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人品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人品

发布时间: 2021-01-25 22:13:03

『壹』 严锋的介绍

严锋,湖北广播电视台特邀主持人,墨·题诗(中国)主持策划执行机构总部成专员,首届《盘龙城好属声音》评委、评审团成员,最具潜力新锐主持人,综合型商务主持人,上市企业培训讲师,FPA性格色彩传道者,艺术类文学学士,策划人。

承接全国商业演出、晚会、庆典、发布会、年会、高端车展、高端酒会、楼盘开盘、工程奠基、服装走秀、新品发布会、产品推介会、cospaly、假面舞会、圣诞晚会、高端婚礼、生日宴会(周岁、十岁、大寿)等主题活动。

微博/微信/网络搜索:主持人严锋

『贰』 严锋的人物经历

1982年 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6年 随贾植芳教授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版位。
1991年 随贾植芳教授攻读中国权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史。
1994年 留校任教。
1997年 赴挪威奥斯陆大学随汉学家何莫邪教授学习工作。
1998年-2000年 任日本东京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2003年 任芝加哥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
2004年 为哈佛大学燕京学者。
2010年 任戴维斯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叁』 很多莫言,为什么只有一个刘慈欣

笔者写过一篇探讨刘慈欣写作历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小文《刘慈欣进化史》,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这句话的含义很简单:第一,为什么在中国能出现刘慈欣这样一个堪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为什么能出刘慈欣的中国科幻界现状并不让人满意,甚至需要让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世界级水平”(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语)?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何在?在论述之前,有必要先就科幻的“硬度”这个概念做一下词义辨析。以现实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的构建一个以想象的科学事实为核心展开的是硬科幻,比较强调合理性;软科幻中基于科学技术的幻想只用于辅助情节展开,更接近于传统文学中的幻想文学,更强调文学性。科幻文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基于科技幻想硬核的前提,探讨人类和社会在特定环境下的变换与状态,这也是传统文学关心的问题。然而,真正实现这一点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大多也只能偏重于一方面: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钢窟》系列就常被归类为“侦探小说”,其核心“机器人三大定律”如果换成上帝对新造物的“三戒”似乎也并无不可,在现实中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的小说对“碳-铁文明”前提下人类,机器人之间的伦理问题的探讨十分深刻,对现代科学伦理都有影响。而海因莱因的《月亮是个严酷的女人》中对人类社会在宇宙时代的变迁的幻想十分严谨,《星船伞兵》中对“动力装甲”的技术描写甚至影响了今天的技术发展。从“基于科学的幻想”来说是非常出色的。但他的这几本书对人性、哲学的探讨就很少,甚至《星船伞兵》一书都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人的作品代表了科幻的软硬两极,只能说在“硬度”上略有区别。相比之下,黄金年代三巨头中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为太阳系内进行宇航飞行勾画的路线图十分贴近现实,同时此书直接探讨了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究竟是谁,人类存在的目的如何等传统文学关注的问题,把科学的触手伸入哲学的传统领域,堪称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科学不是神迹,不会让你用五饼二鱼喂饱几千人,但是科学可以给你取之不尽的能源,可以带着你穿越超过神话中所想象的最遥远的距离到达另一个星系,甚至还告诉你有可能存在着另一个宇宙。而这一切,都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数字和公式来表达,任何人只要智力水平够,花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就可以理解这一切,而不必苦思冥想等待上苍的突然启发。在科学本身还是一系列简明事实的时代,科幻诞生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科学带来的超越神话和传说的近乎无限的可能性所激动,几乎立刻就向上帝发起了挑战,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说《佛兰肯斯坦》就直接探讨了人类与自己的造物的关系。在笔者看来,科幻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与科学的联系,否则就属于传统幻想文学,并没有科幻小说的基本特征和意义了。当然,事实上,“软”和“硬”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我们也没有必要以这作为铁律去衡量一切幻想作品。科幻作家刘慈欣科幻文学与时代紧密相关,是只属于现代的文学形式科幻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很近期才出现的东西,它伴随着近代科学出现,随着世界的现代化而发展。在那之前,虽然也广泛存在幻想文学,但是但丁的《神曲》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之间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科幻文学的本质性要素是科学的内核,科学的本质是可验证,任何科学事实都是可以重现的。因此科学精神的核心一定是可知论,是反对蒙昧主义。栖身于科学的幻想作品才能具备科幻小说所必须的时代特性。最近十年欧美国家科幻逐渐式微,从根本上说也是欧美国家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的结果。我们已经许多年没有看见好莱坞拍摄的那种充满技术美感的科幻电影,而票房最好的科幻电影多数都是《阿凡达》这一类骨子里反对技术进步的。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两大奖项星云奖和雨果奖也已经许多年没有颁发给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颁发给了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按理说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的大事。只是在笔者看来,其获奖的那篇《手中纸,心中爱》(又译《纸异兽》)在以情动人方面是够了,但无论如何也难称之为科幻小说——说是奇幻小说都勉强,因为其中的幻想元素事实上和故事本身几乎毫无关系。这篇故事,更合适的去向倒是《读者》或《知音》。克拉克曾说:任何成熟的技术看起来都像是魔法。今天的科学已经不再是19世纪时代那种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系列简单明了的原理和事实。科学技术的前沿离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来越远。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现代科技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数人能够懂得其奥妙。于是西方幻想文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奥术”概念,也就是可以如同科学一样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魔法,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就接近这个概念,所以在那个世界里有保时捷牌的飞行扫帚。然而这样的幻想世界终究是“不科学”的,这个世界里的魔法还是只有那些先天能感应到魔法的人们才能运用,和广大“麻瓜”们是无缘的。当然,哈利波特也从来没把自己归入“科幻作品”之中,我们就不对它再多加评论了。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银河漫游指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越来越难以理解的科学前沿探索的无奈和焦虑,在这本小说里,外星种族——老鼠创造了一个计算世界最终问题的超级电脑,经过几亿年的运算后,它对这个问题做出的答案是:“42”。然后老鼠们才发现,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最终问题”。普通民众越来越不能理解尖端科学的同时,科学的发展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现代理论物理已经深入了神学最神圣的领域,爱因斯坦曾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这实际上就是无神论的概念。科学已经接近了我们关于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哲学和神学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于迄今为止教会和宗教氛围浓厚的社会中的大众对此问题只有回避。据说在美国,中学关于“是什么创造了世界?”的正确答案依然和中世纪教会给出的一样:上帝。科幻作品的重大问题新世纪的科幻文艺作品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它们必须承担起普通民众与尖端科学之间的桥梁任务,这个任务,科普作品很难做到,有很多人试着做了,但都并不成功。用端起来给普通人上课的态度去讲科学道理不行,这一任务应该由文艺作品来完成。然而至今为止,世界科幻现状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刘慈欣能够在中国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时代因素有关。他早期的作品如《欢乐颂》、《诗云》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后期逐渐向阿西莫夫靠拢,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到《三体》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即以科幻创意搭建小说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连缀成血肉之躯,最后用哲学思考赋予小说灵魂。他的作品既是刘慈欣本人成长进步的证明,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国这个社会一些特殊特质作用的结果。中国是一个可以肆无忌惮的宣扬无神论而不会被当做“异端”的社会,是一个全民都有着独特的哲学思辨气质的社会。这两者结合,使中国有可能成为科幻下一步大发展的温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工业化进程,从建国之初的几无工业基础到如今的世界工厂,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工业国。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学技术缔造的奇迹正在被创造出来,身处其中的普通中国人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这些奇迹一无所感,刘慈欣朴实刚健的叙述性笔调和他笔下奇迹般的大场面恰好就拨到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这根弦上。但中国科幻界没能在当代中国这个科学技术受到空前尊重的时代把科幻事业发展成全民族的热点,进而缔造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新文学形式,无疑是辜负了这个伟大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当然也不应该只说科幻界如何,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在这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可曾拿出过一部基调昂扬向上,反映时代精神长篇小说或者电影作品?主流文学界的孤芳自赏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说中国主流作家,还是贾平凹、莫言、陈忠实等人,所写的题材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封闭山村黄土地上那些事儿——而且还要美其名曰现实主义题材。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写农村、写农民,只是,主流文学界对中国真正的社会现实的注意力明显是不足的。这样的现实,从根本来说源自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过了上层建筑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与社会现实的断裂。披科幻的皮,卖“普世”的药——今日中国科幻界的问题在世界延绵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识字者和统治阶级几乎是可以画等号的。在中国,识字者中的佼佼者“文学家”天然就可以和“社会管理者”这个概念重合。然而在现代,任何一个人想要精通所有学科都是不可能的。“识字”早就是全社会的一项普遍技能。但是几千年的巨大惯性,造成了“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算知识分子”这样一种认识。“公共知识分子”们,对每一个社会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发出居高临下的看法。但这些人的见识上存在缺陷的前提下,发表的意见往往荒唐可笑。另一方面,撑起现代社会脊梁的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工程师们往往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忙于本职工作没有兴趣来表达意见。结果,社会上科学的声音少了,蒙昧主义的声音就多了。科幻不是奇幻,它需要基于现实的想象力。这需要科幻作家具有科学素质。历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尔纳是博物学家,阿西莫夫长期从事科普写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开创性专家。刘慈欣的学术水准不见得有多高,但他是实实在在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一线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对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关注。所以尽管他笔下有不少科学幻想天马行空,但总能以工程师的方式令故事具备“现实性”。相比之下,国内其他的科幻名家如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人在科学方面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中国科幻小说绝大多数都是只有一点点科学残渣的“稀饭科幻”,披着科幻皮的心灵鸡汤而已。更可悲的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视科技,一说起写作便大谈“科学的局限性”,要“给冷冰冰的科学赋予温暖的东西”。有很多人既不懂得科学知识,也没有科学思维方式,乃至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把“科幻”当做掩饰自己无知的手段,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回答得了科幻文学的重大问题呢?事实上不接地气也是大多数中国科幻作家的通病,这些人或是尚未毕业的学生群体,或是常年埋头书斋的老雕虫,极少有人能像刘慈欣一样写好普通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式场景下的生活。笔者对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张援朝、杨晋文一对老邻居印象深刻,作者把这两个普通人在巨大危机面前的表现写得如在眼前,这样的手笔没有与同类型人物的长期接触,没有充分的生活积淀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跟刘慈欣长期在基层单位工作有关,也跟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关。最起码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么。反观韩松这些科幻作家,他们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个世界里的,他们认为中国一切问题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归咎于现存体制,只要中国改旗易帜,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们不去研究社会,不去了解普通人,只凭着自己的臆想去写作,这就造成了他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变态或者是心智不成熟且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故事也完全是空中楼阁。中国科幻未来何处去其实中国科幻小说读者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要作品能够完完整整的讲好一个有点新意的故事而已,但问题是这点要求多数作者也做不到。当然把中国科幻无法崛起的原因只归咎于从业者自身的素质能力上也是不客观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出版行业管理者思维较为僵化的国度,科幻这种形式还并不为人所广泛接受,在很多人眼里科幻还只是一种面向中学生的东西。也许随着世纪初看着《科幻世界》长大这批人成长起来以后,全社会对科幻的认识才稍有所改观。科幻和奇幻本质上是一种梦,只是讲究逻辑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素养而已。尽管当前中国科幻的现状并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国科幻特别是中国科幻的未来是光明的。

『肆』 70后实力派作家温皓然续写的《红楼梦》果真远远超越了40后著名作家刘心武老师

“文化奶酪”不容亵渎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则坚决反对刘心武续写《红回楼梦》。自从答出版方凤凰联动在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已经杀青的消息之后,他接连发了数条微博提出质疑。

严锋在微博中称,红楼梦代表了人类艺术的巅峰,它关乎我们最深刻逼真的种族记忆,最灵动飞翔的文化想象,所以不容亵渎。“红楼梦不是刘心武一个人的,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对于任何篡改亵渎红楼梦的行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票否决权。刘心武,你动了我们的文化奶酪。”

严锋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那就是:红楼梦只有一个。红楼梦未完是千古遗憾,如果狗尾续貂,那就是千古之罪。“因为残缺还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新美的图画。但是一旦画满了恶俗的图画,其他人作画的空间就小了,后来人的想象更是被污染了。”在看了刘心武续写的部分文字后,严锋表示,“虽然平庸寡味,倒也比原想的要好些。”他也看了70后作家温皓然续写《红楼梦》的一些文字,认为温皓然比刘心武写得鲜活些。“

『伍』 复旦教授称未来文学的希望在于人工智能,你认为靠谱吗

未来文学的希望永远不会是把握在人工智能手中,而是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基于对超文本、多媒体电子阅读的分析,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进一步提出,这种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阅读。严锋解释说,网络对于文学的革命并非特殊,它的趋势在过去就已显露。人们一直声称要捍卫的书房式阅读是线性的,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主人公的命运是唯一的。然而综观现代文学史,这个模式一直在被颠覆。“其实线性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落伍了,上世纪80年代都在做意识流,结局不确定,人物的命运也是不确定的,”严锋说,“这其实就是一种网络的状态。巴特、福柯当年所渴望的文学形态,不正是现在吗?”

因此我不赞同复旦教授的说法,人类的文学的出路在自己,而不在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够为人类的文学创造提供工具性帮助,但是人类的文学创造前途捏在人类自己手中。

『陆』 刘慈欣的人物评价

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科幻作家何夕评)
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使他的世界灿烂银河之心。这激情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评)
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传统境界。但是刘慈欣的意义,远不限于想象的宏大瑰丽。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评)
这位今年51岁的作家不久前还是山西一家水电站的软件工程师,迄今已出版13本小说集。刘慈欣在中国的知名程度好比威廉·吉布森(美国—加拿大籍科幻小说家);人们常将他比作中国的阿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刘慈欣也将克拉克爵士列为影响自己的作家之一。(美国《纽约客》编辑兼撰稿人乔舒亚·罗斯曼评)
人们被刘慈欣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人们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南方周末》评)

『柒』 为什么复旦大学教授对“黑暗森林法则”的突发奇想,引发网友热议

说起中国著名科幻文学,大家肯定会提到刘慈欣所著的《三体》。在《三体》中大刘提出一个黑暗森林法则,黑暗森林法则被认为是刘慈欣对费米悖论的回答,更是三体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

『捌』 北京文人集体遭李劼批判事件的文章概况

皇城催生“疯子诗人”北京文学毫无先锋性?
该文开篇即将矛头对准在多数人眼里颇具时代意义的80年 代《今天》诗派,认为那批先锋诗人,“只要在诗歌话语上一夸张,并且夸张一成功,一见效,马上就会产生皇权在手皇袍加身的幻觉,从而下意识里感觉自己变成 了皇上”,而这一问题的源头在李劼看来,是北京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皇城传统。“历史上既有过争相抢吃袁崇焕血肉的情景,又有过义和团作乱的案底。一朝一朝 的皇帝在皇城里轮着坐龙庭不知坐了多少年,这个城市没有毛病也要被坐出毛病来。”基于此,李劼认为北京绝对是个疯狂的城市,吸引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怀揣帝 王心态的人物。但另一方面,“北京的诗人和入主北京的革命家一样,被这个城市的皇权意识困扰得苦。”所以毫无意外,在李劼的描述中,当年的《今天》诗派, 除了远在福建的舒婷,几乎每个诗人都成了夸张癫狂的“疯子”。
芒克成为喜欢混江湖、善于逢场作“领袖戏”的“诗歌皇帝”;海子 成了需要用自杀来证明自身地位的“诗歌王子”,最终被“皇权为里文化为表的大而无当的狂想送上了铁轨”;顾城是有着冷酷心肠、被女人宠成皇帝的典型北京男 人;北岛则成了被皇权意识灌输得昏天黑地不可开交、盼着西方为自己加冕诺奖皇冠的“诗歌金丝鸟”,作者最后还强调“希望北岛能够忏悔自己的这种皇权情结”“倘若北岛需要什么治病良药,那我建议他去向阿城讨教讨教,如何做个普通人,如何建立平常心。”
通过以上对中国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剖析,李劼进而否定了《今天》诗派和整个北京城在80年代文学上的先锋性,“《今天》诗派从根子上说,与其说是先锋诗派,不如说是一批最早的极权话语和话语权力的反对派,或者说挑战者。”“北京先锋诗人的这种心理症结表明了,这个城市在骨子里根本不具备文学的先锋性”。李劼认为,80年代的北京,正处在文化嬗变的阵痛之中,完全不足以形成先锋意识。
大院文化是新型八旗文化 王朔是皇民自觉的产物?
文章接着转移到了有大院文化背景的王朔、刘索拉等人身上。李劼首 先对王朔予以了肯定,“比起《今天》诗人们的疯狂和荒唐,北京作家里头的王朔,反倒显得正常和可爱。虽然王朔有王朔的不足,但他毕竟在心态上相当健康。” 除此之外,王朔身上流露出来的平民意识和民间智慧,也是打动李劼的关键,李劼写道“他骨子里从来不放大自己。他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没有必要扮演什么 大人物。”
在作品中同样闪烁着民间智慧的莫言,似乎并未得到李劼的认可,“虽然从小说美学上来说,莫言的小说似乎更加具有先锋意识,但莫言的小说在文化内涵上,通常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这个可怜的乡下孩子无法让自己的小说感觉建立在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上”。
王朔之所以能够超越莫言,在李劼看来,主要是王朔足够清醒,从来 不会把自己玩懵掉,另一京派作家王蒙就不同了。“王蒙的拒绝崇高,不是王朔式的民间智慧,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一种小聪明,一种面对极权时做出的十分精 致的规避动作。”李劼更是不留情的写道:“王蒙骨子里是个十分搞笑的人物。虽然在关键时刻,他也表示过良心和良知,但他从来不放过搞笑的机会。”
在赞扬了王朔作为皇城知识分子弥足珍贵的平民意识和民间智慧后, 李劼又转而揭开王朔大院文化背景下的弊病和所受的限制。他将大院文化比作北京新型的八旗文化,这种文化是权力话语的一种形式,而且通常是隐藏在权力背后的 话语,而不是权力本身,是一种狐假虎威式的文化。因此,被大院文化熏染出来的作家,很难建立自由的平民心态。据李劼分析,王朔虽具平民意识,但其并非是自由的产物,而是一种皇城里皇民的自觉。
同样浸淫大院文化长大,女作家刘索拉就没有被先扬后抑的运气了,李劼单刀直入痛批刘索拉“智商不高”,以“大院文化培养出来的唯我独尊、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心态在纽约扮丑。
作家刘恒更是“惨重”。李劼毫不隐晦的指出,“说到小人,我想到那个叫做刘恒的北京文人”,他认为虽然王朔小说带有大院文化的痕迹,但北京作家的大院腔 调,最为典型的并非王朔,而是刘恒。“用农民的饥饿和农民的精液唬人,他那种痞子腔调的来源,恰好就是北京大院。动不动就以农民代言人,或者其他哪方劳苦 大众代言人的面目出现。”
针对王朔及北京大院文化的批评,有关当事人的回应,李劼在接受凤凰文化采访时透露,王朔非但没生气,反而很高兴,他的表态是“李劼是朋友,他的批评都是有话直说。”
李陀是当代文化阿Q 已成中国文坛最可笑可怜人物?
相比其他北京文人,李劼似乎对李陀情有独“恨”,他用了单独一个章节,可谓大篇幅地对其进行了揭露、挞伐,从身世之谜到混迹文坛到婚恋轶闻统统诉诸笔端,如徒手剥笋般层层推演,最终将其归纳为一个“当代文化阿Q”。
李 陀先是一阵见血地指出,“在80年代北京文学圈里,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坛上,找不出一个比李陀更活跃比李陀更可笑比李陀更可怜的人物来。”接着曝出李陀北京 革命者家中保姆之子的身世,继而将其一生的纠缠都归结为这个身世为其带来的逻辑困惑。在李劼的描述中,李陀的这一身份逻辑相当扑朔迷离、迂回缠绕,“既是佣人的儿子,或者说奴隶的孩子,但从理论上说,又是主人的儿子,即翻身当家作主说法上的主人。相反,收养他们的那家主人,在理论上却是人民的公仆。李陀是作为仆人的主人家的一个作为主人的仆人的孩子。”
基于这样的身份困惑,李劼认为李陀其实一开始就是边缘人,但是他又“处在了中心得不能再中心的城市里,中心得不能再中心的生活圈子里。”李劼分析道,“李陀没有选择脚踏实地,而是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塑造 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公子哥儿,不顾自己作为一个边缘人的种种尴尬,吃力不讨好地但又不屈不挠地向话语中心挺进,扮演执掌话语权力的角色。”在李劼看来,李 陀的投机行为,为他制造了“文坛领袖”的幻觉,他依靠玩票,“可谓一帆风顺,顺到了不需要写作任何作品,便可在文坛上教导这个,开导那个的地步。”
90年代的李陀,在李劼笔下更是彻底迷失了方向,彻底迷失了自己。“在80年代已经够混乱的那个逻辑角色,到了90年代变成了更为混乱的一个在中国的美国人和在美国的中国人。”至此,李陀的身份完全模糊、角色彻底紊乱。
李劼将此时的李陀比作阿Q,“阿Q们经过一次次历史事件的洗礼,已经狡猾到了一面吃着赵太爷的饭,睡着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一面骂着赵太爷的霸权主义,批判秀才娘子宁式床的荒淫无耻。”这种进化,被李劼视作文化的沦落、人性的扭曲。
最后,李劼充满感慨地写道,“他本身作为一个当代文化阿Q,一个具有难解难分的中心话语情结的边缘人,一个弄不清自己到底是主人还是仆人、到底是身在美国心在汉的美国永久居民还是娶了美国教授的中国男人的逻辑谜语,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来说,也已经相当的意味深长了。”
史铁生是北京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栋梁型作家?
李劼并未对北京的文学人物进行地毯式全面轰炸,他盛赞史铁生、郑义、李锐,尤其是对史铁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褒扬。“史铁生正好跟李陀全然相反,从平民中来,到平民中去,从来没有扮演过任何跟自己身份完全不相干的角色。”
文 章将史铁生描述为北京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社会栋梁型的作家,他除了继承了老舍笔下描绘过的那种纯朴善良外,还具备天然的济世心肠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他们要为社会,为他们所生存的那个世界,为他们所关切的芸芸众生,做点什么。而且,纯粹是义务劳动性质,不需要任何回报,只要满足于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即 可。”李劼接着论述了史铁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这种兼济意识再热切,也没有丝毫救世主的感觉。
他还着重提到了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 ,称它是“新潮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杰作。”
此外,作者列举了一些自己与出自北京的同为文学评论家的钱理群、谢冕、陈平原、汪晖、黄子平等人的往来事例,概述性地对他们表达了欣赏,但李劼困惑于这批人“从来不对新潮小说和先锋诗歌作出评论。他们宁可钻进故纸堆里,也不对同时代的文学发言。”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末着重赞赏了唐晓渡,虽然他知名度相对并不高,但“说到唐晓渡,我联想起的总是诸如乔治。奥维尔,或者捷克的哈维尔一类的人物。”“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唐晓渡的学养和人品,很难找出能够与之媲美的另一个。”李劼在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唐晓渡的期许,“我一直认为晓渡是有实力写出惊世之作的。他虽然已经写了不少,但我依然还在期待着。”
李劼回应:我不怕得罪人 北京皇权文化景观十年未变
此文在网上一经公开,即招来强烈反响,声援、质疑不断。有人认为李劼不曲随不苟同,犀利敢言,痛快淋漓地为中国文人诊了一把脉;有人认为仅为一家之言,聊作八卦一读,勿太当真;有人认为通篇充斥主观偏见,论据不足,揭私行为可谓文坛“狗仔”。
著名作家陈村在个人微博上发声,称李劼是个文化异类,“不从俗不势利,说小是固执己见,说大点是赤子之心。”“纵横捭阖的批评得罪了不少人。但我想,他无权无势没杀伤力,无非一家之言,无非不看门第品级。”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则表示,李劼只是把精神分析发挥到了极致,虽犀利无比,但本身也是一种想象,“不能太当真”。
北京籍作家解玺璋在看过之后表态,“对李陀、王朔、史铁生的评论都相当准确,特别提到陈染,感觉很好,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陈染的贡献和价值。”
网友@domanda称,“可惜没有什么意义,不着重点,对着空气用手拍苍蝇。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学传统始终不是从文学开始的,是从对人格的表达开始的。可是为什么不能承认我们人格其实都没什么高尚的?”
针对这些争论,李劼向凤凰文化做了独家回应。他承认此文并非考据式的历史钩沉,而是对八十年代乃至当今的中国文坛及其人文景观的扫瞄,“虽然其中不乏调侃,而骨子里是相当严肃的。”李劼表示,自己只是从个人角度记录下那段历史。
在被问及是否因此得罪不少圈内人士时,李劼回应,“得罪不得罪人,跟我没关系。那是被评论者的反应”。他说他最喜欢的就是直抒胸臆。
关于2001年的旧作被发现并引起轰动,李劼阐述了自己的看 法,“十多年前李劼眼里的北京文化景观如此,十多年后李劼眼里的北京文化景观依然如故。这不是李劼没长进,而是那个景观没变化。”“也可能是当年脱口而出 的一些感受,不幸而被言中。那也不是我太有先见之明,而是我看到的人物太不争气。”

『玖』 北京文人集体遭李劼批判事件的介绍

2014年6月15日,荣剑发出一条长微博,内容为来自上海的文学批评家李劼的一篇内题为《北容京文人墨客的皇权意识和中心话语情结》的文章。该文长达3万余字,文中的批判几乎横扫了当今中国文坛声名煊赫的北京或具有北京背景的文人。平静许久的文坛一时波澜乍起。作家陈村、洪峰、林白、解玺璋、王小山、吴虹飞,诗人徐敬亚、臧棣,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媒体人龚晓跃、导演高群书等众多文艺界人士更是参与了转发和评论。

『拾』 毕淑敏是怎样的人

她是以心理学为依托的现代作家,曾是医生,在西藏当过十年兵。他的作品是心灵的药。

热点内容
京都大学教授给内诺了aao 发布:2025-08-21 09:58:14 浏览:159
大学老师不让拿回画作 发布:2025-08-21 09:42:06 浏览:526
大学生化妆品推荐 发布:2025-08-21 09:36:09 浏览:610
厦门大学女教授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5-08-21 09:31:36 浏览:563
中山大学专业研究生 发布:2025-08-21 09:27:21 浏览:987
大学生换宿 发布:2025-08-21 09:25:56 浏览:750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抄袭 发布:2025-08-21 09:25:53 浏览:100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生放榜时间 发布:2025-08-21 09:14:50 浏览:82
大学老师班级学生 发布:2025-08-21 09:14:37 浏览:744
2017年大学生动画大赛 发布:2025-08-21 08:59:35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