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大学粘土教授

大学粘土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05 15:11:11

⑴ 地质学家工资

从事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质和地球构造、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且成绩卓越的科学工作者,称地质学家。

目录
著名地质学家
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展开
著名地质学家
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展开

编辑本段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刘东生
刘东生,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

地质学家刘东生
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1944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工程师,从事矿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工作。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兼职教授。1958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李捷
(1894~1977),中国地质学家。号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1977年1月30日卒于宁夏银川。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矿

产调查队队长,河北建设厅厅长,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总工程师,水利部勘测设计管理局地质总工程师,水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等职。早年李捷在华北、鄂北、豫南、陕南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发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层》等文。30年代他先后在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和江西等省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鄂西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划分了鄂西山区的
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后,他主要从事水利电力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工作,为国内众多水库、水坝、水电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隶
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1919)、《秦岭中段南部地质》(合著,1930)、《广西罗城黄金寺附近地质》(合著,1936)和《河南陕县三门峡第四
纪冰川遗迹》(1959)等。

张宏仁
高级工程师。江苏镇江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于苏联第
聂伯罗波得罗夫斯克矿业学院地质系。历任云南省地质厅地质队技术负责,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主任工程师,北京市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副队长、副局长、
高级工程师,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司长、部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撰有论文《解渗流问题数值方法对比》等

中国代表、地质学家张宏仁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地科联主席。这是中国地质学家首次担任这一职务。

张宏仁教授曾任中国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现任国际地科联提名委员会、出版咨询委
员会委员和国际地科联杂志《地质幕》主编。中国代表当选为国际地科联的主席,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地质大国的地位,说明了国际地学界对中国地质科学研究
工作的重视。

赵金科
地质学、古生物学家。河北曲阳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30年代,提出震旦纪地槽呈环状分布于极区泛大陆周围和内部的理论。30年代后期对广西西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地质力学理论阐述的广西山字型构造的位置及形迹。40~50年代,研究头足类化石和二叠、三叠纪地层,取得突破性进展。晚年领导并具体参与对华南二叠系最高层位长兴阶的层型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编辑本段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称为地核,半径约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壳,已知最厚处为75公里,最薄处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约35公里。

地核的内层是固体,也有科学家认为是在强大压力下原子壳层已被破坏的超固体。外层是具有液体性质的物质,还推测有电流在其中运动,被认为是地球磁场的本原。外层的厚度约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较多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体固体物质;地幔上部成份与橄榄岩大致相当;与地壳相接部分和地壳均具有刚硬的性质,合称为岩石圈,厚度约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为一层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厚度约为100公里的软流圈。

地壳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4%。呈液态的地表水与冻结在两极地区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层是大气圈。
大气主要集中于高度不超过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为主。离地越远,大气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变化。在100公里外,大气逐渐不能保持分子状态,
而以带电粒子的形态出现,其稀薄程度超过人造的真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形成能够阻挡来自太阳和宇宙带电粒子流冲击的电磁层。

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通过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气体的溶解、挥发等方式互相渗透和影响。固体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气和水活动的场所。岩石圈的物质也不断运动 ,并通过火山喷发的形式进入水圈和大气圈。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这些圈层,是由于其组成物质的重力差异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质点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气和水,并对他们的运动产生了影响。

矿物和岩石

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如果按地壳中所含元素计算,氧最多(46%),
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存在形式即为矿物。

矿物具有确定的或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组成矿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重复排列,并具有自己的结构,那么就是晶体。晶体在外界条件适合的时候,其形态多表现为规则的几何多面体,但这种情况很少。

矿物在地壳中常以集合的形态存在,这种集合体可以由一种,也可以由多种矿物组成,这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石。

地球中的矿物已知的有3300多种,常见的只有20多种,其中又以长石、石英、辉石、闪石、云母、橄榄石、方解石、磁铁矿和粘土矿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铁矿外,它们的化学成分都以二氧化硅为主,石英全为二氧化硅组成,其余则均为硅酸盐矿物。

由硅酸盐溶浆凝结而成的火成岩构成了地壳的主体,按体积和重量计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见到的则是沉积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坏后,又经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积,经过压实、胶结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层状结构特征的岩石。

在地壳中,在大大高于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不同于火成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类别。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岗岩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构成大陆的主要岩石。形成时代最早的花岗岩,年龄达39亿年,而玄武岩是构成海洋所覆盖的地壳的主要物质,均比较“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地层和古生物
地层是以成层的岩石为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在地表低凹处形成的构造,是地质历史的重要纪录。狭义的地层专指已固结的成层的岩石,有时也包括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依照沉积的先后,早形成的地层居下,晚形成的地层在上,这是地层层序关系的基本原理,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层在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剧烈运动的影响,改变原来的位置,会产生倾斜甚至倒转,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变形的时
间,仍可以恢复其原始的层序。在同一时间,地球上各处环境不同,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地层各有特点。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地层,还会因受到剥
蚀而使已经形成的地层消失。

因此,地层学是研究各地区地层的划分,确定地层的顺序和相邻地区地层在时间上的对比关系的专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也是地质学中最早形成的学科。

古生物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各类生物,一般已经绝灭,它们的少量遗体和遗迹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层中。 通过研究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质历史上生物的形态、构造和活动情况。

对各种古生物进行分类,可以认识生物的演化关系;依据地层中所含化石,可以断定地层的层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使这种判断具有可靠的根据;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还反映出当时地理环境的特点。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质学也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都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大体上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它们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即各种地质构造。断裂和褶皱是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地球的岩石圈,已经并还在发生着全球规模的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是 二十世纪地质学对地质构造及地质作用的新认识。其基本内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刚硬的部分,它飘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较大的软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着许多很深很大的断裂,这些断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称为板块的巨大块体,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

一般认为,主要是地球内部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物质对流运动,使岩石圈破裂成为板块。板块形成后继续运动,发生分
离、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质沿板块间的拉张断裂带挤入,并不断向断裂两侧扩展,形成新的洋壳,而部分板块则随着载荷它的软流圈物质向下移动而消失于
地幔之中。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

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盐度,生物最早出现在地球形成约10亿年以后等等。

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黄河水灌溉淤田压碱等经验,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编辑本段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奖项介绍

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中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奖,1989年1月设立,这一奖励以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命名,是为了纪念他创立地质力学,
从理论上推翻“中国贫油”的谬论,对我国科学和地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励中国的地质工作者献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共有四个奖项:李四
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李四光地质教师奖和李四光特别奖。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用来奖励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员,包括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在工作中有重大新发现、重要新认识,或出色完成某
项地质找矿任务,并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者;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对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提出建议,经实践证明具有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者;创造性地组织和领导野外
地质工作,并卓有成效者。

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用来奖励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包括在地质学某学科蜮领域中,有重要的新创
见或发现,或经总结后丰富、发展和提高了某项地质学科领域理论者;在地质实验工作中,有新的发明创造、改革仪器设备并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或提出某种
新技术、方法和理论者;通过科研工作,对地质工作及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提出重要建议,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者;创造性开展科研组织管理工作,并做出重
要贡献者。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用来奖励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方面表现突出,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李四光特别奖。专门用来奖励对地质工作有特殊贡献的地质工作者,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颁发。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获奖候选人先由基层推荐,报各自所属主管部门初评后在颁奖前6个月,也就是4月26日之前向委员
会提供申报推荐材料,由委员会下设的野外地质、地质科研、地质教师三个评奖小组进行分组评审,提出候选人名单,报委员会评选,确定获奖者。
李四光奖每两年评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奖。每次奖励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获奖人数不得少于50%。由“李四光地
质科学奖”委员会负责颁奖,奖品包括证书、奖章和奖金,奖金额度由委员会确定。颁奖日期定于李四光诞辰日,也就是10月26日。1989年李四光诞辰
100周年纪念日时首次颁奖。该奖自设立以来截至2001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七届颁奖止,共有117位地质科技工作者获得这一荣誉。

历届获奖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於崇文教授1991年被授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01年度第七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有17位获奖者。叶连俊、杨起、张彭熹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潘元林、蒋炳南、潘龙驹、王启民、吴奇之、骆耀南、姜剑虹、王福同等8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王铁冠、龚再升、廖椿庭、蒋志等4位教授、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杜汝霖、何国琦2位教授获得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⑵  伊利石粘土(Illite Clay)

一、概述

伊利石粘土是以含伊利石矿物为特点的粘土。伊利石又称水白云母(Hydromuscovite),是呈胶体分散状的水白云母。伊利石是一种富含钾的硅酸盐云母类粘土矿物,因最早发现于美国的伊利岛而得名。其化学式为:

K1-x(H2O)x{Al2[AlSi3O10](OH)2-x(H2O)x

伊利石常呈鳞片状块体,白色,不具膨胀性和可塑性,粒度一般小于4μm,呈粘土状。伊利石粘土除含伊利石外,还常含有石英、白云母、绢云母、绿泥石、黄铁矿、褐铁矿、高岭石、金红石等。

伊利石是白云母遭受风化作用而转变为粘土矿物的中间过渡产物。常见于云母片岩、片麻岩等风化形成的粘土中。也常见于由中、酸性火成岩经风化而形成的土壤中。

我国伊利石粘土矿主要产地有浙江瓯海、开化、春安,甘肃天水、西和,河南平顶山等地。其中地质勘探工作做的较详细的是浙江瓯海渡船头伊利石矿床。河南省平顶山市郊的伊利石矿已探明C级储量2000万t,矿床顶板为1~10m厚的第四系残坡积覆盖物,矿体厚20~30m。

二、伊利石粘土矿的主要用途和工业要求

1.主要用途

由于伊利石具有较好的吸附性、细腻性、易碎性和白度,因此适用于陶瓷、塑料、造纸和化肥等工业中。

陶瓷工业:用于制造釉面砖、马赛克、空心砖等;

塑料工业:作填料,具有补强性能;

造纸工业:作填料和涂料。

此外,可作化肥原料,经处理后,制成钾钙肥、钾氮肥、钾氮混合肥等。

2.工业要求

对伊利石粘土的一般工业要求为:硬度要小,白度高;化学成分中Al2O3、K2O、H2O含量(wB/%)越高越好,Fe2O3+TiO2<0.8%,Al2O3>26%,K2O>4%,SiO2<54%;白度>84%。

出口质量标准见表3-12-1。

表3-12-1中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出口公司伊利石粘土出口质量标准

地质工作要求可参照高岭土矿的要求。

三、伊利石粘土的增白处理

伊利石粘土具有与高岭土、滑石等相似的性质,主要用于塑料、造纸、橡胶、化妆品、油漆等工业领域。伊利石粘土的白度,是影响其工业利用的关键指标。自然界产出的高白度优质伊利石粘土矿很少,大部分伊利石粘土矿因含杂质较多,白度低,只能做低档原料用。影响伊利石粘土矿白度的主要杂质矿物有钛矿物(锐钛矿、金红石),铁矿物(褐铁矿、黄铁矿等),绿泥石、暗色的石英、长石等,以及无机和有机碳。因此,提高伊利石粘土白度的处理工艺中包括提纯工艺。提高伊利石粘土白度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焙烧方法

伊利石粘土矿中往往含有隐晶质无机碳或有机碳,通过焙烧可使之挥发掉。吕宪俊等人对浙东伊利石矿进行过焙烧增白试验研究,矿石粒度为-2mm,在900℃下焙烧0.5h,白度达到96.2%。原矿由-2mm磨细至-200目占90%后,焙烧后白度由96.2%降至87.5%。其原因是高温下Fe2+转化为Fe3+、锐钛矿转型为金红石所致,随原矿粒度变细,这种转化愈趋明显。

在焙烧前采用酸浸处理,可使铁含量明显降低,提高白度效果比直接焙烧好。

2.选矿提纯

对伊利石粘土矿一般采用磨矿-分级提纯工艺,必要时加磁选作业。分级重选提纯主要是将石英等粒度较粗、硬度较大的脉石矿物分离出去。

张凌燕等人对浙江温州地区的石英型伊利石矿石进行了重选提纯增白试验研究。选矿提纯的工艺路线为:粗粉碎→超细粉碎→水力分级→高梯度磁选。最终获得了白度83.3%、-2μm颗粒含量80.4%的伊利石精矿。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铁、钛矿物主要集中在以石英为主的粗粒级中,也就是伊利石矿石的粉碎及超细粉碎的效果对其后续作业影响极大。用CM-300型高速冲击式粉碎机对石英型伊利石矿石进行了半工业试验。粉碎机主轴转速为2400r/min;分级机入料粒度-10μm,转速为1300r/min。试验结果见表3-12-2和表3-12-3。

表3-12-2高速冲击式粉碎机粉碎试验结果(%)

表3-12-3高速冲击式粉碎机细粒产品分析结果

从以上两个表可看出:选择性粉碎效果好。对细、粗粒产品进行了镜下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细粒中富集的矿物是片状伊利石;粗粒级基本上是以石英、黄铁矿、金红石及锐钛矿为主的杂质矿物。粗粒中Fe2O3含量比细粒高7倍,TiO2含量高5倍。经粉碎后排除了50%~70%的铁、钛杂质矿物。

超细粉碎效果好,产品平均粒径1.71μm,-10μm含量达98.8%,为进一步用水力旋流器分级、高梯度磁选等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入料技术指标。

对于铁、钛矿物嵌布粒度微细的伊利石粘土矿,单纯采用湿式高梯度强磁选机磁选处理,除铁效果不佳。潘嘉芬采用磁团聚分离工艺处理劣质伊利石粘土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磁种是天然磁铁矿粉,湿式高梯度磁选机的场强为1.4~1.5T,矿浆pH值在5.5~6.6之间。除铁率达53%,白度可提高到79%。

四、伊利石粘土矿的应用

1.制取钾氮肥

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出伊利石化学加工综合利用的工艺路线,产品有活性硅粉、硫酸铝、钾氮肥、活性氧化铝等。并于1995年11月建成一套5000t/a的工业装置,销售收入1495万元/a,获净利润244.25万元/a,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伊利石粉原料的化学成分见表3-12-4。

表3-12-4伊利石矿化学组成

工艺流程见图3-12-1。

图3-12-1伊利石化学加工工艺流程图

产品质量:氮钾肥,K2O>11%、N含量>14%;钾明矾,食用级;硫酸铝,工业一级;活性硅粉,达到1997年制定的活性硅粉的企业标准;氢氧化铝,无定形态,纯度>99.5%,比表面积≥200m2/g。

因为伊利石浸取是在高温、加压及酸性环境中进行,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设备材质以解决腐蚀问题。

富集氧化钾和改善氢氧化铝的质量,提高氮钾肥的总养分,尤其是提高氧化钾含量,是伊利石综合利用的关键。通过控制酸浸液的浓度、温度和残酸量以保证钾明矾的结晶。

2.作造纸业涂料

长春造纸厂用伊利石进行涂布试验,各项指标均达工业要求,其中平滑度、光泽度、二甲苯吸附性都超过国标,质量优良,对红、蓝、黑三色油墨吸附性良好。对涂料级伊利石原料要求:纯度>98%,粒度<2μm大于95%。

3.作塑胶工业用补强填料

郭国甫、钱定福等人对平顶山市郊伊利石粘土矿进行了开发利用研究,主要用作塑胶补强填料。原矿的矿物成分(wt%)为:伊利石为74,石英为17,长石为4,褐铁矿(含少量针铁矿)为3,绿泥石为1,菱铁矿为1,少量及微量矿物为金红石、黑云母、白钛石等。

加工工艺流程为:伊利石原矿→破碎→造浆→筛分→水力旋流分级→沉淀浓缩→干燥→风选粉碎→l号产品(包装入库)→改性活化→2号产品(包装入库)。

表面改性步骤:先将伊利石粉(1号样)与硬脂酸按100:1.8的比例混配,置密封搅拌器中,控温80℃,搅拌10min,然后按100:1.5比例加入三乙醇胺,控温100℃,搅拌15min。按此工艺生产的改性伊利石粉即2号伊利石粉。

1#伊利石粉、2#伊利石粉与陶土、轻质碳酸钙、超细活性轻质碳酸钙、白炭黑在橡胶中的补强性能(填料均为50分)比较见表3-12-5。

表3-12-5各种填充料橡胶性能比较

从表3-12-4可以看出:2#伊利石粉的补强效果与超细活性轻质酸酸钙、白炭黑的补强效果相当。

用1#伊利石粉等量代替轻钙,拉出300m低压灌溉用HPVC薄壁管材(110×1.8型)的性能见表3-12-6。

表3-12-6伊利石粉和轻钙填充产品性能对比

用1#伊利石粉(代替超细活性轻钙)、2#伊利石粉(代替半补强工业炭黑)各10份,制得两种混炼胶各1000kg,且内胎压出、内层帘布压延工艺性能良好,性能检测结果见表3-12-7和表3-12-8。执行标准是GB7036—89和GB2977—89。

表3-12-71#伊利石粉生产的内胎性能

表3-12-82#伊利石粉生产的外胎性能

河南省平顶山塑胶助剂厂已建成了年产5000t的湿法加工伊利石粉生产线,产品主要作塑胶补强填料,代替陶土、轻钙、超细活性轻钙、炭黑等。生产出的PY系列塑胶补强剂,可替代N500、N600、N700系列炭黑。

福建华侨大学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利用当地伊利石资源,开发出的橡胶填料可全部或部分取代白炭黑,见表3-12-9。

表3-12-9改性伊利石微粉与白炭黑用于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对比

注:因白炭黑在塑料的配料中以57份为较佳充填量,故以此为比较基础。

用超细改性伊利石粉替代白炭黑用于橡胶制品中,大幅度降低了橡胶制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比较高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非金属矿工业手册》编辑委员会,非金属矿工业手册(上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12。

[2]王濮等,系统矿物学(中册),地质出版社,1984.8。

[3]吕宪俊等,浙东伊利石矿增白试验研究,非金属矿,1997.2期,P.33~35。

[4]潘嘉芬等,山东安丘劣质伊利石开发利用初探,非金属矿,1997.5期,P.64。

[5]潘嘉芬,劣质伊利石磁种法除铁工艺研究,矿产保护与利用,1998.3期。P.16~17。

[6]张凌燕等,石英型伊利石矿石选择性超细粉碎试验研究,矿产保护与利用,1997.2期,P.23~26。

[7]郭国甫等,伊利石粉料在塑胶制品中的开发应用初探,非金属矿,1996.1期,P.43~45。

[8]姬清海,平顶山市伊利石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矿产保护与利用,1999.3期,P.25~27。

[9]赵继安,我国伊利石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展望,无机盐工业,1999.4期,P.17~19。

⑶ 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矿研究所

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矿研究所为原国家建材局1988年批准成立的科研机构,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4 人。

非金属矿产地质与矿产开发是西南科技大学最早的省部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支撑领域和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在全国非金属矿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非金属矿研究所在此领域以现代成矿理论、地球化学及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非金属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等。经20多年的研究,在非金属矿经济地质与成矿系列、非金属矿床地质及成因、非金属矿产开发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所在国内率先采用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粘土矿床等非金属矿床,形成了由教授、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和地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80~90年代主编并出版了《非金属矿产地质学》、《非金属矿勘查与评价》等多部本科统编教材。

研究梯队在全国较早提出和研究了“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地质体综合利用”,研究了一系列非金属矿物资源及其矿产开发,先后完成了10余项部省级项目,如“苏州高岭土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加矿物科学合作研究”项目及“四川绿柱石辐照改色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出版了《苏州高岭土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中国坡缕石》等专著,发表论文12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填补了国内非金属矿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有些项目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与校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在傅依备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地球化学屏障特性的研究,重点研究了非金属矿对核素的吸附、固化及其废弃物处置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合作进行了“放射性离子交换树脂水泥固化改进研究”、“废物泥浆及废树脂水泥固化体性能测试”、“新型富铝碱矿渣沸石基锶铯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放射性废物的固化基——沸石碱矿渣胶凝材料的工艺及对镅吸附评价”等重大科研项目。此外,还先后负责完成和正在进行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放射性元素U、Sr、Cs的晶格固化处理方法研究”、“放射性核素与固化材料的作用机理”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3项,部分鉴定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所具有完善配套的关于非金属矿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矿物加工的相关测试仪器和设备,可以满足非金属矿产地质、非金属矿产开发等研究的需求。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矿研究所 邮编:621010

电话:(0816) 2419275 传真:(0816) 6089998

邮箱:[email protected] 负责人:田熙(所长)

⑷ 西南科技大学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

西南科技大学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为原国家建材局1993年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非金属矿物材料应用基础理论、分析测试、加工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所设2个研究室:矿物晶体化学与矿物功能材料研究室、环境矿物材料与工程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 人。

矿物材料与应用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金属矿物应用基础研究、物理化学性能研究、加工工艺与制备技术研究等。涉及矿物粉体材料、生态环境矿物材料、矿物材料的生物作用、功能矿物材料、纳米矿物材料、生物矿物学、合成矿物材料、非金属矿开发与利用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特色是以矿物晶体化学、应用矿物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分析测试研究方法,将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国民经济需要相结合,从非金属矿产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和应用出发,深层次地研究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从适用国民经济对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性能的要求出发,研究非金属矿物的应用特性及其提纯、改性、改型、纳米化等功能化处理与加工方法;从而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提供优异性能的矿物材料研究和加工工艺技术成果。

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有着长期非金属矿教学、科研经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万朴教授的带领下,提出了非金属矿开发过程中的“地质体综合利用”、“非金属矿物材料”等研究思想,提出了“非金属矿物超细效应”、“纳米矿物材料”、“生态环境矿物材料”、“矿物材料工程”等新概念。与中国地质大学等兄弟院校合作在全国率先培养出应用矿物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创立、开办了“矿物岩石材料”本专科专业。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专业建设经验在全国有关地质院校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矿物岩石材料学这一新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从非金属矿物和岩石的优良理化性能研究入手,在高岭石、蛇纹石及尾矿、蛇纹石石棉、水镁石、蛭石、云母、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粘土、膨润土、煅烧高岭土、重质碳酸钙等典型非金属矿物岩石的应用矿物学及其深层次开发加工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系列成果,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的理论研究体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所建设了研究型实验室:包括应用矿物实验室、环境矿物材料实验室、粉体材料与工程实验室及矿物粉尘/(生物)系统实验室。学校设有分析测试中心、非金属矿加工实验室、矿物材料(制品)检测实验室等。

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以应用矿物学研究、非金属矿产开发与矿物材料研究为突出特色,推进非金属矿产为主的矿产普查、勘探、开发,与国民经济更广泛领域相结合,促进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高附加值非金属矿物材料制品,这对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推进非金属矿产开发与矿物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建立矿物材料学科体系及非金属矿物材料的深度开发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 邮编:621010

电话:(0816) 2419276 传真:(0816) 2419196

邮箱: [email protected] 负责人:万朴(所长) 彭同江(常务副所长)

⑸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教育学院里面关于美术的专业有什么哪个好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成立于1985年,主要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具体包含三个专业方向:服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全部为本科四年学制,毕业授予艺术学(文学)学士学位。
目前全系共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业教师45人,均来自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职称序列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
本系还聘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及国内著名理工、艺术类大学的教授、专家及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专家顾问及兼职教师,参与指导本系专业教学及开展专业学术讲座。同时为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及学术交流活动陆续派出、引进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专业学术交流、考察和出国读研深造等活动。
自1990年以来,本系利用联合国世界银行贷款、北京市政府专项投资及联大重点示范专业资金发展建设了艺术设计综合实训基地及各类专业计算机室、专业实训室、专业资料室及专业工作室等,拥有各种专业仪器设备500多套及专业书刊资料、教具模型上万册(件),总资产达两千多万元。其拥有专业设备硬件的先进性,全面性,总数量及进口比率居北京市同类专业之首,部分设备居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
艺术设计系机构设置为:系办公室、专业基础教学部、服装专业教学部、视传专业教学部、环艺专业教学部、艺术设计研究所。另外还有与专业教学对应的实训室,主要包括:苹果计算机实训室、数码影视(动画)设计制作实训室、数码(短版)印刷实训室、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网印技术实训室、家具设计制作实训室、模型设计制作实训室、服装工艺实训室、艺术摄影室及艺术设计专业资料室等。
艺术设计系自成立以来,先后为北京市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4000余人,部分优秀学生已成为所在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干部、专业技术骨干及学术带头人,部分教师和学生曾在各种国际国内专业竞赛评比、展览展示及学术研讨活动中获得各种奖励与荣誉,其中包括国家级“金顶针”金奖,国家奥运会代表团领奖服及比赛服,北欧世家皮草毛皮饰边服装设计竞赛各类奖项,兄弟杯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奖,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杯”、CCTV“脑白金杯”、“黄金搭档杯”全国服装设计暨模特大赛总决赛的金奖、银奖及铜奖等各类奖项,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主办“三好杯”学生服装设计大赛小学组金奖,北京市“群星杯”服装设计大赛各类奖项,2002年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银奖,优秀奖。2002年“科普兰德-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二等奖,2003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暨靳棣强设计奖“未来设计师”铜奖等等。
薄芙丽,毕业于河北大学,硕士,教授,中国动画协会会员。出版有《粘土人偶角色设计》、《动画运动规律与应用》、《动漫手绘技法》等。

车岩鑫,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讲师。中国认证服装CAD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
陈敏,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讲师。

黄金龙,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北京水彩画会会员、北京民进画院理事。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
姜喜龙,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讲师,国际设计协会(IDA)中国区高级顾问、韩中住居设计研究委员会研究委员。
金光,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副教授,主持过多项大型广告设计。

靳长缨,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硕士,副教授。

景怀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讲师。曾获“中国之星”标志类最佳设计奖、多媒体设计动画类最佳设计奖和评委奖。
李红梅,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硕士,教授。

李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硕士,讲师。

梁绘影,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讲师。

吕林雪,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讲师。

米娜,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讲师。中国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多幅作品被国家级、省市级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滕雪梅,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硕士,副教授。

王蓓,艺术设计系党总支副书记。

王洪瑞,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硕士,讲师。

王京菊,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高级实验师。

⑹ 孙均院士的个人简介和研究方面!!!!!!比较急!!!!!!要详细的!!!!!!谢谢!!!!!!

孙钧 (1926.10.23-) 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绍兴,工程力学家,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家。长期从事高校地下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进行地下结构理论研究,对发展地下结构流变力学、粘弹塑性理论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学科有重大贡献。出色地完成了多项重大工程、国家基金和科技攻关任务。1976年,他在国内率先为进修人员和青年教师开设了“地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问题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及“地下结构抗爆动力学”等一批新课程和专题讲座,为以后国内这一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1926年10月23日 出生于江苏苏州。1938-1944年 就读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工科毕业。1944-1949年 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转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专业,获工学士学位。1949-1951年 先后在上海华东航空处和公共房屋管理处任技术工作。1951-1952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助教。1952-1980年 任同济大学讲师、副教授、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1980-1981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CSU)土木工程系访问教授。1980年至今 任同济大学教授、结构工程系系主任、地下建筑工程系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11月- 选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孙钧,字秉之,1926年10月23日出生于苏州,祖籍浙江绍兴。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家迁往上海,1938年,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初中,1944年,毕业于该校高中工科,同年9月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秋,转入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49年5月,毕业于该系结构工程专业。孙钧出身于书香门第,更兼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著名学府的系统基础教育,自幼养成了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在大学读书期间受师长熏陶,牢记“要趁年轻求知欲旺盛且又精力充沛,多读几本经典著作,做它几千道习题,以后一辈子受用不尽”,“做学问也要像建造房屋和桥梁,先要有坚实牢固的基础”等教诲,曾潜心攻读S.铁木辛柯(Timoshenko)的著作《弹性理论》、《板壳力学》、《结构稳定与振动》,以及K·太沙基(Terzaghi)的《理论土力学》,蔡方荫的《普通结构学》等经典著作,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为他后来在土木结构工程领域继续深造和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49年夏,大学毕业后的孙钧在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参加培训,接受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思想教育。结业后先后在华东航空处研究室和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处担任技术工作。1951年秋,调至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助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又被调至同济大学并升任讲师,从事工程力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由于谙熟俄语,1954年9月他担任了在同济大学工作的前苏联桥梁专家的翻译,学科领域随之改为桥梁结构与施工,后来就留在桥梁隧道教研室工作。其间结合当年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工程建设,曾进行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和夹板拱木支架及电热法预应力管柱生产、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初,国家建筑工程部要求同济大学筹办国内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孙钧受命组建地下建筑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并晋升为副教授,学科方向转为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并从此开始了他在地下工程学术领域从事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漫长生涯。1980年,晋升为教授。在探索地层奥秘、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这块沃土上,他辛勤耕耘,以累累硕果成长为国内外该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80年代,他历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和结构工程系主任、校教务处长和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孙钧1960年至1961年,他率领部分教师和首届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数十人,负责了我国第一座特大型军用地下飞机洞库工程的建设。1965年至1966年,他作为总体设计负责人,主持了上海市第一座地下铁道车站——迄今国内外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气压沉箱工程的勘测和设计工作,并担任上海打浦路黄浦江越江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顾问,亲自参与了该隧道备用车道连续沉井的设计工作。70年代,孙钧对我国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充实了人防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部门的技术队伍,而且为上海市人防工程示范性地规划、设计了多处不同等级的人防样板工程,包括分几批培训技术干部。结合这一时期为数众多的工程实践,孙钧对地下结构设计计算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进而涉猎地下防护工程抗爆结构动力分析等复杂力学领域。1976年,他在国内率先为进修人员和青年教师开设了“地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问题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及“地下结构抗爆动力学”等一批新课程和专题讲座,为以后国内这一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1980年至1981年,作为访问教授,孙钧去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CSU)土木工程系进一步探索研究具有国际水平的地下结构学科理论,并搜集了一批宝贵的实验、测试资料以及最新参考文献。回国后不久,他被审批为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作为学科负责人,在同济大学领导的“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学科被双双批准为我国首批重点学科,并于1985年批准建立国内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从80年代初开始,他带领教师和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结合近20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任务和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以及10多项国家与部委下达的科学基金课题,就发展地下结构流变力学和粘弹塑性理论,以及地下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前沿学科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截至1992年底,他个人或与他人合作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试验报告有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1988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下结构》上、下册一书,曾在1989 年莫斯科国际书展中被评为优秀图书,并获1992年度国家建筑类优秀图书二等奖。近20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以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由国外颁发的荣誉一等奖1项,连同其他奖励共约20余次。许多成果经技术鉴定居国内领先地位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11月,孙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同时,他还兼职许多学术职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建、水利、测绘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土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等。另外还受聘为长江三峡工程、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国内最长悬索桥)、北京和上海市地下铁道工程等等许多重大工程的技术专家和顾问,以及国内若干所重点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国外一些大学的客座研究员。技术成就创建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在世界各国的文明史上,地下空间的利用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天然洞穴),而现代地下结构工程的大量兴建却仅自20 世纪初才开始。建国初期,我国高校设置有桥梁与隧道工程、采矿工程和水工建筑物等有关专业。50年代末起,国内开始规划筹建各类大型国防和人民防空地下防护工程、地下铁道、越江隧道、水电站地下厂房和各类水工隧洞等等,迫切需要在最具备条件的同济大学创办国内外都还没有过的“地下建筑工程专业”,以培养可以从事上述有关工作的专门科技人才。历史的重任落到了孙钧肩上,他担任了地下建筑工程教研室主任,以后又担任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和结构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划归入结构工程系)。在该学科领域,地下建筑工程交叉融合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岩石力学以及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学科的特色,属于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创始之初,孙钧举步维艰,对教师们提出了“在战斗中成长”的口号,结合参加国家重大地下工程建设的实践,一面编写新课教材,一面开展科学研究,并筹集经费建立地下结构实验室。他身体力行,除主持学科建设以外,还亲自开设了“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和“地下特种工程(防护结构)”两门新课,同时招收“地下结构”方面的研究生。到1996年9月为止,该专业已培养本科生1500余人,他本人已培养毕业硕士生25人,毕业博士生28人,出站“博士后”7人,(现在学硕、博士生18人,博士后2人)。这些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的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和教学部门,已经或正在成长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孙钧十分重视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 孙钧
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孙钧就向全体教师提出了“认真读一本书,在学术上赶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求,并推荐了由C·S·德赛(Desai)编著的《有限元素法引论》。他还将书中内容分成专题,指定教师分工精读后在教研室作学术报告,随后开展讨论。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教研室的学术空气很快复苏,学术论文年出版数达到30篇以上,学术水平在短期内跃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师资力量方面,开始时教研室仅有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4人),80年代中叶发展为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讲师10人),加上常有约25~30 名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较高层次的研究人员,使由他组建并作为学科负责人的教研室与下属的几个学科组逐渐成为人数众多、梯队级配合理、阵容齐整和十分能团结战斗的集体。孙钧常说,“像我们这样的专业,一定要在所有重大研究领域都有人分兵把关,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教研室设有设备良好的专业实验室,并设有结构工程(地下结构方向)、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隧道方向)、地震与防护工程(地下防护工程方向)以及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共5个硕士学科点,前两个还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该专业归属的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学科,于1987年都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在国际、国内岩土和地下工程界享有声誉。开拓了地下结构工程力学本世纪60年代,奥地利专家L·V腊布西维兹(Rabcewicz)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用于隧道设计与施工的新技术,简称新奥法(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NATM)技术。这类技术的基本要点,是依靠由多种量测手段获得的信息对隧洞开挖后围岩的动态进行监控与预测,并据以指导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在支护结构型式上,新奥法技术摒弃了以整体式混凝土衬砌被动地支撑洞室围岩的传统做法,改由适时构筑的柔性、薄壁、能与围岩紧密贴合的锚喷网支护以保护与加固围岩、而又以围岩的自承与自稳能力为主体的天然承载结构,使其能以依靠自身能力保持持续稳定,从而达到省工、省料和降低造价的目的。70年代以来,国内对这类技术逐渐重视,并开始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孙钧不仅热心关注在国内推广采用新奥法技术,
孙钧
而且专心致志于以力学原理对其作出理论解释和制定锚喷支护优选方案的研究,深入探讨施锚区围岩抗剪强度的提高等问题,并在逐步取得成果后,开拓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使新奥法技术不仅更加完美地应用于一般隧道工程建设,而且适用于大型复杂的地下厂房结构等的设计和施工。在创立新学科分支的过程中,孙钧结合所承担重大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将岩土力学、工程计算力学、地下结构与施工,以及系统分析与优化理论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对大型复杂地下工程结构物建立了可考虑不同工况、不同施工受力阶段、逐次分步开挖效应以及相邻洞室开挖优化步骤比选的施工模拟理论,包括制定相应的分析手段和编制程序软件。这一重大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地下结构的理论内涵,而且为现代地下工程实用计算理论的建立、完善并使之走向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有关成果已于“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在多处水电站地下厂房、隧洞和矿山井巷工程中被采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与经济效益。在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方面,孙钧对非连续岩体“隧洞围岩——支护系统”的蠕变机理与时效应力重分布,软弱岩体和饱和软粘土的非线性流变属性,渗水岩体中膨胀围压、渗流与蠕变的耦合力学效应及其对围岩稳定性和隧洞支护受力影响等地下结构理论的前沿课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委博士点基金与上海市科委基金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地下防护结构抗爆动力学研究领域,孙钧对锚喷支护的抗爆动力性能以及坑道、地道结构在核爆冲击波作用下与岩土介质动力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与力学分析计算等开展了理论研究,建立了新的分析手段与数值计算方法。这项成果不仅得到广泛应用或纳入规范,而且对该分支学科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为地下工程建设默默奉献的尖兵孙钧历来不做空泛的学问,反对“理论一大套,实际不对号”,他的学风严肃而活泼。他十分重视以理论作指导为地下工程建设事业多做贡献,不仅多次亲自主持重大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而且总是结合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70年代后期起,孙钧在参与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研究的过程中,承担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支护系统的粘弹塑性分析”的研究任务,并以这一工程项目为依托,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非连续岩体地下结构粘弹塑性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1987年组织了部级专家评议,认为这个项目“研究工作学术上有创新,其理论分析部分达到了国际水平,并能注意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80年代中期,他又结合天生桥一级电站的建设,积极承担了水电部“七五”攻关项目“天生桥一级电站导流隧洞全断面开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嗣后又陆续接受或承担的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和各类水工隧洞科研咨询任务有:天生桥二级电站、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青海拉西瓦电站、四川二滩电站和云南小湾电站等等。同一期间,孙钧还主持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淮南煤矿软岩井巷预制大弧板支护研制与工业性试验”的研究,所得成果对指导软岩巷道掘进与矿山开采有重要价值。他的地下结构施工模拟与开挖时空效应的力学分析理论还被应用于某大型国防极软岩坑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工程建设逐渐掀起热潮。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兴建地下铁道、地下车库、地下商城和商业街综合体,孙钧担任了北京和上海市地铁建设的技术顾问,以及迄今国内最大的上海市人民广场地下车库与地下商城工程和全国各地许多重大工程建设的技术顾问。此外,他还亲自主持了青岛市地下铁道合理埋深的研究、江阴长江大桥与过江隧道的比选研究以及广州虎门悬索桥锚碇工程质量评价与工程对策研究等项任务,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付出了汗水和辛劳。进入90年代以来,他又作为长江三峡工程的外聘专家,为船闸高边坡岩体的局部稳定与闸室的变形控制,多次下川江、攀上子岭而劳碌奔波;为上海宝钢三期工程外港建设在酷暑中伏笔书写研究报告,肩负了一位院士应该挑起的为国分忧的历史重担。数十年来,孙钧跋山涉水地赶赴一个又一个工地,进行现场勘察和调查研究,获取从事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90 年代初,他曾一年中几次在沪渝航道上奔波,为了成渝一级公路上几座隧道设计方案的比选,为了搞清华荫山大断裂与地下采掘的内在联系,巴山蜀水之间留下了多少他的足迹。为了检查现场测试仪表装置,他曾步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内数公里,早年还曾踏遍了吉林边塞地区的许多崇山峻岭,深入淮河南北的地下深处逾千米,针对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主意、想办法,最终努力探求他所要求的“最优解”。80年代以来,孙钧在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已产生巨大的技术与经济效益。例如他通过对成渝一级公路4座长大隧道运营通风、出入口照明和光过渡设计所作的研究,提出了改用纵向全诱导式射流通风取代横向通风以及采用改善洞口照明的计算机监控以取代洞外光过渡的设计构思,使得仅一座隧道就可为国家节约投资约3000万元。
孙钧
兴趣——锲而不舍的动力孙钧取得上述学术成就的原因,他自己认为仅是那么简单而又发人深思:“几十年来,使自己忘我以求、锲而不舍的动力,可说只是‘兴趣’两字。”“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学问上的真理时,就会因为有了一股莫大的、自发的热爱情感而痴心、入迷。”“谁也没有要求我这么做或那么做,但老牛不鞭自奋蹄啊!这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饭、要睡觉一样。”孙钧还动情地说,“不管学习什么,只要刻苦钻研进去,就会感到知识之广、之深真是浩如烟海,越学越有兴味,钻研与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成功也就在向您招手了。”90年代是孙钧功成名就的年代,虽然他年逾古稀,然而他却仍然兴趣不减当年,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意气风发地率领学科组全体成员努力攀登新的学术高峰。主要论著1 孙钧,吴逸群.岩土介质中应力波传播问题的有限元法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 孙钧,侯学渊上海地区圆形隧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土木工程学报
孙钧3 孙钧.地下抗爆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的若干课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4 孙钧,侯学渊主编.《地下结构》上、下册(专著),北京:科学出版社5 孙钧,章旭昌.软弱断层流变对地下洞室围岩力学效应的粘弹塑性分析.岩土工程学报6 孙钧,汪炳鉴主编.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专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7 孙钧,黄伟.岩石力学参数弹塑性反演的优化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8 孙钧,蒋树屏,袁勇,黄宏伟.《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9 孙钧.《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专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⑺ 李勇进的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1. 含反应性基团的咪唑类离子液体修饰碳纳米管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熔融制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2011.1-2013.12
2. 兼具拉伸属性和伸缩性的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21760543),日本文部科学省科研费,2008.4-2010.4
3. 多相高分子体系阶层式结构控制研究, 日本经济产业省NEDO重大项目子课题, 2005.4-2008.3
4.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齿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日本德山齿科材料株式会社, 2009.3-2011.3. 1. 一种透明高分子材料及制备方法, 中国授权专利 ZL. 99113703.5
2. 尼龙基体多轴取向材料 日本授权专利 特许3962810号
3. PVDF/PBSU薄膜材料及制备方法 日本授权专利 特许4035607号
4. 高取向嵌断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膜 日本授权专利 特许4389055号
5. 层状嵌段聚合物的高取向膜及制备方法 日本授权专利 特许4389056号

⑻ 捏粘土上什么大学

捏黏土应该属于艺术这一类的吧,你可以找一下国内的相关专业的信息,国外的话,捏泥巴就不招人待见

⑼ 钱定华的个人简介

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1948年、1951年先后获美国衣阿华州立农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专。回国后,历会属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副教授、机械系主任,镇江农守和江苏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农机系主任,江苏省农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数学和研究,专于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对土壤粘附特性有较深研究。著有《农业机器零件材料手册》、《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撰有论文《白口铁对重粘土附特性的研究》。

⑽ 砂土、壤土和粘土各有什么特性和优缺点

砂土、壤土和粘土是根据土壤质地而划分的。一般来讲砂土的砂粒含量
超过50%,粘粒含量小于30%。因此,其土壤颗粒间孔隙大,小孔隙少,毛
细管作用弱,保水性差。但砂土通透性良好,不耐旱,土壤微生物以好气性
的占优势。由于其质地疏松,故耕作方便。砂土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养分易淋失,致使各种养分都较贫乏。砂土中施肥见效快,作物早生快发,
但无后劲,往往造成后期缺肥早衰,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这类土壤既不
保肥,也不耐肥。若一次施肥过多,不但会造成流失浪费,还会造成作物一
时疯长。因此,在施肥上要注意少量多施,要多施有机肥和泥肥。
粘土的特性正好和砂土相反。它的质地粘重,耕性差,土粒之间缺少大
孔隙,因而通气透水性差,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但其保水保肥力强,耐肥
,养分不易淋失,养分含量较砂土丰富,有机质分解慢,腐植质易积累。这
种土水多气少,土温变化小,土性偏冷,好气性分解不旺盛,养分分解转化
慢,施肥后见效迟,肥料有后劲,不发小苗发老苗,若施肥过量会造成作物
后期贪青晚熟。
壤土的性质则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其耕性和肥力较好。这种质地的土
壤,水与气之间的矛盾不那么强烈,通气透水,供肥保肥能力适中,耐旱耐
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华南农业大学王秀荣

热点内容
上大学之后给老师的信 发布:2025-08-04 01:52:31 浏览:309
中央民族大学杨宗丽教授 发布:2025-08-04 01:51:01 浏览:253
苏州大学考研调剂专业 发布:2025-08-04 01:50:25 浏览:506
美国东北大学吉祥物 发布:2025-08-04 01:39:15 浏览:905
推荐大学生的书 发布:2025-08-04 01:37:40 浏览:230
大学生理想规划 发布:2025-08-04 01:29:37 浏览:381
内蒙古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发布:2025-08-04 01:20:55 浏览:623
美国纽约有野鸡大学吗 发布:2025-08-04 01:18:42 浏览:343
大学生函调证明材料信 发布:2025-08-04 01:09:52 浏览:406
大学生预征的对象 发布:2025-08-04 00:59:13 浏览: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