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习教授
A. 黎晓新的个人简介
黎晓新教授1986年在联邦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获博士学位后归国。1991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黎教授一直坚持眼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黎教授主攻的科研和医疗方向为玻璃体视网膜病,特别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等。她长期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是我国现代玻璃体手术的开拓者之一。
在2007年巴基斯坦拉合尔举行的第22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眼科学会年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黎晓新教授获得了由国际眼科理事会颁发的2007年度眼科最佳教师“金苹果奖”
国际眼科理事会授予黎晓新教授眼科最佳教师“金苹果奖”的决定:
在过去的20年中,黎晓新教授组织了许多次有关眼底病、视网膜病的讲座、会议、讲习班和培训课程。在北京大学人民眼科中心,她坚持举办正规的眼底病学习班(包括3个月的短期培训和为期一年的学习班)至今已经12个年头。她利用假日到中国的许多边远省份,向当地医生手把手地传授眼底病诊治技术。她主编或参编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她和她的同事创建了基于计算机教学的眼科教学体系,推动了医学生教学工作的改革。她是既有远见又踏实工作的教师,是勤于奉献的教师,她为眼科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是中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界的楷模。为此国际眼科理事会决定授予黎晓新教授2007年眼科最佳教师“金苹果奖”。
她一直跟踪世界眼科发展的前沿,在国内率先开展老年性黄斑病的手术治疗、眼部肿瘤的局部放射治疗等新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曾成功地为被美国飞机轰炸受伤的驻南斯拉夫使馆曹荣飞同志做手术,使其视力得以提高并受到了嘉奖。
黎晓新教授多年来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基金、卫生部基金等多项课题。她的科研项目曾经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和视网膜脱离研究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作为第一作者或指导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黎晓新教授的领导下,人民医院眼科发展迅速。开展了保留眼球治疗眼内恶性肿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老年黄斑变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光动力学治疗和黄斑手术治疗等先进技术。
人民医院眼科现有眼底病激光、儿童斜弱视、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成形、糖尿病眼底病等多个专业组。满怀对眼病患者的爱心,永求进取,永攀高峰是人民医院眼科的发展的宗旨。
B. 中国哪两位大学教授年龄相差16岁,却同时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新增的有效候选人人名单,共有531人入选本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能够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术领域以及科研领域都是极高的成就,就如站在象牙塔尖。
现在的颜宁教授已经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习教授,在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所公布的新增院士名单当中,颜宁教授入选,在2017年颜宁教授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现在成功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一路走过来也是不容易。
高福教授和颜宁教授,一位出生于1961年,一位出生于1977年,年龄相差了整整16岁,同时却入选了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当然,有不少的人表示青出于蓝胜于蓝,颜宁教授一直专注于科学研究,对于科研和教学事业一丝不苟,是中国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被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而这样杰出女科学家也是凤毛麟角,能够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教授也是实力担当。
C. 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
复旦大学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6位,其中教授位(其中博士生导师20位)、副教授20位、讲师11位,35人具有博士学位。我院多名教师曾受各级国家机关邀请,参与立法、司法和政策咨询工作。建国以来,张志让教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昌道教授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孙南申教授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另有多名教授任上海市人大和上海市政府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为法治建设提供实务性服务。董世忠教授入选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董茂云、张乃根、龚柏华、谢佑平、季立刚、王志强等六位教授先后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王蔚副教授、孙晓屏副教授、郭建教授、段匡教授、杨心宇教授、侯健副教授先后获“上海市育才奖”荣誉称号。
1983年法律系恢复建立后即开始招收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院学生1900余人,其中包括外国留学生200余人;研究生约占70%,本科生约占30%。复旦大学法学院拥有国际法学、民商法
学博士点以及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法律史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九个硕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复旦大学法学院自2000年起开始自主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研究生,是国内较早开展法律硕士培养工作的法学院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培养模式,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者2300余人,为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的法律人才。法学院在教学科研中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针,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以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与优势。香港回归前后,受国务院港澳办委托为香港律政司、立法会、法律援助署和廉政公署等机构官员举办十四期“中国法律讲习班”,效果甚佳。
复旦大学法学院历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中,复旦大学代表队一举夺冠,队员严嘉、季翔为法律系学生。2001年以来,法学院先后有九个班级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一项。2003年,复旦大学代表队获“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第一名,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比赛。
复旦大学法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法学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如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乔治敦大学法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法学院,德国Bucerius法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香港大学法学院,韩国高丽大学法科大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等多所世界一流院校有交流协议。
D. 张亚中的人物生平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暨研究所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为回台湾当局外交官,答曾任职“外交部”、“行政院陆委会”,南华大学亚太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国防大学荣誉讲座、“外交部”外交领事人员讲习所讲座。研究领域涵盖欧洲、亚太与两岸。开启全球化之研究,并着重全球安全与发展。
曾任职“外交部”派驻欧洲维也纳、汉堡与拉脱维亚等“代表处”,后于转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时参与大陆政策研究与制定。
E.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是怎样获得诺贝尔奖的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同时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6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儿,她是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教书时的学生。他们于1950年结婚,生有两子一女: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和女儿杨又礼。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著名的物理学贡献有:李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中国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名誉博士。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早年在中国上学。1949年随其父去台湾,1956年去美国。1959年密歇根大学毕业。1960年、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由福特基金资助在日内瓦的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讲师,1965年至1967年任助理教授。1966年在联邦德国汉堡任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他后来发现J粒子用的新探测术是在汉堡试验成功的)。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197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会员。除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外,主要还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和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汉堡)工作。
1975年以来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77年秋,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1978年1月,中国10位物理学家到汉堡,参加了MARD-J实验的国际合作。此后先后有一百多名中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7月4日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获199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3年4月18日担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60年他与美国人凯·路易丝·库恩尼(Kay Louise Kuhne)结婚,生有两个女儿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36年 出生于新竹,父亲为知名画家李泽藩先生
1943年 入新竹小学
1949年 入新竹中学
1955年 考入台大化工系,次年随及转入化学系
1958年 入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硕士班,指导教授为兵口博先生
1961年 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
1962年 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追随Manan先生
1966年 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为Herschebach先生
1968年 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其间于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4年 转任加州柏克莱分校教授
1979年 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6年 获美国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 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 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3年 受推荐接任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1995年 主持教改会
简介
李远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F. 我在上海九院排队排了2天了,太难了,有代挂号张志愿教授的吗
张志愿教授也在义乌爱康医院坐诊的,可以到预约去预约,花费上也可以节省专。
张志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属海交通大学光启讲习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专长:口腔颌面部肿瘤与血管畸形的诊治
G. 谁被誉为"诗家才子,七绝圣手"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专校书郎,后属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H. 承宫樵薪苦学的原文..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回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答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