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博士导师
1. 施一公得意女弟子颜宁,离开清华大学后被评为院士,是巧合吗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作为一名高材生,亦或者是科学家,都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都集中在学业或者是研究上,而应该时时刻刻懂得心系祖国,把祖国捧在自己的手心上。
3、给予表彰
没有人不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不想给自己争取到荣誉,对于青年科学家来说,他们也希望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获得认可,希望自己能够凭借着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相关的荣誉。
因此先要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就应该要及时给一些在科研领域取得成果的人,一些表彰,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让他们知道原来自己是被重视的,而不是忽视的。
结语:我们也希望从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出来的青年科学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能够懂得心系祖国,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能够选择回国发展,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今日互动话题:各位朋友们,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原因让颜宁教授决定离开清华大学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分享!
2. 颜宁,为什么成了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施一公的老婆
颜宁成为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博导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1.运用结构生物专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属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2.对线虫及果蝇细胞凋亡通路工作机理的研究成功。
3.由Science杂志和GE Healthcare评选获得“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博士毕业论文,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只有5人入选。
3.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施一公
(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这是一条真理。
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完全赞同。
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
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
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看来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真的吃不起这份苦。
”常常回复道:“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
但在不知不觉中,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尽量刻苦读书。
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
大学阶段,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
然而事实上,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
大学毕业时,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
第二年,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
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
到了第三年,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
1993年,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
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
到第四年以后,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
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
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
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
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
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
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
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
虽然体力上很累,但心里很满足、很骄傲,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
住在纽约市曼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老师,觉得自己苦吗。
”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
有时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
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
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
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
这一点,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
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
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
4. 如何评价施一公院士
社会评价较高
四,充满社会责任感
施一公无论是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还是后来的西湖大学校长。告诫学生要有学术的学术的追求。将个体生命投到社会利益和公众价值当中去。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再到自己学成归国。可以看出施一公院士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不愧为我代楷模。
5. 施一公的人物经历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
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 。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证实,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6年6月2日,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九届全委会第一次会议,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5)施一公博士导师扩展阅读:
奇迹诞生的根源:瞄准最前沿的世界课题
早在2008年,《纽约时报》就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仅仅是一个月之前,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年轻教授颜宁刚刚在同一地点发布了另一个世界级的科研发现。
首次破译人体能量转运通道,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奇迹,为什么能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施一公说,今天所有的成就,是他自己在回国前都“始料未及”的。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国的他,被很多人认为“疯了”,“连我在美国的亲戚都觉得我脑子有问题。”
可他说,自己现在的心情却“前所未有的舒畅”,“当时也有过很多担心,担心学生质量,担心科研设备。但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性等。
已经全面超过我在普林斯顿最鼎盛时期的水平。”事实上,6年来,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贡献显而易见: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多个。
被他引进到清华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多达70余名。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
总结自己、团队和同事的成功,施一公认为有三条:一是有一批优秀、努力的学生;二是不再囿于论文、课题的压力,瞄准的全部都是最前沿的世界级课题;三是得益于良好科研环境的支持。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我们的目标是得到更高分辨率γ分泌酶复合物的结构,这样就可以精细地解释。
任何一个引起老年痴呆症突变的氨基酸突变是如何导致γ分泌酶复合物切割A42的肽段,这样就可以根据结构来设计药物分子,这是一种愿景吧。”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得不得了了。
6. 如何评价施一公教授
优秀的导抄师
他在普林斯顿期间就已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包括后来也回到清华的颜宁、柴继杰、吴嘉炜等,许多重要蛋白的结果都是他以及他的这些学生解出来的。他目前也运行着一个庞大的实验室,带着许多学生。其学生的整体论文水平自是不低,但将来成就如何,还得再过许多年才能明了。
7. 施一公的介绍
施一公,男,复汉族,1967年5月制5日生,河南郑州人,198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施一公是少数在公众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自然科学家。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之外的驻马店市。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7)施一公博士导师扩展阅读
人物故事
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平,云南大姚人。父亲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母亲来自江苏丹阳的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河南工作。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市。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8. 施一公的人物故事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施一公初到美国时,最先发现的差距就是英语不行。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背25个新单词。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毕业时,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顿大学给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当时,这样的待遇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机制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短短9年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并很快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他们有一对龙凤胎儿女。 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面对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为之惊讶而敬佩的决定:放弃这一切,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在他看来,“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经历攀登的艰辛,山顶总会有无尽的风光。如果仅仅因为科研,施一公不会回来。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
回国时,他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信中写道:“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使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机会到清华来、到中国来,因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我希望美国这些优秀的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如今,施一公希望自己能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011年12月,施一公与另外一位全职回国的教授落选中科院新科院士。有媒体报道称,施一公落选因“国籍”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委会秘书长正式回应,施一公和饶毅国籍没有问题,其双双落选院士与“国籍”无关。关于国籍的问题,公安部给过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一个函。有两句话,一是从某年某日起,两人具有中国国籍,二是相关手续还没有办完”,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经过讨论后,认定他们拥有中国国籍,也将其列入了有效候选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