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教授
A. 什么叫“愤青”教授
1.愤青的由来
愤青这个词,诞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属于历史遗留产物。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导致很多知识青年(所谓的知识青年一般都是高中水平)下放到农村体验生活。到了80年代,这些已经不再“青”的知识青年因为历史原因,无法返城,其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了一种“厌世”情绪。就是认为整个社会伤害了自己,或者自己被社会抛弃等等。这就是典型的愤青思想。
2、网络上愤青的含义
这个首先要从中国的网络发展说起,早在94年网络初期发展的时候,中国的网络和国外还没有什么接触。此时的网络还可为是纯净的天空,当时有条件上网的都是一些大学院校学生。也有很多是从老BBS转过来的人群。此时大家讨论最多的都是中国的发展和政治问题。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校BBS(校园内部网)都有政治话题。但这时候还没有愤青的称谓产生。
直到98年网络普及年开始,中国的互联网逐渐和国外进行的相当的接触。中国网民首次和国外的反华政治团体接触(这里面比较搞笑的是,最开始大家都是在某些色情网站上认识的,比较著名的就是那个taiwankiss网站,到现在还有政治版和色情版,快8年了,一点变化没有~)。这时候愤青的称谓便扣在了中国部分网民头上。因为在这些反华团体看来,凡是为中国进行辩护的都是愤青(这里面最先引用此称呼的是89年跑到国外的那些渣滓),凡是说中国好话的都是愤青。此时愤青的称呼基本针对的是爱国者。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反华人士只把愤青称呼送给那些偏激、骂人的爱国者。而是无论是谁,人手一个:)。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你骂一个反华人士,可用的词很多,什么汉奸走狗卖国贼,霉运猪猡等等。而那些被骂惯的霉运只有用“愤青/粪青”来反击,也算是理尽词穷的一种正常反应。
3、愤青在网络的发展
到了2002年,随着中国有钱人的增多和贸易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日本的产品。此时中国网民开始有一部分自觉地开始抵制日货,并在网络上开展普遍的宣传。其理由也大多是,中日贸易逆差在逐年扩大,如果在如此发展,我们将没有外汇去购买国外的产品。
而此时愤青的称呼不幸就落在了这些反对日货的人身上。只要你反对日货,你就是愤青。不管你的理由是什么。
现在愤青的含义已经和开始的完全不一样了。就好像农民被某些自认为清高的人搞成了贬义词一样。愤青现在也成为了那些支持日本货的人手中的武器。谁敢不服,你就是愤青一个。
愤青这个本来是由于社会动荡所产生的特殊群体,经过反华霉运和爱日汉奸的洗礼后,成为了网络上又一大奇景。
B. 杨青青教授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戏曲服饰纹样数字化分析与再设计系统研究特色是什么
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戏曲服饰纹样数字化分析与再设计系统研究回,答通过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谱中的知识体系进行纹样导航,在实现标准化识别与管理的同时,引导未来的纹样使用者能够动态地学习和利用该系统,使之服务于未来的设计。
C. 于青春的个人简历:
1963年5月生。
1996年经教育部公派作为政府交流博士研究生到日本京都内大学攻读博士。
2000年7月毕容业后到日本软件工程公司任软件工程师。
2003年2月被水环学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同年12月被大学正式聘任为教授。
目前职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蓝幼青教授的简历
蓝幼青,歌剧表演专业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声乐鉴定专家、评论家、归版国华侨,毕业权于中央音乐学院,国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从教时间达48年。
主要作品:《外国声乐教材》(上、下册,译著)、《歌唱与咬字》、《声乐教学中的装饰音的运用》、《声乐教程》(与汪明洁等合著)等。
多次任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主席、教师专业教学论文鉴定委员会委员。
通晓意、德、英、俄、日、印尼等国的专业语音。
希望帮得上忙。
E. 郑于青 美国奥本大学
去http://www.auburn.e/找找吧!
F. 田青的人物简介
田青,男,1948年生,汉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较大社会影响,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捡起金叶》、《佛教音乐的华化》等多部著作。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2013年9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6)于青教授扩展阅读
上世纪80年代末,首先将中国佛教音乐带到国际舞台,为促进两岸和平及国际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因在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评委席上批评“罐头歌手”的《千人一声》、力主“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而引发中国声乐界的讨论和反思,其音乐批评在我国音乐界有重大影响。
G. 写吴青教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的阅读
1.人间的葬礼,天上的婚筵
2。母亲是宾心
H. 青年教授岗对外可以称青年教授吗
最近有个青年老师,几乎成了同事们眼中的“祥林嫂”,每天在饭桌倾诉所带班级学生种种差劲表现。时间一长,人都烦了。青年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反映如此强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这是大多数教师似乎“必经”的阶段,问题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这个时期青年教师急欲树立自己的权威,而高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青年教师本身缺乏权威,权威无从树立,所以跟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恶性的对立情绪。可以把青年教师这种心理称之为“暴君”心理,他们想拥有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容不得学生去挑战自己,他们总是愚蠢化加理想化,认为学生对学习应该抱有极大的热情,应该好好专心于学校学习,自己的一言一行既然对学生是怀着美好愿望的,他们似乎都应该理所当然的去服从,去接受,甚至是感恩戴德,如果学生稍有忤逆行为,则触动他或她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往往认为学生是欺软怕硬,欺负她或他是新来的,不把她或他当回事儿,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结果她或他越是想树立权威,越想压制学生,使学生怕她或者他,服从他后她,就越受到学生的反抗和挑战,最终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年轻教师的进取心受到严重受挫,一味责怪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更重要的原因,是青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既然是年轻老师,他们自认跟老师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代沟,更希望平等朋友般的相处,如果这时候青年教师摆出一副老教师的权威,跟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以长辈的口吻要求或者命令,或者训斥和教育,只会让学生大所失望,招来讨厌和不满,和不同程度上的对立。我想优秀的老教师不会采取这种专制的暴君般的想法中国是一个讲求权威的社会,统治者对被统治者,长辈对小辈,老师对学生,权威几乎贯彻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是一个讲求个性,追求自我的社会,那注定这个社会是一个叛逆的社会,是一个寻求平等相处,讲求民主和理性的社会,而非服从和屈于权威,况且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的种种叛逆行为,挑战传统或者权威,都是可以理解的,不仅仅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即使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往往也做出有伤老师自尊的叛逆行为。所以从这方面说,叛逆行为并不是挑衅某个老师的权威,针对于某个弱势的老师,而是其个性发展自然表现。只是受到我们传统权威的压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才会变得如此激烈。如果从换位角度考虑,一切似乎都可以理解,每一位老师,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教师,没有人敢承认自己一直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有种种值得我们回忆和引以为荣的美好记忆,都是过去的种种叛逆行为,这或许是我们小小成功的关键,我们并没有成为老师心目“垮掉的一代”,正是老师包容和理解,才使得我们拥有了独立的思考,个性没有被完全抹杀掉,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宽容我们的学生,难道我们尊严和权威比学生的个性和未来更重要,现在叛逆的学生,或许将来是社会建设的真正人才。不服从权威才是真正独立的人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重要特征。第二我们从目前落后的应试教育制度来看,学生对学习的不感兴趣,也是可以以理解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枯燥无味的灌输性教育让任何有个性的学生反感,不过只是大部分学生容忍性好,有时候自己去听老教师的课,甚至都枯燥得要睡着了。年轻教师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只有一条那就是让学生认同你的,知识性加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让他们从心底佩服你,这就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第二,应提倡民主平的等师生关系,而非故意制造某种距离和权威,要保持好这一点,那就是在任何有异议的事情上,要跟同学们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解决,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辩论,让真理和谬论在较量中胜出,我想大多数学生都是讲理的,使得他们真正屈服于你,这样任何要求执行起来都是很顺利,师生的关系也更为和谐,这样才能真正树立权威。最后一条似乎很重要,那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大多数老师理论都知道,但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嫌差爱优”,大多数“差生”得不到老师应有的重视,甚至忽视其存在,只能通过这种消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寻找某种在班级里的位置,大多数的师生关系出现危机都是缘于差生的受到区别待遇而迁恨于老师,其他学生或者社会,造成种种社会悲剧。青年教师要迅速成长起来,必须克服这种弱者加暴君心理,才能跟高中学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I. 著名艺术家教授陈某青叫什么青的有那几个
音乐家:贺绿汀《牧童短笛》,冼星海《黄河协奏曲》,陈刚《梁祝》 美术家:版徐悲鸿《愚公权移山》齐白石《虾趣》,董希文《开国大典》 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关汉卿《窦娥冤》 建筑家:梁思成《中国古建筑》,贝聿铭“肯尼迪博物馆” 文学家:鲁迅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冰心 《繁星》《春水》《小桔灯》《樱花赞》 朱自清 《踪迹》《背影》《伦敦杂记》
J. 元青的教授
元青,男,天津市杨柳青人,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梁启超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文化史、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有关近代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专著3部,在《近代史研究》、《南开学报》、《天津社会科学》、《中州学刊》、《广东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外交史”、“近代中外文化关系史”、“民国文化交流史专题”等课程。曾于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被韩国延世大学聘为访问教授前往韩国进行学术研究。主要论著如下:
一、主要著作
1.《梁启超传》(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出版
2.《杜威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卷(民国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二、主要论文
1.《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典型意义》,《南开学报》1990年第4期。
2.《梁启超欧游归来后的文化思想倾向刍议》,《中州学刊》1993年第3期。
3.《简议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士人西洋观变迁的文化局限》,《中州学刊》1994年第3期。
4.《民国时期的留英学生与中英文化交流》,《历史教学》1997年第6期。
5.《民国时期的中国留德学生与中德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6.《五四时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历史教学》1999年第9期。
7.《民国时期的留美生与中美文化交流》,《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
8.《杜威中国之行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9.《五四时期杜威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张评述》,《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0.《梁启超晚年国民运动观刍议》,《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1.《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12.《变法维新与文体改革》,《河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13.《也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之真义》,《贵州文史论丛》1992年第2期
14.《梁启超的财政生涯述略》,《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15.《章太炎与梁启超》,《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
16.《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