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女教授的秘密

女教授的秘密

发布时间: 2021-02-01 22:20:51

❶ 居里夫人的问题

邂逅居里夫人
透过窗口,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在萎迷的灯光中来回晃动。
哦!是你,居里夫人。您在忙碌着,实验,实验,实验,哦,亲爱的居里夫人,您总是那么迷恋试验。 我不能惊动她,也不忍心惊动,只是轻推门扉走了进去。
室内到处陈设着化学仪器,虽不名贵珍奇但却非同寻常的重要,“浓香”的化学药品味道使我咳了两声。
她停了下来,转过身,眼中充满了疑惑,“我尊贵的居里夫人,诺贝尔奖如此诱人的‘象牙塔’已落入您的怀中,可您还这样拼命地工作,您这是为了什么?”我喃喃地说道。她含蓄的微微一笑,手中的试管轻轻地架在了铁架台上,“上帝给予我们每个人同样的生活机会,但却给予我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追求,放荡于美景,陶醉于自然固然是一种享受,但在那里……”居里夫人动情地说着。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堆原料,却又是做如此谨慎、微小的筛选,你没有想过放弃吗?”我的疑问脱口而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着简陋、恶劣的环境,我怎能不想游玩于美景,陶醉于大自然中,但我的信念一直促使着我要不停的努力,不懈的追求,哦,上帝保佑,我的苦心没有白费,我终于发现了它。”居里夫人原来也如此的健谈,我颇有些猜疑。
居里夫人瞟了一眼墙上的钟表,时针指向8:40,十分好奇的我,不想就这样放弃。我继续搜集着各种疑问同时也伴随着无限的思考……
居里夫人,又向墙上瞟了一眼,8:45,她好像等待着什么。
“尊贵的女士,您知道吗?世界上的人们都十分的尊敬您,把您看作学习的楷模,要知道能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您真是女中豪杰呀!”
“我很普通,我也有追求和向往,当上帝宣布我生命开始的那一时刻,就把我的幸福、快乐、痛苦、哀怨全抛洒在人间,我只能面对我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历程必定会有艰辛、坎坷,但这恰恰是人由平庸走向不平庸的驿站。”说着,居里夫人眼光流过钟表,顺手拿出了一个牌子——先生(小姐)闲谈不超过十分钟。
“哦!”我该走了,不知怎的,往常强健的脚步怎么也不想迈出这似有奥秘的小屋,真想和居里夫人能彻夜长谈啊。因为,从她这里我学到了真正的知识——人生的态度。

❷ 居里夫人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她发明了什么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子一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好了再见。

❸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nya Sklodowska),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曼娅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曼娅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与法为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从1896年开始,居里夫妇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发射出类似的射线。居里夫人发现钍(Th)亦具有放射性,并且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钍能够解释的要强。居里夫妇于是努力寻找,终于在1898年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他们最终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1克纯净的氯化镭,还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1906年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前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 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Andre Debierne,1874-1949年,于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在她女儿依伦(Irene Curie)和克莱因(Martha Klein)的协助下,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的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X-射线这项新技术。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地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❹ 居里夫人有毅力的故事

玛丽亚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lei)。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朗之万有一段韵事,这个事件在法国闹得风风雨雨。1911年巴黎新闻报在11月4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传言皮耶在世,郎之万和居里夫人有密切的来往。爱因斯坦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他在1911年11月23日给居里夫人写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Eve 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 96)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金子—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兰西共和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7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宠坏的人!”
[编辑本段]相关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皮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时,但她照样“大方”。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编辑本段]居里夫人品德教育的四个方面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祖国。
[编辑本段]居里夫人的名人名言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居里夫人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 居里夫人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
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居里夫人—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居里夫人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作者: 居里夫人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居里夫人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居里夫人
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 (Marie Curie)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居里夫人
人必得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
——居里夫人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 —— 居里夫人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 居里夫人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
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居里夫人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居里夫人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居里夫人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居里夫人
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我认为,你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们骄傲的情况下,这种理想主义可把我们的希望和幻想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居里夫人
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我把你们的奖金当做荣誉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了初步的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再发给另一些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居里夫人
荣誉使我变得越来越愚蠢。当然,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就是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往往与别人认为他是怎样很不相称。比如我,每每小声咕噜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居里夫人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力量,这种理想主义使我们不骄傲,而能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达到高尚的境界。---居里夫人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作到。---居里夫人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居里夫人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居里夫人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居里夫人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
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居里夫人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居里夫人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居里夫人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
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居里夫人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居里夫人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居里夫人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有着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她在男性主宰的科学领域里占有不同寻常的一席之地——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女性、第一位法国大学的女性教授、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得奖人、第一位母女皆获得诺贝尔奖的母亲……如此炫目的光环全部笼罩在居里夫人一人头顶,世界都为之震惊!

内容简介 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记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在感染着、鼓舞着自己的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造就了幸福。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人愿,很不公平地让他惨遭飞来横祸。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逝世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
本书是人物传记故事,记叙了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的传奇一生。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到法国求学后,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结为夫妇。他们先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丈夫不幸去世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品德高尚、意志坚强,是深受人们尊敬的女科学家。
[编辑本段]
图书目录 译序
居里夫人自传
皮埃尔·居里传
[编辑本段]
书摘插图 梦想成真发现了镭
我在前面已经说下,一八九七年皮埃尔在对晶体的生成进行研究。我自己在暑假开始时,也完成了淬火钢的研究,因此而获得国家工业奖励协会的少量补贴金。九月份,大女儿艾莱娜诞生,我身体恢复之后,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为博士论文做准备。
一八九六年,亨利·贝克莱尔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当时,伦琴发现了x射线,所以有多位物理学家在探究荧光物质在阳光照射下是否能够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射线来。就此,亨利·贝克莱尔正在研究铀盐,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与他探寻的现象完全不同的现象:铀盐可以自发地发射出一种性质独特的射线。这就是放射性的发现。亨利·贝克莱尔发现的现象是这样的:把铀盐放在用黑纸裹得严严实实的照相底片上,在暗处放上几天,结果底片上会显出一个影像来,与在日光照射铀盐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影像相近。这种显影是由于铀射线穿过黑纸造成的。这种铀射线能够像x射线一样,使验电器放电,把验电器周围的空气变成导电体。
亨利·贝克莱尔深信,铀盐的这种特性与放在暗处时间长短无关,即使把它在暗处放上数日,其放射性的特性依然存在。因此,有理由要问,这种能量源自何处?尽管这种能量微乎其微,但它却是不断地从铀盐中放射出来的。
我们觉得研究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尤其是这个现象是全新的问题,尚无人问津。我决心就这一问题展开探究。为了进行实验研究,就必须有研究场所。皮埃尔获得校长的批准,把一楼的一间装有玻璃门窗的屋子腾出让我使用。这间屋子原是一间储藏室,并兼作机修间。
为了对贝克莱尔所获得的结果作进一步的研究,就必须使用精确的定量测量。而铀盐辐射的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的传导性是最适合于计量的现象。这种现象名为电离作用,X射线也有这种现象,而X射线的那些主要特性也是刚从电离现象获知的。
为了测量铀盐辐射经过空气时使空气离子化而产生的极其微弱的电流,我可以利用皮埃尔和雅克·居里兄弟俩发明的仪器,其方法是利用电离作用引起的微小电流所含有的电量,在一极灵敏的静电计中,与一压电石英结晶所得到的电量相平衡,从而计量出极微小的电流。这样,我们的仪器设备就必须有一个居里静电计、一块压电石英晶体以及电离室。电离室由一个平板电容器组成,其上板与静电计相连,而下板涂有薄薄一层需要计量的物质,下板还需要加上一定数量的电压。在潮湿狭小的底层使用这种仪器设备很不合适 ……

❺ 有部韩国电影叫什么秘密 是卖鱼的

事物的秘密 里面的老板娘就是卖鱼的!

《事物的秘密》讲述一场不伦之恋,回一个是不惑之年的女教授答,一个是豆蔻年华的美少年,他们在眼神、触觉的摩擦中,渐渐滑入情欲的漩涡,不能自拔。《...>>>
评分6.2
信息韩国|114分钟
类型剧情 / 爱情 / 喜剧
收藏
120
37
基本信息
电影评价
图片
在线影音
更多

基本信息编辑
《事物的秘密》讲述一场不伦之恋,一个是不惑之年的女教授,一个是豆蔻年华的美少年,他们在眼神、触觉的摩擦中,渐渐滑入情欲的漩涡,不能自拔。
《事物的秘密》与此前题材雷同的《智齿》相比,本片更为晦暗,也更原生态,带着喘息和汗珠,颇为性感。
中文名
事物的秘密
外文名
Secrets, Objects
出品时间
2011
制片地区
韩国
拍摄地点
韩国
类 型
剧情/爱情/喜剧
片 长
114分钟
对白语言
韩语

❻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时下流行的谈话节目,俗称唠嗑,然而,它没有一秒是沉闷的。这正是影片成功之处。一万美元的小制作,全片只有两个场景,屋内与屋外。一群哈佛的教授坐在那里聊天,今天,他们为一位同事送行。

或是离别的气氛所致,要走的那位年轻教授John忽然决心,向他的朋友们吐露一个惊天的秘密,关于他自己。

他说,他本是一个山顶洞人,因为细胞的更新、免疫能力异于常人等不可知的原因,35岁起不再变老,一直活至今日。而由于不会变老,每隔一段时间,他必须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变换身份,重头再来。这一次也是一样;

他说,他活了一百四十个世纪了,在冰河河期,他甚至捕猎过驯鹿猛犸;

他说,他认识释迦牟尼,这个了不起的朋友还教过他一些人生的真谛;

他说,他曾作为腓尼基人在地中海航行,哥伦布曾是他的船长;

他说,他屋里的一幅画不是赝品,而是梵高的真迹,且是后者亲手送给他的;他说,其实梵高啦、塞尚啦、毕加索啦,都是他的哥们儿;

最后他说,他就是耶稣。他不过是把释迦牟尼的一些想法带回西方,不料被奉为上帝之子,神之子。他叫做John,而Jesus正是由此演变而来。他“揭开”了关于耶稣复活的真相,他指出,圣经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很多话都不是他说的。

试想,如果我们有一个这样的朋友,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敬而远之还是带他去看精神科?然而,这个主角的朋友亦都不是一般人,这些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随即通过宗教、生物、医学、历史、地质、精神病学等方方面面的提问对John进行了“检验”,而他的对答如流,他的合情合理,他对地球每一个时期的“记忆”最终令所有人陷入了茫然。

在这间小木屋里,这些人类的代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精神病学家,与人类的“祖先”完成了一场超出想象的辩论,最终,他们没有办法不信他。他的故事太完美、太天衣无缝。

然后问题被抛回给大家——抛回给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不要信这个故事,这种可能性?片中人说,我信,正同我信上帝。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妙又很矛盾的答案。首先,这个“来自地球的男人”颠覆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宗教传承、体系,对于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毁灭性的,耶稣只是一个学了点佛学皮毛的山顶洞人、类似欧洲的玄奘——这不比《达芬奇密码》中耶稣有老婆有孩子更容易接受。于是我们看见其中一名女教授——虔诚的基督教哭着说,你不是耶稣,你不是——心里又分明是信的。而对于无神论者,此处更值得思虑,我们很多人大抵都是这样,不一定信上帝的存在,然而又不能否认。对于这个自称14000岁的男人,同样如是。简而言之,人类的困惑在这里一览无遗。

当这个故事从科学的范畴过渡至宗教,我们发觉,纵然人类登了月球上了火星,可对于我们自己的过去,人从哪里来、生命的奥妙、生死的轮转这些简单的问题,我们仍是无知的。

此外,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或是关于永生的。这个永生的男人显然没有多么快乐,对于自己的过去唏嘘多于得意,因为他爱的人总是会先他死去,为了守着自己的秘密,他必须不断离开,不断告别。无数的博士头衔和成就之于他是实实在在的过眼云烟。还有就是,这个来自地球的人恰恰是最孤独、最没有根的,他说,你不能回家,因为它已不存在(You can`t go hom again,Because it isn`t there anymore。)

影片最后,对他持最激烈质疑的精神科教授,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意外证实,这个35岁但自称14000岁的年轻人居然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精神崩溃,猛然猝死。这一幕更是把故事推至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一种无可挽回的怅然中。有人说这一笔来得太突兀,然而不得不说,这是最精彩的一个设计,突如其来,不动声色,仿似一场魔术演出中最令人目瞪口呆的瞬间,仿似Vitas歌中最惊人的高音。技惊四座,至此,每个观看者彻底被打败。

虽然不属同一题材,但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类似于《楚门的世界》。厉害的不是它讲了什么,厉害的是它令你开始“胡思乱想”,开始自我怀疑。当然,换一个角度,这样的故事亦带给我们释然,在生命之短暂之渺小、在时间之广阔之无涯面前,很多的懊恼与痛苦与执着显得庸人自扰。

单一的场景,几个人围坐在火炉前谈论着某个话题,这样的影片其实并不少见,例如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种影片的拍摄很难有任何突破,无论是人物调度还是空镜头都会显得中规中矩,当然,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大胆地尝试了“一个镜头一部影片”的拍摄手法,但多少还是有些话剧的感觉。
如果在镜头上并没有过份炫耀的资本,那么影片最值得关注的一定是剧情内容,《夺魂索》的胜出在于悬念的设置,箱子中的尸体会不会被人发现,这是所有观众都期待的事情,《梦想照进现实》则是话题是否吸引人的问题。而这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则极其聪明地将两者结合了起来。
约翰面对众多同事声称自己是一个永远不死的人,已经活了14000年,于是悬念便构成了,所有在场者以及观众都希望知道约翰说的是不是真话,而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拷问的内容虽然形而上,却绝对吸引观众的听觉。对于整部影片来说,这个谈话的内容将构成主题,也是导演希望与观众直接进行的交流。
当一个活了14000年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最想问他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答案是不尽相同的,于是导演设定了剧中人物的身份,各科目的大学教师,甚至还有一个年轻的学生。很显然,这是一个关于哲学的思考辩论会,所以这些教授中缺失了理工类专家,而是些社会科学者,考古专家,人类社会学专家,心理医生,甚至还有大学生,宗教人士等等。这种人物设定自然贴合了影片中所要谈论的话题,于是,关于人类的进化过程便在这种奇怪的讨论中开始了。
很显然,剧情中有两条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条便是约翰的讲述,这关系到对一些以往事件的颠覆,也关系到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而另一条则是现实中这些教授是否相信约翰所说的话,是否相信真有这么一个有悖常识而存活了14000年的人存在?如果我们将第一条线索称为B线索的话,那么作为后一条A线索誓必成为B线索的源动力,质疑的存在才是约翰故事讲述的前提。
这里面便涉及到一个问题,质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思维呢?这当然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说约翰的同事们是柏拉图式的理型思维,即他们从书本上当然地认识到了这个理型的世界,并且用这种理型世界的思维怀疑那些不同寻常的事情,那么约翰这个人物的一定是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他用自己的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并且追随着这个世界的每一次变化,从而很好地去适应它。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那些教授们对约翰身份以及谈话内容的质疑,但事实上,这只是故事的表面,真正的质疑却来自于约翰这个人物。编剧假定了约翰的寿命以及约翰本人的经历,所以无论约翰说些什么,从现实来讲,他都处在不真实的状态下,而这种不真实恰恰是剧中对那些教授们的真实的质疑。尤其当耶稣的理论出现的时候,这种质疑显然达到了最高峰,几乎要颠覆掉整个西方的文化,但那假设的本身却存在着各种可能性,这种冲击的强悍性也许是东方人无法理解的,但对于西方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那个女大学生在场的原因,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谎言的时候,只有她听出了约翰的质疑,这个女大学生无疑代表着西方社会年轻人中对西方文化的质疑,其中也包括对东方文化的喜爱。
毫无疑问,这是关于哲学探讨的电影,所以我们会发现影片中与约翰产生冲突最强烈的是那名心理医生,这个身份是相当有喻意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的思考”,是超越了各种学科的,但什么样的心理适合对即定的观念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呢?当心理医生以自己的权力而禁止了约翰的话语权时,我们便知道了,这种心理思考是不被允许的,是要被限制的,而在剧情上,心理医生与约翰的父子关系显然是导演对这种思想禁锢警察的巨大嘲讽。禁锢思想是哲学发展的最大敌人,于是,影片结尾,心理医生的死是导演的一种渲泻,甚至是一种意愿。当约翰再次离开的时候,他的人生注定要继续着对新生活的探索,从质疑到探索,这个过程是全人类的,恐怕也是导演对西方社会的一种意愿。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他的科幻作品《It's a Good Life》曾入选“世界100部最受欢迎的科幻短篇”,Jerome Bixby还曾参与著名科幻电视剧集《Star Trek》(1966~1969)的剧本编写。
影片的节奏和氛围都很舒服,类似于著名的《十二怒汉》,全部情节都发生在一间狭小的客厅之中,全靠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着实需要导演和演员都具备相当的功力。对我来说,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动作大片,虽然人们向John询问的问题之中似乎有2次重复,不过倒也是可以接受的瑕疵,况且整整一下午的对话,发问重复本是可能发生的情况。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庸俗如我之辈本期待结尾处能有奇峰凸现,不料却依然相对平淡的收了场,不过仔细回味却也很合情理,对于这部独特的科幻影片,一个华丽震撼而又不显突兀的结尾实在难以想见。
一直觉得让人回味无穷的佳作只可偶遇不可强求,记得上一次邂逅如此水准的佳作已是6个月之前看的《美国X档案》,而上一次看到此种类型的科幻作品则是2年前看的《K星异客》。
影片中的演员并非大牌,但举手投足之间却都张力十足,John穿越万年的神色自若,Edith信仰颠覆时的恐惧失措,Will面对永恒者时的心理失衡,全部精彩绝伦。从根本上说,这只是把一个活了14000年的传奇人物放在了现代社会中的小把戏,但影片的聪明之处是把这个构思从人文角度而非从科学角度来展开,在内容无比空洞、画面无比华丽的“大片”(最近的一部代表作就是《变形金刚》,而我不得不承认我不但很喜欢它,而且还热切的盼望着第二部的到来……)泛滥的今天,这部发生在一间小客厅里的科幻片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以启示,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归根结底不是绚丽奢华的电脑特效,而是能够洞穿人性的思想锋芒。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科幻内核可能比影片本身更有魅力。片中老Will的话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不朽的身躯,曾见证了多少我们无缘得见的历史奇迹,他曾结识了佛祖、梵高,甚至自己就是耶稣的历史原型;而在遥远的未来,他还将亲身经历无数我们无法看到的科学奇迹。Will说的对,几乎没有人会不嫉妒这种不朽之人。早在秦始皇之时,人类便追求永生,永生之梦一直扎根在人类意识的最底层,被长期埋没,却永不泯灭。
而这部影片,便通过一个不朽之人和若干位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在壁炉前的对话,又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永生之梦。
很有魅力,只能如此概括

❼ 迅雷下载 女教授的隐私秘密

教授隐秘魅力.rm烦采纳谢谢!

❽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的体会400字

如下:
今天,我阅读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这篇文章,文中写了居里夫人在人类科学史上的巨大贡献,这对后人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蕴含深刻,让我们认识了这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从认同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领悟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使我对居里夫人这位女科学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又查阅了介绍居里夫人的其他文章,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当时她的祖国正遭受沙皇俄国的铁蹄践踏,但这并不影响她走自己的路,她极端顽强地为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她发现了镭这种元素之后,因为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具有极高的商业用途,有人建议她申请专利权,这会给她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居里夫人认为利用科学发明来图利,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布了镭的研究成果。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为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她的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资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但是即使这样,居里夫人也表现出极端的谦虚,始终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这是一位具有多么崇高精神的女性啊,她不仅为科学界树立了榜样,也为现代女性树立了极高的榜样。就如作者在文中最后所说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其实我更认为,她的品德和精神,不光是为欧洲,也为世界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如果我们国家即使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脚踏实地地向她学习,我们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都会更加辉煌!

热点内容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发布:2025-08-21 21:59:41 浏览:925
美国各大学校申研要求 发布:2025-08-21 21:46:55 浏览:724
山东大学威海声乐哪个老师好 发布:2025-08-21 21:40:45 浏览:2
武汉大学教授周怀北 发布:2025-08-21 21:29:54 浏览:174
台湾大学在职博士后 发布:2025-08-21 21:29:20 浏览:80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排名 发布:2025-08-21 21:20:55 浏览:823
大学老师与学生发 发布:2025-08-21 21:18:56 浏览:970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峰教授 发布:2025-08-21 21:16:29 浏览:723
四川大学高数老师 发布:2025-08-21 20:51:36 浏览:237
2016浙江暑期大学开学时间 发布:2025-08-21 20:51:29 浏览: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