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要事迹

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要事迹

发布时间: 2022-07-30 13:59:23

A. 研究生导师陶汉华、吴修符、姜建国的信息

他们的个人简历网抄上很容易可以查到,我就不复制黏贴了,建议你报考姜建国的研究生。
他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正好你又想学中医临床基础方向。并且他的“个人能力”很强,他的学生跟着他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就业也比较好;此外他还是博士生导师,也方便以后你读博,像医学专业学历和资历是何等重要啊。
你说得另外两个老师也都不错,但是不如姜建国。
加油吧!!!!

B. 优秀研究生评选的主要事迹怎么填

一、 优秀的品德、优异的成绩。xxx同学自小学二年级开始就一直担任班长、学习委员干部,曾先后七次获过县、镇、校等各级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少先队员,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直好评。她聪明灵活,各科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每次期末统测,她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在县、镇举行的朗诵、书法、英语等各项比赛中先后多次获奖,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二、 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助手。xxx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曾无数次地帮助过很多同学,特别是进入六年级以来。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有几位后进生在这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课后她走到办公室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您一定费劲,就让我来辅导这几位同学吧”随后她主动承担起为这几位后进生辅导的任务。她每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他们作业情况,充分利用中午时间为他们辅导,帮他们补缺补差。有时为了让他们都听懂,几个中午连饭都没吃。当问起她时,她总是说:“我不饿,我必须让他们听懂。”功夫不负有心人,下一单元检测,这几位同学成绩有了显著地提高。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老师打心眼里为有这样一位好干部而欣慰。xxx同学不但关心同学们生活学习,而且对班级工作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在一次全校卫生评比中,第一名被五年级夺去了。得知消息后,她一头扑在桌上伤心地哭起来。随后来到老师跟前说:“老师,对不起作为班长,未能保住第一我有责任”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体现着她对班级工作的高度负责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三、xxx同学无论是在学校、家中、社会上都很有礼貌,孝敬体贴父母。父母在外干农活,弟弟还小,她主动承担起家务活,帮妈妈做饭、洗衣、喂鸡、喂猪等。她常说长大了一定要报答父母,报效祖国。总之:xxx同学爱学习、爱劳动、乐于助人,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是个地地道道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班级的好干部。

C. 骆世明的名师先进事迹

骆世明教授,1946年4月生于广东台山,1968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1978-1982在华南农学院读研究生,其中1981 -1982到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所进修。毕业后留校工作,并于1987年聘为副教授,1992年聘为教授。1992年出任学校副校长,1995年到2006年5月任学校校长。在25年多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骆世明教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科学研究,爱岗敬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和科学家风采。
热爱农业,重视实践,关注前沿,勇于开拓。骆世明教授从大学时代起,就十分热爱农业。当时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农业的问题。大学毕业后下到广东基层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指导工作,一干就是10年,通过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锻炼,为他日后的农业生态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骆世明教授十分重视实践,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一有机会就下到基层考察,亲自下田进行观测实验,而且他还要求学生和年轻教师要尽可能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骆世明教授不仅重视实践研究,而且还重视理论研究。他思想敏锐,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骆世明教授1981-1982年到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所留学,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生态学教育的中国学者。回国后,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农业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对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高畦深沟等模式)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理论见解(如人口密度梯度理论、城乡经济梯度理论等),研究和总结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模式和相关的关键生产技术。 重视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致力于农业生态学人才培养。骆世明教授与其导师等同志先后于1981年、1983年和1984年开展了3次全国农业生态学培训会议,为当时我国农业院校培训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师资力量与科技人员。1988-1993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工作期间,开设《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概况》课程,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1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院校陆续设立了应用生态学课程,我校是最早设立《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农业院校之一,1987年骆世明教授编著出版了我国较早的《农业生态学》教材,连续加印4次,近2万册才满足了当时的需要。该书获得了1992年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图书奖。国内后来多本农业生态学教材都参考了该书的内容。2001年,在10多年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骆世明教授又重新组织编写了一本面向21世纪教材《农业生态学》,该书2005年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目前已印刷4次,印数达30000多册,成为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备教材,对全国农林院校农业生态学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学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论教学,1996年、2004年、2005年骆世明教授先后组织编写了《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论》、《普通生态学》(“十五”规划教材)等系列全国教材。目前正在组织编写《农业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指导》、《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学》系列丛书。在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科的建设方面,在骆世明教授的领导下,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生态学科现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并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现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人师表,谦虚豁达,诲人不倦。骆世明教授为人正直,以身作则,以人为本,十分注重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他始终坚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骆世明教授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先后担任了《农业生态学》、《生态学进展》、《现代生态学进展》、《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他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内容生动有趣,同时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主讲的课程《农业生态学》2006年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因教学工作成绩突出,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并多次荣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奖。骆世明教授为人谦逊,平易近人,身为校长和国内外知名专家,但他丝毫没有校长的架子。他始终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彼此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同时,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以及学校的教学研究项目“非环境生态类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副主持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1世纪生态学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研究”,先后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骆世明教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他的学生,用心血浇灌教育园地,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现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为成百上千名本科生授课。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研究生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其中,有10多名研究生现已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成为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1名研究生论文2006年度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多名研究生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 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精益求精。骆世明教授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在科研与教学上始终未放弃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学习和涉猎,包括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生态模型、景观生态学、多媒体手段等方法的学习,在研究方向上能够不断抓住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适时为年轻人提出新的研究领域,如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等领域。骆世明教授在科研上从不浮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以及地方横向项目等30多项,撰写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或专著1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多项。

D. 优秀教主要事迹怎么写

(一)优秀毕业生东路事迹材料

东路,男,党,电子和自动化信息工程系2002

研究生奖学金和社会工作:

二,1998-1999科技的年度综合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优秀三好学生

二1999-2000年综合学术科技,卫生学院大连理工大学

2000-2001年优秀三好大连理工大学第一年的综合奖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

2002年届辽宁省优秀毕业生

2002年本科毕业设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毕业论文

2002-2003年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过程中主要

形势的学校: BR />东路是电子与自动化2002年信息工程系的是学生党。在这项研究中,他专注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研究能力,力争有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该部门,都获得了全面的学校奖学金,并被推荐给追求研究生学生豁免。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中,有五个论文已发表或录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同时,在各种活动的广泛参与,为学生的位置,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协作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因为在本科本班班长,连续三年被评为学习班的学校“好作风“和”三好班级“。

在读研究生,他的导师,仲崇权教授和我校的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极地探险项目海洋工程李志军教授合作,被派往参加中国第二和第一北极科学考察二十一次南极科考,执行中国的“南大洋海冰与气候变化和中国的研究及其全球影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海冰观测任务的其他主题。在这两个极地探险与李志军教授协作,发挥部门的技术优势,在本轮的中国极地科考装备“西化”的环境,把我们的学校自身的技术优势,以服务远征,这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参与极地事业。据极地环境,旨在提高“温度分布观测系统”的成功应用和极地海冰,海水温度观测的要求。同时,去航海负责观察冰,海冰航空摄影,冰厚观测,海冰漂移等项目的野外工作的GPS阵列观测,克服了极地寒风,改变冰情等困难,最大的坚持观察得到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同时,统筹安排服从远征,当其他部门需要的技术支持团队,同时还提供全力协助船舶网络设备维护,准备清洁能源项目检测软件等中山站。他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在南极科考探险队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检查组。”

优秀毕业生(二)杨吁缤事迹材料

杨吁斌,男,党,精细化工与化学工程学院2001名学生。

奖学金,社会工作等情况:

学历20012002年获得第二个综合性学校奖学金一年;曾担任班级副班长,班长

20022003学年是三等综合奖学金的学校;保持医院的学生会主席

20032004学年度为第三级的综合性学校奖学金;作为学生会副主席

20042005学年的安全性研究,以支持教育青海年;在校期间

的主要条件担任学生会会长:

在2001年的副班长期间,从小事做起的意识:早上叫晨练每个宿舍,督促学生注意每一个他们的健康,听取他们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在使用了后一种方法:每个类的重大事件,大部分学生在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的观点和意见,然后综合这些意见和方案的建议班委的可行性,最后不赞成个别学生,然后做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使得类重大事件进行支持和参与,几乎每一个同学。是一种思维的体现民主集中制。第一学期,充分票当选为首批类积极分子,并作为一流的团队参加培训学校组织的预备党员。知道党唯一正确的基本动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二学生,在大三那年,他担任学生会主席和化学工程。职前教师曾说过:这不是荣誉而是责任。的确,对于一个人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这方面的负担确实不小。然而,在困难面前无非是两个结果 - 征服或者被征服,但人们想进步必须加以克服。工作不熟悉的可以学习,工作的目的是明确的 - 学生;同事不熟悉可以支付你的态度正确的 - 有诚意。不久,化学工程学生的学校成为团队中的一凝聚力 - 承大学活动,举办特别活动庭院,红红火火。舞台上,杨吁濒也导致谁参观了学校的寝室,两个学生树立学生会的正面形象的干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学生会的活动的意见意见作为下一步改进提供方向。年终学生会学校,被评为优秀学生,他也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学校,校优秀共青团员。

E. 列举各行各业的体现责任心的相关优秀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至少5个)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辞: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赵久富:心有清泉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颁奖辞: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张纪清:大爱深沉
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颁奖辞: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5】陶艳波:同桌妈妈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颁奖辞:“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快叫我好人23333,我也是二外滴,你是哪个班的

F. 林崇德的先进事迹

2004年11月,教育部党组作出向林崇德等5位模范教师学习的决定,并号召全国教师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教书育人,爱生如子,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11月14日,林崇德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了首场师德报告后,赴上海等地进行巡回报告。
林崇德教授是象山人,1954年毕业于象山石浦小学;1960年高中毕业时,在高考志愿书的23个志愿中全部填上师范,结果如愿以偿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13年的中小学教师,26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中,他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他积极投身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他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潜心教书育人,注重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奉献祖国的高尚情操,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影响学生,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今,他培养出了100多位研究生,其中6位博士后,51位博士,这些学生中有31人成为教授,24人成为博士生导师.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育标兵.美国的《肯特日报》把他与美国当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Spock)相媲美,中国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誉他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
林崇德教授说:我不仅仅把教师的工作理解为授业解惑,更自觉地把它看成是教书育人并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我愿坚守三尽讲台,让学生遍布四面八方;我们总会两鬓斑白,青春却会延续在学生身上 。44年前,林崇德就以这样的诗行抒发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他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直到今天,每当他有新著出版,总是在扉页上写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大学毕业后林崇德到北京的中小学工作,一干就是13年。文革时期,他排除干扰,坚持家访,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乐事。上了讲台,他就兴奋,有时竟忘了自己还在发着高烧.他说:不讲课,我就憋得慌,两星期不见学生,会非常难受。
林崇德教授说:大学中学教师都要有爱的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一直是林崇德处理与学生关系时的自我要求.作为一名心理学的教授,林崇德一直努力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博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按理,带成年学生应该轻松一些.但是了解研究生教育的人都知道,导师们在这些大男大女身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绝不亚于中小学教师对待未成年的孩子们.正是由于林崇德给予学生这种近似于父爱的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更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挑起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
林崇德教授说他生在石浦,是大海教会了自己在逆境中保持豁达;是善良,勤劳,真诚的母亲教会了自己勤奋.正是在困境中的勤奋劳作和逆境中对各种关系处理的锻炼,才有了今天的我.中国教育报曾以《豁达和勤奋――人生发展中的两个风火轮》报道了他的事迹.
为了让中国心理学在国际学术界有发言权,林崇德勤奋攻关.他的工作日程中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甚至有时没有大年初一.他的学生,北师大副校长董奇说:我最敬佩的是林老师的勤奋. 他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并以豁达,勤奋来勉励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不少学校也以此作为校风.
除了教学,林崇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他于1985协助朱智贤教授白手起家创建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职务.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声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单位,成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价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点.
早在1983年,林崇德就在国内率先提出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建构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框架,为一直没有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的中国心理学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从事基础研究的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应用研究,把自己的理论应用于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上.从1978年开始,他抓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班,至今已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了3000多个实验点,受益学生近30万人.
在紧张的教学科研间隙,他不忘将研究成果总结整理.迄今为止,他发表了160余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出版了16部专著;还主编了近4000万字的工具书和学术丛书,获得了24项奖项.他著作的厚度已达到180厘米,早已超过他16 9厘米的身高.用著作等身已不能准确形容他的勤奋了.
林崇德教授说:石浦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每逢石浦教学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林教授总会出现.8・18台灾后,林教授了解到金星学校教学楼倒了,他马上寄来2万元.1991年,他凭着自己那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职务的时机,经过多方努力,全国第一次家长学校学术研讨会举办地落在了母校.当时,他还请来了3个副部长来象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县教育界迄今为止举办级别最高的一次会议.2002年,石浦小学要举办建校175年校庆.他担任了校庆筹备领导小组名誉主任的职务.为了搞好校庆,他忙前忙后,出钱又出力.他带头为校庆赠钱2万元,专门为校庆出版68万字的巨著《发展心理学》;他请书法泰斗启功为学校题写校名,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国家总督学柳斌等为校庆题写贺词,请《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傅国亮,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等来校参加校庆,并作学术报告.
目前,林崇德教授担任宁波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课题组的学术顾问,多次回来指导,讲课,但每次都是不要酬金,不住宾馆,不去旅游.他还担任象山中学,滨海学校,文峰学校的办学顾问或名誉校长.每次回家时,总会到各个学校去走走,为各校作指导.目前,我县正在蓬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林教授是中国最具权威的心理教育学专家,又担任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县教育局打算近期邀请他进行专题指导.他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的竞争中,他已经为宁波市争取到了一个名额,他正在争取在宁波召开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会议.
2002年北师大百年校庆时,林崇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人有来生,在我高中毕业时,我仍会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上'师范',毕业后仍然当教师,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G. 钱三强 事迹 (简介)

早年经历

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赴法留学

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回国任教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帅曾经对钱三强说过:“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7)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要事迹扩展阅读: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3年的中秋时节,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钱玄同,接到了家乡传来的儿子出生的喜讯。异常喜悦的钱玄同,给儿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掌握苍穹”。不难看出,这位父亲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在小秉穹出生9个月后,钱玄同就把他和妈妈接到了北平。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亲的期望成长。他自幼喜欢读书,读不明白就问,四五岁时学会了很多道理和知识。一转眼,钱秉穹6岁了,他进入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读书。由于钱秉穹在父亲身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因此,孔德学校允许他直接读二年级。

孔德学校是一所注重科学和实践的新式学校,创办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更高年级的教学工作。

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里,钱秉穹奋发上进,学习十分刻苦。虽然他是跳级生,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列。他热爱体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他还结交了两个非常要好的伙伴,小兄弟之间他排行老三。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秉穹的同学给他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钱秉穹的父亲看见了。

他突发奇想:“既然我们提倡新文化,反对复古,主张中国文字朝着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为何在为子女起名的问题上囿于形式?”于是,钱玄同决定,给钱秉穹改名为“钱三强”,取意“德、智、体都进步”。

经典语录

1、青少年时期学校老师教给的系统知识,对人的一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但只是你的全部知识的很小的一部分。知识主要还是靠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抓来。

2、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3、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

4、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5、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7、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8、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H. 刘纪平的人物事迹

1985年,刘纪平考入我国测绘界最高学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2年, 25岁的刘纪平取得硕士学位,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工作。32岁的他已是研究员,37岁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部门科技进步奖、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奖等10余项奖励。2007年岁末,他捧回了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奖杯,成为当时测绘界唯一的获奖者,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测绘局把为中央领导机关研建一套电子地图分析与检索系统的任务列入了“八五”测绘科技攻关计划。1992年2月,国务院秘书局与国家测绘局决定,共同研建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并称之为“9202工程”。刘纪平特别庆幸自己一毕业就进入了“9202工程”课题组。他如鱼得水,作为核心技术成员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并承担了难度较大的软件系统设计和集成开发任务。1993年底,一套实用电子地图系统首次安装在国家领导人办公决策场所国务院常务会议室。可以说,“9202工程”为实现我国行政管理决策工作科学化、信息化,丰富和提高测绘工作的内容和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随后十几年的工作中,刘纪平作为核心成员,全面承担起系统设计研发和工程组织实施的重任,开创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辅助我国政府宏观决策的先河。通过刻苦钻研和创新,他带领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职工,解决了面向政府管理与决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拓展了地理信息服务的新领域。业内专家认为,政府地理信息工程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进入信息化的新阶段,其核心成果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部门科技进步奖。围绕政府地理信息工程中的核心技术创新,他组织的团队申请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课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基础测绘等几十项国家和部门重大科技计划课题的支持,在空间辅助决策、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融合、地理信息智能服务、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自主开发的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eoWindows顺利通过科技部国产GIS软件测评并获得推荐,国务院防汛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获得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奖。
“9202工程”建设的成功,使测绘人认识到了测绘与社会需求的最佳契合点。1998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就是专门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日常办公和辅助决策提供服务。刘纪平作为当时全院最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被推到了中心主任的位置上。
进入新的世纪,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刘纪平与时俱进,紧跟国家发展需求,及时确定了以“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为标志的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新方向,带领科研团队,在测绘成果为党政机关和相关部委决策提供保障服务这一重要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取得重要突破。2002年以来,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需要,他以政府GIS为基础,领导中心职工发展了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技术体系:实现软件平台从单机版本发展为直接服务到领导桌面第四代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测绘成果应用从综合国情电子地图扩展到防灾减灾、西部大开发、对外经济合作、政务信息资源等;服务保障从汛期服务为主提升到常年开通服务;通过政府专网把服务范围扩展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同时,他积极倡导并推进国产办公自动化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与GIS软件的集成,带领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完善了涵盖地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等面向政府服务的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并对将服务对象拓展到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国家广电总局、中联部、军事科学院、中国地震局、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部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自担任中心主任以来,刘纪平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带领中心顺利走过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创业历程,使中心成为国内知名的地理信息系统研发机构。刘纪平身为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又在多个专业领域有兼职,科研、教学、成果开发与转化、争取项目和繁杂的日常管理,千头万绪缠绕着他,这注定他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加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绝大多数科研工作和专著的撰写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刘纪平善于团结科技人员协同攻关,为适应大科研项目和团队协作的需要,建立了项目、人员与技术“三统一”的科研管理模式,保证和规范了中心应对大项目人、财、技术的统一协调的需要,为高质量完成大项目提供了坚强保障。根据业务发展,及时将中心划分为空间数据库、WebGIS、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建设与标准化、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多个学科方向,形成了中心多样化的研究团队。通过给年轻同志压担子,锻炼了一批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年轻科研骨干,中心年轻课题组长已占整个课题组长的60%。同时他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目前中心共有博士、硕士生导师8名,与多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保证了中心发展对人才的持续需要。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刘纪平积极响应国家测绘局党组号召带领政府地理信息服务团队,连夜加班迅速开发汶川地震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解译分析灾情信息,为国务院应急办、电子政务办、科技部提供服务。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国办地理信息服务突发事件影像信息服务机制,当日下午2点,就及时将紧急制作的灾区专题图通过专网提交国办直接为国务院领导服务。4月15日,按照“信息集成,辅助决策,迅速提供”的工作思路,快速组织中心技术骨干搭建了青海玉树地震灾情地理信息系统,直接为国办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的地震灾情监测、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服务。4月18日,按照国家测绘局的安排,系统安装到青海省测绘局,通过网络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应急办、发改委、国土厅等部门提供服务。4月19日,系统安装到中国地震局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直接为专业部门地震灾情的分析、评估提供服务。
随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深入,刘纪平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分析、探索政府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新需求,从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开发方式、业务应用、产品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研究、总结政府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和业务模型,尽快建立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应用服务体系,通过深化业务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政府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I. 马伟民的故事,急!

有两位马伟民教授,不知道你需要哪一位。

1、马伟民
沈阳化工学院教授
性 别:男
职 称:教授
学 历:博士
学习简历
1978.11-1982.6 东北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 工学学士;
2001.9-2005.3东北大学材料学(无机非金属)专业 工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82.7-1984.3沈阳市轻机液压件厂, 助理工程师;
1984.5-2007.7沈阳大学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系, 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5.5-2007.8沈阳大学先进陶瓷材料实验室 主任;
2007.9-至今 沈阳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研究生导师
现任辽宁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开设课程
研究生:复合材料基础、陶瓷材料学、先进无机材料、稀土材料及其应用
本科生:纳米材料、特种陶瓷工艺学、复合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有色金属及合金、 工程力学
研究方向
零维纳米陶瓷材料合成技术与表征、三维陶瓷材料制备与工业化应用
科研成果
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
1).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e2Al5金属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与组织结构的研究”.编号:No9521050, 起止1995.1-1997.12 结题.
2).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ET理论在汽车用热镀锌板镀层相结构及界面结构研究的应用”编号:No:107007, 起止1998.1-~2000.12 结题.
3). 横向课题“纳米陶瓷刀具的烧结工艺与性能研究” 起止2000.5-2002.5,结题
4).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颗粒增强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陶瓷” No:20032002, 起止2003.1-2006.12 在研.
5). 沈阳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骨骼修复用纳米颗粒增强Ca10(PO4)6(OH)2的研究” No:91015201, 起止2003.1-2005.12. 结题.
6). 辽宁省教育厅攻关计划项目(B类)“(Y,Gd)2O3: Eu3+透明陶瓷闪烁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No:20040240, 起止2005.1-2007.12 在研.
7). 沈阳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新型纳米复合陶瓷刀具制造工艺研究”编号:No:1053090-2-05,起止2005.11-2006.12 在研.
8). 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透明陶瓷闪烁体的制备技术及光性能研究”编号:No:2005222009,起止2006.1-2008.11 在研.
9).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透明闪烁体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 No:20062001起止2006.12-2009.12. 在研.
获奖及专利
1). 1998.12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No:98冶-3-08-01 (第1完成人)
2). 2005.5国家发明专利(第2完成人) 专利号:200510046548.0
3). 2005.8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1完成人)
4). 2006.8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1完成人)
5). 2007.7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1完成人)

2、马伟民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专家(将军). 因为是军内的专家,所以外部介绍不多,他的事迹大多在军内。

J. 要先进个人事迹

先进个人事迹,这个还不容易,每年的感动中国,上面获奖的那个不先进?网络下,一搜一大把,希望对你有用,有用记着采纳谢谢!

热点内容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2017招生简章 发布:2024-05-08 13:23:38 浏览:90
中国海洋大学2017本科录取分数线 发布:2024-05-08 13:13:26 浏览:555
大学里专科和本科分开吗 发布:2024-05-08 13:13:20 浏览:570
南方医科大学考研公费还是自费 发布:2024-05-08 12:58:40 浏览:176
松江大学城火锅 发布:2024-05-08 12:32:17 浏览:415
国家首批211大学名单 发布:2024-05-08 12:28:45 浏览:399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考研 发布:2024-05-08 11:18:54 浏览:667
2015年吉林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2024-05-08 11:17:34 浏览:864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制图答案 发布:2024-05-08 11:16:07 浏览:236
如何找到大学教授联系方式 发布:2024-05-08 10:31:20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