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副教授陈凤兰
『壹』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抄力量雄厚,拥袭有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教授、副教授。现有教工128名,其中专任教师79名,博士生导师5名,教授10名,副教授27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48名。另外,学院的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员工350名。
1996年该院“电机电器及控制”学科列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已投入重点建设经费近千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电器检测中心、高频磁技术研究中心。对实验室的建设还将陆续投入重点建设经费600万元。福州大学电器检测中心已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和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成为国家级实验室,该中心将发挥该院的学科优势,为我国电器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贰』 福州大学化学系好不好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是由原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实验中心于2002年11月整合而成的。学院现设化学系、材料系、环境科学系、高分子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实验中心。化学系前身为1907年的福建优级学堂理化选科,经解放初期院系调整,由华南女子学院化学系、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福建研究院工业研究所等相继合并成福州大学化学系,1953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是由前身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天然高分子研究室发展起来的。实验中心是由世界银行贷款投资建设的。
学院组建多年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发展为主题,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为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三者关系,坚持“在稳定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讲团结”的总体思路,及时化解学院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全体教职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圆满完成校党委组建学院时的意图和目标,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化学与材料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化学与材料学院已具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点;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材料加工等10个硕士学位点,同时具备招收化学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现有研究生256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12人,博士研究生11人),全日制本科生1110人。具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校重点学科,建立了“高起点、高水平、有规模、有特色”的福建省功能材料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公共实验平台、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
全院现有教职员工155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教授、研究员2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有18人,闽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有31人获校教学科研重要岗位,有15人在全国学会、省级学会任职。学院教师中已获博士学位39人,在读博士17人,已获硕士学位54人(不包括已获博士学位者)。我院还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与实验技术队伍,其中教授级高工2名,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8名。此外还有15位院士和24位专家、教授担任我院的兼职教授。
化学材料学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来整合和发展,已形成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优势,已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成为福建省在高分子材料等方面不可或缺的研发力量。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创办伊始就参与国家的科技规划,以天然高分子为主攻方向,填补了当时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4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为发展以中国生漆为主的天然高分子化学与加工利用的学术研究而努力,在我国东南沿海树立了鲜明的地区科学研究特色,天然高分子生漆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代表性成果“漆酚钛螯合高聚物防腐蚀涂料”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方向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青藏铁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己顺利完成,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金属有机高分子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新型铝体系偶联剂”为国内外首创,在全国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五”以来,全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三百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53项,通过鉴定项目57项,获得发明专利2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的共有200多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2项。在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学院还密切联系生产实践,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走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道路,积极进行应用基础和开发项目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成功地实现对接与转化,“青藏铁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己投入批量生产并在青藏铁路上使用,新型铝酸脂偶联剂、可环境消纳塑料材料等成果先后投产、应用;一项标准被政府采用并在许多地区强制实施和推广应用,中性松香造纸施胶剂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国家创造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3年以来,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特色,福建省政府和学校先后对我院投入了二千多万元资金购置了功能材料的测试、表征和加工等先进仪器、设备、建成了“福建省功能材料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公共实验平台”和“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根据高分子学科发展的趋势,突出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特点,面向实际进行科技开发,建成了功能材料制备实验室、功能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室、功能材料加工公共实验室,形成了完整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已经形成了天然高分子材料、金属有机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材料加工等四个研究方向,涉及13个科研项目组,研究方向明确,并有一支高素质、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平台的建成为我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扩大学院的对外影响,学院十分重视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不仅积极派人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而且还主动争取举办各种学术会议。近年来,主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和2001年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会议以及中科院化学部十届二次常委会议、全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协作会、2003年全国新世纪塑料与环保研讨会暨塑料改性与加工技术交流会等高级别会议,还主办多次全国性和全省性的学术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包括台湾、香港)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学院的研究成果极为关注。近几年,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交流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达上百人次,聘请了34位国内外著名教授、研究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其中有15位中科院院士。同时,学院还与国内外的许多著名高校、研究所及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断有学者进行互访、讲学,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发展。
目前,学院已制订了 “十一.五”发展规划,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各项工作,切实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学院全面和谐发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科研特色,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凝聚力量,优化、整合研究方向,提高自主创新、集群攻关的能力,力争在承接研究课题、成果申报、技术对接与转让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高水平、有特色、注重创新、团结和谐的学院。
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博士、硕士毕业生加盟,为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并肩战斗。
最后希望小弟高考顺利,志愿填好,学校专业都走好!!
『叁』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副教授:
喻翠玲陶红军刘永平杨广青赵涤非许娇林孝文陈资灿陈晓枫俞飞颖陈世发
『肆』 请问北大博士毕业去福州大学当副教入职体检如果有先心病,近几年不需要动手术
请问北大博士毕业去福州大学当副教授入职体检,如果有心脏病最近年要不要动手术?这个要看你的病情。
『伍』 请问北大博士毕业去考公务员好还是到福州大学当副教授好
非常肯定的说,到福州大学当副教授好。这样既不会放弃你的学术,各方面待遇和将来发展前途都比公务员好。
『陆』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的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简况
师资力量雄厚,在11名专任教师中,教授与副教授8名,其中有博士学位6名。社会学系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力量较强,2005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等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拥有社会学专业本科学士与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在学期间可得到系统的社会调查研究及社会工作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毕业后可从事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以及新闻传播等职业。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史、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
迄2013年底,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已有12届500多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企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社会学专业自建系之日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学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既包含着基础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有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社会学前沿问题研究与社会工作应用等技术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围绕社会需要,让学生学有所用,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一门应用性强的社会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目前在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一项基本能力、三项应用技能与两项职业资格师培训进行课程调整和设置。一项基本能力是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三个应用技能是统计分析、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两项职业资格师培训是社会调查师与社会工作师。
『柒』 福州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首推张彧老师的课,对思政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把握到位,认真负责,上课氛围很好.老师授课的方式非常适合我们,他根据本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例题使知识更条理化。但授课速度有点快,来不及记录。
『捌』 鄙人准备报考福州大学的有机化学,问下福大的有机如何
福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为省重点学科,并且所属学科中设有“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十五”“ 211工程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先进材料”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本学院经过“九五”和“十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以及“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拥有先进的各类大型研究设施,现有材料制备、加工、合成以及分析测试仪器设备16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000余万元。
长期以来,本学院禀承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为核心、梯队结构合理、科研与教学并重、科研实力雄厚、富有创新意识、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学术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 14人,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担任省级以上学术团体理事10人。
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所有二级学科领域。依托学院资源设有福建省功能材料技术开发基地及6个校级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净化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表面工程技术、新型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加工技术、新材料先进制备与加工技术、光电功能材料、清洁能源材料、环境材料以及材料设计与计算模拟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处于材料科学发展前沿,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院以来,获国家、省级奖2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余项。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6项,共获资助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0余篇,出版教材2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项。
目前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即金属材料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及高分子材料工程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具有先进的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开放式管理。拥有在校本科生600人,硕士生220人,博士生31人。近年来,本学院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
长期以来,我院面向国家需求和福建省经济建设需要、瞄准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跟踪国际发展动态,在若干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一定特色,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面向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中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大需求的研发中心,为我省材料和新材料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做出了显著贡献。
学院以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为重点,以选派学术带头人出国访问、讲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为主体,建立了较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玖』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系:
教 授: 朱祖平 林迎星 黄文馨 郑文力 吴秋明 陈莉平陈章旺
副教授:肖 阳 罗婉容 郭建辉 李春方 陈 敏 黄儒伟 李广培 陈为平
讲 师:陈 健 刘家椿 李 昊 施红兵 卢长宝 姜 军
助 教:林乃森 王志玮 陈 莞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教 授:张岐山 黄章树 陈国宏 林元庆
副教授:刘福泉 林孝基 彭雁红 强 瑞 骆念蓓 王吓忠 陈世发 陈加良 向小东
讲 师:蔡树坤 黄健民 林 星
助 教:王海燕 李美娟 蔡猷花 杨靛青 陈 敏 陈捷娜 张笑华
会计系:
教 授:张 白 胡继荣 潘 琰
副教授:杨 琦 刘昌华 王小英 林 兢 许 萍 房桃峻 刘微芳 保红珊 陈朝晖 袁寒松 黄莲琴
讲 师:王水平 蔡志忠 郑礼光 王 萍 张菊芬 林小娟 林丽花 郑煦平 张 榆
助 教:蔡胜军 颜 艳 曾 萌 辛清泉
财政金融系
教 授:黄志刚 陈 玲 邹辉文 冯 玲
副教授:唐文华 郭秀亮 刘晓潮 林 玮 范卫萍 林炳华 戴美兰 谢夜香 唐振鹏
讲 师:邓淑嫔 陈丽英 王彦晓 蔡高锐 陈宝熙 王 刚
助 教:黄祥钟 陈志军 林 娟
统计学系:
教 授:孙秋碧 林筱文 郑珍远
副教授: 陈美英 陈 静 王慧红 陈天祥
经济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