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特聘教授
A. 刘攀的基本信息
刘攀,男,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回学基金优答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目前担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交通运输研究(上海)论坛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9年9月16日出生。200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在南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07年1月起担任客座助理教授。自2008年9月起全职回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工作。
B. 东南大学有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截止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一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长期致力于毫米波频谱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并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4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90年经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评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在东南大学建立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并于1995年成功通过国家教委验收。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显著,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电子学家韦钰院士于1985年创立。它的前身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1992年实验室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授名为吴健雄实验室,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更名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批准建设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通过验收。实验室所依托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最近一次的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
C. 武汉大学与东南大学哪个好
东南大学更好。
一、学科实力对比
从学科实力上看,整体上相差不大,但是它们各有侧重,各有优势:
武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4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所以相对理科、文史更强些。
东南大学的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五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所以它的工科实力更强大一些。
二、师资力量对比
武汉大学两院院士18位、外籍院士3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东南大学两院院士12人,外籍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7人。
从各类人类的数量上看,院士数(包括外籍)等东南大学基本上都是比武汉大学要弱一点。
三、2018年录取分数对比
从以上这11个省份的录取分数来看,2018年武汉大学的录取分数要比东南大学高出10分左右,看来在考生心目中,还是武汉大学的樱花更漂亮一些了。
四、2018年本科就业质量对比
从毕业人数上看,东南大学规模是要比武汉大学小多了,武汉大学总体共有13195人,而东南大学则只有7943人,几乎只有武汉大学的一半。
深造率上武汉大学也是超过东南大学,不管是国内升学还是出境留学,各方面数据都是超过了东南大学。
D.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属于江宁区哪个街道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属于江宁区秣陵街道。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是东南大学的新校址,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于2006年9月投入使用。九龙湖校区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其中李文正图书馆是齐康老师主持设计的、全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已投入使用。
2006年夏季起,东南大学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坐落在江宁开发区南部,苏源大道以东、双龙大道以西、东南大学路以北、吉印大道以南的范围内,总积 3752.35亩。
(4)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交通运输系及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组、五十至八十年代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道路教研组、1987年成立的运输工程研究所、1989年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系。
交通学院现设有八个系、八个研究所、三个研究中心及两个产业机构,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
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土木学院共建)、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十三个硕士点,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学科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有七个本科专业。
交通学院是东南大学“重中之重”高峰学科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分中心、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ITS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城市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道路基础设施长效服役于安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智能网联交通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教学基地。
学院以“211工程”、“985工程”为契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核心,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龙头,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岩土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
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学科为支撑,交通测绘与信息技术、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地下工程、港口航道工程学科为生长点的学科布局,成为国内交通类学院学科设置齐全,优势突出的学科群。
E. 东南大学的校址在哪里
1、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2、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3、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0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2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5)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东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
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30个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
专任教师28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14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正、副高级职称193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2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151人,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人,青年千人计划2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0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
学校共有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7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
F. 东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是谁
徐康宁,男,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出生,江苏句容人,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江苏省政府“333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历任东南大学经济贸易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院长。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投资学会副会长、南京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宿迁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同时担任多家大型企业和股份公司的顾问或独立董事。
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及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完成"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研究"、"台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一批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评估为优秀项目。主持的软科学招标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与竞争力比较研究",2001年10月在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所采纳。出版了《文明与繁荣》、《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代企业竞争战略》、《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其中有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个人的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民日报》理论征文一等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产业聚集、城市经济和竞争力研究。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G. 东南大学化工学院熊仁根教授 怎么样啊
熊老师相当好滴!
熊仁根教授是我校中青年学术骨干,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他目前领导了一个由12位博士组成的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主要在极性化合物的分子电子学方面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寻找偏光性好,介电性质高,以及压电和铁电的单一手性化合物。新开展的磁场下上述性质的变化研究,具体学术成绩表现如下:
1、发表论文
近十年来,熊仁根教授参与编写两本专著,共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六十余篇,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Dalton Trans等。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千余次,其中Science, 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和Chem. Mater.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
目前他个人的H-Index>31。(截至2008年3月)
2、 获奖情况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排名第一)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排名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2004年,排名第二)
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2005年)
全国优秀博士后 (2005年)
3、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化学》 编委
《中国化学》 编委
《中国无机化学》 编委
4、学生培养
一名硕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一名博士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得到中德基金会资助代表中国研究生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5、 主要科研贡献
1)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的配合物,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引用一百八十多次。同时以消旋的手性配体通过自我拆分组装手性的配合物。设计并合成了含有β-氨基酸基团的单一手性配体,应用原位晶体工程原理,同金属离子组装了一些手性的配位聚合物或非中心对称的结构,该自组装的过程发生了自我拆分现象。
2)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 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及一般方法难以接近或制备的物相。其中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也能稳定烯烃铜化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该部分工作系统全面,不但丰富了结构化学的内容,在寻找该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有效合成途径和开发其潜在运用价值方面都作了相当出色的工作,被邀在Chem. Soc. Rev. 上发表综述(2005)。
3)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
4)发现新的类Be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类Betti-碱反应,在高温融熔条件下,该反应能一次生成二个手性中心,并且结构为特定的立体定向。该反应产率高且具有普遍性,与金属离子配位组装得到了很好的单一手性金属-有机杂化框架结构(MOF)。另一方面,在诺贝尔奖获得者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MOF找到了新的原位合成途径,并为该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提供很好的实验依据。因此方面系统工作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突出贡献,被邀在Chem. Soc. Rev. (2008)发表综述。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四唑化合物为构筑块所组装的铁电与介电的MOF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后,被Science编辑点评并多次引用。
H.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是几本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是一本院校,其是归于东南大学一起招生的,并没有独立招生。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创建于1988年4月,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重点大学分校之一,是东南大学和无锡市合作共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无锡分校位于风景优美的无锡高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内,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已形成了生活、教学、科研设施配套,本科生与研究生、全日制与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办学体系。
(8)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4月,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3%,正、副高级职称19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3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028人;
两院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1人,青年千人计划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5人
学科建设:
2009年,无锡新区政府投资700万元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两个高水平教学实验室, 90名集成电路双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入住无锡分校,开创了工程硕士的规模化培养。
为增强无锡分校创新能力,建立起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依托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投资600万元建设的无锡市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已建成运行;
围绕无锡地方集成电路产业需求,获建设经费3000万元支持的无锡市科技创新载体“国家专用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无锡)已初步建成。
I. 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哪个更好
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都很好,都是国家重点大学,对比内容如下:
1、师资队伍
同济大学:
截至2020年5月,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
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东南大学:
截至2020年4月,东南大学有专任教师299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69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021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71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166人。有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7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2018年,50人次入选2018-2022年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3人次、副主任委员10人次。
2、院系现状
同济大学:
截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新生院和29个专业学院,本科招生专业85个。
东南大学:
根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南大学下设34个院系、83个本科专业。
(9)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同济大学的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
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其中,7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7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8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12个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水平排名进入前2%或A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