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教授大学
㈠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学不在主校区吗
忻州师范学院
编辑
Xinzhou Teachers College
忻州师范学院(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始建于1958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学校,[1]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的温泉之乡——山西省忻州市。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本部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有23个教学系部,32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学名师16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近5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院本部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近16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7000余人。
创办时间
1958年
所属地区
中国 山西 忻州
学校类型
师范
属性
省属本科高校
主管部门
山西省人民政府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官网
http://www.xztc.e.cn
学校代码
10124
图集
学校概况历年分数线招生简章
目录
1 办学历史
2 办学条件
▪ 院系专业
▪ 师资力量
▪ 学科建设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3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科研机构
▪ 学术资源
4 文化传统
▪ 学校标识
▪ 社团建设
5 现任领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忻州师范学院
英文名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简 称
忻州师院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师范
属 性
省属本科高校
所属地区
中国 山西 忻州
现任校长
张虎芳
主管部门
山西省人民政府
校 训
厚学启智、修德树人
主要院系
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化学系,教育系,物理系,电子系,体育系
学校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和平西街10号
学校代码
10124
主要奖项
高校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邮 编
034000
办学历史
编辑
合并前:
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6月,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59年9月,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与大同师院合并组建为晋北师专。
1962年7月,晋北师专裁撤。
忻县地区五七学校
1965年2月,忻县地委、忻县专署筹办耕读师专。耕读师专附设在忻县师范,共招收学生92名。
1966年5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66年8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纳入国家计划,从9月1日起由省核定编制,经费列入省高教事业支出项。
1969年11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县师范等7所区直学校合并组建为“忻县地区五七学校”。
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2年1月,经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撤销“忻县地区五七学校”,成立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3年9月,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忻县地区高级中学。
山西师范学院附属
1978年1月,经山西省计划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
1981年1月,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与忻县师范分离,设立独立的财务帐目。
忻县师范专科学校
1982年10月,忻县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84年8月,忻县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忻州师范专科学校。
忻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9月,忻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州地区教育学院、忻州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10月,忻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州地区教育学院、忻州职工大学、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忻州分校合并组建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内,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普通专科学校——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后:
忻州师范学院
2000年3月,忻州师范
校园
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建制同时撤销。
2000年6月,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忻州师范学院。[2]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院本部有中文系、化学系、数学系、生物系、地理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历史系、政治系、物理系、电子系、教育系、法律系、经管系、会计系、舞蹈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思政部、公共外语部、基础部、成人教育学院、电大部、军事教研室等23个教学系部。36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3]
院系
专业
中文系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4]
数学系 本科:应用数学[5]
生物系 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6]
地理系
本科:地理科学、旅游管理
计算机系 本科: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7]
政治系 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8]
物理系 本科:物理学、物理学教育[9]
电子系 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教育系 本科: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10]
法律系
本科:法学
专科:法律专业[11]
经管系 本科: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12]
会计系
本科:会计电算化、会计学[13]
音乐系 本科:音乐学、音乐表演[14]
体育系 本科:体育教育[15]
美术系 本科:美术学、书法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学院有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学名师1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近5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3] 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院级教学团队。
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16] (带头人:赵明根教授)
院级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赵明根教授)、物理化学教学团队[16] (带头人:张海荣)
学科建设
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12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17] 2个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
院级重点建设学科:物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宗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音乐学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有5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设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物理学[3]
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有机化学、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中国近代史、计算机导论[3]
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地理实验室、现代教育中心实验室、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3]
教学成果
王秋生主持的“地方师范院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截至2014年3月,学校的“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地方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创新教学探索——《黄河管子声》的实践”、“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4项成果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
学术研究
编辑
研究成果
2012年至2013年,学院编写教材12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03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6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EI收录16篇、ISTP收录1篇,发表省级论文296篇,专著9篇,编著18篇。[18]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5月,学院有13个学术研究机构。[3] 省级高层次研究机构1个。[19]
校级研究机构: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所、五台山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陶行知研究会、元好问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忻州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忻州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材料科学研究所、生化分析材料研究所、区域规划发展研究与开发中心
省级高层次研究机构:五台山文化研究所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图书馆藏书130多万册,数字化资源4900GB,其中电子图书200GB。[3]
学术期刊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主要栏目包括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徐继畲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政史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数理研究、生化研究、体育研究等。
文化传统
编辑
学校标识
校训
厚学启智、修德树人
厚学启智是讲加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作为一名老师,用渊博的知识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修德树人是要求学生要提高道德修养,以德立身,用良好的品德来影响和塑造人,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思。[20]
社团建设
影视文艺类:东晓影评社
文体类:世纪圆梦艺术团、交谊舞协会、街舞协会等
实践类:大学生创业学会、海梦社等,
文学类:遗山文学社
研究类:陶研社
公益类:政史系的爱心社、法律系的法源社、教育系的心理协会
望采纳
㈡ 清华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有谁
·教授
包林 蔡军 陈进海 陈辉 陈池瑜 戴顺智
杜大恺 邓伟 代大权 华健心 杭间 何洁
林乐成 吕敬人 李睦 卢新华 李砚祖 李象群
李静杰 柳冠中 陆志成 李正安 李薇 刘临
鲁晓波 李当岐 刘巨德 马泉 马怡西 孙玉敏
苏丹 宋立民 史习平 尚刚 唐绪祥 田青
唐薇 王建中 王宏剑 吴冠英 王玉良 王培波
魏小明 王敏 王明旨 王洪亮 王铁牛 彦东
杨永善 严扬 曾成钢 邹文 郑艺 赵萌
张夫也 郑曙旸 周浩明 郑宁
·副教授
白芸 程向君 陈立 陈磊 陈楠 陈辉 (雕)
陈晓林 陈岸瑛 杜异 董书兵 付志勇 方晓风
关东海 洪兴宇 黄艳 洪麦恩 姜竹青 贾京生
焦宝娥 蒋红斌 金剑平 金纳 蒋智南 李莉婷
刘吉昆 李朝阳 鲁闽 刘北光 刘振生 刘志国
刘希倬 李泓 李家骝 刘铁军 马赛 聂跃华
潘毅群 秦岱华 邱松 邱新良 曲欣 秦寄岗
邱耿钰 孙嘉英 宋克 苏民安 苏华 石冲
石玉翎 石振宇 申伟 田旭桐 王耀玲 王红卫
魏二强 王君瑞 王国胜 郗海飞 胥建国 忻东旺
许正龙 肖文陵 杨冬江 袁佐 杨静 杨阳
杨霖 祖乃甡 臧迎春 周尚仪 张宝华 朱小珊
祝重华 张雷 张旭晨 张虹 张敢 郑宏
张月 周华南 赵健 周剑石 章星 张歌明
张磊 张火炎 张树新 张弓
·讲师
白明 崔彦伟 崔笑声 范寅良 管沄嘉 关琰
李天元 李鹤 刘立宇 陆永庆 刘新 刘强
李秉孺 李迎军 李飒 刘东雷 梁雯 宁凝凝
聂影 邱才桢 千哲 唐林涛 涂山 吴琼
王之纲 吴波 王悦 汪建松 王辉 文中言
王小蕙 王小义 冼枫 原博 于历战 杨建军
叶健 周岳 赵超 张红娟 祝卉 张烈
张茫茫 张柏萌
·助教
尹航
㈢ 忻这个姓的出处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但忻氏见诸文献始于何时呢?
我们查找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宋代人名索引,虽有忻氏之姓氏,但没有忻氏之人名,唐代以前则更是难以查稽。
所幸能从宋代著名大学问家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看到了“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已收有“忻”姓。
对此,我们尚不满足,因为仅凭王应麟一家之说,还只是孤证,最好能找到《姓纂》这本书。可惜我们现在很难见到这本书,全国善本书目中也没有记录哪家图书馆藏有此书。在目前能见到的宋代所有的姓氏书中,如在宋代邓名世所编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现存版本中,也没有介绍忻氏,真是旁证难求。
幸运的是我们查找到宋代姓氏书的版本记录。据《丛书集成》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介绍,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刊本是个残本,二十一欣部正好残缺,我们仍然无法了解忻姓的来源。
尽管如此,我们已为忻姓始见于宋人著作找到的旁证,证明了忻姓最早已在宋代为人所知。而这也符合《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言忻氏始祖始于宋的说法,以文献相证,应可有一个结论了。
㈣ 浙江农林大学怎么样
我说些作为学生的感受:
学校环境是很好的 学风也不错
不过宿舍没空调没热水器 食堂专还可属以价格实惠
大一六人一间 大二以后四人一间 门口小吃餐馆很多很方便
去杭州40-50分钟 坐车较方便 就是时间久
林业专业都不错 老师还都是蛮好的 主要是看你抱什么专业
㈤ 忻建敏的介绍
忻建敏 女, 1962年2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哈尔滨市第69中学高级教师、自毕业参加教育工专作以来,她一直担任属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带的95届毕业班升入省市重点、中专的学生有70人,获得了“状元班”称号。几年来所教班级的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在教育管理方面创建了“班级三百分管理法”,特别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有独到之处。总结教育管理经验.在全市大会进行交流,受到各方面赞誉,先后获首届“舒美尔恩师奖”、报达师德奖、“十佳教师”等荣誉,她在教学方面刻苦研究,创建了“问题导学模式”,受到中华学法委员会领导的认可,并在1998年召开的全国现场会上交流。她先后获市“十大杰出青年”、市拔尖人才、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其事迹经常被《哈尔滨市日报》、《新晚报》等报道。
㈥ 西北民族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忻洲师范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伤丘学院多少分能上
重庆文理学院的体育专业很好,个人建议报重庆文理学院比较好,第一是比较有把握上,比较稳妥,第二是体育专业是这个学校的王牌专业。选学校是其次,选学校的王牌专业比较好
㈦ 关忻老师是谁
关忻老师,生于抄1976年1月1日,祖籍山东曲阜,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曾就职于中国民生银行五年,中国著名演讲家、教育家、策划家、人生潜能激励专家欧阳维建老师的五大弟子之一;"与成长有约"教育联盟主席,中国名师课博会授权讲师;中国财商打造第一人;感恩动力专家,被媒体誉为“感恩教育三大演说家之一”,国内数百所大中小学荣誉校长。
关忻老师在银行工作期间,是两万名职员中唯一一个半年时间连升三级的高管,在职五年时间里,面试、培训超过3000人,为中国的家庭教育亮起来,他走遍大江南北公益演讲过千场,为了研究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出路,他走访的家庭超过1000户,经他亲自辅导的父母和孩子超过5000人!
他立言发誓: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正本清源!
㈧ 忻尚龙的介绍
忻尚龙,青年作家,洛阳人,生于1988年,本科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内结业于文坛的最高学府、容文坛的“黄埔军校”——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曾出版散文集《故都风流》,小说《北魏的那一段惊弦》(由二月河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阎连科、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等三位著名作家作评)。文章发表于《新民晚报》、《新闻晚报》、《解放日报》、《文汇读书周报》、《申江服务导报》、《大众卫生报》、《劳动报》、《福州日报》、《青年导报》、《大河报》、《郑州日报》,《东方今报》、《教育时报》、《牡丹》、《回族文学》、《文化时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报刊杂志。
㈨ 北京电影学院怎么样
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历史沿革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办学规模 北京电影学院占地105亩。全日制在校学历生近3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生3000人左右。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占地667亩,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6000人。 办学特色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以其办学思想科学化、专业架构整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学校功能一体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的办学优势,在中国电影高等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经过60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体系。以此为基础,学校致力于发展适应中国电影强国建设需要的电影教育,培养有所敬畏、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电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推出的全球25 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 人才队伍 北京电影学院有教职工527人,其中专任教师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师中大部分是国内外电影专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或者电影艺术家,具有丰富的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技术应用开发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在电影创作、教育和学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过国内外影视创作的多项大奖。 学科专业设置 北京电影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文学、导演、摄影、电影学和影视技术等5个系,表演学院、声音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摄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高职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础部和培训中心,共计19个教学实施单位,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创作的院校,电影学学科综合实力领军全国,位列世界前茅。 硬件设施 北京电影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教室和专业试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声音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28万元以上,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 国际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国际化办学提升办学水平。1984年成为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学校;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2002年当选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2008年11月,学院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近百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长及代表出席了大会。学校先后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电影院校建立了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与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38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及兼职教授。学校每年还聘请外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学院派出大量教师“走出去”,与各个国家电影院校进行学术访问、专业交流,执行创作、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先后在近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院校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动画片。“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于2002年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得到世界各地影视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参与,每年都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院校的近千部影视作品参展,已成为在亚洲举办的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生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创办于200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是中国最具权威的青年原创动画作品展示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被称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参赛作品已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我校是首都北京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最有影响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学术交流 学校是亚洲电影学术交流的中心,先后开展了学院大讲堂、学院放映厅、校友携片交流、人文讲堂、大师作品回顾展-世界电影大师作品回顾展等各类活动,举办了文学系金字奖、摄影系先力奖、 “动画学院奖”、导演系导演奖、表演学院奖、声音学院奖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的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理论家、管理和技术专家等来校任职、讲学、交流。 校园生活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颇具“电影味”。学校有大学生电视台、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创业联盟等优秀学生社团,各系(院)有青年记录影像小组、锐影评团、电影合作社等优秀学生社团。每年举办艺术创作、作品展映、佳作评选、各国电影周、民族电影周、电影音乐会、体育节、校园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艺术院校女生节、首都高校最社团之夜等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其中校园歌手大赛已经成为首都高校优秀学生活动品牌。学校注重实践教育,构建了以军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联合作业及毕业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留下同学们的足迹和思想历程。学校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刊》、大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立体地呈现出一个校园环境优雅、学术氛围浓厚、电影特色突出的大学校园。 育人成就 建校60余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其中有陈强、赵联、庞学勤、于洋、许还山、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李文化、魏铎、沈杰、阿达、吴贻弓、丁荫楠、胡炳榴、陈家林、韦林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王好为、黄蜀芹、广春兰、李前宽、颜学恕、滕文骥、郭宝昌、翟俊杰、韦廉、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黄建新、鲁晓威、尤小刚、顾长卫、张黎、侯咏、赵非、王小列、肖锋、赵小丁、陶经、李少红、胡玫、陈国星、霍建起、尹力、冯小宁、何群、唐国强、寇振海、宋春丽、肖雄、张铁林、刘佳、周里京、方舒、张丰毅、谢园、沈丹萍、王志文、许晴、胡亚捷、蒋雯丽、徐静蕾、黄磊、赵薇、陈坤、何琳、黄晓明、张元、王小帅、贾樟柯、陆川、王全安、余男、柳云龙、袁立、黄渤、姚晨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及电影专业人士。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研创实力 北京电影学院是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根据教学和艺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建有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中日动画漫画研究中心、中国动画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编辑部等研究机构。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据不完全统计,青年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其中,《邻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离开雷锋的日子》、《冲天飞豹》、《秋菊打官司》、《劲舞苍穹》、《大沙暴》、《台湾往事》和《婼玛的十七岁》等获得多项“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创作的影片,多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国内影视奖项。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所拍摄的一万余部电影作品中,由我校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占70%左右。学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发展远景 自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从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自觉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来培养电影专业人才,明确提出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电影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推进“5+1”战略,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电影学院而努力奋斗!
㈩ 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信电工程学院经过近几年努力,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使学院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均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为主,老中青结合、综合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发展趋势良好的骨干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04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在读博士11人,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5%,教师中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团队为校优秀教学团队。在校本、专科学生1900多人 。
教授 唐翔(博士) 代月明 姜代红 鲍蓉(博士) 邵晓根
副教授 李德杰 程红林 戴磊 王立文(博士) 李爱梅 吕兴军 周维武 刘红玲 吴涛 浦江 翁东风 吴长春 乔淑云 樊兆峰 黄为勇(博士) 高玉芹 鞠训光(博士) 席建中 周宏生 王建颖(博士) 武长柱 焦炳连
讲师 周鼎 李烨阳 于民莲 阮少伟 胡波 徐亚峰 宋红君 侯雷 厉丹(博士) 陈苏海 韩迎朝 孙艳红 陈维宁 郝心耀 陆杨 任春美 申珅 武蕾娜 侯晶晶 宋蕊 李子龙 张丽娜 乔良才 党向盈 孙天凯 田隽(博士) 孙金萍 孔磊 肖洋 王朝阳 康晓凤 王逢州 杨兴运 胡局新 丁宾(博士) 赵文婧 田传耕 田秀玲 陈豹 潘晓博 丁洪影 贾燕玲 朱永红 张艳华 王义 徐晓菊 陈奎(博士) 于蕾 肖理庆 王仁丽(博士) 王海洋 韩成春(博士) 周慧 吴晓楠 朱卫东 林青眉 黄刚 王小磊 朱淼
助教 庄金鑫 王烁 刘妍 沈忻 靳艳辉 程曦 周洁 徐玮玮
高级实验师 王建川
中级实验师 赵海峰
实验员 徐俊 袁媛
其他 王德志 佟恒乐 高鹏 胥斌 安媛 纪素艳 院党委书记、院长 邵晓根教授
副院长 鲍蓉 教授
副院长 席建中 副教授
党委副书记 朱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