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教授
1. 石河子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值得去蹭
我是石大大三的学生。我觉得石大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和老师。我就把我知道的或者是我认为的一些比较好的教授和老师列出来吧。
3、杨仕老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杨仕老师是我大二整个学年的毛中特课程任课老师,第一学期选这个老师的课完全是因为听学长学姐说,这个老师的课很好上。
但是自从上了杨仕老师的课程以后,我觉得杨仕老师是一个对教学极其负责任的老师。上课并不是照着书本一句一句读给同学,而是根据他自身的理解,将授课内容讲得生动形象。
2. 李学军的现在职务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法学院教授、硕制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委员,证据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特聘技术专家,北京物证技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
3. 李学军的个人简介
李学军 ,女,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刑事化验专业内,获理学士学位,容分配到湖北警察高等专科学校任教。1988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师从著名法学教授,我国物证技术学奠基人徐立根先生,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进修深造(访问学者)。
4. 李学军的研究工作
李学军教授主持的分子药理研究室的前身是张宝恒教授曾领导的心血管药里研究室,现有工作人员4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0人。包括教授1人,讲师2人,以及主管技师1人。已毕业的硕、博士生和博士后学生共17人。
该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为:分子药理学。主要研究课题为:水通道的生物学研究和新药发现;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脑胰相关蛋白等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等。
该研究室一直致力于研究AQP1水通道调节药物的研究。已经证实碳酸酐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正常动物肾脏、生殖系统以及肿瘤和肿瘤转移灶的AQP1蛋白的表达,特别是能明显肿瘤血管内皮细胞AQP1的表达。借助于基因转移的细胞系和红细胞高通量筛选模型,已经证实碳酸酐酶抑制剂也能够抑制细胞膜AQP1蛋白转运水的功能。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对接和计算机筛选是治疗靶和先导化合物发现和确认的新技术。该研究室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合作,已经确定了两个碳酸酐酶抑制剂在AQP1蛋白3D结构上的结合位点,并且根据AQP1蛋白的3D结构和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化学结构指导和合成了100余个化合物,初步的筛选发现它们中约有2个表现出对AQP1水通道转运水的功能。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蛋白质组学研究将不仅给疾病诊断提供可能的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并且也可以增加下游药物发现的效率。应用2D电泳结合质谱技术,该实验室已经鉴定了药物和疾病相关蛋白100余个。并自行制备了其中5个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于进一步的研究。目前该实验室正在致力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以及小分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化学蛋白质组学)。
脑胰相关蛋白是该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发现的一个蛋白,它在脑缺血时表达减少,应用自行制备的抗体,已经发现该蛋白存在于海马和皮层神经元的胞浆中,以及胰岛、肾小球足细胞、脾脏血管内皮细胞。质谱分析证实它是一个AKAP6的类似物。现在该室正在深入研究它的功能,它在胰腺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可能的调节等。
5. 福建治疗糖尿病综合证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你好!看糖尿病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就诊的,帮您推荐几个口碑比较不错的医内院:福州总容院风湿内分泌科,厦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厦门中医院糖尿病科,福建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以上仅是举个例子,要了解更多,也很方便,上好大夫在线网站上直接查询地区,找医院列表,可以清楚的看到医院规模,实力方向及医院专家的详细介绍。
查看更多好大夫信息
6. 李学军的基本信息
姓名:李学军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20801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职务:副总工程师
社会兼职:
毕业学回校:大庆石油学答院
最高学位:硕士
所学专业:油气田开采
从事专业:地面建设和油气储运
其他熟悉专业:
所属行业代码:
工作单位: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
通讯地址:大庆市让湖路区大庆油田设计院
7. 李学军的工作简历
1、1982-7-1 大庆油田设计院工艺室 实习员
2、1983-7-1 大庆油回田设答计院工艺室 助理工程师
3、1987-9-1 大庆油田设计院工艺室 工程师
4、1992-9-1 大庆油田设计院工艺室 高级工程师
5、1995-12-1 大庆油田设计院工艺室 副主任
6、1999-12-5 大庆油田设计院 副总工程师
7、2005-10-18 大庆油田设计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擅长专业及领域:地面建设和油气储运
8. 反贪硕士班的毕业去向
检察机关优先录用
一项新鲜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引发各种声音。对于“反贪硕士班”的开回设,鼓掌答的认为培养“反贪硕士”有助于反贪事业,泼冷水的认为“反贪硕士”徒增热闹,无益于反贪工作。
对此,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研究生项目校方总管李学军教授说:“职务犯罪侦查班得到如此广泛关注,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是我们教学方式的一次改革。鼓励的声音是支持我们的工作,质疑的声音更能促使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最好的教学服务。当他们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加强我国高层次职务犯罪侦查队伍建设。”
在开班仪式上,何家弘教授与学生们约法三章:一不许给老师送礼;二不许请老师吃饭。如果外出吃饭,由老师结账;三是要求学生做校园内行为规范的楷模,并建议学生在校内佩戴“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班”徽章明示身份。
据了解,“反贪硕士班”学生毕业后,在通过国家和检察机关的各项考试、考核的基础上,将由检察机关按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录用。
9. 何家弘的学术成就
“错案为何能复制”,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4月26日
“刑事司法大趋势”,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严惩不如严查”,载《法制咨询》2009第4期
“反腐败:在严惩、严查与严防之间”,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
“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以证据法学为语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评刘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
“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论推定规则的适用”,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8期
“从自然推定到人造推定—关于推定范畴的反思”,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7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职权的优化整合”,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0期
“享受法学”,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10期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证据学抑或证据法学”,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奥运规则》专题报道之一 奥运·法治·民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5期
“提高渎职犯罪的‘风险成本’”,载《先锋队》2008年6期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何家弘、何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
“从法律走向法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5期
“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论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1期
“多种些活树 少谈些森林——也说‘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
“论证据的基本范畴”,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载《法学家》2006年第1 期
“人权语境中的“好人”与“坏人”——从钟南山院士被抢谈起”,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7期
“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载《法学家》2005年第4期
“中国特色的检察体制的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3期
“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从正义女神的蒙眼布谈起”,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期
“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论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更新”,(何家弘、刘为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
“文书审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论法官造法”,载《法学家》2003年5期。
“2002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刘为军
“圈套、诚信与侦查法治”,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期,何家弘,刘为军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4期,何家弘;姚永吉;
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中国需要“法治”足球中国律师,,编辑部邮箱2002年第9期
“法律不是专政的工具”,载《山东人大工作》2002年第3期
“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
“足球黑哨问题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2年2期。
“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1期。
“入世·足球·法治”,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2期。
“2001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1期-何家弘,李学军,刘品新
“司法介入提法醒目,但不准确”,载《足球世界》2002年第2期,尔冬,何家弘;
“论科学证据的采纳与采信”,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1期,何家弘,刘晓丹
“什么是诱惑侦察”,载《法治与社会》2002年11期,何家弘,龙宗智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载《中国司法鉴定》2001年1期-何家弘,刘昊阳
“2000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陈碧
“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
“试论刑事司法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
“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司法证明同一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
“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载《人民检察》2001年10期。
““零口供”与沉默权”,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
“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论司法证明方法的特点和种类”,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沉默权制度及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证据的采用标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关注家庭暴力”,载《今日中国(中文版)》2000年第3期。
“试述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
“试论司法公正观念的相对性”,载《中国司法》2000年第4期。
“法学的通俗化”,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
“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执法长官与公诉律师——美国检察官职能评析”,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
“司法公正论”,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自由心证与认证制度──证据学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1期。
“监督,还是介入?──论大众传媒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9期。
“女性“失贞”面面观——来自妇女热线的报告证人李昌钰”,载《人民公安》1999年第7期。
“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
“公正执法与科学执法”,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3期。
“陪审制度改革断想”,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4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三)──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5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四)──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五)”,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7期。
“神证·人证·物证——试论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李昌钰:一流美国法庭科学家”,载《科学与文化》1999年第5期。
“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会议的贺信”,载《法学家》1998年第5期。
“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我与推理小说的缘份”,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1期。
“现场勘查之王——美籍华裔物证鉴定大师李昌钰博士”,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2期。
“加拿大警察一瞥”,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11期。
“证据意识漫谈”,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
“没有挂帘的窗户——美国华裔“超级神探”李昌钰办案纪实”,载《中国司法》1998年第3期。
“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8年第1期,孙言文;何家弘;刘品新;王保国
“证明的自由”,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乔纳森·科恩著,何家弘译;
“香港“廉署”采访记”,载《华夏星火》1997年第6期。
“证据调查方法探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证据调查方法探源(续)”,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为“自由心证”正名”,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6期。
“米兰达忠告”,载《人民检察》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一)”,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二)”,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三)”,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995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6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
“英文版《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评介”,载《法学家》,1996年第5期,德瑞克·罗德立;何家弘。
“法国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证据调查学的对象和体系”,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
“关于创建“证据调查学”的构想”《法学家》1996年第6期。
“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载《法学家》1995年第5期。
“1994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5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证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载《法学家》1994年第5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证技术在强化执法职能中的重要作用”,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徐立根;何家弘。
“美国检察制度研析”,载《法学家》1994年第4期。
“美国检察制度的历史研究”,载《法治论丛》1994年第3期。
“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从洛杉矶事件透视美国审判制度的弊端”,载《法学杂志》1992年第5期。
“外国侦查制度浅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外国侦查制度试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英国的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侦查学十年”,载《法学家》1989年第2期。
“美国检枪史上的著名案例”,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3期。
“侦查方法史考(二)”,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刑事诉讼证据属性新辨”,载《法学家》1988年第6期
“罪犯识别与亲子鉴定中的“遗传密码指纹法””,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1期。
“侦查方法史考(一)”,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犯罪侦查中的同一认定问题”,载《法学家》,1987年第5期。
“犯罪侦查学基础理论刍议——与刘瑞榕、徐敏洪同志商榷”,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从一件奇案论同一认定的两种基本认识方法”,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同一认定种类之我见”,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同一认定理论与犯罪侦查学”,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对墨刑的一点新认识”,载《法学杂志》,1986年第2期。
“防卫过当的定罪问题”,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
“在运动中把握法制的协调发展”,载《法学》1984年第10期。
“美国测谎业一瞥”,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 《扭曲的灵魂――外国犯罪实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虚拟的真实――证据学讲堂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换位的视角――多媒体对话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证据的语言――法学新思维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学探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人生狭路――黑蝙蝠·白蝙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情渊――双血型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4版)(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豪门血案》(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双血型人 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毒树之果》(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证据法学》(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三言九问 德恒证据学论坛实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新编犯罪侦查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证据法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简明证据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语》(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外国刑事司法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享受法缘》(独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公安学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司法大趋势 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证据调查》(第2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证据大全》(第2版)(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证人制度研究》(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西方奇案》(译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司法鉴定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检察证据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侦查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神证·人证·物证》(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证据的困惑》(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证据法选译――增补卷》(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电子证据法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刑事审判认证指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证据法选译》(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证据学论坛》(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法苑杂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当代美国法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证据调查》(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当代西方犯罪与罪案实录》(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域外痴醒录》(独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欧美刑事司法制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审讯与供述》(译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血痕弹道指纹探奇》(译著),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犯罪鉴识大师 李昌钰》(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性科学知识荟萃》(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美国法律制度要览》(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刑事证据大全》(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疯女》(独著),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
《毒树之果 美国刑事司法随笔》(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英文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同一认定――犯罪侦查方法的奥秘》(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外国犯罪侦查制度》(编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问题研究》(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英国警察》(译著,第一作者),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私人侦探与私人保安》(编译,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侦查人员出庭凭证的范围和程序”(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刑事诉讼中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2009年中国法学会项目)
“检察制度比较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
“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项目)
“侦查机关强制采样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刑侦学研究会项目)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陪审制度比较研究”(2004年司法部项目)
“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办公室项目)
“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国家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2001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司法部项目)
“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10. 反贪硕士的首届毕业
“老师,谢谢您!”公元2013年6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餐厅的一个包间里,24名学生向坐在自己面前的老师们深深地鞠躬。面对学生的“临时起意”,老师们内心的激动洋溢成脸上欣慰的笑容。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的首届职务犯罪侦查班(简称“职侦班”)的毕业会餐,主题是“包饺子”。法学院院长韩大元不无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吃到学生包的饺子。 首届职侦班由24名法律硕士专业学生与6名法学硕士专业学生组成,由于法学硕士学制为两年,6名法学硕士专业学生已于2012年毕业,今年毕业的24名法律硕士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教学培养即将步入各自的工作岗位。截至目前,这24名学生均已“名花有主”,除14名学生考入检察机关,其余学生有考入法院、银行、证券公司、国税局等热门单位的,也有进入企业和高校的。“原本希望,全部或至少有2/3的同学能进入检察机关或相关司法部门工作。”人大证据学教研室主任何家弘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有些遗憾地说,随即又表示,“但找工作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不便强求。”职侦班在最初招生时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将未来有志于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学生集中培养。人大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学军教授对记者说,这个班级是为满足实务部门的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的,但在就业时,要想进入检察机关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一是我们的学生考试时是否能拼得过其他人,这是一个要求。二是通过三年的学习,很难保证学生没有思想变动。”李学军说有学生拿到两个OFFER,考上检察机关又因个人原因放弃,作为老师也表示理解,在就业形势困难的2013年,有如此结果已经很令人高兴了。曲赛男、李传文与王立楠一起考入了北京市检察院,他们说,职侦班取得这样的就业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目标的坚定性,“我们班的同学从一开始就以将来进入检察院从事反贪工作为目标,和其他一开始要考公务员,后来又想当律师,最后又觉得进公司做法务也不错的同学相比,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是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