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博士生导师
㈠ 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资格是那一年
中国药科大学现在有2个校区,一个在江宁,一个在玄武湖.导师的实验室在哪,一般你专的宿舍就在那个校区属.如果在江宁的话,就很好,有室内卫生间和淋浴,如果在玄武湖的话,就不是很好,就是公共卫生间那种.希望可以帮到你.
㈡ 铸造专业第一批博导
丁雨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62年8月生于甘肃省榆中县。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本科,
找全国铸件订单、采购铸件、铸造厂接单、咨询铸造技术问题,就来
铸件订单网
㈢ 中国第一批历史博士学位获奖者名字
1983年10月19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周振鹤、葛剑雄被该校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并内颁发容了学位证书
周振鹤,1941年生于厦门,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㈣ 西北政法大学现在有了博士点,西法大从此复苏!2013年5月11日刚公布的西北政法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早该有了,好多老师能带西政、吉大博士~但却不能带本校~天理不容啊……
㈤ 世界上第一位博士的导师是什么学位
其实即使到现在,能指导博士做研究的也不必须自己有博士学位。中国的体系里面有博士生导师这个位置(中国开始设置博士生导师这个位置的时候,并没有要求博导自身拥有博士学位,这个要求是后来增加的,导致当时很多大学教授去补博士学位),在西方体系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的。在外面,在有博士授予权的系所,基本上只要你有正式的学术位置,都可以指导博士。只不过一般来讲没有博士学位很难拿到这样的研究位置。
博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程度上是科研合作关系,学生比导师水平高的虽然不多见,但是也有不少的,至少,导师与学生各有所长的情况还是不难见到的。
历史上博士这个称呼,最早只是一个教师资格证书。Doctor这个词本身来自拉丁语,就是教授的意思。在基督教早期教会时期,这个词指的是那些有能力解读圣经的人,也就是现在的神父之类的位置。后来,天主教开始设置考试,考试通过的,就会颁发这么一个教师资格证书licentiadocendi。到13世纪,教皇把授予这个称号的权利给了巴黎大学,授予范围也扩大到了非神职的领域,成为了一个教师执照,licentiaubiquiedocendi。这个时候这个证书才进入大学领域。
一个新教师在可以自己教课之前,是需要跟着一个导师学习一些年头的,这大约就是现代的导师制的直接源头,虽然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历史实在太悠久了。出师之后,通过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授大学的资格,所以这个执照就要比学士学位高上一级。在很长时间里,硕士和博士的称呼是混用的,后来逐渐演变,博士成了更高一级的证书。
在二十世纪以前,博士学位是个非常罕见的东西。比如英国体系,博士学位拥有者需要是在相关领域的佼佼者,这样授予就非常谨慎,人数也非常稀少,当时很多在大学教书的都拿不到这个学位的。后来德国体系要求取得大学讲师资格的都要做研究型的博士论文,这个传统普及之后,博士数量才开始增加,自然地位也逐渐降低,现在成了拿到大学位置的一个基本条件。特别是最近十几二十年,有些太多了的感觉。
㈥ 硕士学历可以当博士生导师吗
呵呵
可以啊
不过不容易啊
以前首批高考的那些老专家
都是本科学历
可照样是博士生导师
现在可就难了去了
别说博士导师了
就是想进大学当老师都得博士
不过研究生学历
分
硕士研究生
和博士研究生
学历都是研究生
㈦ 我国采矿工程界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是谁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科学研究院
㈧ 请给出我国国内首批18博士的名单,以及他们的现状
首批博士研究生获多项科研成果
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徐文耀、马中骇、谢惠民等18位英才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育的第一批博士。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博士和硕士并授予学位。15年已经过去了,我国首批博士无论在科技研究,还是在精神风貌,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高水平。徐文耀博士获得学位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曾在国内及美、英、法、日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持,参加了10多项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的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他在地磁与空间物理方面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为世界第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有些成果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美。英的专家学者在其专著中多次引用徐文耀博士的成果。1993年经公开招聘徐文耀博士出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马中骇博士现在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还担任美国数学学会会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他出版了《物理学中的群论》等4部中。英文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先后5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童裕孙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数字系系主任。范洪义博士是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化学系主任。于秀源博士任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王建磐博士是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1982年6月16日
我国首批博士产生1983年2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
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马中骐、谢惠民、李尚志、赵林诚、白志东和冯玉琳等6人获得博士学位,除冯王琳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外,其余5人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这是我国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我国从50年代开始,就试图建立学位制,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文革”的干扰,一直未能实行。1976年,教育部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联合组织的学位小组,拟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经审议修改,1980年2月15日由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学位制规定,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这些当时还看不出分量的名称后来却极大地规范了人才选拔制度。
1983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
㈨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师简介
蔡铭泽
蔡铭泽,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首批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史论结合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新闻传播学》2部专著、参撰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2项。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新闻传播学原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法制学的研究,均有较高水准。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2001年11月,被推选为国家“千百十”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其专著《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获海内外新闻学术界好评。
李异平
李异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潜力,她对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地的新闻事业发展史多有涉猎。
谭天
谭天教授、高级记者、电视编导,长期在媒体工作并有大量作品获奖,研究领域涉及:电视策划、电视新闻、纪录片、广电产业、网络媒体等,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其中中国电视呼唤名记者获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论文一等奖,著有我国第一部电视策划学(获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二等奖)。
董天策
董天策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新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指导新闻学新闻理论方向、传播学大众传播方向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类节目在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中作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趋势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发表新闻、传播及文学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多部,主要有:传播学导论、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公关理论导引、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参加编写了新闻传播网络全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都市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等著作。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曾建雄
曾建雄,新闻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与理论、报业经营管理等。主持完成过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已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各一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专著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新闻传播类二等奖;2001年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
刘家林
刘家林教授,以治中国新闻史、广告史见长。合作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被列为全国通用教材,所著中外广告通史填补了学术空白。对近、现代新闻史专题,及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的生平业绩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应邀去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作短期学术访问。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工作)、副院长。
林如鹏
林如鹏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2002年1月开始定为学校一级“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林如鹏教授,长于新闻采访和新闻评论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兼及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他现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三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同时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著有新闻采访学、科教新闻采访与写作(合作),参撰国家级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主要社会兼职有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穗版报刊审读委员、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曾被表彰为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园丁奖”。
㈩ 复旦大学 生物学怎么样
复旦生物不错啊,在全国也是前几名的。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学院下设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生物化学系、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技术中心,还建有植物基因芯片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基因多样性与设计农业研究中心、天然药物研究中心、脑科学研究中心等非行政性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200名,其中教授37名,副教授43名,中科院院士1名,教育部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33名。
学院自1999年起获得生物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另有自主设立的人类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博士点2个; 设有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类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细胞生物学12个硕士点;同时还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招收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首批成为国家教委“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现有学生1200余人,近年来,研究生和本科生招生人数比例已经达到1:1。学院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提出了“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多种教学模式,开设各类课程近300门,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4次,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和一等奖4次。
学院下设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遗传学、生态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参与神经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遗传学科被列为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生物物理学、生态学被列为学校重点学科项目。
2006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项。科研经费到款数为2314.8万元。共发表SCI论文222篇,其中,以复旦大学为第一单位的SCI论文169篇,平均影响因子2.353。近年来获得国家“863”项目和“863”软课题及“973”子课题项目多项,获得新药证书及临床批件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