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士导师
『壹』 关于联系博士导师~
刚刚发信都是这样,回信也就是对你特别的了解了以后才回一封,说按照安排去考试。最后可能还会送你课本挽留。面试完了你也不感兴趣了。
『贰』 中国现在有几个博士生导师
一大堆~~~
『叁』 没有科研项目博士生导师可以招收新的博士生吗
原则上是不可以的。但是,这要分情况,比如导师就今年没拿到科研项目,但以前的科研项目和经费还有,那当然还可以继续招生。
如果他手上没有任何科研项目和经费,那基本上是不允许招生的。
『肆』 大学里的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怎样的资格
1、按照我国现行的专抄业技术资格(职称)体系,讲师、教授都是高校教师职称类别的名字,代表着该教师的从业资历和教研水平,并享有不同级别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其中助教是初级职称、讲师是中级职称、副教授是副高级职称、教授是正高级职称,与企业中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有中小学里的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教授级高级教师(教授级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开放)相对应。一般要求有一定从业资历、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方可评到职称,而现行的职称制度通常是终身有效的,退休后也可以按照相应的职称等级享受待遇;
2、博士生导师是一个职位,即指导博士生学习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岗位,一般要求教授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才能担任该职位。所以,能够拥有博士生导师本身也代表着一种荣誉;
3、在国外,并没有“职称”的概念。讲师、教授之类只是代表任教的职位,由高校根据你的实际水平来予以聘任,一旦解聘则不能再称作该身份(除带有荣誉性质的“终身教授”以外)。随着我国在高校内开始推广“以聘代评”的体制,带有终身性质的职称也在渐渐转变、与国际接轨。
『伍』 如何查新聘任的博士生导师
大学招生网站上可以查
『陆』 如果博士的导师换了单位,可以去导师的新单位去跟着他继续做博士后吗
博士跟博士后不能读同一个专业,要读的话你得换个专业,其实这个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是找个熟人做为合作导师,挂在合作导师那里,其实还是干自己以前领域的东西
『柒』 世界上第一位博士的导师是什么学位
其实即使到现在,能指导博士做研究的也不必须自己有博士学位。中国的体系里面有博士生导师这个位置(中国开始设置博士生导师这个位置的时候,并没有要求博导自身拥有博士学位,这个要求是后来增加的,导致当时很多大学教授去补博士学位),在西方体系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的。在外面,在有博士授予权的系所,基本上只要你有正式的学术位置,都可以指导博士。只不过一般来讲没有博士学位很难拿到这样的研究位置。博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程度上是科研合作关系,学生比导师水平高的虽然不多见,但是也有不少的,至少,导师与学生各有所长的情况还是不难见到的。历史上博士这个称呼,最早只是一个教师资格证书。Doctor这个词本身来自拉丁语,就是教授的意思。在基督教早期教会时期,这个词指的是那些有能力解读圣经的人,也就是现在的神父之类的位置。后来,天主教开始设置考试,考试通过的,就会颁发这么一个教师资格证书licentia docendi。到13世纪,教皇把授予这个称号的权利给了巴黎大学,授予范围也扩大到了非神职的领域,成为了一个教师执照,licentia ubiquie docendi。这个时候这个证书才进入大学领域。一个新教师在可以自己教课之前,是需要跟着一个导师学习一些年头的,这大约就是现代的导师制的直接源头,虽然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历史实在太悠久了。出师之后,通过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授大学的资格,所以这个执照就要比学士学位高上一级。在很长时间里,硕士和博士的称呼是混用的,后来逐渐演变,博士成了更高一级的证书。在二十世纪以前,博士学位是个非常罕见的东西。比如英国体系,博士学位拥有者需要是在相关领域的佼佼者,这样授予就非常谨慎,人数也非常稀少,当时很多在大学教书的都拿不到这个学位的。后来德国体系要求取得大学讲师资格的都要做研究型的博士论文,这个传统普及之后,博士数量才开始增加,自然地位也逐渐降低,现在成了拿到大学位置的一个基本条件。特别是最近十几二十年,有些太多了的感觉。
采纳哦
『捌』 为什么有的人自己不是博士,却当了博士生导师
我国有很多博士生导师没有博士学位,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求学时没有博士学位的设置;但不正常的是,甚至有的博士生导师又去读一个博士,这只能说明这些要求他们读博士的人,可能是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另外的人,没有能力从学术的角度评判他们的水平。博士生导师,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同时是该学科最有学术水平的一群人,同时也是最懂得学科发展的。他们当年,应当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这样的学术地位。而这样的人,应当是支撑学科的栋梁之材——换句话,这样的人存在,以他们的学术道德约束,才有了学科发展的具体途径,而不是外行领导内行弄出一堆学术垃圾。从客观的现实,学术垃圾太多就表明学科发展畸形繁荣实质无序。
客观的一个原因是——文化大革命阻碍了新中国建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在文革之后的不到十年间,有不少学科都有了自己的首位博士,这些博士可惜并没有能力挑起大梁。他们的学术能力并不比文革前的学者们强。刚建国那会儿,中科院院士那水准,至少都是响当当有自己实在的东西,那里边有的人是博士,也有很多人不必是博士。现在呢,既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哪里有实在的成果拿出来?当然就是这个名校博士的名头最能唬人了。你不用急,用不了多久,别说博士生导师了,就是一个助教讲师,一个三等大学的辅导员,都能是博士,至于水平,能力,效果,糊弄人罢了。
补充刚看到的一段话:
王以铭在美国研修一年半就提前回国了,他感到国内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做。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向王以铭提及,是否考虑在这里拿个博士学位回去?王以铭笑着对丁先生说,年过四十就不必“浪费”宝贵时光念学位了,如果给我机会,我不是花时间拿博士学位的问题,而是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至于美国,我还会来的。就这样,他成为52人团队中最早完成预定学业后归国的。
『玖』 博士导师 区别
博士提问真复有意思,逻制辑性真强啊!既然3的副导是1的一导,也是2的副导,说明3大于1,和2齐平。假设B导大于外导。那么3介于2与1之间。所以不会对毕业有影响,含金量没有什么影响。假如外导有人脉,有潜力,你多了一条路。作为外导学生,多年之后说不定还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