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亮老师简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亮老师简历

发布时间: 2023-09-30 23:11:59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的科研人员

半个世纪来,在老一辈地质学家王鸿祯、袁见齐、池际尚、冯景兰、杨起、潘钟祥、 赵鹏大、翟裕生等带领下,经过广大教职员工艰苦创业、探索进取,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雄厚、梯队合理、学科齐全、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实体。现有教师148人,其中教授39名(其中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43人。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和1个研究中心(中石化集团-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共建的“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科点和11个硕士学科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质学和公共管理科学)。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导师谁比较好啊张锦高教授、傅安洲教授、郭兰教授相比呢

张锦高,男,来汉族,江苏省自大丰市人,194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
者。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曾先后担任辅导员、校团委书记、基础课部党总支书记、学工处长等职,1990年任校党委副书记,1993年兼任副校长,1996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兼副校长,2003年6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傅安洲,男,汉族,1961年4月生,籍贯江苏省丰县,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1月任校党委副书记。 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副会长、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学生工作研究会会长。 傅安洲同志1983年7月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毕业留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德育研究。曾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言文化大学学习和进修。1997-1998年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学习访问。

郭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她主攻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都很出色,看你选择什么方向吧。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院士

矿产普查及勘探、来数学地质学家赵自鹏大
地质古生物学家殷鸿福
地球化学学家於崇文
地球化学学家张本仁
地球化学学家高山
矿床学家翟裕生
地球化学学家李曙光
构造地质学家金振民
岩石学家莫宣学
沉积学家王成善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教授

作为马院同学,来回答一下我接触过的地大优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个门类的文科老师基本集中在马院哦~)

严世雄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伦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师非常的和善,对同学总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疑惑,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和他交流。他还提倡学生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进步。可以说,他手下的学生总是能从他那儿获益良多。

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郝翔校 长王焰新党委副书记朱勤文党委副书记傅安洲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成金华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唐辉明副校长赖旭龙副校长郝芳副校长王华副校长万清祥时期 院校长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北京地质学院 刘型 1952年 1958年 高元贵 1958年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贵担任湖北地质学院革委会主任 湖北地质学院 王焕 1976年 1980年 武汉地质学院 王鸿祯 1980年 1983年 赵鹏大 1983年 1988年 赵鹏大 1994年 2005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鹏大 1988年 1996年 殷鸿福 1996年 1997年 赵鹏大 1997年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长 张锦高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

6. 武汉地质大学教授名单

院校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校园概貌,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现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 1474353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385752.04平方米。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办学思想,坚持弘扬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坚持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坚持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秉承 “强化特色、争创一流、依法治校、开放包容”的治校理念,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优越而独特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辩凳枝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教职员工 3369人,其中教师19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31人,教授452人,副教授8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 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学科布局,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 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23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学校拥有 “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31040人,包括本科生18214人,硕士研究生10758人,博士研究生2068人,国际学生787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5万余人。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粗局务,以培养 “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携敏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 250余枚,银铜牌500余枚。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科学研究,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01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9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61人。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还在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 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由我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学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高校在地学领域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以学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拥有 “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其他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23个学院(所)、67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

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的院长介绍

现任院长是蔡之华教授。
前任院长康立山教授是我国并行计算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专家,曾担任过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和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计算机软件理论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理论计算机科学分会副主任、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军用共性软件组成员、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学术委员会等国家重点研究单位的学术领导职务。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其中二项为重点项目),国家一般基金项目2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一等奖3项,湖北省二等奖2项,国家科委八六三计划先进工作者二等奖一次,其他奖项若干。他本人还担任了包括Parallel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英国)在内的9种国际国内著名计算机领域杂志的编委。他先后18次参加和主持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做特邀报告,出版有影响的专著7部、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其中40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后共培养博士生44人(其中毕业生35名),硕士生50人(已毕业37人)。他指导的博士生潘正君教授在演化计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学院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属建校初期最早的四个系之一。1952年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教授(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受聘主持筹建工作,1953年4月正式成立国内第一个地球物理探矿系和地球物理教研室,由薛琴舫教授出任系主任,傅承义、谭承泽教授分别任教研室正、副主任。
1952年开始培养第一批本科生,国内许多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如傅承义院士、秦馨菱院士、翁文波院士、曾融生院士、顾功叙院士和刘光鼎院士等都曾先后在该院任教。20世纪5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前苏联专家古尔维奇、克维亚特克夫斯基和诺维克夫等曾先后来我系工作两年多,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及教学环节的建设。建国后,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地球物理学家大部分毕业于此。
1975年学校迁址武汉,暨为武汉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系”,1999年更名为“地球物理系”,2003年5月更名为“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1975年随校迁武汉后,经过25年的发展,现拥有应用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测控技术与仪器及信息与计算科学四个专业,跨四个一级学科;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工程、地学信息工程五个博士点,地学工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固体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物理工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地学信息工程等六个硕士点;并拥有一个省部级“工程地球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外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7人,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21人,且多数青年教师具博士学位,不少教师曾被派往国外留学进修或访问,有一支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是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勘查地球物理及与信息相关的软、硬件技术。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11 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无论在学科与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还是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 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勘查地球物理、海洋与深部地球物理、测控技术及信息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学科体系。地球物理系凝聚着一批高水平人才和一支赋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各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大型现代化仪器设备,已成为国内地球物理领域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最重要的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在国际权威刊物 GEOPHYSICS 上撰文称赞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是中国“电法与电磁法勘探”的人才教育中心。今天的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培养 21 世纪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人才的摇篮。

热点内容
上大学换手机号码 发布:2025-05-12 17:13:40 浏览:252
浙江大学张彬教授名单 发布:2025-05-12 17:09:53 浏览:641
山东大学第三附属小学 发布:2025-05-12 15:59:56 浏览:192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录取情况 发布:2025-05-12 15:00:05 浏览:980
2016广东大学暑假放假时间 发布:2025-05-12 14:43:40 浏览:133
山东科技大学综招时间 发布:2025-05-12 14:15:40 浏览:27
植物保护美国大学 发布:2025-05-12 14:05:50 浏览:673
美国前20大学好在哪 发布:2025-05-12 13:54:32 浏览:299
中医院大学城分院挂号 发布:2025-05-12 13:44:22 浏览:25
2016大学放假安排时间表 发布:2025-05-12 13:27:20 浏览: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