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海
『壹』 徐春香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徐春香,女,博士,副教授。1998年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果树学硕士学位, 2001年获得华南农业大回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学答位。2001年1~7月,获FAO(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资助,在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KUL)热带作物改良实验室进修半年。
2002年4月分配至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组织培养,香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持省基金课题1项及校长基金2项,发表论文近20篇。先后承担本科课程《果树栽培学》、《园艺植株栽培学》、园艺方向及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英语》、《园艺植物有机栽培》等及部分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贰』 华南农业大学的8位院士是
1、刘耀光
刘耀光(1954年3月-),男,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植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院士与杰出学者委员会主任。
1981年,刘耀光毕业于华南农学院。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
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1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耀光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
2、赵善欢
赵善欢(1914—1999),男,广东省高要县人,中共党员。
赵善欢先生1929年进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昆虫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获学士学位,1936年9月转学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39年回中山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被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借聘为教授,并被聘任为台湾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主任。
1952年任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副院长,文革结束后任院长至1983年。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卢永根
卢永根(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出生于香港,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
1953年卢永根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至1965年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担任丁颖院长的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至1979年公派往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
1979年至1983年担任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
1980年至1982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
1983年至1995年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2018年3月被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4、庞雄飞
庞雄飞(1930.8.1-2004.3.25),广东佛山人,昆虫学家。
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59年获莫斯科农学院农学副博士学位、华南农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庞雄飞长期从事昆虫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害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长期研究工作。
他在该领域中,改进和发展生命表方法,提出种群控制指数作为定量研究各类因子作用的“算子”;
建立害虫天敌及其与其他因子协同作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适应于种群控制研究的状态空间方程,打下了种群生态控制研究方法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天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系统整理了中国的瓢虫科,描述瓢虫、赤眼蜂和缨小蜂100多个新种,对其中的重要天敌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其发现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5、郑儒永
郑儒永,1931年1月10日出生于香港,女,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
1949年郑儒永考入广州岭南大学;
由于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195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担任研究实习员,师从戴芳澜教授;
1956年至195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兼真菌研究室业务秘书;
1959年至196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真菌室业务秘书;
1970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担任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2019年4月2日郑儒永和她的丈夫黄河研究员,将150万元捐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
郑儒永长期致力于真菌分类的合理化与完善。主要研究小煤炱菌目、白粉菌目、毛霉目等目真菌的系统分类学。
6、黄耀祥
黄耀祥(1916.08.17一2004.2.22),广东省开平人。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50年代,黄耀祥开创水稻矮化育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
20世纪70年代发现和利用新的具有sd-g的矮性基因源,开创丛生快长高光效高产株型育种;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先后开创的“半矮秆早长”和“半矮秆根深早长”株型模式构想,培育出特高产、超高产大穗型的水稻新品种。
由于黄耀祥对中国水稻育种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7、罗锡文
罗锡文,男,1945年12月出生,湖南省株洲市人。曾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8、林鸿宣
林鸿宣,1960年11月出生于海南文昌,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1983年林鸿宣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1986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
199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6年在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至2001年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RGP)做博士研究;
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
2007年担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林鸿宣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 。
『叁』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师资力量
艺术抄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知识丰富袭、技能熟练、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6人,正教授6名,副教授18名,并有多名教师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归来。在教学与科研中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肆』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
学农学的哪有抄田间试验少的?如果你袭想搞水稻育种的,建议选张桂权,经费比较多,实验室规模也比较大;如果你想搞航天育种的话,可以选陈志强,他实验室09年刚申请上国家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如果你想搞棉花的,建议选年海,上过他的课,感觉还不错;想学花卉育种就选张致胜,搞兰花、红掌之类的……至于其他的老师不太清楚
『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状况
农学院现来有在职教师92人,教授自、研究员20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包括其它副高人员)2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卢永根),国家教学名师1人(骆世明),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骆世明、张桂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卢永根、骆世明、张桂权、陈志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骆世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张桂权),教育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骆世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骆世明),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张桂权),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人(张桂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曾任森,谭志远),广东省“千百十”培养计划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曾任森)、省级培养对象5人(年海、谭志远、丁效华、王建武、章家恩)。
『陆』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苏雄武 副研究员
院 长:张桂权 教授
党委副书记:伍亚泰
副院长: 王建武 教授
陈 勇: 副教授
年 海 :教授
『柒』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和副教授差别大吗
任何一所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差别都是很大的
这是职称上面的差别,也是待遇方面的差别
在学术上,职称的差别对于评奖评优有决定意义
在待遇上,职称对于实得利益也有绝对的影响
希望可以帮到你
『捌』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是谁
骆世明,男,1946年4月生,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专家组成员,《应用生态学》副主编,《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编委。1968年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山区基层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对森林植被与农业生态环境关系有比较多的直接经验。1978在华南农业大学攻读生态学研究生,连出国进修一共学习四年,其中1981-1982到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所进修农业生态学。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1991年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表彰留学回国做出突出贡献。1992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主要开展农业生态学研究,先后开展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热带亚热带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水稻高产栽培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农区植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研究,引进牧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等,主持国家科技部“八五”和“九五”攻关 “南方红黄壤丘陵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项目在广东的子专题“广东赤红壤区现代化创汇农业开发研究实验区”工作。在“九五”期间还主持由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日本经连团自然保护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的大型项目“华南退化坡地上的绿色食品生产和生物多样性增加研究”。已经培养研究生30名,发表论文约105篇,著书4本。
业余爱好:游泳、音乐
骆世明校长 E--mail地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