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华东师范大学姜琦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姜琦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08 19:16:39

① 请简要说明资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

本主义:
在十七八世纪以来,人类的发展和积累终于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蒸汽机、电力的发明和普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等整个科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及迅速应用,人类社会财富总量大量增加,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保证生存并且有个人发展的可能,一小部分人就沿袭上一个社会阶段的影响,并且通过资本的运作把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收入囊中,只余下一小部分来保证其余大部分生产者的生存,这就是资本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生产力有更大的提高,社会财富有了比资本社会高级阶段(当今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美国也还只是处在资本社会的中级阶段)还要多几百几千倍的增长,因而能够基本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需要,因而能够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形式的社会

政策不同:
姜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认为,德国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以后,民德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联邦德国还差很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东西占领区不同的政策。西占区英美对其进行援助,而苏联却对东占区进行严格的赔偿;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东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西德实行的却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两德在决策方式、资源分配、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联系经济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姜琦教授还认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握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社会主义往往注重平衡机制忽视了动力机制,而资本主义则恰恰相反。

路径不同:
孔令栋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现实,自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逐步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因而西方社会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在基本特征、发展道路以及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发展不同:
赵曜教授(中央党校)认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税收来改善底层人民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不再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把灾难和危机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榨取财富。但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结构危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势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发生了失误甚至是重大失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有利时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较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盟的破裂,使社会主义严重受挫。但赵曜教授也认为,总的来说,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太年轻,还有弊病,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 .

资本主义是人民当家说了算,政府得看选民的脸色行事,
社会主义是政党当家说了算,人民得按政党的喜好做人.赞同3| 评论

② 姜琦的人物简介

姜琦(1886—1951)字伯韩,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得明治大学政治科学士学位。1915年夏回里,任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校长,1917年底离职。旋任南京高师教员、暨南学校教务主任。1919年秋,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任干事长,发刊《会员录》及《新学报》。11月,浙江一师校长经亨颐辞职,次年春,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推荐琦接任一师校长,曾聘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来校任教。1921年暑假后,转至南京高师任教授。逾年,由教育部选派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任丙辰学社(后改名中华学艺社)在美国东部干事。1925年夏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暨南学校校长,拟订《国立暨南大学改革计划意见书》,将商科大学扩为5个学系。1927年夏辞职。6月与朱亚兰女士结婚。秋,任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兼大夏大学教授。1928年春,改任日本留学生监督,历时两年。1930—1934年,先后任大夏大学教育行政学系教授兼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院长。1934年夏起,改任福建省统一师范校长。1938—1945年10月,除1940年11月起曾任西北联大教授兼教务长、遵义浙江大学训导长、社会教育学院及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外,均任教育部训育委员会专任委员及参事。台湾光复后,任行政长官(陈仪)公署简任参议兼台湾省编译馆编纂。1946年3月后专任编译馆编纂。1951年10月1日因病逝世,年66岁。毕生从事教育,为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遗著20余部,主要教育著作有《中国国民道德概论》、《西洋教育史大纲》、《教育史》、《知难行易与教育》、《现代西洋教育史》、《中国国民道德原论》、《德育原理》、《教育学新论》、《生活管理》等。

③ 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们的最大区别又是什么

一、基本定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私有制与公有制仅仅只是生产的组织工具,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仅仅只是国民经济的调控方式,因此它们都不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既然如此,就应该重新定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否则将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分配环节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二、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三、基本矛盾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于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人将会很难理解,因为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那么,怎样认知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其一,公有资本管理者与生俱来就不是公有资本所有人,因而公有资本的损益必然无法与其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等量挂钩。所以,公有资本管理者对于资本利益或企事业利益的珍惜度天生不足。而企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单元,也就成为分配的基本源泉。因此,深刻地讲,公有资本管理者对于国民经济的责任心天生不足。
其二,对于公有资本,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管理与经营班子,这就要求公有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否则公有资本将在经营管理上承受不起相应的可变成本。但是,组织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很有可能不需要那样大的资本投入,因而这样的产品也就得不到生产,造成人们的与此相关的生产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
其三,当市场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公有资本的经营管理者往往无法及时地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这必将使得资本利益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决定了公有资本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因此,仅仅拥有公有资本的社会主义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而私有资本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公有资本的缺点,因此,私有资本也应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工具。这就说明:完善的、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兼有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
正是因为私有资本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工具,因此,劳资矛盾必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劳资矛盾的化解
1.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实行多党轮替的财团政党政治制度和全民直选制度。这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盛行的西式民主政治,简称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或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这种政治制度之下,某个财团政党要想成为执政党,就必须比另一个财团政党更能化解劳资矛盾,因为劳工对于财团政党的取舍标准是两害相权择其轻。兴办社会公益是财团政党化解劳资矛盾的重要方式。兴办社会公益是双赢之举,因为财团自身也能从兴办社会福利中获得利益。因此,在财团政党围绕执政权力而展开的相互竞争之下,劳资矛盾显然能够逐步化解。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对于劳资矛盾的化解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财团是财团政党的组织者与供给者,是财团政党的源泉,因此:无论是哪一个财团政党执政,它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对财团的资本利益负责,财团政党对财团的资本利益负责实际上就是财团政党对其自身负责。这就决定了财团政党的首要基本职能是维护私有资本对于劳工的剥削,而私有资本对于劳工的剥削是劳资矛盾的根源。
其二,技术化解。即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加劳工的绝对所得,从而减轻劳工的生存发展压力。其主要途径就是做大国民经济这块蛋糕。蛋糕做大了,劳工所能分到的蛋糕数量也就增加了。技术化解是资本主义国家化解劳资矛盾的主要手段。但这依赖于三个客观条件,即资源、市场、技术。当国内环境不能满足这些客观条件时,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谋求国外资源、市场、技术,其主要方式一是发动战争,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畅通的世界市场。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都是侵略。因此,资本主义是国际矛盾与世界动荡之源,资本主义国家最具侵略性。

政治化解是资本主义国家化解劳资矛盾的短项,而技术化解则是长项,通过技术化解与政治化解的长短结合,强势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矛盾得到极大缓和,国内比较祥和、安定。但是这种祥和、安定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市场、技术之上的。

2.社会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通过国家政权强行化解劳资矛盾。包括公平工资与社会公益。
所谓公平工资,是指能够满足劳工的正常消费需要的工资,即:一个正常劳工在正常劳动之后应该获得能够保障由其所负担的正常社会人口的正常生存发展的工资。

按照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所确定的公平工资包含在产品成本之中,而正常情况之下的产品售价是能够保障私有资本正常利益的。那么,当产品销售成功时,私有资本者也就收回了向劳工支付的公平工资。公平工资对于劳资矛盾的化解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运转是有显著区别的。其显著区别在于:虽然公平工资挤占了私有资本的部分利润空间,但是这将更加有利于私有资本根本利益的发展,因为由此引起的社会购买力的增加将会直接带来两个效应:一是私有资本者能够卖出更多的产品,二是私有资本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投资空间。因此公平工资是社会主义社会化解劳资矛盾、促进劳资双赢的基本社会制度。

发展与普及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减轻劳工的生存发展压力。因此,发展与普及社会公益事业是化解劳资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
其二,技术化解。即通过降低成本的方法来增加私有资本的绝对利润或相对利润,从而使得劳资矛盾有所化解。但是,这种技术化解是有限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资源、市场、技术主要立足于国内环境。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政党政治所决定的。全体国民是全民政党的组织者与供给者,是全民政党的源泉,因此全民政党的基本职责是对全体国民负责,而私有资本者只是全体国民中的少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断然不会为了少数国民的利益而去侵略他国。社会主义国家所举张的国际关系只能是平等、公平、互利。社会主义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之源。

五、国民幸福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基本上没有幸福感,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市场、技术发展了国内经济,普遍保障了国民的正常生存、发展,因而其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

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国内贫富悬殊,大多数国民的正常生存、发展得不到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又要经常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发动的侵略或战争,因而其国民基本上没有幸福感。
在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之下,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都不会出现较大的贫富差别,也就不会存在国民对于政界的愤恨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仇恨。民不恨贫,唯恨贫富不公。既然不存在“贫富不公”,自然也就不存在“民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虽然贫穷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幸福感仅仅只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对比之上的心理慰藉,但是全体国民却能在这种心理慰藉之下真诚团结起来,共渡难关,发展生产。一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到了能够基本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需求的阶段时,绝大多数国民就能普遍摆脱吃饭难、饮水难、穿衣难、住房难、出外难、哺育难、养老难、上学难、看病难、生产难。此时,全体国民的幸福感既是心理的,又是生理的,因而是真实的。

六、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因为:资本主义举张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社会主义举张社会分配应该平等、公平;资本主义实行财团政党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所以: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七、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理由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计划手段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当国民经济发展到能够确保国家安全、能够基本具备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工业基础、能够基本保障全体国民的温饱需求时,就可以通过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跨入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实际上是靠计划经济完成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是靠资本剥削完成的,表现为“人吃人”。

八、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
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的主要原因不是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优越,而是资本主义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

我们知道:
一,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对于资本剥削具有巨大的减轻或加剧作用。
二,社会就业从根本上讲不是受制于社会消费需求或社会投资需求的旺衰,而是受制于资源的多寡。
三,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缺。因此:一,中国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将会长期是供远远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资本主义建设必将使得广大劳工遭受极端剥削,即使是在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下;二,在长期的供远远大于求的背景之下,在优先保障资本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之下,在人均资源的极为匮缺之下,建设资本主义中国的结果必然是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劳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发生国内动乱;三,人均资源极为匮缺和贫富悬殊必将使得大多数国民的正常生存发展失去物质保障,即建设资本主义中国必将牺牲大多数国民的根本利益。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中华民族不会复兴只会衰弱。

九、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死敌
官僚政治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死敌。在官僚政治之下,资本主义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必将演变成官僚资本主义,民间私有资本必将遭受不公平的竞争,公有资产必将通过各种合法的或非法的途径转变成官僚或奸商的私有资产,广大国民必将在必要的基本生活上遭会资本、官僚资本、官僚的三重剥削。在官僚政治之下,揭开表面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画皮,露出的将是官僚资本主义的本质。腐败、黑社会、官僚资本、两极分化的组合出现是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表征。
官僚资本主义必将同时牺牲民间中小资本者的根本利益和劳工的根本利益,必将使得民生空前艰难。
因此,官僚政治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同死敌。

十、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变革
虽然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并非就是所有国家的最佳选择。一个国家到底应该实行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视该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当国际资源普遍匮缺之时,当国际市场潜力挖尽之时,当技术进步空前困难之时,资本主义也就大限来临。所有的资本主义社会都将自觉地或被迫地进行社会主义变革。这种变革非常简单,只要将财团政党变成全民政党就行了。

④ 您眼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缺点有哪些

资本主义是人民当家说了算,政府得看选民的脸色行事,
社会主义是政党当家说了算,人民得按政党的喜好做人.
开玩笑的了
资本主义:
在十七八世纪以来,人类的发展和积累终于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蒸汽机、电力的发明和普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等整个科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及迅速应用,人类社会财富总量大量增加,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保证生存并且有个人发展的可能,一小部分人就沿袭上一个社会阶段的影响,并且通过资本的运作把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收入囊中,只余下一小部分来保证其余大部分生产者的生存,这就是资本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生产力有更大的提高,社会财富有了比资本社会高级阶段(当今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美国也还只是处在资本社会的中级阶段)还要多几百几千倍的增长,因而能够基本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需要,因而能够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形式的社会

政策不同:
姜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认为,德国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以后,民德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联邦德国还差很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东西占领区不同的政策。西占区英美对其进行援助,而苏联却对东占区进行严格的赔偿;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东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西德实行的却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两德在决策方式、资源分配、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联系经济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姜琦教授还认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握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社会主义往往注重平衡机制忽视了动力机制,而资本主义则恰恰相反。

路径不同:
孔令栋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现实,自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逐步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因而西方社会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在基本特征、发展道路以及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发展不同:
赵曜教授(中央党校)认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税收来改善底层人民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不再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把灾难和危机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榨取财富。但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结构危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势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发生了失误甚至是重大失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有利时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较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盟的破裂,使社会主义严重受挫。但赵曜教授也认为,总的来说,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太年轻,还有弊病,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

⑤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同

资本主义的经济以私有制为主。而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

⑥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研究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特征。赵明义教授(山东大学)认为,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首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及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种本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科学性与革命性融为一体和开放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2.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刘玉安教授(山东大学)强调了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严峻挑战,认为全球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同时,林德山博士(中央编译局)也认为,全球化对于资本主义永远是受益的,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由西方发达国家操纵,这些都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挑战。徐艳玲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时代挑战的正确应对。当前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大时代,它带给中国的挑战将大于机遇,因为中国没有强大工业经济基础导致的起点不同、西方知识霸权的威胁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3.社会主义本身存在的问题。王怀超教授(中央党校)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怎样融合的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融合在政治上已经解决了,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却并未找到有效解决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治制度的重构问题,市场经济的基础必须要求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能够在20年内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劳动者合作经济成为主体,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所有制将成为主要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问题。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和劳动价值以及剥削问题。薛汉伟教授(北京大学)从实践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观念面临的挑战。我们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与原有观念的冲撞,而且私营经济、阶级关系、分配问题等也都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4.政治体制改革与党的建设。罗燕明研究员(中央编译局)认为,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概念来分析当前的问题可能不太充分,应该从政治体制视角加以考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从实际问题着手,比如要解决乡镇这一级的财政制度以及单位所有制问题。近期目标应该首先是国家公务人员的平等,没有公务人员的平等就没有严正的国家、严正的党。王韶兴教授(山东大学)认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特殊性,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本本主义的关系,而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应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俞思念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提出,在当前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需要深刻理解并实践"三个代表",这样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5.治国方略研究。盛奇秀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力吸收一切文明成果,而中华传统治国方略中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它们体现在:能谋善断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民主科学决策的价值、坚持赏罚方略的科学成分对强化激励机制的价值、合间兼施的科学成分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价值、知人善任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效率的价值、宽严相济方略的科学成分对实现管理高效化的价值和礼法并用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等等。 三、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研究 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矛盾。林德山博士认为,认识资本主义生存机制的变化必须从大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冲击入手。影响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因素包括: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体系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20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克服了19世纪的自由放任主义,逐步形成了一套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它体现在生产方式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政治民主相对健全等三个方面。这些调节机制使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管理革命"和新的中间阶级的兴起、福利制度下劳动者社会地位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工人阶级的主要斗争形式合法化和西方社会阶级意识与阶级结构变动呈现出非固定性趋势。在他看来,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未根本改变但却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经济上跨国公司内部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全球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主义效率的矛盾、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由于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传统政治关系和传统民主制度的基础受到侵蚀而出现的新矛盾。林德山博士总结道,20世纪资本主义所处的基本环境以及内在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并未最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 2. 波兰和日本研究。郭增麟研究员(中联部)认为,对于原来是社会主义后来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波兰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波兰的制度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上决策中心从中央政治局转向议会制民主;二是在经济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实行私有化和股份制。而且,这一进程仍在进行当中。我们国家对于现代民主特别是议会民主制的许多东西并没有弄清楚,理解了波兰可以使我们少争论些无用的东西。曹天禄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提出,日本共产党依然是一支比较强大的左翼力量。他的依据包括:日共虽然不再提马克思主义,但仍然提科学社会主义;日共新党纲修改为民主革命阶段是更加符合国情的策略,它仍然关注维护广大国民的利益并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日共还是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修改和平宪法,同情支持他国反侵略历史的斗争。同时,曹天禄教授还进一步提出如下看法:国际共运尤其是目前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日共的影响非常大;日共提出在21世纪初期执政或联合执政即在政治上实行人民议会主义、在经济上提出市场经济模式有着一定意义;日共21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和日本社会主义要集成人类全部价值与成果的提法也有借鉴价值。 3. 社会民主主义研究。郇庆治博士(山东大学)从全球化观的角度具体探讨了社会民主主义。他首先界定了理解全球化的三个基本向度:一是哪些方面的全球化即它的内容向度;二是多大范围的全球化即它的空间向度;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全球化即它的时间向度 。基于此,他认为,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化观有三个方面:全球化不仅是经济贸易的世界一体化,更是公民生活时空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样化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单向度扩张的过程;全球化并不是一种宿命意义上的力量,传统政治主体如民族国家仍然可以发挥它们的影响。对于如何理解社会民主主义的这些观点,郇庆治博士认为,应从它对全球化本身的理解、它与各种全球化观点的关系以及它与"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关系三个视角来分析,提出通过对全球化的一种积极阐释,"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政治主体社民党在已经到来的全球化时代中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4.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周穗明研究员(中央编译局)认为,我们必须重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而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深入研究。在她看来,自由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导向和实践政策,而且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共同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而以个人自由为基点所建立的"自由主义一般"是自由主义的共性本质。自由主义派别实质上基本隶属于两大线索:一条可追溯到洛克、斯密传统的线索,另一条则是以卢梭为源头的线索,即所谓"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两者在自由观、平等、民主、公共政策导向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从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开始建立起意识形态上的霸主地位。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帮助西方发达国家重新走出了困境,促动了西方进入新一轮的全球化。因此,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须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压力下逆风起飞。社会主义不仅需要从自由主义百年改革中汲取经验,在实践上学习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而且需要思考如何在政治哲学的高度体现社会主义在价值理念上对于自由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全面战胜和超越自由主义。 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研究 1. 两个德国不同发展模式比较。姜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认为,德国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以后,民德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联邦德国还差很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东西占领区不同的政策。西占区英美对其进行援助,而苏联却对东占区进行严格的赔偿;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东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西德实行的却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两德在决策方式、资源分配、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联系经济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姜琦教授还认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握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社会主义往往注重平衡机制忽视了动力机制,而资本主义则恰恰相反。 2.东方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路径。孔令栋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现实,自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逐步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因而西方社会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在基本特征、发展道路以及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3.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赵曜教授(中央党校)认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税收来改善底层人民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不再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把灾难和危机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榨取财富。但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结构危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势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发生了失误甚至是重大失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有利时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较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盟的破裂,使社会主义严重受挫。但赵曜教授也认为,总的来说,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太年轻,还有弊病,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

⑦ 姜琦的介绍

姜琦(1885-1951)字伯韩,号柏盦,历任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及回上海暨南大学答、大夏大学、中央大学、安徽大学文学院、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福建厦门大学、浙江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校长、训导长、教授等职,出版有《中国国民道德概论》、《现代西洋教育史》等著作20余种。姜琦早年还曾参加辛亥革命,是温州同盟会重要组织者。

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研究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特征。赵明义教授(山东大学)认为,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首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及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种本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科学性与革命性融为一体和开放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2.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刘玉安教授(山东大学)强调了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严峻挑战,认为全球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同时,林德山博士(中央编译局)也认为,全球化对于资本主义永远是受益的,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由西方发达国家操纵,这些都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挑战。徐艳玲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时代挑战的正确应对。当前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大时代,它带给中国的挑战将大于机遇,因为中国没有强大工业经济基础导致的起点不同、西方知识霸权的威胁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3.社会主义本身存在的问题。王怀超教授(中央党校)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怎样融合的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融合在政治上已经解决了,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却并未找到有效解决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治制度的重构问题,市场经济的基础必须要求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能够在20年内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劳动者合作经济成为主体,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所有制将成为主要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问题。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和劳动价值以及剥削问题。薛汉伟教授(北京大学)从实践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观念面临的挑战。我们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与原有观念的冲撞,而且私营经济、阶级关系、分配问题等也都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4.政治体制改革与党的建设。罗燕明研究员(中央编译局)认为,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概念来分析当前的问题可能不太充分,应该从政治体制视角加以考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从实际问题着手,比如要解决乡镇这一级的财政制度以及单位所有制问题。近期目标应该首先是国家公务人员的平等,没有公务人员的平等就没有严正的国家、严正的党。王韶兴教授(山东大学)认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特殊性,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本本主义的关系,而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应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俞思念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提出,在当前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需要深刻理解并实践"三个代表",这样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5.治国方略研究。盛奇秀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力吸收一切文明成果,而中华传统治国方略中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它们体现在:能谋善断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民主科学决策的价值、坚持赏罚方略的科学成分对强化激励机制的价值、合间兼施的科学成分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价值、知人善任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效率的价值、宽严相济方略的科学成分对实现管理高效化的价值和礼法并用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等等。

三、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研究

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矛盾。林德山博士认为,认识资本主义生存机制的变化必须从大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冲击入手。影响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因素包括: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体系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20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克服了19世纪的自由放任主义,逐步形成了一套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它体现在生产方式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政治民主相对健全等三个方面。这些调节机制使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管理革命"和新的中间阶级的兴起、福利制度下劳动者社会地位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工人阶级的主要斗争形式合法化和西方社会阶级意识与阶级结构变动呈现出非固定性趋势。在他看来,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未根本改变但却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经济上跨国公司内部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全球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主义效率的矛盾、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由于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传统政治关系和传统民主制度的基础受到侵蚀而出现的新矛盾。林德山博士总结道,20世纪资本主义所处的基本环境以及内在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并未最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

2. 波兰和日本研究。郭增麟研究员(中联部)认为,对于原来是社会主义后来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波兰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波兰的制度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上决策中心从中央政治局转向议会制民主;二是在经济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实行私有化和股份制。而且,这一进程仍在进行当中。我们国家对于现代民主特别是议会民主制的许多东西并没有弄清楚,理解了波兰可以使我们少争论些无用的东西。曹天禄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提出,日本共产党依然是一支比较强大的左翼力量。他的依据包括:日共虽然不再提马克思主义,但仍然提科学社会主义;日共新党纲修改为民主革命阶段是更加符合国情的策略,它仍然关注维护广大国民的利益并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日共还是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修改和平宪法,同情支持他国反侵略历史的斗争。同时,曹天禄教授还进一步提出如下看法:国际共运尤其是目前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日共的影响非常大;日共提出在21世纪初期执政或联合执政即在政治上实行人民议会主义、在经济上提出市场经济模式有着一定意义;日共21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和日本社会主义要集成人类全部价值与成果的提法也有借鉴价值。

3. 社会民主主义研究。郇庆治博士(山东大学)从全球化观的角度具体探讨了社会民主主义。他首先界定了理解全球化的三个基本向度:一是哪些方面的全球化即它的内容向度;二是多大范围的全球化即它的空间向度;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全球化即它的时间向度 。基于此,他认为,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化观有三个方面:全球化不仅是经济贸易的世界一体化,更是公民生活时空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样化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单向度扩张的过程;全球化并不是一种宿命意义上的力量,传统政治主体如民族国家仍然可以发挥它们的影响。对于如何理解社会民主主义的这些观点,郇庆治博士认为,应从它对全球化本身的理解、它与各种全球化观点的关系以及它与"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关系三个视角来分析,提出通过对全球化的一种积极阐释,"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政治主体社民党在已经到来的全球化时代中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4.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周穗明研究员(中央编译局)认为,我们必须重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而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深入研究。在她看来,自由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导向和实践政策,而且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共同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而以个人自由为基点所建立的"自由主义一般"是自由主义的共性本质。自由主义派别实质上基本隶属于两大线索:一条可追溯到洛克、斯密传统的线索,另一条则是以卢梭为源头的线索,即所谓"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两者在自由观、平等、民主、公共政策导向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从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开始建立起意识形态上的霸主地位。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帮助西方发达国家重新走出了困境,促动了西方进入新一轮的全球化。因此,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须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压力下逆风起飞。社会主义不仅需要从自由主义百年改革中汲取经验,在实践上学习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而且需要思考如何在政治哲学的高度体现社会主义在价值理念上对于自由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全面战胜和超越自由主义。

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研究

1. 两个德国不同发展模式比较。姜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认为,德国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以后,民德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联邦德国还差很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东西占领区不同的政策。西占区英美对其进行援助,而苏联却对东占区进行严格的赔偿;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东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西德实行的却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两德在决策方式、资源分配、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联系经济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姜琦教授还认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握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社会主义往往注重平衡机制忽视了动力机制,而资本主义则恰恰相反。

2.东方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路径。孔令栋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现实,自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逐步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因而西方社会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在基本特征、发展道路以及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3.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赵曜教授(中央党校)认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税收来改善底层人民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不再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把灾难和危机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榨取财富。但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结构危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势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发生了失误甚至是重大失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有利时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较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盟的破裂,使社会主义严重受挫。但赵曜教授也认为,总的来说,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太年轻,还有弊病,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

⑨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1、生产资料公有制
2、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
3、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按资分配、经济发展无序竞争。

热点内容
谢菲尔德大学金融专业 发布:2025-08-08 02:55:31 浏览:317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放榜时间 发布:2025-08-08 02:52:22 浏览:357
萨日娜青岛大学教授 发布:2025-08-08 02:45:25 浏览:446
选研究生导师选带学生多的还是少的 发布:2025-08-08 02:44:37 浏览:715
大学生与戏剧 发布:2025-08-08 02:43:17 浏览:323
大学学生被老师挂科 发布:2025-08-08 02:42:35 浏览:700
西安大学摄影专业 发布:2025-08-08 02:40:13 浏览:702
大学生校园调查主题 发布:2025-08-08 02:39:01 浏览:985
成都大学2016寒假时间 发布:2025-08-08 02:38:51 浏览:126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考研 发布:2025-08-08 02:37:27 浏览: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