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骗子
『壹』 博士生导师一定是博士学历吗
博士生导师不一定是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一般应具博士学位,对年轻的教授(1972年以后大学毕业)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至少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外协助指导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为教授职称,也有特别优秀的副教授、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
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
『贰』 是不博士生导师说会录取了,而学校公示没出来,靠谱吗
你好抄,一般情况下博士生导师说会录取了,那么都会录取的,因为他有培养你的意向,他认为你还不错,但是前提是这个博士生导师是真实有效的身份和人。
至于学校公示没出来很可能是因为时间问题和流程问题,等等会出来的,即使没有公示如果真录取了那么也会有正式的录取通知书的。
『叁』 上海交通大学农生院博士生导师戚仁海为什么能在短短三年内集资诈骗四千万
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工作单位:上海交大
身份:交大的博士生导师
心理的认同:一个中专国著名大学的老师,还是属博士生导师这样级别,本身已经具有让人生起信任的基础和崇拜的背景.官方的承认,丰富的学识,极高的情商,加上中国自古以来对读书人高看一等,阻挡着人们看清皮囊里面藏着什么
『肆』 打着博士生导师到处行骗会有什么后果
这要看他都做了哪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如果只是骗吃骗喝,有可能并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涉及到骗财骗色的话,那就比较严重了,可以被刑事拘留。
『伍』 网上流传田英章的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假的,怎么回事
如果他字写得不错,那就不管那么多了 没有田某出来澄清。等事态发展吧。
『陆』 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借导师百万现在失联是诈骗吗
这当然算诈骗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赶紧报案吧。
『柒』 你遇到过的最变态的博士生导师是怎样的
我表姐来的男朋友,博士一开学源就讨论毕设。然后他说他们那里一个男生知道老师取得题目直接想哭,做出来就可以得诺奖了😂️😂️😂️
『捌』 为什么有的人自己不是博士,却当了博士生导师
我国有很多博士生导师没有博士学位,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求学时没有博士学位的设置;但不正常的是,甚至有的博士生导师又去读一个博士,这只能说明这些要求他们读博士的人,可能是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另外的人,没有能力从学术的角度评判他们的水平。博士生导师,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同时是该学科最有学术水平的一群人,同时也是最懂得学科发展的。他们当年,应当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这样的学术地位。而这样的人,应当是支撑学科的栋梁之材——换句话,这样的人存在,以他们的学术道德约束,才有了学科发展的具体途径,而不是外行领导内行弄出一堆学术垃圾。从客观的现实,学术垃圾太多就表明学科发展畸形繁荣实质无序。
客观的一个原因是——文化大革命阻碍了新中国建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在文革之后的不到十年间,有不少学科都有了自己的首位博士,这些博士可惜并没有能力挑起大梁。他们的学术能力并不比文革前的学者们强。刚建国那会儿,中科院院士那水准,至少都是响当当有自己实在的东西,那里边有的人是博士,也有很多人不必是博士。现在呢,既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哪里有实在的成果拿出来?当然就是这个名校博士的名头最能唬人了。你不用急,用不了多久,别说博士生导师了,就是一个助教讲师,一个三等大学的辅导员,都能是博士,至于水平,能力,效果,糊弄人罢了。
补充刚看到的一段话:
王以铭在美国研修一年半就提前回国了,他感到国内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做。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向王以铭提及,是否考虑在这里拿个博士学位回去?王以铭笑着对丁先生说,年过四十就不必“浪费”宝贵时光念学位了,如果给我机会,我不是花时间拿博士学位的问题,而是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至于美国,我还会来的。就这样,他成为52人团队中最早完成预定学业后归国的。
『玖』 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11)
吕宁思:他没有为自己辩护,承认了。 何亮亮:对,现在据内地媒体的报道,涉及抄袭的部分大约有十万字左右,这是相当大的一个篇幅。问题是这件事情单独看,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很可惜的因为这是北京大学发生的事。在中国,北大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第一重镇,清华毕竟还是以自然科学、工科著称,而北大是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著称,发生在北大有相当的新闻价值。 另外,围绕着这个话题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话题。一个是有人在凑热闹,因为这篇文章是在上海发表,据说在人类学这方面,复旦大学和北大之间大概在学派上有些不同,所以有人把这个说成是京派和海派之争,也有人说是北大和复旦之争。我想这样一种比喻是不太合适的,太狭隘了,因为这个本身是一个学风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学术腐败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方面,就是北大也有一些不同的反响。北大网站上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特别是北大有四位人类学的博士生,他们写了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本身又引起了各地学术界的反响。这四位博士生,我想他们应该跟这位王教授关系很密切,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王教授的学生,因为没有这样说,但是既然是同一个专业的,应该是有很多接触的。四位学生就为这位王教授打抱不平,他们认为王教授学识、修养各方面都非常好,特别是在指导他们的时候花了很多功夫,他们认为现在这个事件是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认为这是有人在打击王教授这样一位年轻、优秀的人才。问题是这封信自始至终没有谈到王教授有没有抄袭行为,所以这封信在网上公布以后引起了很多批评。我想批评也是有道理的。 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处于一片爱戴之心,而且确实日常了解比较多,所以为老师做些辩护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是我想还是不应该掩盖这个问题的本质。 吕宁思:这个个案实际上代表一种学术界腐败普遍的意义,同时当然远远地超过了这种南北之争或者是京派、海派之争,因为我们不能说上海如果来批评北大就能够说明上海或者长江以南就没有这种现象,其实这是一个全国都有的现象。 何亮亮:对,全国也有,上海也有。我们知道现在很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1997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有一个当时很有名的教授,这位教授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在博士生念完之后两年之内,自己就成为博士生的导师了。但是后来被揭发有严重的抄袭和剽窃的行为,后来他这些职务当然都被终止了。而且他的老师是一位中科院的院士,这位院士对学生开了绿灯,这位院士自己也因此成为中科院第一个由于学术道德的问题而被终止了院士资格。上海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不应该用地域之争,用什么京派、海派之争来掩盖这样一个学术界的腐败的问题。 吕宁思:您看现在表现出来的这些个案,它回述历史应该追溯到什么时候?我记得我们在20年前读大学的时候,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每个学校的建制都不像现在这么高。若干年之中,很多师范学院变成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又变成更高,还有很多学校联合,这种现象是不是大家对于中国的教育,还有学术的观点起了一种异化的转变呢? 何亮亮:你说的是一部分,我们现在大体可以这样看,整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腐败情况并不严重,特别像这种抄袭的行为也不是普遍和大量。可是到了90年代,这个情况可以说是日趋严重。现在根据内地的网站或者是根据一些学者们的文章来看,现在学术界的腐败已经到了相当令人吃惊的程度。从普通的大学生,到助教、到副教授、到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甚至到著名的教授,几乎无一幸免,每一个层次从最年轻的大学生一直到老教授都有这种情况。这就说明,这里面很重要就是教育和学术的体制方面的原因,这已经不是个人操守了。从这个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北大那名王教授也是这种体制的受害者。像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位教授说的,他说这位王教授是“不幸”,意思是说,有更多的人是万幸,同样有抄袭行为,有剽窃行为,可是没有被发现,结果他们在继续当他们的博士生导师,由此可见现在揭发出来的学术界的腐败可能还是冰山的一角。 吕宁思:那就是说,在各地的院校,还有我们现在说知识普遍受到重视的时候,恰恰可悲的是知识在贬值,很多位置、学位实际上也有贬值的现象。 何亮亮:我想体制上的根源是这样的。我们知道中国内地的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在各方面都有深入的推进,但唯有这个学术体制可以说几乎没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