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杨振宁博士生导师是谁

杨振宁博士生导师是谁

发布时间: 2021-02-04 17:55:40

Ⅰ 杨振宁何许人也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杨振宁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同时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6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儿,她是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教书时的学生。他们于1950年结婚,生有两子一女: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和女儿杨又礼。

Ⅱ 杨振宁是谁

杨振宁(1922~)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尔斯共同提出杨-密尔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模型。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变中不仅宇称不守恒,而且电荷共轭也不守恒;与李政道合作、与朗道和萨拉姆各自独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组合宇称(CP)守恒的假设。1959-1962年,与李政道合作实验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与吴大峻合作提出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以及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67-1985年与邹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论等。在统计力学方面,1952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关于相变的理论。1966-1969年间与杨振平合作得到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在凝聚态物理方面,1961年与拜尔斯合作对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1962年提出非对角长程序观念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美建交、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Ⅲ 杨振宇是谁

杨振宇,1944年出生于文化艺术之乡——安徽太和县。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张鹏侣、赖少其等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华海书画院院长、浙江丽州画院特聘名誉院长。

(3)杨振宁博士生导师是谁扩展阅读:

学习工作经历:

1984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法国居里大学地质系通过博士前教育,同年10月考入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地球物理系深部地球物理专业,1992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多次在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神户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95年初回国,1996年入选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室副主任。2000年,任全国地层委员会磁性地层分委员会主席,;同年当选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委员会委员;2002年任《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收录)副主编。2003年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和古地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在古地磁学及其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古地理和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作了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此外,还从早侏罗世磁性地层的研究入手,建立起早侏罗世可供全球性地层对比的地磁极性地层序列,并有助于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倒转频率的周期性等。

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类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6篇,SCI收录33篇。

Ⅳ 谁有杨振宁的简介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Ⅳ 谁知道杨振宁的人物简介

杨振宁( 1922年复10月1日制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Ⅵ 杨振宁的简介

杨振宁,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 ,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Ⅶ 何人为杨振宁的老师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3日),也作叶企荪,原名鸿眷,以字行,男,汉族,著回名物理学答家、教育家,上海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企孙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对中国物理学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业乃至世界科学发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曾受到他的提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

热点内容
大学里老师怎么查 发布:2025-08-18 09:03:43 浏览:936
2013年天津大学博士招生简章 发布:2025-08-18 08:49:12 浏览:684
2016宁波本科生落户条件 发布:2025-08-18 08:47:41 浏览:856
吉林大学的博士点设立 发布:2025-08-18 08:47:06 浏览:980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专业排名 发布:2025-08-18 08:42:24 浏览:622
北建工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8-18 08:41:29 浏览:728
研究生告导师去学校哪个部门 发布:2025-08-18 08:41:27 浏览:246
甘肃万名大学生进企业 发布:2025-08-18 08:27:11 浏览:865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有哪些专业 发布:2025-08-18 07:54:15 浏览:1000
筑波大学博士教授简历 发布:2025-08-18 07:50:40 浏览: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