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
A. 重庆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研究生导师谁最牛
你要上他?上最牛的导师?你那么牛逼?真的那么牛逼?
B. 重庆交大土木工程硕士生导师介绍
兄弟,不加点分吗??
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唐伯明,男,生于1962年10月,博士,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长期从事西部山区和三峡库区公路科研、建设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人才基金等20多项科研课题,承担国家交通重点科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完成的行业攻关项目《水泥砼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荣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研究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部。
瞿光义,男,1939年3月生,教授。主要从事桥梁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主持设计了重庆上桥立交桥,先后负责重庆嘉陵江黄花园大桥工程、重庆——合川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奉节长江大桥工程建设。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性能及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部市级和地方科技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8项;首创“横张预应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预应力砼八字形刚架拱桥”,获得发明专利;目前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有“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成套技术示范”和 “大跨径拱桥梁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
易志坚,男,汉族,生于1963年7月,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道路桥梁破坏机理与防治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交通部西部开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论文被SCI、EI等收录或引用数十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韩 西,男,汉族,1964年12月生,博士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振动工程、结构分析、结构试验检测。先后负责或主研了17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EI收录的论文8篇,被ISTP收录的论文1篇,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齿轮传动耦合非线性振动冲击噪声的识别与控制”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的项目“桥梁振动故障诊断的理论及应用”获2004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2004年获重庆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吴国雄,男,1966年10月生,博士后,教授。重庆市首届科技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山区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立交规划与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破坏机理、路面材料、公路边坡治理与加固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先后承担或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重要科研项目10项和其它各类项目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杨锡武,男,汉话,生于1963年11月,博士,教授,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路基、路面新结构与新材料研究,发表论文31篇,其中4篇被EI收录,主持研究的“山区高等级公路加筋高路堤陡边坡研究”获9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获2003年中国公路科学技术三等奖,获专利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何兆益,男,1965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交通部科技英才,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人选。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
主要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道路路基路面材料、路面结构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山区公路地基处理技术。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山丘区高等级公路后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重庆万州机场高填方地基强夯处理应用研究”、“低造价县乡道路修筑技术的研究” “盐渍土地基机场道面修筑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出版《高等级公路柔性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路桥施工计算手册》、《路基路面工程》等学术专著与教材共5部。在《中国公路学报》《岩土工程学报》《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70篇,EI收录3篇,受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
徐君兰,女,汉族,生于1936年,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悬索桥结构体系研究”。参加过重庆长江大桥、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广东虎门大桥、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重庆上桥立交工程、沪宁高速路锡澄河大桥、广西静兰大桥等设计和科研工作,获得重庆市科技二等奖——“斜拉挂兰设计研究”,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参研)——“静兰大桥工程”,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交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桥梁工程(下)”等奖项。主编出版的有《钢桥》、《桥梁计算示例集——吊桥》、《桥梁计算示例丛书——悬索桥》、《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等著作。参编有《桥梁工程(下)》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大跨悬索桥重力刚度分析》和桥梁结构分析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向中富,男,生于1960年1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桥梁设计理论(侧重桥梁结构体系、结构分析、桥梁稳定性等)、桥梁施工及控制技术、桥梁诊断及加固改造等。近年来主持、参加完成10余项省、部级及重大横向研究课题,出版《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等专著、施工手册2部,主、参编出版《桥梁工程》等教材、计算示例5部,发表论文近3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师奖3项。
梁乃兴,男,生于1957年1月,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性能筑路材料开发与性能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了《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现代道路工程材料》等专著,施工手册一部。主编《路面材料科学》等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
凌天清,男,汉族,生于1962年2月,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5篇论文分别被EI、ISTP收录。主编交通部统编教材1部,参编交通部统编教材2部,编写专著2部。完成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工程施工设备及筑路材料产品系列标准研究”特别是在楚大高速公路上利用加筋土技术成功地修筑了高度达43.75米高的特高大双面加筋土挡墙,创造了我国高速公路最高挡土墙的美誉,获得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柔性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方法
蒙云,男,汉族,生于1949年11月,教授。主要从事桥梁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研究,大跨径桥梁设计与理论研究及旧危桥加固改造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乌江P.F.C吊拉组合桥设计施工工艺研究》获199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低预应力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研究》获200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忠,1963年8月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博士论文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在美国工作。
肖盛燮,教授,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部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名,现与重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博士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基金项目、“春晖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20余项,获部省市科技奖8项次,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研究中形成了交通设施“防灾减灾”领域特色,首次提出“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和“工程防灾链式理论”。
范草原,1961年6月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路基结构物设计理论与灾害治理技术研究。
杨德斌,男,汉族,生于1964年7月,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建筑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在“严酷条件下的混凝土”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世界华人发明金奖、军队及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博士后学术大会奖多项。
顾安邦,男,1935年10月生,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桥梁的结构行为研究和工程控制。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大跨桥梁的非线性分析、徐变分析、施工控制及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十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首届学术带头人、重庆市教学名师,目前正在进行“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大跨PC连续梁结构行为及存在问题对策研究”以及“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刘山洪 1968年2月生,博士(后),副教授,桥梁工程系。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预应力混凝土(PC)大跨桥梁的结构行为;结构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桥梁隔震设施、技术及其性能;爆炸及冲击效应的安全防护及其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智能桥梁及其设备。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施尚伟,男,1963年2月18日出生,大学本科,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动态测试与自动化仪表专业(1983),副教授,在重庆交通大学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工作,一直从事桥梁施工监测和控制、桥梁结构试验检测和承载力评定、结构振动试验分析、计算机测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重大科研试验研究项目10多项,主持完成100多座桥梁的试验检测和承载力评定,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陈世民,1964年10月出生,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主要从事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包括大型结构空间、非线性、动力、稳定性分析,工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等研究方向。
撰写学术论文多篇,专著1部,教材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正从事或已完成多个课题研究,包括科技部攻关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桥梁安全远程智能集群监测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工程诊断机理及承载力测试研究”,以及“北汊桥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研究”、“奉节大桥非线性稳定性研究”、“南宁永和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研究”、“Nastran系列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系统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
已指导或拟指导研究生的学科专业领域:大型结构空间、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研究,桥梁工程中的非线性动力有限元研究,桥梁工程中的工程力学,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
郭小宏 男 60年10月出生 教授 本科 土木建筑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道路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道路工程项目管理,在公路资源配置与优化理论,公路建设项目管理,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养护)工艺与技术等方面,在全国具有优势与特长。
近年来科研项目及成果:主持完成的国家、省部级及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项目十四项,出版著作四本。成果曾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以及部委、学校等十余项科技成果奖。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有:
1科技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道路施工机群资源配置和计划调度。
2科技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基于PLM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道路施工机群资源配置和计划调度。
3科技部: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组织技术。
4交通部:高等级公路路面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最佳规模研究。
5交通部:路面工程机械化施工组织动态设计法与机械动态作业定额应用研究。
6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公路工程施工设备及筑路材料产品系列标准。
7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旧水泥路改造施工工艺研究与施工设备指南编写。
8重庆市科委:高等级沥青砼路面机械化施工组织与其机械综合作业定额。
田文玉 女 1964.11生 土木建筑学院材料系副教授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学专业毕业,同济大学混凝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共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1项,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编写公开出版教材多本。主要学科研究方向是无机、有机胶凝材料基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C.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怎么样主要学哪些,导师是哪些,以后出来工作方向和就业前景怎么
导师: 周直 崔新媛 陈和平 黄承锋 李友根
许茂增 余元全 郭笑撰 李红镝 韩正清 纪光兵
刘昌内仁 潘雨红 陶学伟 谢水清容 张健 陈科
方涌 韩煜东 何寿奎 洪卫 梁丽 刘浪
刘燕 唐恒书 魏光兴 吴旻 吴新红 叶晓玲
易世志 尹波 张霞
其中 周直是学校党委副书记 黄承峰是财经学院院长 徐茂增是管理学院院长 如果能选上他们就不愁了 学校网站上有介绍的 自己去看一下
D.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学科介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6年学院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2010年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本学科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及应用系统研发,力争在交通物联网及智能(云)终端、交通工程软件平台及云计算技术、交通设施智能检测与评估技术、交通视频及图像处理技术、交通信息智能处理与控制等研究方向上实现突破,形成具有鲜明交通信息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特色。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物联网及智能(云)终端、交通工程软件与理论、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与交通图像处理、交通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等。
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7人,其中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17人,已形成一支专业范围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近五年来,本学科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973前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重大科研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及大型横向课题共67项,经费近2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82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专利4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多项)、软件著作权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近2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科研成果已在重庆、云贵川、西藏等省市的多项交通工程中实际应用,实现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2011年学院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2013年开始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本学科致力于面向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软件理论与技术、信息智能处理与可视化领域的研究和系统开发,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程软件系统与理论、交通信息智能处理、计算科学、交通图像处理与信息可视化。
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本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互为增益,主要依托软件中心、通信实验室、电子实验室,并充分利用数理学院小型机设备、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特种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图书馆藏资源开展学术及教学活动,并与英国威尔士爱博瑞斯维斯大学、澳大利亚MRC公司、英国贸易和工业部、香港大学等国内外机构存在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不断推动学科发展。
E.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哪个硕士导师好点
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学生不同造就了老师的不同
F.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哪些导师比较好
管理学院好的导师比较多,刘燕,李红镝,魏道生,夏伟,郭小宏,等等等等。
排名不分先后专
你读的属这个专业根本不担心就业
如果你自己稍微有点能力
混的好点的话
可以到一个很好的单位
比如设计院
开放商
等等
加油
多和导师出去做项目
这些老师对学生都很好的
我是本科生
本科的就业都很好。。更不用说研究生了。。
G. 重庆交通大学车辆系研究生怎么样,有哪些好导师
http://graate.cqjtu.e.cn:81/oldSite/List_Class_Teacher.aspx 里面各个导师的简介。抄
重庆交大主要属土木系较好些,就业方面看你自己的选择。想要找什么样的单位了。
H. 重庆交通大学怎么样交通学院研究生导师最厉害的是那位
桥梁、道路、隧道等专业还是不错的,唐伯明校长、梁乃兴副校长、顾安邦、易志坚、向中富、吴国雄、张永水等等等在国内比较用名气
I.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哪个导师好
河海好,因为河海是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校之一!
J. 请问: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道路与铁道工程这个专业怎么样啊导师的怎么样望知情者给予帮助!!!谢
不错呀~ 道铁比较出名的 比如 长安 长沙理工 重庆交大 导师实力也不错 都是可以考虑的。重庆在B区 难度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