2004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5、孙永福:
孙永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籍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常务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
1958年7月,孙永福毕业于天水铁路工程学校;1962年12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在郑州铁路局工务处桥梁科工作。1964年10月至1984年12月,先后任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技术员,副处长,代处长,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
1984年12月至2006年8月,先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正部长级)。
㈩ 杜勇的介绍
杜勇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1992年于中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西班亚、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国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曾获世界著名的德国洪堡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