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北京化工大学戴维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戴维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02 20:09:55

❶ 为科学家了解生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2、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年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4、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6、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7、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8、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9、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10、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阿基米德、牛顿、富兰克林、达尔文、麦克斯韦、赫兹、玻尔、弗米、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海森堡、洛仑兹、安培、巴斯德、沃森克里克、费曼、奥本海默、戴维、法拉第、伦琴、哈恩、汤姆逊、瑞利、哈伯

❷ 十位科学家他们的卓越贡献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2、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天文研究所所长。 1946年再次赴美, 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4、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6、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办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 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7、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8、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
9、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阿基米德、牛顿、富兰克林、达尔文、麦克斯韦、赫兹、玻尔、弗米、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海森堡、洛仑兹、安培、巴斯德、沃森 克里克、费曼、奥本海默、戴维、法拉第、伦琴、哈恩、汤姆逊、瑞利、哈伯

❸ 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

隐身制服是指一种通过特殊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制服,具有像变色龙和部分鱼类一样变色,能够随环境而改变颜色,那么士兵无论上山下海都可以保持隐身了。研发能够感应环境并作出调适的物料,若将这项技术应用在军事上,亦可造出透气舒适的军服,其物料亦能抵抗化学战,阻隔有害化学物质[1]。 [编辑本段]隐身制服-社会背景 “隐身草”、“隐身衣”、“隐身药”,各种形式的隐身方式不断地出现在各类传说或文学作品中,已经十分接近使人遁形的梦境。
其实隐身这个词早就出现在战斗机与雷达的博弈中,只是那时的人不像现在这样接近隐身衣。如果制服可以像变色龙一样,能够随环境而改变颜色,那么士兵无论上山下海都可以保持隐身了。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表示,理论上已证实人造物料可以像变色龙和部分鱼类一样变色,相信只要五至十年时间,就可研制出变色材料。 [编辑本段]隐身制服-基本原理 研发能够感应环境并作出调适的物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大自然系统中有什么东西比人造系统更出色,其一便是感应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应用这种生物特性,不仅可研制出变色的物料,还可以改变物料的其它特性,包括透气度和控温能力。举个例子,美国新墨西哥州在春天的时候,早上寒冷,但下午就变得温暖,将来人们只要穿上一件能调节保暖能力的衣服便可,毋须更换衣服。 [编辑本段]隐身制服-研究现状 前期研究
隐身制服材料

研究生物工程学的巴桑说,科学家已经掌握怎样将两种颜色来回变换,下一步是了解如何在人工环境中达到这种效果,继而是研制可以变色的材料。
若将这项技术应用在军事上,亦可造出透气舒适的军服,其物料亦能抵抗化学战,阻隔有害化学物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杂志在去年十月已刊出桑迪亚实验室一篇研究变色物料的论文。2008年十二月二日出版的《先进材料》杂志亦以这项研究作为封面文章的题材。
最新进展
美国杜克大学及中国东南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研制出了一种可以扭曲微波的隐身斗篷。该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顶尖期刊美国《科学》杂志刊登。
文章第一作者,该项目的负责人来自中国的“80后”刘若鹏说:“斗篷使物体隐形的能力,能发展出其他各种隐身功能。关键的技术在于复杂的特异材料的设计。”这种复杂的设计得益于刘若鹏等研究员长时间合作开发出来的特异材料快速设计系统,才使得成千上万种复杂的电磁微结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自动设计完成。
而国际电磁科学院浙江大学分院的博士后陈红胜,曾在2007年与其导师孔金瓯院士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波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完成了关于隐身衣的论文——“电磁波与隐身衣的交互机理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科技界首次解释了隐身衣的物理机制,提出了对隐形效果定量分析的理论框架,学术界称,“这项成果将在隐身衣的设计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编辑本段]隐身制服-应用方向 军用方向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戴维·史密斯是美国《科学》报告的第二作者,2000年史密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网格状材料,称它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003年,全 美国大兵

球数座实验室先后确认了史密斯小组的研究结果,随后《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当年的10大科学研究突破之一。正是这一突破自然法则的发明为隐身衣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美国国防部大力资助了史密斯小组的研究工作,可想而知,军事是隐身衣的重要用途之一。史密斯称,隐身材料可以用来隐藏侦察机,也可以保护进入敌军阵地的特种部队。英国伦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可望在五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
民用方向
史密斯小组还称,对于一些有碍观瞻的工厂,比如炼油厂、化工厂等建筑物,也可以包上一层隐身材料,保证城市整体景观的和谐,甚至科研人员还可以研发一些其他类型的隐身材料用于民用,比如用来改变地震波的方向,或者阻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编辑本段]隐身制服-相关发展 隐身技术促进透镜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美国“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人科学家张翔曾表示,隐形材料还有比隐身衣重要得多、影响深远得多的用途。他自己最 原理分析

看重的其实并不是隐身衣,而是一个很快就能“真刀真枪”用上的领域——透镜。负折射材料可在纳米尺度上让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弯曲,假如下一步能在正常尺度上实现这一奇观,隐形效果就有望成为现实。
借助负折射材料制作的透镜,研发人员就可以在极小的尺度上工作,制造出更小的电路,这将意味着芯片的存储能力、集成能力会向前大大推进。高性能计算机的纳米级集成电路、更高存储量的DVD等可能也将接踵而来。
负折射透镜也有望给生物学等科研领域带来重大变化。现有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看到单个细胞,但细胞里面是如何运转的,却无法如此看到。有了衍射极限大大缩小的负折射透镜,科学家将有望窥探活细胞的内部,这对于研究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新药筛选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隐身制服-社会影响 积极效应
隐身制服的研制成功,那么士兵无论上山下海都可以保持隐身了。研发能够感应环境并作出调适的物料,若将这项技术应用在军事上,亦可造出透气舒适的军服,其物料亦能抵抗化学战,阻隔有害化学物质。
局限与负面
任何一个人穿上这种衣服都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这一现实让很多人忧心忡忡,美国犯罪纪实小说作家安妮·戴维斯说:“现在,我们总是提醒单身女性把车停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取车前先看看周围有无可疑人物。但如果隐形衣真的面世的话,这些措施会变得毫无用处。就算抢劫犯或强奸犯站在你身边,你也不知道。” 针对这些担心,史密斯指出:“在隐身衣面世前,还有大量的基础科学问题有待解决,现在就担心它的负面影响有点过

❹ 求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 学 发 展 史

( 化工学院 x x x)

摘要: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关键词:燃素化学;量子论;晶体化学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一、化学的来由

化学的英文词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们都是从一个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腊字Xηwa(Chamia),希伯莱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来的.它的最早来源难以查考.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纪的记载里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可以假定是从埃及古字Chemi来的,不过这个名字的意义很晦涩,有埃及、埃及的艺术、宗教的迷惑、隐藏、秘密或黑暗等意义。其所以有这些意义,大概因为埃及在西方是化学记载诞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学极为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在实用化学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进已有一种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制造玻璃,可见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制造方法了。再从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时已精于使用防腐剂和布帛染色等技术。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艺术来命名“化学”。至于其它几种意义,可能因为古人认为化学是一种神奇和秘密的事业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缘故。
中国的化学史当然也是毫不逊色的。大约5000-11000年前,我们已会制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铜器,造纸、磁器、火药更是化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十六、十七世纪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化学”二字我国在1856年开始使用。最早出现在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书中。

二、化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这里主要讲述近二百多年来的化学史故事。这是化学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是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期。让我们一道去体验当年化学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近代化学史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中不倦跋涉,领略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建立新理论、发现新元素、提出新方法时的无限风光。

三、化学学科在探索中成长

化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它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它的分支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过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共轭电场论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化学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你想了解他们吗?化学名人风采将带您走近他们。
燃素说的影响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烧以后只剩下很少的一点灰烬;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锻灰较多,但很疏松。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随着火焰的升腾,什么东西被带走了。当冶金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后,人们希望总结燃烧现象本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172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出版了教科书《化学基础》。他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贝歇尔有关燃烧现象的解释,形成了贯穿整个化学的完整、系统的理论。《化学基础》是燃素说的代表作。
施塔尔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发光发热。燃烧是分解过程:
可燃物==灰烬+燃素

金属==锻灰+燃素

如果将金属锻灰和木炭混合加热,锻灰就吸收木炭中的燃素,重新变为金属,同时木炭失去燃素变为灰烬。木炭、油脂、蜡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燃烧起来非常猛烈,而且燃烧后只剩下很少的灰烬;石头、草木灰、黄金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不含燃素。酒精是燃素与水的结合物,酒精燃烧时失去燃素,便只剩下了水。
空气是带走燃素的必需媒介物。燃素和空气结合,充塞于天地之间。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燃素,动物又从植物中获得燃素。所以动植物易燃。

富含燃素的硫磺和白磷燃烧时,燃素逸去,变成了硫酸和磷酸。硫酸与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磷酸(当时指P2O5)与木炭密闭加热,便会重新夺得燃素生成硫磺和白磷。而金属和酸反应时,金属失去燃素生成氢气,氢气极富燃素。铁、锌等金属溶于胆矾(CuSO4·5H2O)溶液置换出铜,是燃素转移到铜中的结果。
燃素说尽管错误,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冶金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了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基础。我们现在学习的置换反应,是物质间相互交换成分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而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是有机物某一结构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替换的过程。这些思想方法与燃素说多么相似。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制法 :令后人尊敬的瑞典化学家舍勒的职业是药剂师--chemist,他长期在小镇彻平的药房工作,生活贫困。白天,他在药房为病人配制各种药剂。一有时间,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忙碌起来。有一次,后院传来一声爆鸣,店主和顾客还在惊诧之中,舍勒满脸是灰地跑来,兴奋地拉着店主去看他新合成的化合物,忘记了一切。对这样的店员,店主是又爱又气,但从来不想辞退他,因为舍勒是这个城市最好的药剂师。
到了晚上,舍勒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他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他的实验研究中。对于当时能见到的化学书籍里的实验,他都重做一遍。他所做的大量艰苦的实验,使他合成了许多新化合物,例如氧气、氯气、焦酒石酸、锰酸盐、高锰酸盐、尿酸、硫化氢、升汞(氯化汞)、钼酸、乳酸、乙醚等等,他研究了不少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发现了白钨矿等。至今还在使用的绿色颜料舍勒绿(Scheele’s green),就是舍勒发明的亚砷酸氢铜(CuHAsO3)。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在十八世纪是绝无仅有的,但舍勒只发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1942年舍勒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他的全部实验记录、日记和书信才经过整理正式出版,共有八卷之多。其中舍勒与当时不少化学家的通信引人注目。通信中有十分宝贵的想法和实验过程,起到了互相交流和启发的作用。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舍勒十分推崇,使得舍勒在法国的声誉比在瑞典国内还高。
在舍勒与大学教师甘恩的通信中,人们发现,由于舍勒发现了骨灰里有磷,启发甘恩后来证明了骨头里面含有磷。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尿里有磷。
1775年2月4日,33岁的舍勒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这时店主人已经去世,舍勒继承了药店,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继续科学实验。由于经常彻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顾危险经常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质各方面的性质。他品尝氢氰酸的时候,还不知道氢氰酸有剧毒。1786年5月21日,为化学的进步辛劳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终年只有44岁。舍勒发现氧气的两种制法是在1773年。第一种方法是分别将KNO3、Mg(NO3)2、Ag2CO3、HgCO3、HgO加热分解放出氧气:

2KNO3==2KNO2+O2↑

2Mg(NO3)2 == 2MgO+4NO2↑+O2↑↑

2Ag2CO3==4Ag+2CO2↑+O2↑

2HgCO3==2Hg+2CO2↑+O2↑

2HgO==2Hg+O2↑

第二种方法是将软锰矿(MnO2)与浓硫酸共热产生氧气:
2MnO2+2H2SO4(浓)== 2MnSO4+2H2O+O2↑
舍勒研究了氧气的性质,他发现可燃物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更为剧烈,燃烧后这种气体便消失了,因而他把氧气叫做“火气”。舍勒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火气”与可燃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火焰是“火气”与燃素相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他将他的发现和观点写成《论空气和火的化学》。这篇论文拖延了4年直到1777年才发表。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在1774年发现氧气后,很快就发表了论文。
普里斯特里始终坚信燃素说,甚至在拉瓦锡用他们发现的氧气做实验,推翻了燃素说之后依然故我。他将氧气叫做“脱燃素气”。他写到: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素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后,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实验,我想读者是不会觉得惊异的。我自己实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长时间,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通用品呢?不过现在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罢了。”普里斯特里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的利兹作牧师,业余爱好化学。1773年他结识了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他们后来成了经常书信往来的好朋友。普里斯特里受到好朋友多方的启发和鼓励。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四个方面都有很多著述。
1774年普里斯特里到欧洲大陆参观旅行。在巴黎,他与拉瓦锡交换了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正直的普里斯特里同情法国大革命,曾在英国公开做了几次演讲。英国一批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人烧毁了他的住宅和实验室。普里斯特里于1794年他六十一岁的时候不得已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化学教授。美国化学会认为他是美国最早研究化学的学者之一。他住过的房子现在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拉瓦锡和他的天平: 燃素说的推翻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他2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律师开业证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很富有。所以拉瓦锡不急于当律师,而是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后来,拉瓦锡在他的老师,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师从巴黎有名的鲁伊勒教授学习化学。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拉瓦锡用天平仔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从此,他的老师鲁伊勒就开始使用“结晶水”这个名词了。这次成功使拉瓦锡开始经常使用天平,并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他的信念,成为他进行定量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例如他曾经应用这一思想,把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 == 碳酸(CO2)+ 酒精
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表明了他守恒的思想。拉瓦锡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又具体地写到:“我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分别通过实验,逐个算出它们的值。这样以来,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到获得成功。”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一定质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了燃烧产物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他想这一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他于是又做了更细致的实验:将白磷放在水银面上,扣上一个钟罩,钟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气。加热水银到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之后水银面上升。拉瓦锡描述道:“这表明部分空气被消耗,剩下的空气不能使白磷燃烧,并可使燃烧着的蜡烛熄灭;1盎司的白磷大约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粉末(P2O5,应该是2.3盎司)。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积的空气重量接近相同。”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而拉瓦锡实验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他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交给法国科学院。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在1773年2月,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到:“我所做的实验使物理和化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将“新化学”命名为“反燃素化学”。
1774年,拉瓦锡做了焙烧锡和铅的实验。他将称量后的金属分别放入大小不等的曲颈瓶中,密封后再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然后充分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发现没有变化。打开瓶口,有空气进入,这一次质量增加了,显然增加量是进入的空气的质量(设为A)。他再次打开瓶口取出金属锻灰(在容积小的瓶中还有剩余的金属)称量,发现增加的质量正和进入瓶中的空气的质量相同(即也为A)。这表明锻灰是金属与空气的化合物。
拉瓦锡进一步想,如果设法从金属锻灰中直接分离出空气来,就更能说明问题。他曾经试图分解铁锻灰(即铁锈),但实验没有成功。
拉瓦锡制得氧气之后: 到了这年的10月,普里斯特里访问巴黎。在欢迎宴会上他谈到“从红色沉淀(HgO)和铅丹(Pb3O4)可得到‘脱燃素气’”。对于正在无奈中的拉瓦锡来说,这条信息是很直接的启发。11月,拉瓦锡加热红色的汞灰制得了氧气。在舍勒的启发下,拉瓦锡甚至制造了火车头大小的加热装置,其中心是聚光镜。平台下面是六个大轮子,以便跟着太阳随时转动。1775年,拉瓦锡的实验中心已从分解金属锻灰转移到了对氧气的研究。他发现燃烧时增加的质量恰好是氧气减少的质量。以前认为可燃物燃烧时吸收了一部分空气,其实是吸收了氧气,与氧气化合,即氧化。这就是推翻了燃素说的燃烧的氧化理论。与此同时,拉瓦锡还用动物实验,研究了呼吸作用,认为“是氧气在动物体内与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热来。这和在实验室中燃烧有机物的情况完全一样。”这就解答了体温的来源问题。空气中既然含有1/4的氧气(数据来自原文),就应该含有其余的气体,拉瓦锡将它称为“碳气”。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后,拉瓦锡总结道:“大气中不是全部空气都是可以呼吸的;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是合乎卫生的,最适宜呼吸的;剩下的部分是一种‘碳气’,不能维持动物的呼吸,也不能助燃。”他把燃烧与呼吸统一了起来,也结束了空气是一种纯净物质的错误见解。1777年,拉瓦锡明确地讥讽和批判了燃素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这年的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了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了神秘和臆测的面纱,代之以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的研究。化学进入了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所以我们说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先于拉瓦锡发现氧气,但由于他们思维不够广阔,更多地只是关心具体物质的性质,没有能冲破燃素说的束缚。与真理擦肩而过是很遗憾的。
拉瓦锡对化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辨证地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对我们来说,就算是元素了。”在1789年出版的历时四年写就的《化学概要》里,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元素一览表,元素被分为四大类:
简单物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矿物界,可以看作是物质元素:光、热、氧、氮、氢。简单的非金属物质,其氧化物为酸:硫、磷、碳、盐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简单的金属物质,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盐基:锑、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简单物质,能成盐的土质: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拉瓦锡对燃素说和其它陈腐观点的讥讽和批判是无情和激烈的。这使他在创建科学勋绩的同时得罪了一大批同时代和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影响世界历史的一百位人物》中,在许多有关历史、科学史、化学史的书籍中,作者都对拉瓦锡总是突出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低调的描述和评价,指责他在《化学概要》里没有提起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对他的启示和帮助。但我们得看到,拉瓦锡确实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虽然不是他最先发现氧气的制法,但他通过制取氧气分析了空气的组成,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氧气因此不同于其它气体,被赋予非凡的科学意义。拉瓦锡十分勤奋,每天六点起床,从六点到八点进行实验研究,八点到下午七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七点到晚上十点,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星期天不休息,专门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拉瓦锡28岁结婚时,他的妻子只有14岁。他们一生没有孩子,但生活非常愉快。她帮助拉瓦锡实验,经常陪伴在他身边。在拉瓦锡的著作里,有很多插图都是他的妻子画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三年后拉瓦锡被解除了火药局长的职务。1793年11月,国民议会下令逮捕旧王朝的包税官。拉瓦锡由于曾经担任过包税官而自首入狱。极左派马拉曾与拉瓦锡有过激烈的科学争论,心存嫉恨,便诬陷拉瓦锡与法国的敌人有来往,犯有叛国罪,于1794年5月8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对此,当时科学界的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著名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这时,拉瓦锡正当壮年,是51岁。

四、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000124 基因工程也叫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组成,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与表达。按人们的需要产生不同的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代[1]。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基因、纯化基因和扩增基因的技术,其核心是分子克隆技术。它能帮助人们从各种复杂的生物体中分离出单一的基因,并把它纯化,再把它大量扩增,用于研究。

20多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限制性内切酶、DNA序列分析及DNA重组技术等三大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不仅把分子生物学提高到了基因水平,而且也把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其他学科引上基因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许多揭示生命秘密和生命过程的重大成就 ......

❺ 戴维.科宁斯的背景

1920年8月18日,美国宪法第19号修正案正式生效,赋予了妇女选举权,美国第一夫人的作用因此变得日益重要。随着大众传媒业,尤其是电视的发展,第一夫人更是像明星一样受人瞩目。从此之后,无论是否得到人们的喜爱,第一夫人们都构成了美国政治体系和选举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公众人物,第一夫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她们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也许正

如她们中的一位曾经说的那样:在鱼缸中生活4年或者8年。

的确,她们是一群具有特殊社会地位的女人,她们嫁给了美国最有权势的男人。伴随着权力与荣誉,她们不仅是白宫的女主人,也是万众瞩目的政治人物;她们不仅是社会活动家也是时尚的领导者。

本文选取了从二战前后到现在的几位美国第一夫人进行描述,因为她们不仅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魅力,同时,她们与自己的总统丈夫一起,经历并书写着美国的历史。

埃莉诺·罗斯福对丈夫的不忠容忍了29年

埃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是位一共当了4个“任期”的第一夫人。正是埃莉诺赋予了“第一夫人”这个词汇真正光彩照人的含义,使得第一夫人成了美国政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埃莉诺还保持了一个记录:对丈夫的不忠容忍了29年!

埃莉诺长得并不漂亮,高高的颧骨、敦厚的鼻翼、突出的牙床加上180厘米的身高,使她在历来以美貌著称的美国第一夫人中显得有些特殊。毋庸置疑,她的一部分吸引力在于她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但埃莉诺最特殊的地方是她的个性魅力,她以女性少有的独立、冷静、宽容、豁达的心态辅佐了政绩显耀的罗斯福总统。

幼年时的埃莉诺内向、少语、腼腆而又十分忧郁,不愿与人沟通。15岁时,埃莉诺被祖母送到了位于英国伦敦附近的“阿伦斯伍德”女子高中就读。不久后,在祖母家的一次家庭聚会上,她见到了她的未来丈夫,也是她的远房表哥罗斯福。1905年3月17日,在叔叔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见证下,灰姑娘实现了她的梦想,嫁给了她英俊潇洒、博学多才的王子,同时也走上了美国第32任总统夫人之路。当年,埃莉诺20岁,罗斯福23岁。

在两人结婚13年后,埃莉诺发现了她的丈夫、当时的海军副部长与他的女秘书露西·默瑟的暧昧关系,两人的夫妻关系实际上就此结束了。埃莉诺提出离婚,但罗斯福不同意,因为在那时,离婚就等于“政治上的自杀”。

他们的一个儿子埃利奥特1973年披露,尽管默瑟的事没有造成罗斯福与埃莉诺离婚,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他们从此再也不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了,但达成了今后互相尊重的协议,这是一种非常亲密的组合,但再也不是身体意义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了。”

打消了离婚念头的埃莉诺选择了隐忍退让,直至丈夫拉着情人的手去世,埃莉诺也没有在外人面前流露出怨言。

杰奎琳·肯尼迪光彩照人的悲情一生

杰奎琳的风格是如此鲜明、充满智慧、富有创造性。从她入住白宫成为肯尼迪夫人,到嫁给希腊船王亚力士多德·欧纳西斯,杰奎琳在每一个年代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美国人眼中永远的第一夫人。

带着些许的哀怨神秘与古典高雅,杰奎琳出现在了美国人民面前,富裕的家庭塑造了她高贵的内涵,风姿绰约、时尚前卫的她不久便成了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妇女效仿的对象。

自从杰奎琳·肯尼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个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富裕的家庭塑造了她高贵的内涵。父亲的指引,使她打少女时代起就知道如何做能够吸引住男性,尤其是成功男性的目光。虽然童年时父母的离异使她一度自闭,被同学谑称为“难以接近的怪人”,但是继父带来的巨额财产又使她比以前更加奢侈、更加叛逆。

她喜欢挑战性的事物,因此她最爱骑马,同时她也喜欢约会,尤其是同时与不同类型的男生约会,因为她把这看成是挑战与锻炼自己社交能力的一种机会。终于,她结识了整整大她12岁的肯尼迪,并成为了美国第35任总统夫人。

由于经常陪伴丈夫出席各种社交场合,风姿绰约、时尚前卫的杰奎琳不久便成了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妇女效仿的对象。

然而,镜头前迷人的总统夫人并不能拴住总统的心,刚刚结婚两个月,她的总统丈夫就与女秘书有了关系,而在她怀孕时,丈夫正在一个已离异的女人身边。丈夫所做的一切,对于一个妻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然而多年来,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所有的男人在情场上都是英雄,我爱我的丈夫。”她自己心里很清楚,她是深爱着她的丈夫的。直到1963年11月22日清早,肯尼迪在达拉斯被刺杀。没人知道她当时的心情,就像没有人能了解日后她会下嫁希腊船王一样,她选择了沉默。

1968年10月20日,杰奎琳和欧纳西斯在天蝎岛的一个小教堂内举行了婚礼,那年欧纳西斯68岁,而杰奎琳只有39岁。这场婚姻摧毁了杰奎琳的名誉,甚至有小道报纸尖锐地写道:“杰奎琳嫁给了空头支票。”

1994年5月19日,杰奎琳在自己的家中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她64岁。

尽管杰奎琳在白宫的时光只有短短的1000余天,但是在美国人的心中,她早已经是无可替代的白宫女主人,那个引导时尚潮流、冷静而又有些神秘的第一夫人。

南希·里根一切为了爱

南希·里根很难和谐、灵活地应付诸种状况,但是,她知道如何在适当的场合保持沉默,在批评与非议中,她依旧以第一夫人的仪态较为完整地站在了民众面前。而他与里根的美满婚姻也成为一段广为人知的“白宫经典”。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于2004年6月5日去世,最悲伤的莫过于与他相濡以沫的夫人南希。自称“全球最佳丈夫”的美国前总统里根,确实名不虚传,人们从他写给南希的情书中不难体会到他对她的至情至爱。

1963年他写给妻子的信说:“当你熟睡时,你蜷曲的拳头就放在颏下,很多个黎明破晓的清晨,我就躺在你身边,看你。我怕弄醒你,但又不禁轻轻地抚摸你。”

里根是惟一一位离过婚、当过演员的美国总统,而他的妻子———南希也是众多第一夫人中最为本性的一位。她古板、保守而又十分真实。

幼年时,南希父母恶劣的婚姻关系使得南希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疏远,最后在她继父的领养下,与生父脱离了父女关系,童年的遭遇使得她一直以来渴望一个和谐美满的家。

南希的母亲是一名演员。南希从小就在母亲的熏陶下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并成为米高梅公司的一名电影演员。做演员期间,南希结识了伊里莎白·泰勒、克拉克·盖博等许多业界的精英,但结识名人的增加并未使她的知名度有所提升。为此,南希一度非常苦恼。但自从认识了里根,她的困惑不见了,与里根的结合使她完全放弃了自幼钟情的演艺事业。她曾经说:“自从与里根结合后,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南希是一个很理性的女人,虽然她并不是特别聪明。因为在多数的社交场合和协助丈夫的政务处理上,她并不能和谐、灵活地应付诸种情况,以至于众多美国民众与新闻媒体对这位第40任美国第一夫人未表示出太多的好感。但是,南希却知道如何在适当的场合保持沉默,虽然她极为在意公众对她的看法。但是在批评与非议中,她依旧以“第一夫人”的仪态站在了民众面前。

南希同样是一个追求时尚、崇尚美感的女人。但由于个性的差异,她并未如杰奎琳一样为美国妇女普遍接受。女人们批评她的奢华与品位,男人则不满她“协助”总统过多参政。但南希作为第一夫人是称职的,正是因为有了她,里根婚后52年的生活极为规律与安逸。

希拉里·克林顿为政治而生

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纽约一位政治观察家丹·格林伯格曾评价道:“对于希拉里,人们或爱或恨,但绝没有中间路线。”

在希拉里的狂热追随者眼中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的女人、一位充满智慧的女强人。而在她的政敌眼中,希拉里则是一个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和政治伎俩的女人。但是无论是她的政敌还是狂热追随者都不得不折服于她的公众影响力。而且根据种种迹象表明,她也许是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的候选人。

希拉里·克林顿是美国的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夫人。当年“莱温斯基事件”使全世界的人们对这位饱尝“背叛”滋味的女人充满同情,但是,对政治满怀激情的这位前第一夫人,在政治上的成就又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很多人在想,如果希拉里不是女性,那她很有可能取代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可以说,希拉里,就是为政治而生的一个人。

希拉里的父母十分注重对希拉里独立、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15岁时,希拉里对政治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在成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后,她结识了当时的同学、日后的丈夫克林顿。由于共同的政治爱好,两人牵手走到了一起。

克林顿竞选总统之时,希拉里凭借着敏锐的思想、高度的政治敏感为克林顿做了大量的竞选准备工作。为了配合丈夫的总统竞选,希拉里接受朋友们的建议,一改往日干练女强人的形象,换上长裙,剪掉刘海,使自己看起来具有足够的亲和力。然而,这种外表上的改变并不能真正掩饰住希拉里内心那种自立、自强而具有的那种坚韧而又强劲的势头。

当1998年爆出的“莱温斯基事件”使克林顿颜面扫地、面临弹劾的时候,希拉里果敢而又坚决地走了出来,站在了丈夫的身边。也许他们更适合做的是“合作性的伙伴”,而不是生活中的夫妻。也正是从那以后,这位极具政治天赋与远大理想的女性开始了她向着权力巅峰的挑战与进攻。

劳拉·布什支持率高过丈夫

劳拉·韦尔奇·布什用耐心与真爱感化了布什这位曾流连于灯红酒绿的花花公子;并用贤惠与温柔使丈夫戒掉了嗜酒的恶习。劳拉不喜欢过多干预政治,更不喜欢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但是坚强自信的她却又时刻令自己在众人面前光芒四射。

劳拉1946年11月4日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石油小镇米德兰德,那里是布什家族的传统“势力范围”。劳拉的爸爸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建筑商和地产商,劳拉是家里的独生女。

31岁那年,她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布什。他们俩从认识到1977年结婚只花了3个月时间,当时的布什还是一个花花公子,梦想就是当个石油工人,成天就知道开着跑车,喝得天昏地暗。

究竟是什么让劳拉看上了当时还是花花公子的布什呢?劳拉痛快地回答说:“他的幽默感和充沛的精力。还有跟他

呆在一起时无限的快乐。我们俩的个性确实很不一样,但我觉得我和他恰恰是属于互补型的那一类。”

正如劳拉所说的一样,她与布什是互补的一对,她用她的耐心与真爱感化了这位曾流连于灯红酒绿的花花公子;她以她的贤惠与温柔使丈夫戒掉了嗜酒的恶习。布什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爱,并且能够时刻提醒我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她使我的生命充满意义,使我的人生变得平和。”

劳拉·布什是一位低调的女性。无论是丈夫当得克萨斯州州长时,还是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她都不愿过多地参加公众活动,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生活。结婚的时候,她曾亲口对布什说,不愿在公开场合代表他作政治性的发言,但是另一方面,她更是一个尊重家庭、以丈夫为中心的妻子,当布什决心竞选总统时,她在背后鼎力协助,屡次亮相,凭借自己的魅力征服了许多选民,使丈夫在总统选举中一举获胜。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劳拉不想成为全国聚焦的人物,她只知道,要当总统的是她的丈夫而不是她。(张霄羽)
回答者:cargem - 经理 四级 3-15 20:24

摘要: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传统的白宫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载入历史史册的。埃莉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婚姻关系。
关键字: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婚姻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妻子,她作了12年的第一夫人,创了美国历史之最。埃莉诺·罗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她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独立意识、公开讲话及作家生涯都是其他第一夫人无法相比的(甚至在美国20世纪的妇女中都找不到与她相比的人)。在此期间,埃莉诺从本质上改变了白宫女主人的传统形象,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政治活动的热情参与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并为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埃莉诺热爱政治,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她的这一成就与她的婚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拟从五部分来论述这一关系。自从1905年与富兰克林结为夫妻后,埃莉诺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富兰克林逐渐向政治权力巅峰努力期间,她对政治也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对此,她说:“我总是从我应该做些什么这个角度来考虑一切事情,而很少根据我的个人愿望。因此,我对政治产生了兴趣。妻子的义务就是要与她丈夫的兴趣爱好保持一致,不管丈夫喜欢的是政治、书籍或某一种菜肴。” [1](p.92)因此,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妻子,埃莉诺全力支持丈夫的一切活动。1910年,她支持丈夫竞选成功,当选为纽约州达奇斯县的参议员,丈夫的胜利促使埃莉诺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加深。通过参加更多的政治活动,埃莉诺逐渐学会了正确评价各种各样的人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渐渐懂得政治是如何真正起作用的。同时,这些活动丰富了埃莉诺的头脑,使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促使她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1912年,埃莉诺第一次参加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使她对政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年,富兰克林由于帮助威尔逊竞选成功而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此时,埃莉诺认为自己更应该助丈夫一臂之力,当好他政治上的助手。

一、1905年—1918年:初涉政坛时期

在表面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很完美的,一个主外——从事政治;一个主内——协助丈夫,夫唱妇随,可谓珠联璧合。尽管这样,他们的婚姻还是出了问题。1918年,埃莉诺发现丈夫爱上了一个名叫露茜·佩吉·梅瑟的女人,当时她极为震惊,感到心灰意冷。婚姻出现危机主要由于他们的性格不同。富兰克林自信、有魅力和社交能力;而埃莉诺则真诚、正直,讲原则、讲理想。这些品格当初使他们相亲相爱,结合在一起,而如今,这些品格已经蜕变成他们冲突的根源。但他们都不会为对方改变自己,所以经过十几年的共同生活之后,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露茜事件极大地打击了埃莉诺做妻子的自尊心,她突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她说:“此时此刻,我的整个世界翻了个底朝天,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地面对自己,面对我周围的一切,面对我的世界。”[2](p.19)这个事件使得罗斯福夫妇的亲密夫妻关系从此结束,而被政治上和事业上的合作关系所取代。对此,他们的儿子吉米·罗斯福评价道:“为了社会地位、孩子和未来,他们同意继续他们的婚姻,但是作为事业合作伙伴,而不是丈夫和妻子。”[3](pp.11~12)他们的婚姻继续着,但对埃莉诺来说,这是一条崭新的路,这意味着她得到了某种解脱,再也不用一味地迎合富兰克林的需要了,她可以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事业之中,而不是局限于丈夫的政治活动范围之内。
这是埃莉诺初涉政坛的时期。在婚姻危机之前,虽然她已开始参与政治,但她从来没有从中获得满足,而且那时她无法突破一个年轻妻子的传统角色,无法摆脱习惯势力和丈夫对她的约束。但自从发现了丈夫的婚外情后,她就可以同他建立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伙伴关系,可以自由地追求新的成功之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逐渐放弃过去并获得自信的过程,一个逐渐与丈夫建立起平等的政治伙伴关系,同时拥有自己政治事业的过程。

二、1919年—1932年:奋勇登攀时期

虽然埃莉诺与富兰克林在性格上差别很大,但他们却是一对配合默契的政治伙伴。婚姻危机过后,他们依然在为政治事业奔波。1920年,埃莉诺参加了富兰克林竞选副总统的活动。在竞选中,她在许多问题上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敏锐性和缜密的分析能力,她在此期间表现出来的政治才干使舆论界和政界开始对她刮目相看。天有不测风云,富兰克林在1921年患上了脊髓炎,并一度陷入了绝望。对埃莉诺来说,这无疑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她知道,惟一能让丈夫振作起来的办法就是让他继续留在政坛,因为他是决不会甘心在有生之年过默默无闻的生活的。而且她认为,政治需要的是一个人的头脑、智慧、口才、应变之术、治国之道,身体则在其次。由于丈夫的疾病,埃莉诺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她与他的关系更密切了,先是作为他的护理人,后来又作为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到各地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作为民主党的一员,埃莉诺参加了民主党州委员会妇女部的工作,于1922年春天发表了她的第一个政治性演讲。1924年,埃莉诺作为民主党妇女部的负责人参加了艾尔弗雷德·史密斯竞选纽约州州长的活动。她在竞选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给职业政治家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史密斯想借助她的力量为1928年总统竞选助选。这一系列活动的结果,使埃莉诺在丈夫接受民主党纽约州州长提名时,比她丈夫在民主党内更有影响力。对这一段经历,埃莉诺后来回忆说:“我丈夫的疾病迫使我最终要自力更生,这个病使我对于他的、我的和孩子们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 [4](p.108)埃莉诺把1921年到1922年间的那个冬季描绘为对她生命的最严重的考验,她经受住了考验,并逐渐成为政坛上的一颗新星。
1928年,富兰克林在埃莉诺的帮助下当选为纽约州州长。从富兰克林瘫痪到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的7年里,埃莉诺的政治贡献和出色的组织才能使她成了纽约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她的务实精神在民主党内及妇女政治组织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纽约时报》对她的影响大肆宣扬,称她是“具有政治头脑和号召力的女人”[5](p.557)。作为州长夫人,一方面,埃莉诺拥有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她在政治上支持和帮助丈夫。在富兰克林任纽约州州长的四年中,埃莉诺和富兰克林学会了在政治上互相帮助,而接近于一种两个政治家间的专业合作。
1930年,埃莉诺在记者面前公开评论了自己的婚姻,她认为一个妻子要起三种主要作用,即伴侣、母亲和管家人,其中第一种作用最为重要。她说:“今天,我们知道,一切都取决于妻子与丈夫之间的私人伴侣关系是否融洽。”[1](p.142)她强调相互尊敬是一桩美满婚姻的基本要素,同时一个妇女应该发展她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点,自露茜事件之后,埃莉诺与富兰克林之间的政治伙伴关系已成为美国人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到1932年时,埃莉诺已经在她与丈夫的关系方面经历了好几场危机,每一场危机都威胁到她的尊严,但她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促使她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是埃莉诺奋勇登攀的时期。由于富兰克林的婚外情,埃莉诺与他的关系一度紧张。但1921年富兰克林的疾病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为了保住丈夫的政治生命,埃莉诺开始公开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这一系列活动使埃莉诺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得到了政界人士的一致承认和赞赏。在为共同事业进行的奋斗中,他们的夫妻间关系变得日益融洽和谐起来。在四年的州长夫人生涯中,埃莉诺成为富兰克林的“耳目”,向他汇报各地的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使埃莉诺在政治上日渐成熟起来,为她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1933年—1945年:人生巅峰时期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埃莉诺由此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总统夫人的权利给她展示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她要利用第一夫人的特殊地位从事她所信奉的事业,迎接时代的挑战。她说:“人们感到在毫无目的地前进,我们都置身于洪流之中,谁也不知道将在何处上岸。在我看来,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持的态度。我们必须以乐观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承担和大家分担可能出现的不测,勇敢地去迎接未来。” [1](p.156)1933年—1945年是美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埃莉诺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改传统第一夫人的形象,积极地参与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代替总统履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职能,在战胜经济危机和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埃莉诺这个时期的政治活动分两个阶段,即“新政”时期(1933—1941年)和美国参加二战时期(1941—1945年)。
(一)“新政”时期。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失业人数剧增,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克服危机,富兰克林上任伊始就宣布实行“新政”。埃莉诺也在寻找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目标,希望作为第一夫人为美国人民战胜危机贡献力量。从州长官邸搬进白宫,埃莉诺逐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她说:“在结婚初期,我的生活模式大部分是我婆婆的模式。后来是由孩子们和富兰克林制成的模式。当最后一个孩子进入寄宿学校以后,我开始想做一些我想做的事,用我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实现我的目标。” [6](p.261)她的目标是什么?首要的目标当然是支持丈夫当好总统。此外,她也有个人的侧重面,即妇女平等权利、黑人民权、青年问题,在这些方面她走在丈夫的前面,也走在全国的前面。
埃莉诺是她那个时代美国妇女的象征。作为第一夫人,她一直在为美国妇女获得平等的权利而奋斗。在成为第一夫人的第二天,她就先于丈夫召开了自己的记者招待会,而且只允许女记者参加。由此,她也成了第一个利用媒体的总统夫人。埃莉诺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她那个时代的美国证明,妇女不仅仅只关心家庭问题,她们对一切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在“新政”期间,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如青年人失业问题、帮助千百万贫困家庭、缓和种族矛盾等,她的意见和提供的信息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这期间,埃莉诺和富兰克林的政治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他们讨论共同关心的政治问题,探讨国家局势,交换对于立法和行政问题的意见,谈论政治和道德价值等,这既是他们共同的事业,同时也成了他们夫妻恩爱的源泉。由于埃莉诺出外旅行比丈夫方便,因此她经常代替他出行,向他提供有关世界各地情况的私人报告。埃莉诺仅在1933年就外出旅行4万英里,第二年是6.8万公里,人们称她是“飞行的第一夫人”[4](p.113)。埃莉诺为30年代的“新政”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富兰克林是“新政”的“头脑”的话,那么埃莉诺则是“新政”的“心脏”,他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此,迈拉·G·古廷写道:“埃莉诺·罗斯福对总统决策的影响比她前面的任何一位第一夫人都要大。她属于她丈夫的政府,并经常作为他的良心在发挥作用,特别是涉及‘新政’的时候。”[4](p.118)
到1940年时,埃莉诺已当了八年的第一夫人。在这八年中,她每天早上从6点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为社会事业尽职尽责地操劳,成为丈夫最重要的助手和合作伙伴。她知道她的工作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尊重,而最关键的是受到了富兰克林的尊重。
在1940年的总统竞选中,埃莉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卷入政治中。由于国际局势的影响,富兰克林史无前例地参加了第三届总统竞选。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富兰克林很容易获得了提名,但是许多代表反对他挑选的竞选伙伴亨利·华莱士。由于种种原因,富兰克林未能亲自去会场向代表们做说服工作,埃莉诺就被请去代表他讲话,总统候选人的妻子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埃莉诺督促代表们将所有的个人利益融化于国家利益之中,她在会上说:“你们不能把这次提名看做平常时期的平常提名。今天,美国人民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局势。”[7](p.8)“未来的四年对总统来说将是困难的,因此他需要一个他所信赖的,能协助他工作的人。这个人就是华莱士。” [2](p.190)她的讲话扭转了大会的局势,最后华莱士获得了提名。埃莉诺在富兰克林的第三次竞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埃莉诺的帮助,富兰克林能否打破美国175年的历史传统还得另当别论。
(二)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作为一个母亲和第一夫人,埃莉诺一方面把四个儿子全部送到海外作战,另一方面鼎立协助总统,带领全国各阶层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在战争期间,埃莉诺继续坚持“新政”,认为美国不能因为战争而放弃“新政”,因为“新政”也是一场战争,一场针对经济萧条的战争。她依旧在为妇女的利益四处奔波,提倡妇女走出家门,走进工厂,支援战争,号召妇女参政,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为此,埃莉诺督促建立特别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减轻在职母亲们的负担,同时,要求公司坚决执行战争劳工委员会及“同工同酬”的新政策。在捍卫并支持妇女进入工厂劳动的运动中埃莉诺远远地走在时代的前面。

❻ 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1、林巧稚(——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2、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天文研究所所长。 1946年再次赴美, 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4、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6、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办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 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7、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8、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
9、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阿基米德、牛顿、富兰克林、达尔文、麦克斯韦、赫兹、玻尔、弗米、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海森堡、洛仑兹、安培、巴斯德、沃森 克里克、费曼、奥本海默、戴维、法拉第、伦琴、哈恩、汤姆逊、瑞利、哈伯

❼ 兰州大学 吉林大学

你好 我是吉抄林人 现在江苏上袭学 说一下我的看法 总体实力来说 吉林大学 更好一点 就业 也是 吉林大学 好 但是吉林大学的化学比较厉害 物理就差一点; 兰州大学的物理很强的 凭自己的喜好 但是劝你一句 除非你真的喜欢做科研 不然这种纯理论的 学科 本科 就业比较困哪

❽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增名单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43, 基础数学南开大学
龙以明,58,数学南开大学
王恩哥,50, 凝聚态物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62, 凝聚态物理南京大学
吴岳良,45, 理论物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离子体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清华大学
宋礼成,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化工(应用化学)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44 ,物理化学复旦大学
柴之芳,64 ,放射化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
孟安明,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50, 植物生理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66 ,生物信息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54 ,基因组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40,结构生物学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
张经 ,49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54,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
技术科学学部:5人 当选院士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 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化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万立骏 51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陈小明 47 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6 周其林 52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香港科技大学 8 涂永强 50 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庄文颖(女) 60 真菌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丰 4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3 林鸿宣 48 作物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内科学(肾脏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地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周卫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郑永飞 49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莫宣学 70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陶 澍 58 环境地理 北京大学 5 翟明国 61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刘国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国核试验基地 2 许宁生 51 真空微纳光电子学 中山大学 3 怀进鹏 46 计算机软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陈定昌 72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 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于起峰 51 实验力学、精密光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王曦 42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3 王光谦 47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4 王自强 70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5 王锡凡 73 电力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6 申长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郑州大学 7 刘竹生 69 火箭总体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011年12月9日下午在北京公布该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314名有效候选人中,经材料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暨选举和后续的审查确认、审议批准等环节,最终产生51名新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2.6岁。经过此次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中科院2011年新增选产生9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英国等5个国家,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64名。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2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4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5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8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9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2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4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5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6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7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2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3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6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8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9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单位 1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4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5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6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8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9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10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4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5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6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7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3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5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6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7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8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9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9人,分学科领域按姓氏音序为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专 业 工作单位 1 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 70 美国 理论物理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 70 法国 化学 中国郑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3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73 日本 有机化学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4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74 以色列 生物化学 以色列理工学院 5 蒲慕明Muming Poo 63 美国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 罗伯塔·鲁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 53 美国 地质学-地球化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 7 刘必治Bede Liu 77 美国 信息处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8 饭岛澄男Sumio Iijima 72 日本 纳米科学 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 9 罗格·欧文D. Roger J. Owen 69 英国 计算力学与工程 英国斯旺西大学 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53人,分学部以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向涛 50 凝聚态理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孙鑫 74 凝聚态物理 复旦大学 3 励建书 53 数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汪景琇 69 太阳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 陈十一 56 力学 北京大学 6 陈恕行 72 数学 复旦大学 7 欧阳颀 57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8 周向宇 48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 赵政国 56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
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奎岭 47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 方维海 57 物理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3 冯小明 49 有机化学 四川大学 4 李永舫 64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 杨秀荣
(女) 67 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 张洪杰 59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7 张涛 49 化工(工业催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 韩布兴 55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 谢毅
(女) 45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金力 50 进化遗传学 复旦大学 2 赵继宗 67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3 施一公 46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4 桂建芳 57 鱼类遗传育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 高福 51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
院微生物研究所 6 韩家淮 53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7 韩斌 50 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 程和平 50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
物理学 北京大学 9 赫捷 52 胸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成善 61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王会军 49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吴立新 46 物理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 4 张培震 57 地震动力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 陈骏 58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6 金之钧 55 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 7 周成虎 48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 郭正堂 49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崔鹏 55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
持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
环境研究所 10 彭平安 52 有机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立军 66 光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
理研究所 2 王巍 46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 3 尹浩 53 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
研究所 4 吕建 53 计算机软件 南京大学 5 郝跃 55 微电子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 龚旗煌 48 非线性光学、超快光
子学 北京大学 7 谭铁牛 49 模式识别与计算机
视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汉 49 机械电子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2 方岱宁 55 固体力学 北京大学 3 成会明 49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 刘维民 50 润滑材料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5 李应红 50 航空推进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6 邱勇 48 有机光电材料 清华大学 7 何满潮 57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8 金红光 56 工程热物理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9 高德利 55 油气钻探与开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按英文姓氏音序排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工作单位 专业 1 克里斯汀·阿芒托
Christian Amatore 62 法国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化学 2 弗莱明·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61 丹麦 丹麦奥胡斯大学 物理化学 3 阿龙·切哈诺沃
Aaron Ciechanover 66 以色列 南京大学 生物化学 4 雅各布·帕里斯
Jacob Palis 73 巴西 巴西国家纯数学与应
用数学研究所 数学 5 拉奥
C. N. R. Rao 79 印度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
鲁先进科技研究中心 化学 6 苏布拉·苏雷什
Subra Suresh 57 美国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材料科学、
固体力学 7 王晓东
Xiaodong Wang 50 美国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 8 迈克·沃特曼
Michael S. Waterman 71 美国 美国南加州大学、清
华大学 计算生物学 9 张首晟
Shou-Cheng Zhang 50 美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 凝聚态/材
料物理

❾ 求助大神:加油向未来里那个英国皇室化学家戴维的具体信息是什么呀

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是英国化学家。年12月17日生于康沃尔郡彭赞斯,1829年5月29日卒于瑞士日内瓦。1802年开创了农业化学。1807年用电解法离析出金属钾和钠;1808年分离出金属钙、锶、钡和镁。1813年他在法国研究碘,指出碘是与氯类似的元素,并制备出碘化钾和碘酸钾等许多碘的化合物。后还证实金刚石和木炭的化学成分相同。1815年发明矿用安全灯。1817年发现铂能促使醇蒸气在空气中氧化的催化作用。

1778年12月17日,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戴维6岁入

1812年,他受封为爵士,出版了《化学哲学原理》。

1813年他任命法拉第为他的助手,使这个贫穷的订书工逐渐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是戴维对科学事业的又一重要贡献。

1820年,戴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1829年,在日内瓦逝世,终年51岁。

❿ 《纳米催化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 Yu,M.-F.,Files,B. S.,Arepalli,S.,Ruoff,R. S. Tensile loading of ropes of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Phys. Rev. Lett. 2000, 84 :5552~ .

[2] J. Hone,B. Batlogg,Z. Benes,A. T. Johnson,J. E. Fischer. Quantized Phonon Spectrum of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Science, 2000, 289 (5485) :1730 - 1733 .

[3] Li Wenzhen, Liang Changhai, Qiu Jieshan. Carbon Nanotubes as Support for Cathode Catalyst of a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Carbon, 2002, 40(7) :787 .

[4] N. M. Rodriguez M. S. Kim F. Fortin I. Mochida and R. T. K. Baker. Carbon deposition on iron-nickel alloy particle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1997, 148 (2) :265-282 .

[5] R. Gao, C. D. Tan and R. T. K. Baker. Ethylene hydroformylation on graphite nanofiber supported rhodium catalysts .Catalysis Today, 2001, 65 (1) :19-29 .

[6] Cuong Pham-Huua,Nicolas Keller a,Gabrielle Ehret c,et al. Carbon nanofiber supported palladium catalyst for liquid-phase re-actions:An active and selective catalyst fo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into hydrocinnamaldehyde[J] .Journal of MolecularCatalysis A:Chemical. 2001, 170 :155-163 .

[7] P. A. Simonov, A. V. Romanenko, I. R. Prosvirin et al. On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of H_2PdCl_4 with the surface of graphite-like carbon materials .Carbon, 1997, 35 :73-82 .

[8] Rodriguez N M. Review of Catalyst of a catalytically growncarbon nanofibers[J] .Mater Res, 1993, 8 (12) :29-33 .

[9] Chamber A,Nemes T,Rodriguez N M,et al.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 supported nickel parti-cles.1.Comparison with other support media[J] .Phys ChemB, 1998, 102 (12) :2251-2258 .

[10] Park C,Baker R T K.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supported nickel particles.2.The influence of the nanofiberstructure[J] .Phys Chem B, 1998, 102 (26) :5168-5177 .

[11] Park C,Baker R T K.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supported nickel particles.3.The effect of chemical blocking on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J] .Phys Chem B, 1999, 103 (13) :2454-2460 .

[12] Mestl G,Maksimova N I,Schlogl R. Catalytic activity ofcarbon nanotubes and other carbon materials for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ylbenzene to styrene[J] .Stud Sur SciCatal, 2001, 40 :2066-2072 .

[13] Keller N,Maksimova N I,Roddatis V V,et al. The cata-lytic use of onion-like carbon materials for styrene synthesisby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ylbenzene[J] .AngewChem Int Ed, 2002, 41 (11) :1885-1888 .

[1] 李权龙,袁东星,林庆梅. 多壁碳纳米管的纯化[J]. 化学学报, 2003,(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项丽. 应用纳米碳管固相萃取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21) .

[2] 张晓明,王洪艳,李俊锋. 改性MWNTs/纳米HA/PLA骨修复材料的制备[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04)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韩素芳.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张娟玲,崔屾.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J]. 化学进展, 2006,(10) .

[2] 温轶,施利毅,方建慧,曹为民. 压缩集结碳纳米管电极对活性艳红染料的电催化降解研究[J]. 化学学报, 2006,(05) .

[3] 张新荣,姚成漳,王路存,曹勇,戴维林,范康年,吴东,孙予罕.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高效碳纳米管改性Cu/ZnO/Al_2O_3催化剂[J]. 化学学报, 2004,(21) .

[4] 唐文华,邹洪涛,张艾飞,刘吉平. 碳纳米管纯化技术评价与研究进展[J]. 炭素, 2005,(03) .

[5] 陈灿辉,李红,朱伟,张全新. 二茂铁及其与DNA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J]. 物理化学学报, 2005,(10) .

[6] 方建慧,温轶,施利毅,曹为民. 碳纳米管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染料溶液的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06,(06) .

[7] 赵弘韬,张丽芳,张玉宝. 碳纳米管纯化工艺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6) .

[8] 李权龙,袁东星. 多壁碳纳米管用于富集水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王哲. 多壁碳纳米管的形态控制及场发射性能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

[2] 邓春锋. 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

[3] 胡长员. 碳纳米管功能化及其负载非晶态NiB合金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研究[D]. 南昌大学, 2006 .

[4] 米万良. 多孔陶瓷负载碳纳米管膜的制备及其气体渗透性能[D]. 天津大学, 20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张仲荣. 气相色谱应用于尾气排放的分析技术研究[D]. 天津大学, 2006 .

[2] 张娟玲. 多壁碳纳米管/聚乙烯醇复合材料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天津大学, 2006 .

[3] 王翔. 催化裂解无水乙醇制备纳米碳管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 2007 .

[4] 张麟. 碳纳米管改性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 2007 .

[5] 李柳斌. 聚氯乙烯的熔融共混改性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

[6] 高远. 碳纳米管/丁苯橡胶/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

[7] 华丽. 大孔径CNTs功能化处理及NiB/CNTs合金催化性能研究[D]. 南昌大学, 2006 .

[8] 仪海霞. 碳纳米管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07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李权龙,袁东星. 碳纳米管作为吸附剂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A]. 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 2004 .

[2] 徐雪梅,黄碧纯. 碳纳米管负载V_2O_5脱氮催化剂的研究[A]. 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7 .

热点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2016 发布:2025-08-21 11:15:53 浏览:320
对外经贸大学老师待遇 发布:2025-08-21 11:05:53 浏览:834
呼市大学生兼职上门 发布:2025-08-21 10:58:36 浏览:767
大学生李佳 发布:2025-08-21 10:49:33 浏览:601
南京大学考研复试名单 发布:2025-08-21 10:47:53 浏览:36
大学生内衣模特大赛 发布:2025-08-21 10:41:50 浏览:829
清华大学gis硕士专业 发布:2025-08-21 10:40:12 浏览:858
大学生女吸烟 发布:2025-08-21 10:31:22 浏览:645
京都大学教授给内诺了aao 发布:2025-08-21 09:58:14 浏览:159
大学老师不让拿回画作 发布:2025-08-21 09:42:06 浏览: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