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董应超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董应超

发布时间: 2021-02-10 10:41:02

『壹』 大连理工大学的讲师和教授的年薪有多少

大连理工大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建议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贰』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王同敏教授怎么样

挺牛的,现在是中科院院士了,是大连理工材料学院的扛把子。整个课题组的研究生只招收保研的学生。

『叁』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有院士吗

王立鼎 1934年12月2日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辽宁辽阳人。1960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超精密齿轮工艺与测试研究,建立了相关精度理论与“正弦消减法”等误差补偿方法。研制出最高精度等级的精密齿轮和渐开线样板,用于工程和计量基准。80年代开展亚微米级传动链精度及高平稳性工作台等研究,用于光盘母板刻录设备。1992年组建中国第一个微机械(MEMS)研究室,1999年组建MEMS研究中心,开展单元与系统设计、制作、测试及运动学、动力学研究。先后担任国家攀登计划“微电子机械系统”项目组专家,国家S--863计划微型机械主题规划与执笔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等职。是中国超紧密齿轮工艺技术的开拓者。1998年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工作,带领百名科技人员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近年来,他致力于微型机械(MEMS)的研究,已取得3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2项二等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科研成果优秀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译著1本。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9名、博士后2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辑本段]一、科技成就
(一)超精密齿轮与高精度渐开线样板工艺与测试技术研究
王先生带领高精度齿轮研究组稳定的制造DIN标准2级精度齿轮(国际先进)已用于我国重大装备,其相关技术推广到五、六个研究所和产业部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再提高齿轮制造精度,碰到首要的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齿轮的齿形加工与测试技术,提出了完全符合渐开线发生原理的构思,并设计与制造出最佳的成型设备。该类加工与测试设备没有阿贝误差,对其他误差源也有若干补偿措施;针对精密滚动摩擦传动中的“滑移现象”,首次提出“弹性蠕滑”概念,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实施有效补偿。其理论成果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成型设备上制造的高精度渐开线样板有两种应用:一种样板(凸轮)装到齿轮磨床上磨制出1级精度齿形(国际领先);另一种样板做为国家计量院渐开线精度传递的实体基准(国际先进),统一全国量值,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研制
80年代,为国家发展可擦重写光盘,在没有可借鉴资料的条件下,由王先生组织光、机、电、算近百名科技人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刻录光盘母板的纳米级精密设备。该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日、西欧对中国发展光盘的控制,从此有能力制造自己的光盘母机,并为发展中国自己的CD-ROM和VCD等光盘服务。同行专家认为:“该机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光盘刻槽机的空白”,“在单元技术上有不少突破和创新之处”,“其中,空气轴承和主机的结构及动态传动精度以及双光束刻录技术等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开拓MEMS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
1990年王先生介入微型机械或称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并在1992年于长春光机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微机械工程研究室。2000年,在大连组建了规模更大的微系统研究中心,2004年组建了微系统与微制造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在王先生组织承担的30项科研任务中,取得五项(应力场压电微电机、微型机械运动参数测试仪、微小压电马达及LIGA工艺研究、非接触式微电机力矩测试仪、微操作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1996年起,王先生负责撰写“十五”863 MEMS发展规划,2003年参与了撰写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的纳米技术与微系统分专题,已成为国内该领域有影响的带头人。
[编辑本段]二、论文或专著发表情况
1、微机械专集,光机情报增刊,1992年(32万字),主编。
2、 一级精度齿轮磨床的分度系统,仪器仪表学报,1999(4),163-164页,第一作者。
[编辑本段]三、获奖情况
1、超精密齿轮工艺技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3、高精度渐开线样板,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4、高精度小模数标准齿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一完成人;
其他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肆』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和中美两国政府合作创办的“ 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是一个实体,其前身管理工程系于1980年和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同时成立。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最早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1980年)和最早开展工商管理教育(1984年)的学院,已经培养各类毕业生1万余人。多年来,该学院本着“ 笃行厚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注重质量、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和严谨务实的学风,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欢迎。
该学院包括系统工程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与决策技术研究所、财务管理研究所、信息管理系、企业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该学院现有教职工122 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45名,高级工程师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 26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支持计划”获得者4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5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人。
该学院的学科领域横跨管理学、工学、理学3 个学科门类,涉及5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学院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 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这两个学科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具 有MBA、EMBA、工程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院已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合作办学。 该学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四个不断线”,即外语、计算机、数量方法和社会实践在大学教学中不断线。
该学院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同时设置金融工程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辅修和双学位专业。
该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按“ 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科学等理论知识,实 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院还拥有二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一个省重点实验室和两个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一个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正在建设“985工程” 国家级科技创新二级平台,科研工作和科研能力优势明显,人均科研经费稳居全国前列。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每年在17个硕士专业下招收150名左右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条件良好的科研平台、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具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和较高的奖学金待遇。 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按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和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博士项目提供专业理论与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强、又愿意从事学术事业的优秀学生。

『伍』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贾振元为首的科研团队为什么能摘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直面难题,突破应用,找准方向,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从这三点出发,取得了“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成功。

直面难题

传统加工方式严重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为此,贾振元团队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

民航客机结构重量每降低1%,其油耗可减少3%至4%;高铁每减重1%,其能耗可减少6%至7%……

对于“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高端装备领域来说,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只有减轻重量,才能提高结构效率、提升装备性能。

为此,一场由“减重”而引发的先进材料之争早已蔓延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高端装备领域减重增效的优选材料,其用量越多,表明装备性能越先进。”贾振元说。

然而,工艺技术的滞后难以支撑材料的创新运用,这让碳纤维复合材料一经亮相就遇上了不小的难题。贾振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传统加工只能采取手工方式,低质低效,加工构件极易出现毛刺、撕裂和分层等损伤,并且加工损伤是随机的、不可控的,达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高性能要求,严重制约了材料的推广应用。

“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虽然也曾较好地解决了若干航空航天企业复合材料构件加工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加工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于工程中沿用的是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和结构与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团队骨干高航说。

经过反复研讨,贾振元果断提出:“必须突破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体系的束缚,开辟和建立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从理论到工程同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要建立理论体系,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践上的难题倒逼贾振元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开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为此,团队加大材料、力学、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从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性上和材料去除过程中彻底弄清楚加工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而研究低损伤加工的原理和构件高性能的保证方法。

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终于,贾振元团队在一系列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揭示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去除机理和加工损伤的形成机制,提出了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论,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过程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切削理论的源头创新。

突破应用

贾振元团队尝试工艺创新,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国外大公司花费大量经费与时间,耗时耗力,最后摸索出的经验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不会告诉我们。”贾振元说,“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没有基础研究作支撑,不可能实现”。

有了扎实的理论创新作后盾,再埋头钻研实践应用,就完全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贾振元团队提出了微刃力小化抑制损伤原理,在一个个螺旋槽切削刃上开出分屑槽,形成微齿,实现加工过程的“微元去除”;通过巧妙设计工具以及切削运动的配合,发明了“反向剪切原理”,实现了表层纤维有效切断。此外,还研制出9个系列的制孔、铣削等刀具,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高质加工,寿命高于进口刀具2倍至7倍,价格仅为1/6至1/4。

不仅如此,他们大胆尝试工艺创新,发明了在位随行加工方法、低应力柔性工装和随动除尘装置,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自2010年起,新研制的技术装备和刀具开始投入应用,使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由原来的厘米、毫米量级减至0.1毫米以内,实现了从无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损伤数字化加工的跨越,加工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高航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有一次,他带着学生鲍永杰到一家航空企业推广他们的刀具,企业不相信刀具性能,硬是提出“让刀具连续加工100个孔”的考题。师徒俩就在现场拿来复材板,实实在在地钻出100个孔,每个孔都很光滑,最终赢得了企业的信任。

如今,基础理论和加工技术双向护航,让一把把满载匠心巧思的刀具和系列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

某新型航天装备舱段,某飞行器构件异形深腔,某航空装备机翼结构中的大厚板边缘轮廓及超大孔,某系列直升机旋翼及尾端,大型客机机身筒段复材/铝叠层验证件,高铁复材车身试验件……这些大国重器关键构件的加工难题都被贾振元团队一一攻克,为国家重大装备、重点型号研制、定型及批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功应用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业和商飞等企业。

找准方向

贾振元团队认为,搞科研要加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形成企业需求拉动,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一条创新链

“做科研要找对路子。”这是贾振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刻苦的人很多,关键在于找准方向。道走对了,可能事半功倍;道走错了,你费大力气、绕大圈子也不一定成功。”

“我们的难点在于弄清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由于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的因素非常复杂,加工产生损伤的形式多种多样,整个研究过程都充满挑战。”团队成员王福吉说,“无论是创建理论研究模型还是发明新工具、设计新工艺,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

此项技术发明从理论到实践,在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上获得了多个“首次”,持续创新贯穿于贾振元团队每位成员的研究过程。

“贾老师桌上总是放着各种关于复合材料的书,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找相关研究生和教师一起探讨项目技术方案和存在的问题。”王福吉回忆道。

身兼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一职的贾振元不忘初心,坚守在科研一线。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责任和压力有多大,“我甚至连吃饭时、睡觉前都在琢磨课题的研究”。

凝聚众力突破国家重大需求难题,这是贾振元团队一贯秉承的科研态度。贾振元告诉记者:“搞科研一定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种意识来自他30多年坚持深入企业、服务生产一线的深切感悟,“我们工科教师如果单纯从学校角度搞研发,没有企业应用拉动,研究成果就很难‘落地’,可能撂荒在实验室里,没有形成生产力”。

『陆』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院长

何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学习简历版:
1990-09—1994-06 哈尔权滨建筑大学 建筑工程专业
本科
1994-09—1996-06 哈尔滨建筑大学 结构工程专业 硕士
1996-09—2000-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力学专业
博士
2001-05—2003-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博士后

工作简历:
1996-07—1999-05
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助教
1999-06—2003-05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讲师
2003-06—2004-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副教授
2005-01—2010-03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04—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柒』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领导的简介

院长 罗钟铉 学院全面工作;主管财务工作。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及学位情况:
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7月,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7月, 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
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7月, 吉林大学数学系.
工作经历: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09.2-[1]至今
博士生导师,2002年6月-2009.2;
教授, 1997, 7-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现合并为应用数学系);
高级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1997, 10-2000, 8,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院;
副教授, 1993, 12-1997, 7,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 1991, 7-1993, 12,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国际性学术刊物《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的编委;
大连市甘井子区第14届人大代表;
辽宁省民族科普协会副理事长;
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全国《几何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1. 多元函数逼近理论;
2. 计算几何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3. 多元样条函数与机械化计算;
4. 多孔媒介中热湿传导模型及科学计算;
5. 三维重构与图形/图像处理。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1. 多元函数逼近理论;
2. 计算几何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3. 多元样条函数与机械化计算;
4. 多孔媒介中热湿传导模型及科学计算;
5. 三维重构与图形/图像处理。

党总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 惠晓丽 负责软件学院党总支建设管理工作;群团工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人事管理工作;教职工队伍建设工作;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副院长 薛强 对外合作工作;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1955年10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管理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编制领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大连信用卡网络公司市场研究”、“大连市劳动就业长效模式与机制研究”等项目。其中“辽宁省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获国家海洋局2等奖(1988年),“大连市劳动就业长效模式与机制研究”获大连市计委3等奖(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31篇。出版《现代商情》著作(译著等)共1部。培养研究生共14名。

副院长 郭禾 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

副院长 李明楚 科学研究工作;软件工程研究所建设工作。

副院长 柏建阁 后勤服务工作;治安保卫工作。

副院长 徐胜君 负责学生(含研究生)管理工作;本科生招生工作;就业工作。

热点内容
青岛大学姓初的老师 发布:2025-08-09 08:24:39 浏览:13
申请复旦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导师推荐信 发布:2025-08-09 08:24:29 浏览:680
武汉大学吴教授 发布:2025-08-09 08:19:38 浏览:435
高中被老师嘲笑考上大学没有用 发布:2025-08-09 07:58:05 浏览:843
大学生村官累 发布:2025-08-09 07:27:12 浏览:744
2016年各省大学报名时间 发布:2025-08-09 07:10:46 浏览:480
大学生高原 发布:2025-08-09 07:10:44 浏览:25
2016年浙江大学医学研究生名单 发布:2025-08-09 06:47:53 浏览:882
中国政法大学美女老师 发布:2025-08-09 06:35:09 浏览:181
烟台大学博士生研究处 发布:2025-08-09 06:32:06 浏览: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