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
A. 复旦大学 2011年公共行政学--顾丽梅,人体奥秘--谭玉珍,考古学导论--高蒙河 的期末考时间。
考古学导论去年是论文
给几道题选择
截止时间应该是专业课那周 很晚滴
B. 良渚的良渚水坝
80年前,杭州城郊的良渚遗址被发现,从那时开始,良渚就不断地带给世人惊喜,大量玉礼器被发掘、巨型建筑基址被发现,再到后来的良渚古城,水坝遗址出土。就在昨天,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良渚遗址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奇迹。
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年。专家建议,尽快把水利系统列入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并纳入良渚古城申遗价值研究范围。
1、良渚发现世界最早水坝
碳14检测结果显示,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在介绍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之前,必须要说一下该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此次确证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这些堤坝根据形态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长堤和连接两山的短坝,其中短坝又可分为建于山谷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就曾发现其中最长的一条水坝遗址——塘山遗址。2009年开始,10条水坝遗址陆续出土,它们与古城北面的塘山遗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遗址范围内的老虎岭、鲤鱼山、狮子山等水坝进行正式发掘。同时,省考古所还与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联合对坝体和库区进行了勘探调查。
“我们把7条坝体的样本送去北京大学实验室里进行碳14检测,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王宁远介绍。
这一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将改写都江堰“世界迄今仅存的叹为观止的生态工程”之说,同时也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2、良渚社会进入王国阶段
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王宁远介绍,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水利系统,多以渠道、水窖进行引水,而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良渚水利工程与埃及、两河流域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东西方古文明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稻作文明”和“麦作文明”的不同特征。
“这也让华夏文明有了同时期堪比埃及、两河文明的水利系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等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的发现,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中华文明的进程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形态,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该水利系统的确认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王宁远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技术更进一步证实了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良渚水利工程的规划视野之阔、技术水平之高,动员能力之强令人刮目相看。也为认识良渚古国的管理机构和社会复杂化程度开辟了重要的观察视角。
3、工艺技术让众多专家惊讶
遗址中的高坝可阻挡短期连续降水,甚至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5000年前的古人,为何就会致力于治水工程?这还得从良渚古城的自身地势说起。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极易形成山洪,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解除了洪水威胁。
分析显示,遗址中的高坝大致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米的连续降水,通俗地说,就是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坝内则是一个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据现存的10米坝高推测,可形成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库区。
在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部分坝体关键位置,通过“草裹泥包”堆垒加固,即用茅草包裹泥土形成长圆形的泥包,再将泥包横竖堆砌而成,“草裹泥包”的作用与现代堤坝使用的草袋装土类似,可大幅增加坝体强度,是后世水利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工艺。
考古和水利专家都惊讶,在年代如此久远的古遗址中发现这样现代的工艺技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于冰说,良渚水利工程年代早、分布广、规模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技术先进,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
4、中国水利史开卷
不再是“大禹治水”
翻开现今的中国水利史志,几乎无不以“大禹治水”作为中国人水利建设活动的先驱,但当时的水利设施却早已无法寻觅踪迹。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故事。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研究调查,发现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为世人了解古代水利发展乃至文明演进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2016年3月11日那天,杭州来了一群神秘的、又是重量级的人物,他们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19家科研单位的考古学、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的专家,整整三天,专家们都在实地走访与研究讨论,而中国水利史的开卷,也从“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 这比海昏侯还有更大的科技意义
●李伯谦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良渚发掘80年以来,不断进展,这次水利工程的发现让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又大大向前了一步。300万平方米的王城,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面积,庞大复杂的水利系统,这是全世界已知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功能系统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是不多见的发现,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比海昏侯还有更大的科技意义。
开启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于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长
以往被发掘的古文明水利系统,比如埃及和两河流域,都是修筑在干旱地区的,在中国江南地带这样的潮湿地区发现这样的水利工程可能还是第一次。这个系统,从测绘到规划以及建造都是极有技术含量的。对于中华文明的研究,又开启了全新的领域。
对这个“最早”要加强保护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从表述上来说,这个水利工程代表了大型堆筑结构水利工程的最高峰,也堪称巧妙利用天然条件修建水利工程的典范。比大禹治水还早了1000年,让我们对那个时候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个系统,一定要增加保护,为未来发掘做准备。
有很多细节还要再发掘研究
●栾丰实山东大学教授
这个水利系统修筑时间是没有异议的,但在功能性问题上,专家们大致觉得灌溉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防洪和蓄水运输,但在细节上我们还是要进一步考虑。比如发掘中发现的战国墓的建造,比如建造、使用、废弃这三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现在还是问号。在未来要就这些细节进一步彻底发掘。
C. 我是学美术的,想考考古系,最好是南方或者是北京的大学
首先,不会有限制的。其次,不需要小分,高考那种统招 的。考古学版由于文物热,现在也有很多权学校开设。但是不知道你成绩怎么样。北京的大学,主要有北大、人大、北师大、中国社科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央民族,这几个学校都不错,北京联合大学相对好考点,有考古学家韩建业坐镇,是很不错的。如果说南方的学校,名校推荐你考复旦大学,有高蒙河教授坐镇,搞得很有体系。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南方考古水下考古都很厉害。
这就是考古的基本情况。
鉴于你是黑龙江的,属于北方,考古一般情况下有南北派之分,你将来打算在哪工作生活就报那边哪边的。另外北方的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是考古名校,值得考虑。还有些学校,如辽宁师大、天津师大、内蒙古师大、重庆师大、上海大学。
祝你好运!!!
D. 谁有考古学家的QQ阿,加我一下
能称为考古学家的那些先生们现在应该没有几位有QQ……我是一名考古专业的本科生,只知道系里老师的QQ,还是比较年轻还称不上考古学家的老师。不过推荐收听复旦大学考古系高蒙河教授的微博,应该对你有帮助
E. 崧泽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揭秘“上海第一人”:脸宽、鼻矮、俯身葬
伴随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馆,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成果首次公布,其中包括“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和“上海第一人”。
最受关注的是首次被复原的“上海第一人”。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在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7座墓葬,其中一座俯身墓葬中的头骨保存较为完好,尽管他的躯体已经腐烂。
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复原。这是一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面部略显低矮,鼻根低平,跟东亚蒙古人相似。至于他为何俯身而葬?考古学家尚未找到合理解释。
此外,2004年发现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筑,平面圆形,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
上海的先民们吃什么呢?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遗存,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穿越”到六千年前 看上海先民衣食住行
参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说,这座遗址博物馆采用的一些展示方式、技术和理念,在国际上也比较新鲜,高科技手段的嵌入力图使观众身临其境,甚至有穿越到五六千年前的感觉。
走进展厅,人们在两面墙壁上可直接看到崧泽遗址的考古土层:散落的陶片、贝壳镶嵌其中,神奇浪漫,瞬间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
巨大的屏幕实景模拟出“古今崧泽”,声光电的变幻模拟出一天从早到晚的情景。一边是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做饭喂猪;另一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发掘文物的真实场景,立体感极强,仿若一段3D电影。
高蒙河教授介绍说,这是中国博物馆很少使用的“幻影成像技术”,长达5分钟,可以让观众直击考古现场,消除对这门学科的神秘感、距离感。博物馆并非单纯陈列文物的地方,而要调动各种手段方法,让公众亲近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这正吻合国际流行的“公共考古”的理念。
F. 安阳曹操墓是真是假
质疑者:说是“曹操墓”证据“不是很有力” “这些证据,我觉得都不是第一手证据,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认为,“这个墓曾被反复盗挖过,留存的直接证据很少。只凭借发现的号称是魏王用过的兵器,就说是曹操墓,我觉得很难鉴定。”他甚至认为,“急着发布这一消息,有炒作嫌疑。” 而就在昨天中午,鉴宝专家马未都也在发表的博文《曹操墓》中说:“如果此次发现确系曹操之墓,可谓文学、史学、考古学上的曹操墓之尘埃落定。我看了一下专家学者们对曹墓认定的六大依据的第五点,也是判定此墓为曹墓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的一块石牌与石枕,可惜此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他认为,“曹操的墓如果发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满足了百姓的好奇心,让人知道其史不虚。” 对于诸多质疑,著名媒体人、《盗墓史记》和《中国人盗墓史》作者倪方六认为很正常。帝王级的陵墓中,都带有帝王哀册(随墓主人一起下葬的相当于今天追悼会上的悼词之类的东西)或者墓志铭,它们可以直接证明死者的身份,但是此次发掘并没有发现,这是最大的遗憾,“当然也有被盗走或毁坏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宣布这是曹操墓还为时过早。推测疑为曹操墓比较准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高蒙河教授认为,现在只能初步确认,但还没到能定性的时间。从学术考古上来说,发现的60多岁男性头盖骨还需进一步鉴定。要确认是不是曹操本人的头盖骨,需要把骨头上提取的DNA与曹氏后人比对。这需要先找出曹操的家谱,找到能确认的曹操后代作参照。 安阳西高穴墓地考古队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于学者的诸多质疑,曹操墓地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情绪很激动,他称自己不愿“回应”这样的质疑,理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到过考古现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就在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 电话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发表了自己对这一曹操墓的看法:它的墓室规模大,规格高,大墓的时代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卒年是吻合的,是东汉晚期的墓葬;东汉末年邺城附近的帝王墓只能是曹操的陵墓;“本次发掘出土的能判定时代关系的主要是画像石和50多个石牌等珍贵文物,它们均具有东汉末年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发现的8枚写有‘魏武王常所用……’文字的石牌等,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刘庆柱认为,这个曹操墓室不只是盗墓,应该是毁墓,毁墓就是政治报复,有可能是另一方政治力量,或者是农民起义。“我去现场看过,墓里面很多石头都被打碎了,打得很残。”刘庆柱说,墓里有三个人头,盗墓一般是不盗骨头的,结果人头只剩下头盖骨,鼻子、脸部都被砸了。听发掘人员说,凡写着“魏武王常用”的石牌都被打断了,没有写的就没有打,应该是政治报复,“我推测是曹操下葬后没多久干的。” 陕西帝王陵墓考古专家:“是曹操的陵墓,毫无问题!” 针对连日来关于曹操陵墓的真假之争,本报记者今天独家采访了长期在陕西从事帝王陵墓考古发掘、在国内考古界颇有名气的段清波和王学理两位考古专家,两人都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 “有人怀疑这次的曹操陵墓是假的,是河南在搞‘炒作’,那是他不知道考古,有隔山说话的感觉,让人听了不舒服!”段清波认为,“从考古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河南文物局推出的‘六大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夸,所有的证据指向的就是曹操,那应当没问题。虽然有人说墓里没有发现墓志和哀册,但里面出现的包括从盗贼手里追回的刻有‘魏武王’常用兵器、器物的文物不是一两件。曹操有‘薄葬’思想,而且有明显的文字记载。有人说是盗墓贼把带‘魏武王’字样的文物放进了墓里,那是想当然的推测!盗墓的干这个事有什么意义?” 小说和戏剧抹煞了真实的曹操形象 刘庆柱说:“我认为,历史上所说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是民间传说,那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曹操当年修建它的寿陵那是公开活动,唐太宗到泰山祭祀的时候,还祭祀了魏武王。” 谈及历史上的曹操和他的“七十二疑冢”之说,王学理说,“‘七十二疑冢’对曹操的性格、为人,有很多牵强的东西,小说《三国演义》把曹操说成了奸臣,戏剧中的曹操被演成了‘白脸’,人们只知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符合曹操的本来面目。”本报特派记者 韩宏(本报安阳12月29日专电)
G. 曹操西高穴大墓是真的吗
真的
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及时有效地予专以保护,2008年12月,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有关专家对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
H. 复旦大学
这个很多啊。。。要看哪个系的~比如哲学小王子王德峰,哲学系俞吾金~历史系钱文忠,朱维铮~社会科学基础部邵晓莹~社会学谢遐龄~生命科学院卢大儒~数学谷超豪~文博系高蒙河~化学系刘旦初~新闻系童兵~还有上金融市场的谢百三~都很牛
其他还有很多~这些只是我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