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海德堡大学教授工资

海德堡大学教授工资

发布时间: 2021-02-10 12:23:21

① 海德堡大学的大学名人

截至2015年,有5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任教或从事工作,其中11位教授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期间获得诺贝尔奖。截至2013年,海德堡大学获诺奖获奖人数位居德国第一,欧洲第四,世界第13。此外,该校有18位莱布尼茨奖(世界上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奖项)及2位奥斯卡奖获得者。
该校历史上有5位校友最终成为德国总理,数位比利时,保加利亚,泰国,英国等国国家领导人级政要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
海德堡大学在各学科领域内均有大量杰出校友,例如:神经外科专家卡尔.冯.巴赫曼(Karl von Bachmen),物理化学学科奠基人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化学家亥姆赫兹(Hermann von Helmholtz),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基希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及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音乐家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诗人艾兴多尔夫(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作家施皮特勒(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社会学家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
11位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
菲力浦·雷纳尔德(Philipp Lenard),因提出电子论和阴极辐射现象荣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布莱希特·考索尔(Albrecht Kossel),在蛋白质和核酸研究中取得巨大成果获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奥托-弗里茨-麦耶豪夫(Atto Fritz Meyerhof),研究生物反应链取得成果,获192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里查·柯恩(Richard Kuhn),研究维他命取得成果,获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瓦尔特·波特(Walther Bothe),他发展了物理学上的重合方法,发现了电子在光子放射时获得冲量的方法,和宇宙射线中粒子运动以及核反应时核运动的数据,从而获得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汉斯·丹尼尔·杰生(Hans Daniel Jensen),因对原子核核层结构的研究而荣获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乔治·维蒂希(Georg Witting),因对自然材料再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获得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
恩斯特· 彼特斯曼(Ernst Ulrich Petersmann),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欧洲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世界贸易组织法律顾问。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于欧洲大学研究院任教
伯特·萨克曼(Bert Sakmann),1991年,他与厄温·内尔一同夺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尔·齐格勒(Karl Waldemar Ziegler)在聚合反应催化剂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并因此与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共同获得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200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斯特凡·黑尔(Stefan Hell),2014年,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与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② 去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医学一年的费用是多少

德国公立大学免学费的.可是据说多数老师授课都用德语好象...还有,德国人内的确特别容麻烦!做事情特别规矩!有时候咱们是接受不了的...建议你要有心理准备!而且那种高消费的国家,生活费用不会低的...其实那些理论上的东西,国外未必比国内先进多少的,建议好好考虑哦~~~

③ 德国海德堡大学一年的收费是多少

生活费,保险费,交通费等加在一起,每月500欧左右;
学杂费每学期590欧左右,一版年两个学期的话乘权以2;
每年回一次国的话,来回机票一共550~600欧左右。

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你就乘以十差不多了。

语言得要求是dsh2或3或testdaf 16或18分以上,看你的专业而定。

④ 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工作过的名人或从这所大学出来的名人有哪些

数学家赫曼·斯卡支拉教授
著名思想家有黑格尔
诠释学哲学家伽达默尔
社会学家哈贝马斯

⑤ 法国海德堡大学读法学博士一年要多少钱

建议先了解清楚一些 海德堡大学是德国的学校不是法国的
目前国内硕士毕业可以申请博士课程,或者硕博课程,不过可能需要德国教授推荐,学制3-5年

⑥ 海德堡大学留学费用

海德堡大学的学费为500 EUR/学期,换算成人民币约为4220元/学期。大学注册费:(含学生票专)104 EUR/学期,换算成人民币约属为878元。此外在德国海德堡留学衣食住行等生活费一年约为6~7万人民币。

⑦ 德国公立大学是怎么做到学术自由的

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我记得历史最悠久的应该是海德堡大学,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所以波恩大学的200年校庆在中国或许会引来一片惊叹,但是在德国,这算是一个“年轻”的大学。但是校长说:波恩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一样,都是在1810-1820期间建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从这个角度讲,说母校是当前最古老的现代化大学,亦不为过。
为什么要把欧洲大学的历史在1810-1820划断,作为一个分水岭呢?
因为在这之前的欧洲教育,有两个体系。一方面,教会垄断着教育权,他们的神学院,其主要目的是传播一种思想(基督教教义),当然也意味着扼杀别的思想;这有点儿类似于中国皇帝的翰林院,虽然也是学术机构,但是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网络天下英才,服务于社会管理。另外一方面,市民阶层需要一些实用的技术,比如医学商学数学等等,于是民间自发办起一些不受教会控制的大学。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建立于1087年,至今差不多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还有诸如布拉格、维也纳、和海德堡大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到了十九世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德国,慢慢形成。当时,在欧洲范围内,德国这个地理区域是相当落后的,和意大利、法国这些先进国家根本没法比。这有点儿像中国版图内的东北。直到清朝末年,东北地区仍然是地广人稀。德国那时候比清朝时候的东北更加落后,当时在现在德国版图内仍然存在着很多独立的小国家,彼此征战,好比春秋战国。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普鲁士王国。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割地赔款,稍微像样一点的哈勒大学也被法国占领。
穷则思变,败了才会想到卧薪尝胆,奋起直追。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和法国英国这些先进国家竞争,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决心重整旗鼓。他对逃出来的教授们说:“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防大臣沙恩霍斯特也说:“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有在教育与科学上的世界领先地位。”这时教育家洪堡出任内政部教育文化司司长。他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1810年柏林大学诞生,1818年波恩大学建校。这些新式学校和原来的大学完全不同。
首先,普鲁士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大学的财政提供者。通俗地讲,这是国立大学,而不是教会大学,也不是私立大学。这个原则被德国人一直坚持到了21世纪。两百年来,德国大学增长迅速,现在全德国有超过一百所大学,和英国美国不同,德国的大学全部都是国立的。而且保证对全世界的学生敞开大门免费服务(这个情况正在缓慢地改变),所以我去念书的时候,十分惊讶:怎么中国都已经开始灌输教育收费理念了,德国大学居然还是免费的,而且对外国人都免费!国家拨款,保证了大学的运转,也是学术自由的生存前提。教授不必为了五斗米发愁,也不必屈从于市场需求或者教会思想。国家拨款,也保证了落后国家的大学能够获得充足的资源去弯道超车。
其次,国家不干预大学管理和学术研究。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一旦政府握紧钱袋子,大学教授就会从仰市场或者教会的鼻息转变为仰政府的鼻息,一样不能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作为现代大学的创始人,洪堡先生清楚地知道学术自由的重要性。所以他和德国皇帝议定:新版大学必须是教授自治的大学。大学自我决定教学科研等内部事务。大学校长由教授们轮流坐庄,教授有任意的开课权,工资由国家支付,享受社会中上层的生活待遇。同时实行严格的退休制度,不管是谁,到了65岁,都得让位。企业家资助教授的研究课题,经教授与校长联名签字,就可到税务局申请减税。
由此看出,现代大学的基本要义是两个:第一,政府给钱;第二,政府不管事。这个和一般企业管理相悖的重要原则才是奠定现代大学的基础。如果政府不给钱,大学生存不下去;如果政府给了钱还要管事,那么它就成为罗马教廷的翻版,仍然不可能激发科学的进步。只有给钱而不管事,才是激发科学创造的唯一一条道路。
这是一个非常不让人放心的制度设计。从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管理看,给钱而不管事,那么必然会面对一个效率缺失的状态。对于中国人来讲,我们记忆中的大锅饭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制度吗?说句实在话,这的确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制度,也可以想象:能够在当时设计出这样的制度是需要怎么样的智慧和勇气。
社会需要有人去面对未知发问,探索未知是不可控的,所以科学家不是工程师。我们平时熟悉的管理模式和制度,都是针对已知世界的,难以简单地照搬到大学管理中。也许有人会说:企业家同样面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市场风险,我们不是设计了市场竞争机制来奖优罚劣吗?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是成功的代表,市场奖励他们世界首位的财富。但是你仔细想想,企业家所面对的市场风险相较于科学家面对的整个未知世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比尔盖茨的windows设计也不过是电脑技术的一种运用而已,即便如此,市场已经给予了如此大规模的奖励,让他做了世界首富。如果牛顿、爱因斯坦都需要产权保护来获得经济回报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整个世界奉献给他们呢?所以,用市场化的方法对纯粹公共物品的科学创造进行经济奖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一旦给科学创造以垄断权力,就像是微软、英特尔一样收取专利费,也不利于整个人类迅速地传播和利用科学原理。
由此,现代的大学制度其实是转换了一个激励机制:不是用物质化的东西去奖励科学家,而是用崇高的社会地位去奖励他们。让他们成为自由人,享受中上等的物质生活,衣食无忧(但绝不是奢侈豪华!),同时要求他们开放所得到研究成果给整个社会共享。而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这样的教授科学家呢?只能由已经是教授科学家的同行来评定。这就是最最重要的“大学自治”原则。
柏林大学的出现,成为现代化大学诞生的标志。此后,这种模式被德意志三十多个邦国竞相效仿,发展趋势如雨后春笋。它们都是综合性大学,与工科或实用学科的专门学院有严格区别。大学成了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的中心,人文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新体系也确立了真正的独立地位。教授们不再像神学院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思考。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增长人类的新知识,成了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为优秀的研究者,才能成为大学教师;照本宣科,拾人牙慧,只能下课。大学成为研究者的共同体。
科学与教育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普鲁士王国的现代化进程。1870年普法战争再次爆发,这次法国大败。排除了法国干扰,德意志各邦完成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其雕像,如今矗立在波恩南部五十公里的“德国之角”。在普法战争前,德国已经居于世界科学领先地位。这里出现的科学家可谓群星灿烂,如数学家高斯、物理学家赫茨、洛伦兹、普朗克、爱因斯坦、化学家李比锡、奥斯瓦尔德、哈维尔,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列下去。而美国虽然在20世纪初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在科学、教育方面,只是德国的学生。在这方面,中国也是德国的学生。蔡元培就曾几度留学德国。他主政北京大学,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授治校,主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都受益于德国,甚至他女儿取名威廉,都可见他从德国受到的影响。

⑧ 关于德国海德堡大学

海德堡医学是很强不过医学在德国好像是限制专业.比较难申请
如果楼主想大二开始申请,那么你必须在211大学读完1个学期,非211读完3个学期,然后通过APS审核或者TESTAS考试方能申请德国大学,德语最好在国内通过德福考试

⑨ 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是的就职演讲的内容是什么

1916年秋季,黑格尔来到巴登公国的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接替了弗里斯的职位。10月28日,黑专格尔发表就职演属讲,公开宜称“普鲁士国家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一反他青年时的论调。那时,他崇拜卢梭,崇拜拿破仑,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革命。

⑩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校史。

从来没有一个德国城市,得到过像海德堡那么多的赞美。
歌德说,这里是他把心遗失的地方。
荷尔德林说,海德堡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德国城市。
海德堡大学的校史档案里还记载了茜茜公主的两首诗,也是赞美海德堡的,可惜我看不懂德文。
在描述自己的欧洲之行时,马克·吐温写道,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地方,如此充满平静与迷人的魅力,海德堡给人一种不可超越的美感。他本来计划只在海德堡停留一天,结果在这里待了整整一个夏天。
当我们到达海德堡的时候,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海德堡大学正在庆祝625周年校庆。海大新楼(海德堡大学文科的主教学楼)刚刚进行过一次大整修,一群诺贝尔奖得主开完林道大会,专程赶来,与这里的年轻学生交流。美军基地即将撤离的消息也是人们热衷的话题,据说学校正在考虑把它改建成学生宿舍。另外,一个盛大的校庆派对即将在内卡河畔的大草坪上举行,每个人都被欢迎来参加。正如《海德堡的学生王子》中的一句台词:海德堡的夏天,是浪漫和音乐的季节。
德国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大概只有在海德堡这种大学城,才能看到那么多让人赏心悦目的年轻人。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太爱学习了,露天食堂的长凳上,随便哪块草坪上,都能看到一两个年轻人卧在那里,前面摆开一堆书。但也是同样的地方,一旦派对开始,你会怀疑他们是否从来不学习,也太惬意了。
这里学生的那种自由姿态竟让我震惊。有一次经过内卡河畔,见一个学生一边抱着一本书,一边将脚泡在水里,旁若无人地读着。
不过,海德堡大学一直是一个以自由闻名的大学。1849年,海德堡神学系曾经给一个逃难到海德堡的美国黑奴詹姆斯·彭宁顿(James W.C.Pennington)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而那时候的美国,教黑人读书写字都是非法的。
来德国前,按照中国人的惯常思维,我一直将海德堡大学视为德国最好的大学,比如德国的“哈佛”,或者德国的“清华”之类。当我向海德堡的教授们问及这一点时,教授们要么一脸惶恐,要么哈哈大笑。“不不不,谢谢你这么说,但我们只是很好的大学,不是最好的。”
在德国,“精英”是一个可疑的概念。从2006年起,德国政府为了提高大学的竞争力,陆续选了9所“精英大学”出来,海德堡大学名列其中。
“这只是政治家的选择。”海德堡校史专家彼得·默斯伯格教授告诉我,“德国人真正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每所大学固然都有独特之处,但总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很相似,并无优劣之分。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与美国大学体系不同,你没法拿哈佛、耶鲁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大学相比。在我们看来,不公平的教育体系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侵犯。”
这种“去中心化”也与德国历史的高度不确定性有关。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近现代史上诸侯分立,教派斗争激烈,新旧秩序的更迭太快,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伦敦、巴黎那样的中心,占据一个国家大部分的资源。相反,每个独立的小国都想有自己的大学、剧院和博物馆,于是很多小的文化中心发展起来。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在《海德堡语丝》一书中所描述的:“在德国,最大的图书馆在法兰克福,最盛的印刷业在汉堡,最多剧院是在慕尼黑,最多博物馆的是柏林,最全的国家档案在柯伯尼兹,最丰富的文学资料在内卡河上的小城玛白。科学的中心不止一个,而是分散在杜斯道夫、哥廷根、海德堡、曼兹各地。”
除去625年的历史,美丽的山水建筑,以及种种关于海德堡的浪漫主义迷思之外,海德堡大学唯一优越于其他大学的地方可能在于,它所属的巴登-符腾堡州很有钱,对教育的投入更大,付给教授的薪水也更高,还可以建更好的实验室。100年以前,为了留住著名的化学家、光谱分析的发明者本森在海德堡任教,州政府曾斥巨资为他建造了当时整个欧洲最好的化学实验室。本森在海德堡大学当了6年教授。
除外,它只是一所“很好”的德国大学,而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德国没有大学入学考试,一般说,学生只要通过中学会考,就可以申请任何大学的任何专业。与英美系的名校相比,海德堡大学不会得到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好最聪明的学生,但它得到的是参差百态的学生,有很聪明的,也有平庸的,但参差才是真实的社会形态。
“美国人这些年在许多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在阿富汗、伊拉克,都是因为精英的同化。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上的是哈佛和耶鲁,接受同样的教育,他们内部没有质疑的空间。”默斯伯格教授这样告诉我。
1855年,一位美国观察家曾经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己的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付出了如此多的思考和艰辛——没有一个民族从大学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如此大的益处,也没有一个地方能使它们在国民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那时候,德国大学是美国人的榜样。19世纪大约有1万名美国青年赴德留学,影响美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几位关键人物都曾在德国大学做过学生,而位居美国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几所大学,大都是按照德国模式进行改革的成功范例。
美国教育史家认为,19世纪美国留德学生从德国大学获得了三种智力财富:智力习惯(Intellectual Habit),智力方法(Intellectual Method),智力的和道德的信念(Intellecual and Ethical Conviction)。智力习惯代表学者个人及其学术的独立性,它是三种财富中最为宝贵的;智力方法代表在思想和研究上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似乎是日耳曼人的一种独特的财富,即掌握全部能够知道的有关的事实材料;智力的和道德的信念,深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将为美国的知识和学术增添财富。
即使如此,有一些独属于德国的东西仍然保留在德国。海德堡历史系教授曼弗莱德·伯格教授(Manfred Berg)在谈到美国与德国大学教育体制的根本差异时,这样告诉我:“美国大学生将教育看成人生的投资,而对德国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种权利。州政府有责任让每个年轻人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只要他满足基本的条件。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位可以基本确保你未来的人生成功,德国却没有这份精英的归属感。”

德国大学最注重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德国人的概念里,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到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他们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相比之下,英美大学像一座规划得很好的城市,有时候连学生的私人生活都是有组织的。但德国大学,你乍一进来,可能觉得空荡荡的,什么都抓不住。没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聪明人得自己找到方向。你没有指导,但也同时意味着没有束缚。
海德堡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在一本叫《什么是教育》的书中提到:“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会昼夜不停地思考,并为此形销骨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则需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定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

热点内容
青岛大学姓初的老师 发布:2025-08-09 08:24:39 浏览:13
申请复旦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导师推荐信 发布:2025-08-09 08:24:29 浏览:680
武汉大学吴教授 发布:2025-08-09 08:19:38 浏览:435
高中被老师嘲笑考上大学没有用 发布:2025-08-09 07:58:05 浏览:843
大学生村官累 发布:2025-08-09 07:27:12 浏览:744
2016年各省大学报名时间 发布:2025-08-09 07:10:46 浏览:480
大学生高原 发布:2025-08-09 07:10:44 浏览:25
2016年浙江大学医学研究生名单 发布:2025-08-09 06:47:53 浏览:882
中国政法大学美女老师 发布:2025-08-09 06:35:09 浏览:181
烟台大学博士生研究处 发布:2025-08-09 06:32:06 浏览: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