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大学教授朱志荣

大学教授朱志荣

发布时间: 2021-02-04 06:29:36

❶ 大学教授的作者简介

朱志荣,男,1961年生,安徽省天长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回美学学会理事,答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专著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导论》、《西方文论史》、《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关学之间》、《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等,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

❷ 朱志荣的主要著作

专著:
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
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
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
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
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
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
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
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编:
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
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
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论文(100余篇)主要有:
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
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
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
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
5《谈“清空”》,《学语文》1989、6
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
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
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
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
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
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
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1994.8转载)
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
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
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
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
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
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
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
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
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
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
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
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
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
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
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
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
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
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
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
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
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
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
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
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
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
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
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
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
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5
61.《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5
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12
63.《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
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
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
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
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
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
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
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
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
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
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
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
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
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
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
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
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
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
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
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
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
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3
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4
99.《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
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
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
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
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
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
教材
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
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翻译
《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
参编辞典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
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1998.3
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1998.4
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999.3.13
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1999.6
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
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
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2003.3
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
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
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
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
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
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❸ 求助,哪位好心人有西游记的德语版

林小发在中国生活25年,她所翻译的《西游记》是第一部德文全译本。杨帆 摄影
金发碧眼,端着枸杞茶——这就是《西游记》的译者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发)。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雷克拉姆(Reclam)首发德文版《西游记》。朗诵会之后,林小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林女士,您好!您所翻译的《西游记》是第一部德译本吗?
林小发:不是的。以前出版过一部《西游记》的徳译本,但是删减版,内容大约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一。我所翻译的是完全未删减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译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记》,这个版本以清代的《西游证道书》为底本。相对于更常见的明版本,这个版本经过了一些文笔润色,也删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诗歌。比如,师徒三人取经路上遇到一座山,这座山怎样怎样。如果把这种描述性的诗全都翻译成德语,会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觉得这个版本对德国读者来说是最合适的。
记者:在德国有多少人知道《西游记》?
林小发:非常少。练气功,太极拳,对感兴趣的人可能听说过《西游记》的一些片段。但是,作为文学作品却鲜为人知。对于这么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实在是非常可惜。
记者:您为什么想到翻译《西游记》?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林小发:我是从2000年开始翻译的,陆陆续续翻译了10多年。在此期间,我取得了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主要是为了给这个翻译工程做一个扎实的铺垫。翻译的原因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读了之后我很想继续深入了解,也很想分享给德文读者,于是就开始翻译。一开始没有找到愿意出版的,但我还是继续翻译,直到我翻译到60多回的时候,才有愿意出版。从一个职业翻译的角度看,我这样毫无保障地翻译这么大的一部著作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心态的调整。
记者:您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林小发:翻译中遇到很多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如果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真正投入其中,从原意本身去理解。比如出现在回目和诗词中的一些道教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等,直接字面翻译成德语很容易,但这不是我的翻译方式。我认为翻译之前必须理解透彻,否则无法把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内容,读了很多文献,也请教过佛学院和道学院的人。
记者:您觉得,对于德国读者来说,最难以接受的是什么?在翻译过程中,您是怎么处理的?
林小发:德国读者最难接受的应该是关于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因为这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比如说,“修行”这个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普通的概念,德国读者却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我没有作任何删减,也没有做内容调整,而是做了适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另外,就是译文和原版的风格要尽可能的接近,这也包括行文的流畅程度以及诗词的韵律等。因此,我读了大量的德国经典作品来修炼自己的德语文笔,其中歌德的作品对我帮助很大。
记者:您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
林小发: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大的世界观。比如《道德经》、《中庸》、《大学》都包含这一种思维方式。当今社会,人有点飘,没有根。我从中国传统的思想里面能得到很多,对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佛教是其中一个。比如,佛教很关心人的心理。而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游记》就可以从这个层面来解读。师徒三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做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一个人逐渐释放内心负面的东西、获得自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部作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记者: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情况如何?
林小发:整体上说,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参差不齐,德国的文学界还没有系统地接纳中国文学。所见书籍都是单本,出自不同的,比较散。不过,目前情况逐渐好转,中国文学已被正规的德国文学看重,如本次出版《西游记》的雷克拉姆就是专门出世界文学名著的大。
记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小发:现在学中文的人多,但真正精通中文的人还是不够。我们有很优秀的汉学家,但是德语文笔很好的也不多。以前,有一种称谓是“汉学家德语”,就是说译文太接近中文的表达习惯,反倒使得德语文笔不流畅,或者有点别扭。
记者:现在,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您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走出去”?
林小发:推广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对象国可以接受的方式,这就需要搭建桥梁的人,比如长时间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或者长时间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假如缺少这样的中介人,很容易走进“一相情愿”的局面——一方一片热情,而对方不能接受。
记者:您现在哪里生活?下一步的翻译计划是什么?
林小发:我在中国杭州生活了25年,现在刚回到瑞士。在中国的时候,我主要做翻译和讲师,回国后我主要会讲中国传统思想儒释道的基本概念。我现在正在翻译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写的《中国艺术哲学》。
人物介绍:
瑞士人,生于1968年,始读苏黎世大学汉学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4年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如今进行文学翻译、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工作。

❹ 最新德语版《西游记》有多好

林小发在中国生活25年,她所翻译的《西游记》是第一部德文全译本。杨帆 摄影
金发碧眼,端着枸杞茶——这就是《西游记》的译者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发)。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首发德文版《西游记》。朗诵会之后,林小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林女士,您好!您所翻译的《西游记》是第一部德译本吗?
林小发:不是的。以前出版过一部《西游记》的徳译本,但是删减版,内容大约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一。我所翻译的是完全未删减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译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记》,这个版本以清代的《西游证道书》为底本。相对于更常见的明版本,这个版本经过了一些文笔润色,也删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诗歌。比如,师徒三人取经路上遇到一座山,这座山怎样怎样。如果把这种描述性的诗全都翻译成德语,会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觉得这个版本对德国读者来说是最合适的。
记者:在德国有多少人知道《西游记》?
林小发:非常少。练气功,太极拳,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可能听说过《西游记》的一些片段。但是,作为文学作品却鲜为人知。对于这么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实在是非常可惜。
记者:您为什么想到翻译《西游记》?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林小发:我是从2000年开始翻译的,陆陆续续翻译了10多年。在此期间,我取得了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主要是为了给这个翻译工程做一个扎实的铺垫。翻译的原因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读了之后我很想继续深入了解,也很想分享给德文读者,于是就开始翻译。一开始没有找到愿意出版的出版社,但我还是继续翻译,直到我翻译到60多回的时候,才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从一个职业翻译的角度看,我这样毫无保障地翻译这么大的一部著作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心态的调整。
记者:您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林小发:翻译中遇到很多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如果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真正投入其中,从原意本身去理解。比如出现在回目和诗词中的一些道教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等,直接字面翻译成德语很容易,但这不是我的翻译方式。我认为翻译之前必须理解透彻,否则无法把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内容,读了很多文献,也请教过佛学院和道学院的人。
记者:您觉得,对于德国读者来说,最难以接受的是什么?在翻译过程中,您是怎么处理的?
林小发:德国读者最难接受的应该是关于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因为这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比如说,“修行”这个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普通的概念,德国读者却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我没有作任何删减,也没有做内容调整,而是做了适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另外,就是译文和原版的风格要尽可能的接近,这也包括行文的流畅程度以及诗词的韵律等。因此,我读了大量的德国经典作品来修炼自己的德语文笔,其中歌德的作品对我帮助很大。
记者:您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
林小发: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大的世界观。比如《道德经》、《中庸》、《大学》都包含这一种思维方式。当今社会,人有点飘,没有根。我从中国传统的思想里面能得到很多,对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佛教是其中一个。比如,佛教很关心人的心理。而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游记》就可以从这个层面来解读。师徒三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做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一个人逐渐释放内心负面的东西、获得自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部作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记者: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情况如何?
林小发:整体上说,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参差不齐,德国的文学界还没有系统地接纳中国文学。所见书籍都是单本,出自不同的出版社,比较散。不过,目前情况逐渐好转,中国文学已被正规的德国文学出版社看重,如本次出版《西游记》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就是专门出世界文学名著的大出版社。
记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小发:现在学中文的人多,但真正精通中文的人还是不够。我们有很优秀的汉学家,但是德语文笔很好的也不多。以前,有一种称谓是“汉学家德语”,就是说译文太接近中文的表达习惯,反倒使得德语文笔不流畅,或者有点别扭。
记者:现在,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您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走出去”?
林小发:推广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对象国可以接受的方式,这就需要搭建桥梁的人,比如长时间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或者长时间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假如缺少这样的中介人,很容易走进“一相情愿”的局面——一方一片热情,而对方不能接受。
记者:您现在哪里生活?下一步的翻译计划是什么?
林小发:我在中国杭州生活了25年,现在刚回到瑞士。在中国的时候,我主要做翻译和讲师,回国后我主要会讲中国传统思想儒释道的基本概念。我现在正在翻译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写的《中国艺术哲学》。
人物介绍:
瑞士人,生于1968年,始读苏黎世大学汉学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4年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如今进行文学翻译、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工作。

❺ 李肇正的人生经历

文坛反思李肇正现象
知青生活:艰辛与超越
1970年,李肇正先生和千千万万的下放知青一样汇入这场史无前例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山下乡”的火热革命活动中。当年10月,他带着年轻人的一腔激情来到安徽省和县香泉乡龙山二村插队务农。
面对萧索的乡村,李肇正有点发懵。插队生活开始后,他发现原来所有最坏的吃苦思想准备,其实远远都是不够的。香泉是个半山半圩的乡,龙山二村是个与依山毗邻的村子。7、8月份刚刚遭了一场洪灾,年景荒凉。生产队安排的农活主要是栽秧、挑粪、放牛、打麦和掼稻。对于都市里长大的李肇正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开始下田了,望着白花花的一片水,立马就昏了头,别说插了,连走路都走不稳,陷入烂泥的脚使劲提一只,另一只就站不稳,何况栽秧要倒着退呢。不过有的大婶说,慢慢来,熟悉就行了。最要命的有时还要搞插秧比赛。十几个人下田,每人七棵一趟,两腿间三棵,两腿外两棵。一般是右边的人先下趟,左边的人要依照右边的株距对齐,谁慢了,后边的人就会等,被人等是很尴尬的,被称作“关门”了,所以先下田的都是队里的行家里手。有时农民为了戏弄知青,速度特别快,还不时吆喝,他只好头不抬,腰不直,拼命插,冷汗直淌,眼冒金花。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脚灌铅,整个人都要散了。好歹年轻,一觉醒来,没事了。艰辛的生活让李肇正有了新的思考。放牛这个活儿却给了他不少机会和希望。把牛往山上一放,他就高枕无忧的温习自己的功课,读自己喜欢的小说。书真是个好东西,不仅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寞而凄凉的日子,还让他学到好多东西。他暗暗发誓:再苦再累都要挺过去!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四年过去了。1974年6月,大队书记开知青会传达推荐上学的精神。由于他任劳任怨,口碑很好,理所当然被推荐上了和县五七干校。李肇正激动得一夜没合眼。他仿佛看到夜空中布满了亮晶晶的星星。
求学年代:机遇与饥渴
1977年,他从和县五七干校毕业,分配在和县一中任教。适逢恢复高考,他仿佛迎来了生命的春天。1979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田里扎下了根。
李肇正的同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志荣先生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到他在大学学习期间一些不为人知的事。
虽然没能回上海,但在那种情况下,他还是欣喜若狂。他住在朱志荣的隔壁宿舍。“印象中他中等个子,长得很酷,浓眉大眼,脸部的轮廓很清晰,在照片上颇有明星的风采,符合当今帅哥的标准,但他却是个生性很内向的人。当时系里同届四个班有所谓十大风流才子,才子谈不上,风流却是惊天动地的。而肇正却从不张扬,而是在低调而沉默地读书写作。”
大学给他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开始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饥似渴的读中外作家作品。当时学校晚上一到9点寝室是要熄灯的,但他只想多读点,再多读点,于是校园的路灯下便是他夜间最好的去处。星期天,他也不敢怠慢,好几次竟然被图书馆的管理员把他锁在图书室里。那时没有手机,生生的硬候到下午图书管理员来,才去吃饭。废寝忘食,披星戴月。他说,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我们要把这个损失补回来,那只有多读书。酷爱文学和书籍,除了吃饭外,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买书上了。钱不够时,他会给已经工作的妻子(1982年破例准许老三届结婚)写信说:“志弘啊,我是寒窗苦读的郎君,你是勤俭持家的娘子。郎君需购一套书,还请娘子寄上五元钱。”接到他这样的来信,唐志弘便去邮局给他汇去十元钱。当时她的收入也只有39元。
写诗、写小说,是中文系学生看来很神圣的事情。许多赶时髦的人,也写小说和诗歌。但李肇正不同,他的写作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出风头。他把写作当成崇高的人生追求,当成神圣的事业。他是很有韧性的,历经曲折,从不停滞,他要开辟他的文学事业。虽然也尝试写了一些,退稿不少,杳无音信居多,但他决不气馁。对于他做过知青的经历来说,写小说不仅意味着圆自己的文学梦,而且有着复杂、痛苦的人生经历在推动他去写作,前行到达他遥远而美丽的梦想彼岸。
20年创作,20年“守”与“熬”
1983年,李肇正大学毕业分配在安徽和县幼儿师范任教。因为他是我的老师,每次给我们上课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眼睛红红的,从不修饰,永远是那么一个简单、自然、无拘无束的模样。上课特认真,毫不含糊。当时并不知道他在写小说,从没在课堂谈起过。后来,有杂志社的来信,还有稿酬单,同学们隐隐约约知道我们的老师会写小说。
1991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 李肇正所在学校就在得胜河畔,转眼间变成水乡泽国,他的家也遭遇没顶之灾,全部手稿和书都被水浸湿了,他流下了辛酸的泪。水退了,太阳出来了,他冒着摄氏40度的高温把书和手稿拿到院子晒,并不时地翻动,仔细地分开粘在一起的书页。经历意想不到的切肤之痛,李肇正写了中篇《大水》寄到《小说界》。《小说界》编辑很快来了信,信中说:这么好的题材,可惜没写好……李肇正感激那位不知名编辑的提醒,他决计放弃现代派写法,老老实实以现实主义手法重新写好,小说《浩劫》最终于1993年在《清明》发表。接下来的日子,他的小说一发而不可收。
他的妻子唐志弘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1993年初我生病在上海开刀,他请假回到上海。手术后醒来,我睁开眼睛第一眼见到他时,他身着一件崭新的紫红色羊毛衫,里面是雪白的衬衫,衣领挺拔整齐。他微笑不语,轻轻地拉着我的手。我很喜欢这样的他,轻声说:‘今天你真漂亮。’他贴近我说:‘喜欢么?我特意这么穿的,想让你开心。’一向不拘小节的他竟然这么仔细、这么周到!之后他几天几夜都没回家休息,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说真的,我很感激他,我要用一生来报答他。后来他的成名作《女工》中的许多人和事也是取材于我住院的病房内。”《女工》最初于1995年4月在《清明》杂志发表,后被《小说月报》、《新安晚报》、《人民文学》转载。《女工》主要讲述了工作30年的金妹从工厂下岗,厂长和书记承诺厂子一好就回来安慰她。下岗期间不幸生病,为了动手术付药费和送红包,丈夫和儿子只得偷偷卖血,小姐妹送来市里的慰问金,金妹拿到手眼睛放出光芒,兴奋以为厂长还是管职工的,可悲的是直到病逝金妹也没能回厂的悲情故事。
中篇小说《永不说再见》(《小说月报》2002年第12期,《当代》2002年增刊),以写实的笔法,对文坛和社会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揭示。小说讲述文学青年胡藻英大学毕业后,在城市的边缘地段 “不夜城”租了一间小屋,开始了他的作家梦。在这段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认识了从农村来的坐台小姐高玉玲,出于善良和同情,他冒充她的男朋友与她一道回家探亲,最后假戏真做,跟她成了同居关系。他既耻于这种关系,打心眼里瞧不起她,但又需要她物质上的接济来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虽然他也写出了一些评论界叫好的作品,却摆脱不了“吃软饭”的现状,最终他离开高玉玲,放弃文学理想,开始了打工生活,而她又有了新的同居者。
2003年4期发表在《清明》的小说《傻女香香》以农村女孩香香的生活遭遇为主线,描写她为了逃脱悲惨的生活厄运,从愚昧落后的山村逃跑,只身来到城市收废品并穷尽一切手段要成为城里人的经历。作家追随香香的遭遇,表现出对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悯怀。
1993年李肇正回到上海。他的妻子唐志弘说,李肇正带两个高三班语文,还是徐汇区的语文学科带头人,除此之外,他还兼任了选修课教学和文学社团的指导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再加上勤奋的文学创作,工作强度之大让普通人难以想象。李肇正回到上海10年,没陪妻子逛过一次街,至于说话心不在焉,烧菜忘记放盐放味精,这样的事情家人更是早已习惯。说起丈夫,唐志弘心疼又骄傲:“他可以说是一台写作机器,只要不在教学,他时时刻刻都在文学构思。”为了支持他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家人很少抱怨,“他有时在晚饭后陪我散散步,哪怕只是半小时,我整个晚上都会很开心”。每天吃晚饭时,李肇正会很认真地听家人说一天的经历,说他们听来的各种故事。唐志弘知道,对于丈夫而言,这样的聆听不仅仅是天伦之乐,也是收集小说素材的过程。晚饭后,李肇正习惯看电视新闻,浏览书籍及报刊杂志,并随手剪下对他创作有用的章节,仔细保存起来。至今,唐志弘仍保存很多李肇正收集的资料,就好像李肇正还会随时醒来,用上这些资料,再写他的小说。 李肇正的小说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的命运。《陆先生要恋爱》里一对丧偶老年人黄昏恋的苦涩;《永不说再见》里两个自由撰稿人出人头地的艰辛;《城市生活》里教师夫妇为过上美好生活挣扎的辛酸……还有早几年写知青生活的《龙山吟》,《至情》、《祈祷》,写城市普通人生活的《秦小姐》,《女工》,写现有教育磨平中学生思想棱角的《金链》……李肇正总离不开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忍不住要去描述他们——他们卑微的人生和不甘卑微而进行的挣扎。他对他们的同情是由衷的,哪怕写他们的愚昧和笨拙, 都写得悲惋而美好。还原日常生活中那些人们都熟知却未被写过的故事,彰显其意义,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他的小说总能读出伤怀、无奈、叹息、郁闷、忧愁……
李肇正在《坚守与苦熬》中写道:“我等待着文学的时代,很专注,很执着。一个‘守’字,一个‘熬’字就是我全部的人生哲学。”
李肇正走了,李肇正留下300万字的小说悄无声息的走了。但奇怪的是一贯热闹的媒体连发一条消息的兴趣都没有,也没有引起评论界、研究者的关注。当文学界系统审视他的全部作品时震惊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可替代的底层平民生活的叙事者,为我们还原了众多小人物的世俗生活真相,可我们却熟视无睹。

热点内容
深圳大学考研2017录取 发布:2025-08-20 17:41:38 浏览:60
刘星博士武汉大学 发布:2025-08-20 17:19:32 浏览:802
大学生提案范文 发布:2025-08-20 17:10:28 浏览:746
来华留学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8-20 17:10:19 浏览:366
华威大学ppm是什么专业 发布:2025-08-20 17:07:12 浏览:753
大学城专线2时间表 发布:2025-08-20 17:02:21 浏览:640
大学开学时间怎么查 发布:2025-08-20 17:01:35 浏览:73
大学生的支点是考研 发布:2025-08-20 16:14:00 浏览:243
武汉大学博士增刊 发布:2025-08-20 16:03:40 浏览:651
哪个大学博士补助 发布:2025-08-20 16:03:37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