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教授讲信用吗
㈠ 德国的教授是怎么评出来的
19世纪初的普鲁士到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拿破仑战争推平了神圣罗马帝国三百多个小邦国的界域,经过合并和肢解,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屈辱的普鲁士人在具有哲学头脑的国王威廉二世“我们从物质上的损失要从精神上补回来”的感召下,于1810年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柏林大学。它和原来的汉诺威名校哥廷根大学奠基了当今西方高校的大多数规则和功能,教授的产生办法可谓其中的经典之一。
德国的教授地位之高,有几个事例为证。
唯物论的创立者费尔巴哈原为柏林大学神学院的教授,可他致力于宣传无神论,还发生带领学生亵渎神灵之事,当教育当局准备驱逐他向国王请示时,威廉二世答复道:既然他已经那么不信神,干脆就把他调到神学院吧。于是他和他的一大堆追随者如愿以偿。柏林大学另有两个教授因为批评当局被驱逐,巴伐利亚的慕尼黑大学聘任了他们,威廉二世认为人才难得,派快马信使请他们回来,而且愿意亲自道歉。两位教授凯旋归来,柏林大学为他们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而且尊国王命令得到翻倍加薪,其他教授跟着沾光。至于教授生日时可以得到国王亲笔签名的贺卡,那已经是常规化的事情了。
奇货才能可居。
德国教授这么牛,是人家质量决定的。看看他们的升迁路途,就让人望而生畏,高山仰止。德国评教授的基本程序为:首先选定五名同行专家,因为只有同行才可以对被考察对象的学术成果做出比较准确的评判,防止外行误判;其次,避免同校评委。因为同校者既有可能营私舞弊照顾,也可能因为积怨和过节故意打压报复,影响公平公正;其三是不能有师承关系,以防止荫庇或老师嫉妒学生产生的不正常操作;其四是没有同学关系,其五是没有过科研合作经历,原因也是避免人际以往的情意和怨恨等情绪掺乎其中。
过了这些关依然不是教授,要等有机会去竞聘。因为德国大学的教授不能在原来的工作地方晋升,必须等某大学有高一级的空位时,各校通过考察评估通知已经具有了教授资格的人去竞争。过则留,不过则继续找机会。全国大学形成了流动机制,杀将出来的,那真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不牛都不行了。
避免人情因素加入评职和流动竞聘,避免了大学评职中营私舞弊的根本弊端,也避免了同事、上下级的矛盾。过不去的心服口服,要过去就得努力。评上教授,可以心安理得享受两个中产阶级的物质待遇,谁也说不出人家什么。仅仅从德国评教授这一环节,我们就理解了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原因。
反过来看看我们国家评职称的过程真的是令人汗颜:不投机钻营不行,不请客送礼不行。有副对联为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㈡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国中分成东部和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
(1)“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即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昆仑山和祁连专山为界;“属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即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
(2)“金色中国”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因此,发展农业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不足.
(3)我国河流汛期都在夏季,金色中国内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该河流汛期在夏季是因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黄色中国内河流汛期在夏季是因为 降水集中在夏季.
(4)广袤海洋应命名为蓝色中国;图中北回归线所经过的岛屿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是台湾海峡.
故答案为:
(1)昆仑;祁连;秦岭、淮河一线.
(2)干旱;水资源不足.
(3)塔里木;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降水集中在夏季.
(4)D;台湾.
㈢ 德国有没有副教授一说
德国的教授有四级:
四级教授最高,终身教授,并且可以与州政府讨价还价要实验内室建设的待遇。
三级容教授已经是终身教授的待遇,一般不会被辞退。
二级教授,一般的年轻教授,也相当于国内意义上的新请来设点的百人或者特聘教授。挂有教授头衔,但五年做不出成绩,评估不及格,就必须走人。
在此之外,还经常看到PD.
Dr.,这些人属于通过教授资格考评,但还在侯选之中的高级讲师。在这个级别,也有不少人在与国外交流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写成副教授的。
㈣ 求给德国某大学教授写信的书信格式,询问求学的一些问题。
亲爱的……
我是来自中国的……(进入正题)
祝你……
中国的……
2008.…….……
㈤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
读图可知,①是西北地区、②是青藏地区、③是南方地区、④是北方地区.(1)“金色中国”代表着我国黄沙漫漫,戈壁广布的西北地区,“绿色中国”指的是③南方地区;“银色中国”指的是②青藏地区,银色中国是指青藏地区,其自然环境特征为“高”、“寒”,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此线大致与800毫米 等降水量线及1月0℃等温线大致重合;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此分界线经过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中的大兴安岭山脉.(3)图2中a----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南方地区属于该气候类型,b-----温带季风气候、我国北方地区属于该气候类型.
(4)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以畜牧业为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5)我国四大区域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悬殊,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我们先后建设了举世瞩目的大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1)③;南方;②;青藏;银色中国是指青藏地区,其自然环境特征为“高”、“寒”,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秦岭--淮河;800毫米;1月0℃;400;大兴安岭;(3);(4)畜牧;种植;水稻;(5)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㈥ 德国大学教授的头衔主要有哪些
刚好我之前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我来简单举例说下我的见闻吧。这里只讨论“教授”。
栗子1:“技术热力学学院”的大Boss ,Ulrich Maas,他的官方头衔如下:
Prof. Dr. rer. nat. habil. Ulrich Maas
解释:Prof.=Professor (教授),Dr.=Doktor (博士),rer. nat.=rerum naturalium (是拉丁语,德语是Naturwissenschaft=自然科学),habil.=Habilitation(取得在大学授课资格,博士毕业生专为获取教授资格所写的科研论文),Ulrich (名)Maas(姓)
中文大致翻译:自然科学博士、获得大学授课资格、教授 Ulrich Maas。
栗子2:“连续介质力学学院”的大Boss,Thomas Böhlke,他的官方头衔如下:
Prof. Dr.-Ing. habil.Thomas Böhlke
解释:相同部分如栗1,Dr.-Ing.=Doktor der Ingenieurwissenschaften(工程学博士)
中文大致翻译:工程学博士、获得大学授课资格、教授Thomas Böhlke。
栗子3:“工程信息管理学院”的大Boss,Jivka Ovtcharova,她的官方头衔如下:
Prof. Dr. Dr.-Ing. Dr. h. c. Jivka Ovtcharova
解释:相同部分如栗1,Dr. h. c.=Doctor honoris causa(Ehrendoktor 名誉博士),也就是说她有两个博士头衔,一个是工程学博士,一个是名誉博士。
中文大致翻译:工程学博士、名誉博士、教授Jivka Ovtcharova。
栗子4:“哲学系”的大Boss,Mathias Gutmann,他的官方头衔如下:
Prof. Dr. Phil.Mathias Gutmann
解释:相同部分如栗1,Phil.=Philosophie(哲学)
中文大致翻译:哲学博士、教授Mathias Gutmann。
大致就这些种类吧,如果我再看到别的再来补充。
不明白追问。
㈦ 德国大学毕业到底有多难
语言
在德国学习和生活,第一关就是语言关。即便是在国内学过一两年德语、德福已过的同学,入学后通常都有一个感觉:“德国人都在说什么,德语妥妥被虐了……”毕竟我们之前没有在德语的语言环境中沉浸过,现在突然上战场,大脑和耳朵都还没有建立起足够高效的处理机制。
学习计划
德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大课Vorlesung,实践Labormol,实习Pflichtpraktikum,讨论课Seminar,小论文 Studienarbeit,大论文Bachelorarbeit/Masterarbeit等,不同学校的设置和名称可能会不同。通常在入学后会拿到一份学习计划Studienplan,需要自己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目录Molhandbuch来选择自己的模块,并且考虑在各个学期之间的分配。一般不建议在第一个学期就选择太多课程,毕竟还处在适应阶段;后面的学期也不建议选择超过7门课程,不然考试月可能会比较痛苦。
另外,学习计划是可以更改的,替换掉自己不喜欢的或者成绩不理想的课程。大课Vorlesung在学习中占的比重最高,一般会达到50%以上。通常是上百人在阶梯教室里聆听教授的授课。有的课程会在每节课开始前发放当节的课件,有的则是在第一节课就发放整个学期。如果是前者,需要注重复习工作,消化上课学到的知识。如果是后者,需要注重预习工作,有助于在课堂上跟上教授的思路。
一般看着课件听教授讲课并不是很难懂,教授的语速也不会很快。不过有德国学生提问时,学生和教授的语速都会超快,导致我们中国学生既听不懂问题是什么,也听不懂回答了什么。回答完毕后,教授的语速会恢复正常……
大课通常还有练习课,由助教来上,讲解习题。练习课不要缺课,做题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是考试的模拟。考试的题型很有可能和练习课的题目一致。
试验可能有的学校没有,学校会要求做几个试验,每个都要交试验报告。试验分组进行,建议不要中国学生扎堆建组,会很吃亏。和德国人一组,既锻炼德语,又能保证试验报告的质量,毕竟人家母语写出来的,表达上会比我们好很多。组内同学确定好每人写哪个部分,最后由一个德国同学统稿。试验报告的写作,也是为后面的论文写作打下一个基础。
考试
对中国学生来说,在德国考试是“苦逼”的。一是因为语言障碍,人家德国人花30秒读题,我们可能要花3分钟,而且第一遍还没看懂,要再读第二遍。德国人作答起来奋笔疾书,我们则是“字斟句酌”慢慢悠悠。
二是因为考试时间,夏季学期的考试在7-9月,最热的季节,国内的暑假……冬季学期的考试在1-3月,春节啊春节……看着国内同学或者是德国考完试的同学兴高采烈晒美食晒美景晒美人,你却要默默背起书包走进图书馆了!
论文论文要尽早开始找,因为和老师的沟通及面试会持续一段时间。开始写作之后,和老师保持紧密联系,确保自己做的是在正确的轨道上。有人会边做边写,有人则是先把内容都做完了再最后集中写作,需要自己把握好。
如果是在企业写论文,需要考虑好学校研究所这边是否愿意接收外部论文。在学校找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万不可小看。当然有条件的话还是推荐去企业,一来接触实践,二来充实履历,三来有工资拿。
㈧ 德国教授岗位体制特点是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主要特点
1.高校教师等级森严,教授自主权极大。德国大学实行教授讲座制,通常一个讲座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实际上分为等级分明的三级,通常他们在高校中依其工资级别被分别称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1]教授是各专业的权威,自主权极大。教授其实是一个独立学科或专业的负责人,他不但负责开设各门课程,而且还独自决定讲座内的人、财、物的使用。大学的其他成员——讲师、助教、科学助手、学生以及非科学人员都处在正教授的领导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之外。
2.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德国高校的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人员和非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即高校教师,它又分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学术中层。教授是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责包括组织教学和科研活动,决定科研方向并筹集科研经费,指导博士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科学论文,聘用各种教学和科研人员等。学术中层是高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属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由不同的被聘资格决定了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工非常明确[2](具体见下表)。德国高校学术中层任务分工情况表
3.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讲座教授的选择与任用上,学术水平是核心内容,《德国史1800-1866》有这样的记载:“在选择教授人选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区的考虑,不是同事个人的好恶,不是社会交往能力或口才好坏,也不是笔头或教课能力,而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独创性。”
4.教授聘任制度非常严格,最终任命权在州政府。德国高校的教授席位是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的,只有当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时,才需要招聘,一般从校外招聘,而不采取本校成员内部逐步升迁的办法。德国高等学校对教授实行严格的聘任制,申请教授的职位要通过竞争,而且有十分严格的聘任程序。[3]
5.教授终身制,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教授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据《德国高校总纲法》教授可以委任为终身的公务员,不得随意解雇,也可以委任为非终身制的公务员。实际上,在德国高校中,教授原则上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大约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职位。德国的教授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德国高校的正式教师的待遇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处于中上水平。
6.教授的培养过程严格,时间长。在德国,通向教授职位的道路是一条充满竞争和风险的漫漫长路。在正常情况下,要得到教授职位,必须经历多次严格的考试和筛选,必须在大学毕业后再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据统计,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年龄平均为32岁,而取得教授备选资格者平均年龄则要达到39.8岁。一般只有当高校教授职位有空缺时,经教授推荐参加教授招聘,才有可能被任命为正式教授。[4]
7.教授在各级教师职务中比例高,并实行强制流动政策。德国高校各级教师职务中,教授的比例很高,一般60%左右,德国实行大学教授强制流动的政策,通过评聘分离,获得教授资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单位应聘。通过这种政策强制人才流动,保证大学吸收各方学者,汇集了不同学校的长处和特色,避免了“独家单传”的弊病,这样大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就无从产生。
8.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高。兼职教学专业人员是德国高等学校教学专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多于全日制教学人员,这说明兼职教师在高等专科学校中具有重要作用。据1991年统计,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学人员的60%,大学的兼职教学人员占大学教学专业人员总数的29%。[5]德国高校教师制度保证了高校学术研究、教师队伍的稳定、高质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1)高校重视学术研究,从各方面保障学术科研人员的研究条件,处处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稳定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术自由,促进了科学研究。(2)教授公开招聘,程序严格,采取教授强行流动政策,避免了“近亲繁殖”、“学术僵化”。(3)德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分工明确到位,各司其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教师进入高校任教的门槛很高,学术要求很高。在严格的聘任要求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对教师加以考核,以此保证了高校教师的质量,保证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德国教师制度在确保其高质量的师资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但其漫长的培养过程以及诸多僵化的方面受到社会猛烈地抨击,主要表现为:(1)由于教授的数量很少,普通学生很难有机会与教授直接交流而得到教授的指导。(2)德国高校中的教学科研人员真正开始独立的研究很晚,他们的研究工作受制于他们的教授,还必须承受较大的职业风险。这极不利于高校科学后备人才的迅速成长。(3)德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终身教授,它没有前设职位,只有一系列的资格条件,包括大学授课备选资格。(4)终身制给教师、教授提供了“铁饭碗”和丰厚的薪水,但由于没有配套的评估机制,教师们容易缺乏压力和积极性。
㈨ 中国人,德国一所大学,副教授,名字三个字中有晓,研究经济,找他的新浪博客,博文中一般都有1,2,3点
左晓蕾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