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程林教授
『壹』 山东大学所有教授名单
学校博士生导师 名单,教授不知道。可以到山大主页查找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傅有德 刘陆鹏 何中华 高鉴国 林聚任 陈坚 刘杰 刘新利 王新春 颜炳罡 刘大钧 林忠军 宋全成 谢文郁 王善波 苗润田 艾里克 刘玉建 李培林
经济学院
于良春 臧旭恒 孙曰瑶 侯风云 张东辉 刘国亮 范爱军 孔庆峰 张宏 刘庆林 樊丽明 李齐云 李文 胡金焱 姜旭朝 秦凤鸣 曹廷求 任燕燕 陈蔚 林平 白景明 刘尚希 戚聿东 张昕竹
经济研究院
黄少安 盛洪 王新军 陈昆亭 孙天琦 洪永淼 魏建 王金利 曹洪军 王天义 史鹤龄 李锐
法学院
范进学 齐延平 肖金明 王德志 柳砚涛 冯殿美 周长军 于改之 刘保玉 王丽萍 徐显明 郝铁川 梁慧星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玉安 崔桂田 王学玉 方雷 王建民 王韶兴 郇庆治 杨鲁慧 臧秀玲 曹现强 赵明义 孔令栋 张锡恩 包心鉴 邢占军 葛 荃 张 铭 张全新 朱 锋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建国 周向军 孙熙国 徐艳玲 费利群 徐国亮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曾繁仁 谭好哲 陈炎 王汶成 仪平策 程相占 盛玉麒 杨端志 张树铮 唐子恒 杨振兰 王平 李剑锋 王小舒 廖群 孙之梅 黄万华 张华 郑春 张学军 贺立华 刘方政 张志庆 袁世硕 周来祥 刘培
国际教育学院
宁继鸣
文史哲研究院
杜泽逊 冯春田 马来平 王承略 王学典 徐传武 叶涛 郑杰文 张富祥 傅永军 庞朴 张士闪
外国语学院
苗兴伟 刘振前 王俊菊 申富英 丛亚平 高文汉 张德禄 李铭敬 李德凤
艺术学院
潘鲁生
历史文化学院
王育济 于化民 张书学 张金龙 晁中辰 胡新生 栾丰实 谭世宝 顾銮斋 方辉 曾振宇 陈尚胜 于海广 刘玉峰 刘平 徐畅 胡卫清 赵兴胜 姜生 李文海 马新 齐涛 江奔东 刘凤君 任相宏 崔大庸 胡正荣 钱乘旦 张海鹏
数学学院
刘建亚 仪洪勋 史玉明 张顺华 杨连中 彭实戈 芮洪兴 羊丹平 王小云 展涛 吴臻 陈增敬 嵇少林 林路 赵卫东 刘桂真 李国君 任秀敏 韦忠礼 司建国 栾贻会 吴建良 魏刚 黄华林 刘华文 叶扬波
物理学院
林兆军 戴瑛 冯存峰 何瑁 胡季帆 解士杰 梁作堂 刘德胜 刘向东 马瑾 司宗国 王春雷 王克明 王新年 颜世申 张家良 张学尧 Rolf_Mueller 冀子武 郑雨军 陈峰 王雪林 仝殿民 张 泽 李卫 强 游 王占国 张瑞勤 宋爱民 焦 军 孙振东 王萌 康仕寿
化学与化工学院
冯圣玉 谭业邦 鲁在君 刘成卜 步宇翔 张冬菊 苑世领 王建武 郝爱友 赵宝祥 李晓燕 孙宏建 马厚义 张树永 杨延钊 焦秀玲 陈代荣 陈晓 侯万国 徐桂英 孙德军 郑利强 沈强 郝京诚 黄锡荣 金文睿 张长桥 曹成波 李希友 马晨 占金华 刘永军 姜玮 马玉道 丁轶 孙道峰 钱逸泰 王琪珑 程津培 徐政和 江元生 孔祥正 周其凤 佟振合 黄崇祺 闫兵 洪茂椿
生命科学学院
曲音波 陈冠军 夏光敏 张玉忠 王金星 赵小凡 李越中 杨爱芳 白增亮 孔健 向凤宁 鲍晓明 肖敏 许平 王仁卿 苗俊英 马翠卿 张举仁 林建强 侯丙凯 谷立川 申玉龙 冯力骏 刘相国 陈靠山 祁庆生 张玉臻 王鹏 张新时 卢雪梅 刘巍峰 黄峰 赵建 陈秀兰 高建刚 张先恩 雷 鸣 石德利 孔祥复 庞秀华 方诩 张伟 徐志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袁东风 赵圣之 李康 王洪君 张行愚 王青圃 刘琚 江铭炎 周卫东 孔繁敏 曹叶文 李桂秋 卢霏 连洁 常军 卓壮 金国藩 薛其坤 张小民 刘允才 曹志刚 杨义先
晶体材料研究所
陶绪堂 徐现刚 黄柏标 赵显 许心光 张怀金 胡小波 刘宏 崔得良 郝霄鹏 王圣来 孙洵 于晓强 何京良 蒋民华 王继扬 许东 刘铎 夏盛清 夏海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崔兆杰 高宝玉 胡文容 李小明 王曙光 岳钦艳 张建 刘汝涛 王睿 裴海燕 张 波
环境研究院
王文兴 张庆竹 江桂斌 王韬
管理学院
徐向艺 杨蕙馨 王兴元 胡正明 赵炳新 潘爱玲 陈志军 丁荣贵 戚桂杰 温德成 张体勤 张玉明 谢永珍 李海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传忠 闵光辉 李胜利 关小军 于化顺 季忠 朱波 吕宇鹏 张玉军 孙康宁 尹龙卫 赵士贵 王成国 武传松 李亚江 孙胜 王广春 王作成 田学雷 边秀房 刘相法 王伟民 赵国群 邹增大 李木森 范润华 张建新 李辉 管延锦 朱瑞富 耿浩然 许斌 鹿晓阳 张希华 刘久荣
机械工程学院
艾兴 张建华 黄传真 邓建新 王勇 张承瑞 冯显英 宋现春 赵军 李剑峰 张进生 周以齐 路长厚 周慎杰 王威强 葛培琪 董玉平 张勤河 唐委校 高琦 刘战强 孙杰 林明星 李兆前 王增才 许崇海 赵正旭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王志明 程勇 李国祥 路春美 孙奉仲 杜广生 韩吉田 程林 田茂诚 马春元 潘继红 陈宝明 栾涛 张树生 过增元 秦裕琨 陶文铨 王立秋 许明田 邹勇
电气工程学院
陈青 高厚磊 韩学山 李庆民 梁军 刘玉田 刘志珍 谭震宇 王秀和 徐丙垠 徐文远 徐衍亮 薛禹胜 张文 赵建国 刘淑琴 唐任远 陈通文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伯强 魏守水 杨立才 刘常春 常发亮 刘允刚 李贻斌 隋青美 贾磊 张承慧 张光先 张庆范 张承进 王玉振 孙同景 刘树堂 李歧强 田国会 张焕水 孟庆虎 吴耀华 俞梦孙 付敏跃 邹难 陈冬岩 宋沐民
土建与水利学院
李术才 张强勇 李树忱 曹升乐 王有志 姚占勇 陈卫忠 顾金才 唐春安 朱维申 邬爱清 周学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龚斌 贾智平 李庆忠 李学庆 马军 孟祥旭 屠长河 王海洋 徐秋亮 张彩明 朱大铭 王新军 尹义龙 秦学英 王鲁生 沙行勉 禹晓辉 彭京亮
体育学院
张瑞林
医学院
龚瑶琴 刘奇迹 刘树伟 李振中 张利宁 马春红 苑辉卿 贾继辉 刘传勇 潘芳 陈晓阳 侯桂华 张岫美 郭瑞臣 赵家军 何深一 周庚寅 张运 张薇 张梅 黎莉 安丰双 季晓平 陈丽 侯明 李延青 李兴福 肖伟 曲迅 王传新 迟兆富 程玉峰 胡立宽 胡三元 徐忠华 赵斌 柳澄 刘作勤 张源潮 刘子栋 汪运山 田兴松 卢志明 郝爱军 赵蔚明 陈哲宇 李新钢 庞琦 朱长军 李建峰 刘秀华 高成江 陈有海 钟世镇 王锡岗 韩金祥 高聆 易凡 邵常顺 王向东 鞠秀丽 孙若鹏 张文同 潘新良 许安廷 孔北华 刘培淑 王波 杨兴升 陈玉国 岳寿伟 高海青 于金贵 李春阳 马立宪 王凯 阎明 董亮 卜培莉 张铭湘 钟敬泉 曹义海 康维强 王兴利 纪春岩 陈春燕 孙秀莲 焉传祝 李建民 聂林 徐祗顺 史本康 陈雨信 牛军 徐克森 杨其峰 董家鸿 马榕 刘玉光 朱树干 毕研文 吴树明 田辉 魏奉才 吴欣怡 韩建奎 刘韶平 李淑玲 张继东 赵玉霞 侯应龙 邢启崇 闫素华 段瑞生 李杰 关广聚 毕建忠 赵升田 余之刚 蔡景龙 李桂梅 王玉林 孙玉萍 王海波 陈子江 温泽清 赵跃然 傅志俭 林殿杰 秦成勇 张春清 王欣 杜怡峰 金讯波 吕家驹 金星 曲元明 滕良珠 范全心 邹承伟 王洲 霍然 李安源 刘奇 王锡明 武乐斌 贾堂宏 于金明 洪涛 冯健全 吴荣德 周东生 卢永田 荣海钦 王滨 魏光伟 王月兰 郑成云 刘庆伟 彭志海 刘传聚 王荣 蒋凡
公共卫生学院
赵仲堂 姜宝法 王志玉 谢克勤 徐凌中 薛付忠 李立明 张杰 曹务春 王济川 逄增昌 李德新 梁国栋 徐凌忠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孟庆跃 尹爱田 王健
口腔医学院
杨丕山 王春玲 姜广水 徐欣
护理学院
娄凤兰 徐大为 王 辰
药学院
刘新泳 娄红祥 曲显俊 田志刚 王凤山 徐文方 张彩 张建 张庆柱 赵桂森 张典瑞 方浩 凌沛学 刘珂 王炳和 张娜 李敏勇 沈月毛
威海分校
高军 陈金钊 董学立 汪全胜 葛荃 付文忠 仵从巨 张红军 赖晓平 王冰 祝茜 张铭 罗润东 綦建刚 孙基林 陈耀 董恩清 韩圣浩 吕铁良 夏利东 颜毅华 赵刚 赵永恒 郑卫民 薛安克 仝兴华 吴佩林 李波
『贰』 王桂琴的山东大学教授
职称:教授 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59年9月
籍贯:山东昌邑
学历:
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内化学院容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任职简历:
曾任山东大学出版社发行部主任
现任山东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主讲研究生课程:出版发行研究,转型期的大学出版发行业
专业特长及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产业管理,出版研究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升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与教育对策研究》子课题 2006.10-2010.10
主要著作:
《卷帘天自高·编辑是书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论文:
1.《读<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 《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载《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一部慧眼独具的当代史学思想史——<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编辑手记》,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4. 《田昌五与中国历史学新体系》,载《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5.《 赵俪生先生和他的学术成就》,载《文史哲》2003年第9期。
『叁』 报考山东大学“传热强化理论与技术”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程林 1983年起来在山东大学、自东南大学历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任山东大学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田茂诚。1982.7-1986.7 山东工业大学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读大学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7-1989.7 攻读山东工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9 年 7 月留校任教; 1995.3 - 1999.3 攻读东南大学热能工 程专业 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9 年 11 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Email:[email protected]
『肆』 山东大学文学类知名教授有哪些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
http://www.lit.s.e.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55
『伍』 暗物质的研究历史
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还是个谜。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有84.5%是由暗物质构成,但一直未能证明其存在。 已有不少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是以“暗物质”的方式隐藏着。天文学家们称,根据当前一些统计资料显示,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暗物质很可能占有宇宙所有物质总量的95%,而人类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不到10%。
20世纪30年代,荷兰天体物理学家奥尔特指出:为了说明恒星的运动,需要假定在太阳附近存在着暗物质;同年代,茨维基从室女星系团诸星系的运动的观测中,也认为在星系团中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美国天文学家巴柯的理论分析也表明,在太阳附近,存在着与发光物质几乎同等数量看不见的物质。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学家扎维奇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不过,扎维奇的结果许多人并不相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根据对许多大型天体之间,如星系之间的引力效果的观测发现,常规物质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引力,因此暗物质的存在理论被广泛认同。
2006年1月6日报道,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确定了广泛分布在宇宙间的暗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从事此项研究的科学家们已准备将此项研究结果公开发表。
2006年,美国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对星系团1E 0657-56进行观测,无意间观测到星系碰撞的过程,星系团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质与正常物质分开,因此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天文学家推测,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宇宙25%,暗能量占70%,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5%。因此,探测和研究暗物质很可能导致物理学界新的革命。
2007年1月,暗物质分布图终于诞生了!经过4年的努力,70位研究人员绘制出这幅三维的“蓝图”,勾勒出相当于从地球上看,8个月亮并排所覆盖的天空范围中暗物质的轮廓。这张图是通过引力透镜原理获得的。马赛天文物理实验室的让-保罗·克乃伯(Jean-Paul Kneib)参加了这张分布图的绘制工作,他认为这种“面包丁”的形状自25亿年以来就没有很大改变,所以我们看到的也就是暗物质的形状。
2007年5月16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小组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探测到了位于遥远星系团中呈环状分布的暗物质 。天文学家们称,这是迄今为止能证明暗物质存在的最强有力的证据。这一重大发现刊登在上。 研究小组成员、天文学家詹姆斯·杰说,“这是第一次探测到有着独特结构的暗物质,它的环状结构与星系团内部星系以及热气体的结构截然不同 ”。这将有助于天文学家分析暗物质与普通物质的区别,理解引力作用是如何影响暗物质的 。
2009年12月21日,科学家在Souden煤矿中发现暗物质,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发现暗物质证据。其他实验也在探寻来自暗物质的信号,比如地下氙(Lux)实验。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则试图定位暗物质,寻找其在空间湮没(暗物质发生碰撞时,两个粒子将生成可以被探测器接收到的γ射线)的证据,但目前没有任何发现。
2010年12月12日,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于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当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像暗物质探测这样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清华大学实验组的暗物质探测器已经率先进入实验室,并启动探测工作,而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也将进入这里开展暗物质的探测研究。
2011年5月,意大利暗物质探测无果,该研究结果质疑其它发现暗物质的结果。有科学研究表明,大麦哲伦星系(距离银河系约16万光年)未被银河系的引力撕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暗物质的影响,使大麦哲伦星系幸免于难。
至2013年,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奥秘、结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质是笼罩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最大乌云,它将预示着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
——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日内瓦时间2013年4月3日下午5点(北京时间2013年4月4日零点),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18年之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正电子是反物质,和暗物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阿尔法磁谱仪首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对基础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新的理解”,“我们期盼更多来自这一项目的令人激动的成果”。该成果有可能证明暗物质确实存在。
2013年4月18日,美国物理学会的科学家报告称,在实验中发现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信号强度达到3个西格玛水平,他们发现暗物质的可能性达到99.8%。
北京时间2014年9月18日,程林教授团队与丁肇中合作的AMS项目重大成果发布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丁肇中主持的实验室公布AMS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丁肇中特委托山东大学程林教授在国内发布有关成果。在已完成的观测中,证明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 “暗物质”星系团,也被称为“子弹星系团”,距离地球38亿光年。通过研究这类星系团,科学家能够测量出暗物质的不可见影响。子弹星系团是两个星系团碰撞的产物。其中普通物质——高温气体(粉色,X射线波段)——会碰撞、损失能量、运动速度变慢。星系团中的暗物质(蓝色,引力透镜观测)间相互作用很弱,可以彼此穿过。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神秘的暗物质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界的未解之谜,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和争论。美国“低温暗物质搜寻计划”项目组科学家研究指出,暗物质或许就存在于地球之上。 暗物质就因为它“模糊、隐晦”的特点而很难发现。事实上,科学家们也不知道究竟何为暗物质。由于暗物质既不释放任何光线,也不反射任何光线,因此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都无法直接探测到它。
科学家们发现螺旋星系NGC 4736的旋转能完全依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来解释,也就是说这个星系没有暗物质或者暗物质很少。
Abell 2390星系团和暗物质星系团,距离我们约有20亿光年远。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假色照片,而相对应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钱卓拉X射线观测站所拍摄的X射线影像。虽然哈勃望远镜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星系,但在X射线影像里,这些星系的踪影却无处可寻,只见到一团温度有数百万度,而且会辐射出X射线的炽热星系团云气。除了表面上的差异外,这些观测其实还含有更重大的谜团呢。因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总质量加上左方云气的质量,它们所产生的重力,并不足以让这团炽热云气乖乖地留在星系团之内。事实上再怎么细算,这些质量只有“必要质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勃望远镜的深场影像里,重力透镜效应影像也指出造成这些幻像所需要的质量,大于哈勃望远镜和钱卓拉观测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系团内大部分的物质,是连这些灵敏的太空望远镜也看不到的“暗物质”。
在大视场望远镜所拍摄的天空照片上已发现了暗于14星等,不到半个太阳质量的M型矮星。由于太阳位于银河系中心平面的附近,从探测到的M型矮星的数目可推算出,它们大概能提供银河系应有失踪质量的另一半。且每一颗M型星发光,有几万年。所以人们认为银河系中一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这些小恒星“燃烧”后的“尸体”,足以提供理论计算所需的全部暗物质。
美国科学家称,他们通过一种最新的理论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之间其实隐藏着大量神秘的暗物质。这一观点也许可以用来解释所谓的“飞行异常”奇怪现象。当太空飞行器进入太空之前、尚在地球周围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所有飞行器都曾有过奇怪的速率变化过程。而根据已知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于是有些科学家认为,这种飞行异常表明现有物理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存在问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需要修正。当然这只是一种较为激进的看法。
德国慕尼黑大学天文台的约尔格·迪特里希及其研究团队已探测到一个超星系团的丝状物中的暗物质成分。这个超星系团名为“阿伯尔222/223”,距地球约27亿光年。巨大的丝状物产生的引力使得从地球发射至遥远星系的光束发生弯曲。迪特里希的研究团队利用这种光束,计算出“阿伯尔222/223”超星系团丝状物的质量并绘制出它的形状。附近正常物质的炽热气体发出的X射线表明,正常物质是该超星系团丝状物的组成部分,但仅占其质量的10%。其余部分一定是暗物质。迪特里希说,这表明这些丝状物是“将宇宙中的星系团连接在一起的暗物质网络的一部分”。
霍普和他的科研组通过对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在两年多时间里传回地球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种高能死亡信号。费米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的伽马射线望远镜,主要用来扫描银河的高能活跃区。他们发现,发出信号的相撞在一起的暗物质粒子,比质子大约重8到9倍。霍普说:“它比我们大部分人猜测的结果可能更轻一些。迄今为止我们很擅长这方面。不过人们猜测的暗物质粒子的重量范围不会一成不变。”该科研组在银河核心处一个直径100光年的区域收集到的数据里发现这些信号。霍普解释说,他们之所以会关注这个区域,是因为它是暗物质最喜欢的聚集地,银河这个区域的暗物质密度,是银河边缘的10万倍。简而言之,银河核心就是一个暗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经常相撞的地方。 直到1978年才出现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就是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和该物体距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
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均表明漩涡星系外围存在着大质量的暗晕。科学家们借助强功率天文望远镜(包括架设在智利的甚大天文望远镜VLT --Very Large Telescope)对距离银河系不远的矮星系进行了共达23夜的研究,此后科学家们还通过约7000余次的计算得出结论称:在他们所观测的这些矮星系中,暗物质的含量是其它普通物质的400多倍。此外,这些矮星系中物质 粒子的运动速度可达每秒9公里,其温度可达10000℃。同时科学家们还观测到,暗物质与其它普通物质还有着巨大的差异,如:尽管观测目标的温度是如此之高,但是这样的高温却不会产生任何辐射。据领导此项研究的杰里-吉尔摩教授认为,暗物质微粒很有可能不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然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们曾一贯认为,暗物质应该是由一些“冷”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的运动速度也不会太高。
暗物质研究专家们还表示,宇宙间最小的连续存在的暗物质片段大小也有1000光年,这样的暗物质片段质量约是太阳的30多倍。科学家们还在此次研究中确定出了暗物质微粒分布的密度,譬如,在地球上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如果能够容纳1023个物质粒子,那么对于暗物质来说这么大的空间只能容纳约三分之一的微粒。
宇宙学家表示,他们已经在银河核心深处发现与暗物质粒子有关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地的这种神秘物质相撞在一起产生伽马射线的次数,比天空中的其他临近区域更频繁。费米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克雷格·霍甘并没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项通过一个简单粒子模型,把少量与暗物质的证据有关的线索拼接在一起的研究。虽然它还没有充足证据,但它令人兴奋,值得我们去追根究底。”暗物质从137亿年前开始在庞大的能量膨胀——宇宙大爆炸过程中形成。能量冷却后形成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在宇宙中的比例分别是4%、23%和73%。
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迈克尔·特纳表示,好消息是几项有希望的暗物质探测试验正在进行。相干锗中微子技术(CoGeNT)等深埋地下的探测器可助霍普一臂之力。该探测器近几年可能已经发现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的迹象。特纳说:“这十年是暗物质的十年。这个问题即将解决。现在所有这些探测器都在观测正确方位。”他预测未来数年将会被铭记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十年”,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WIMP等,暗物质的性质将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5年5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张同杰领衔的宇宙中微子数值模拟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上,日前成功完成3万亿粒子数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质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至今约137亿年的演化进程。
『陆』 山东大学到底有几个全职院士啊(381030多个)如题 谢谢了
7为全职院士
师资队伍:
据2018年8月山大官网信息显示,山大拥有在职教职工7493人(不含附属医院),共有教授1246人,博士生导师897人。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受聘为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莫言教授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双聘院士63人,终身教授8人,人文社科一级教授16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3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0人、讲座教授15人、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5人、教学名师5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9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08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8人。
分别为:
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化工学院
王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研究院
佟振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化工学院
张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运,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院
方家熊,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高等研究中心
彭实戈,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学院
『柒』 山大历史系八大教授的详细资料
你可能说的是50年代初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八马同槽” 吧。
这8位历史教授:杨向奎、赵俪生、陈同燮、黄云眉、郑鹤声、童书业、张维华、王仲荦。其中,赵俪生、陈同燮、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是1950年后,进入山东大学的。现在,8位著名教授,历史学家都已经逝世。
“八马同槽”,是山大历史系在青岛的一个鼎盛时期,但仅仅局限于50年代初期,5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运动搅乱了山东大学。
杨向奎,是青岛解放后,新成立的21人校务委员会成员之一,8人中,就他1人进入委员会。1950年3月,山大决定:文学系和历史系合并组成文史系,杨任系主任。文史系里分为文、史两个组。1951年3月,杨正式就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任。1952年6月,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56年6月调北京工作,离开青岛。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清史研究室主任,是位历史学的大家,一代宗师。
杨向奎在青岛时,曾任著名刊物《文史哲》的主编。这本刊物1951年5月1日在青岛创刊,创刊当年的夏天,陈毅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说:“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1954年,刊物受到领袖的青睐。
当年在《文史哲》上开展了《红楼梦》研究的讨论。
杨向奎对《红楼梦》下了工夫,特别是对宁、荣二府的来源,对丰润和辽东两个曹氏族谱和宗谱的研究,有很大成果。这可能和杨向奎是丰润人有关。
1954年,《文史哲》发表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领袖发表了他的那篇文章,引发了全国文艺界的一些大事。
对于《文史哲》的创刊,不知道为什么,《青岛市志.大事记》中,没有记载。
那本1954年在青岛编辑出版的《文史哲》,青岛文史界是否有研究文章呢?
这8名教授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赵俪生,这位“信仰马克思的自由主义者”。他有跌宕传奇的一生。
赵教授山东人,原名赵甡,取自《诗.大雅》“甡甡之鹿”。在原籍景德镇小学毕业后,上世纪20年代随母亲到青岛,生活困难,住在西镇贫民院。在多人的帮助下,到铁路中学上了6年学。1932年就在《胶济日报》发表过作品。我不清楚20至40年代西镇的贫民院中,是否还出过其他的教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家”。
他的自传中有“一二.九的五次游行,我全参加了,而且掌过门旗;我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族解放先锋队’,还当过清华文学会的主席”等等。
我是从他的自传,才记住“12.9运动”共游行5次。
也就在“12.9运动”中,蒋南翔动员他参加组织,他考虑一番,表示想当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原话好象是“做一个马尔托夫式的孟什维克”。
他1950年回到青岛,到山大任教。
1955年华岗出了问题,又赶上肃反还没结束,赵俪生被揪了出来,批斗一番。好在问题得到改正,夏征农来青岛,到山大宣布给他平反。但57年的“反右”中,他又倒霉了。
夏征农现在健在,104岁。和赵俪生都曾经是“左联”成员。前几年北京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青岛某人的爷爷,不知道真假。这是位老资格,可能是现在唯一健在的“五四运动”参加者,仅有的两位健在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另一位肖克)。他和山东及青岛的许多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6年6月,杨向奎调动工作离开青岛,由黄云眉接任山大历史系主任。
他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学者、教授。
童书业是学究式的教授,和黄云眉一样,都是浙江人。青岛解放后的1949年下半年,经杨向奎介绍,他从上海来到青岛。他的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在青岛,一次华岗作报告,讨论时对华岗讲话中的细节发生争论,于是请童教授评判,他把报告背了出来。当时医学院的人没去听报告,由童书业去传达。他不仅完整的复述一遍,就是华岗讲话时咳嗽的地方,他也咳一声。
这位老教授在青岛时,多次挨整。
赵俪生曾回忆童书业,大概意思:1948年时,童参加过顾祝同的一次会议,国军的人员说,打共产党,一夜可以消灭千把。童回来后曾向一些人说过。经过多人传播,成为童书业一夜打死过上千共产党员。他的档案里就有这样的揭发材料。所以,50年代中期,他成为山大历史系三大“反革命”之一。
还有一段:60年代初台湾当局要反攻大陆,叫运动整怕了的童知道后非常紧张。他找到党支部书记说,国民党来了肯定要我带领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敢不带他们去。现在我就跟你约定好,到时候我就使劲咳嗽,听到咳嗽声,你马上躲起来。
文革中,童教授的一大罪状,和台湾当局反攻大陆联系上了。
以上对童书业的描述,是否有演绎的成分?我就不清楚了。
张维华,山东人,是个有气节,敢说实话的教授,1952年到青岛。
50年代中期,他也是山大历史系的三大“反革命”之一,而且位于3人之首。
先发到此,有时间再继续发。
『捌』 暗物质在哪方面对天体系统的影响是最大的
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还是个谜。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有84.5%是由暗物质构成,但一直未能证明其存在。 已有不少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是以“暗物质”的方式隐藏着。天文学家们称,根据当前一些统计资料显示,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暗物质很可能占有宇宙所有物质总量的95%,而人类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不到10%。
20世纪30年代,荷兰天体物理学家奥尔特指出:为了说明恒星的运动,需要假定在太阳附近存在着暗物质;同年代,茨维基从室女星系团诸星系的运动的观测中,也认为在星系团中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美国天文学家巴柯的理论分析也表明,在太阳附近,存在着与发光物质几乎同等数量看不见的物质。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学家扎维奇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不过,扎维奇的结果许多人并不相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根据对许多大型天体之间,如星系之间的引力效果的观测发现,常规物质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引力,因此暗物质的存在理论被广泛认同。
2006年1月6日报道,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确定了广泛分布在宇宙间的暗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从事此项研究的科学家们已准备将此项研究结果公开发表。
2006年,美国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对星系团1E 0657-56进行观测,无意间观测到星系碰撞的过程,星系团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质与正常物质分开,因此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天文学家推测,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宇宙25%,暗能量占70%,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5%。因此,探测和研究暗物质很可能导致物理学界新的革命。
2007年1月,暗物质分布图终于诞生了!经过4年的努力,70位研究人员绘制出这幅三维的“蓝图”,勾勒出相当于从地球上看,8个月亮并排所覆盖的天空范围中暗物质的轮廓。这张图是通过引力透镜原理获得的。马赛天文物理实验室的让-保罗·克乃伯(Jean-Paul Kneib)参加了这张分布图的绘制工作,他认为这种“面包丁”的形状自25亿年以来就没有很大改变,所以我们看到的也就是暗物质的形状。
2007年5月16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小组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探测到了位于遥远星系团中呈环状分布的暗物质 。天文学家们称,这是迄今为止能证明暗物质存在的最强有力的证据。这一重大发现刊登在上。 研究小组成员、天文学家詹姆斯·杰说,“这是第一次探测到有着独特结构的暗物质,它的环状结构与星系团内部星系以及热气体的结构截然不同 ”。这将有助于天文学家分析暗物质与普通物质的区别,理解引力作用是如何影响暗物质的 。
2009年12月21日,科学家在Souden煤矿中发现暗物质,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发现暗物质证据。其他实验也在探寻来自暗物质的信号,比如地下氙(Lux)实验。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则试图定位暗物质,寻找其在空间湮没(暗物质发生碰撞时,两个粒子将生成可以被探测器接收到的γ射线)的证据,但目前没有任何发现。
2010年12月12日,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于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当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像暗物质探测这样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清华大学实验组的暗物质探测器已经率先进入实验室,并启动探测工作,而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也将进入这里开展暗物质的探测研究。
2011年5月,意大利暗物质探测无果,该研究结果质疑其它发现暗物质的结果。有科学研究表明,大麦哲伦星系(距离银河系约16万光年)未被银河系的引力撕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暗物质的影响,使大麦哲伦星系幸免于难。
至2013年,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奥秘、结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质是笼罩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最大乌云,它将预示着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
——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日内瓦时间2013年4月3日下午5点(北京时间2013年4月4日零点),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18年之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正电子是反物质,和暗物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阿尔法磁谱仪首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对基础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新的理解”,“我们期盼更多来自这一项目的令人激动的成果”。该成果有可能证明暗物质确实存在。
2013年4月18日,美国物理学会的科学家报告称,在实验中发现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信号强度达到3个西格玛水平,他们发现暗物质的可能性达到99.8%。
北京时间2014年9月18日,程林教授团队与丁肇中合作的AMS项目重大成果发布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丁肇中主持的实验室公布AMS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丁肇中特委托山东大学程林教授在国内发布有关成果。在已完成的观测中,证明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 “暗物质”星系团,也被称为“子弹星系团”,距离地球38亿光年。通过研究这类星系团,科学家能够测量出暗物质的不可见影响。子弹星系团是两个星系团碰撞的产物。其中普通物质——高温气体(粉色,X射线波段)——会碰撞、损失能量、运动速度变慢。星系团中的暗物质(蓝色,引力透镜观测)间相互作用很弱,可以彼此穿过。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神秘的暗物质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界的未解之谜,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和争论。美国“低温暗物质搜寻计划”项目组科学家研究指出,暗物质或许就存在于地球之上。 暗物质就因为它“模糊、隐晦”的特点而很难发现。事实上,科学家们也不知道究竟何为暗物质。由于暗物质既不释放任何光线,也不反射任何光线,因此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都无法直接探测到它。
科学家们发现螺旋星系NGC 4736的旋转能完全依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来解释,也就是说这个星系没有暗物质或者暗物质很少。
Abell 2390星系团和暗物质星系团,距离我们约有20亿光年远。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假色照片,而相对应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钱卓拉X射线观测站所拍摄的X射线影像。虽然哈勃望远镜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星系,但在X射线影像里,这些星系的踪影却无处可寻,只见到一团温度有数百万度,而且会辐射出X射线的炽热星系团云气。除了表面上的差异外,这些观测其实还含有更重大的谜团呢。因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总质量加上左方云气的质量,它们所产生的重力,并不足以让这团炽热云气乖乖地留在星系团之内。事实上再怎么细算,这些质量只有“必要质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勃望远镜的深场影像里,重力透镜效应影像也指出造成这些幻像所需要的质量,大于哈勃望远镜和钱卓拉观测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系团内大部分的物质,是连这些灵敏的太空望远镜也看不到的“暗物质”。
在大视场望远镜所拍摄的天空照片上已发现了暗于14星等,不到半个太阳质量的M型矮星。由于太阳位于银河系中心平面的附近,从探测到的M型矮星的数目可推算出,它们大概能提供银河系应有失踪质量的另一半。且每一颗M型星发光,有几万年。所以人们认为银河系中一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这些小恒星“燃烧”后的“尸体”,足以提供理论计算所需的全部暗物质。
美国科学家称,他们通过一种最新的理论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之间其实隐藏着大量神秘的暗物质。这一观点也许可以用来解释所谓的“飞行异常”奇怪现象。当太空飞行器进入太空之前、尚在地球周围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所有飞行器都曾有过奇怪的速率变化过程。而根据已知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于是有些科学家认为,这种飞行异常表明现有物理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存在问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需要修正。当然这只是一种较为激进的看法。
德国慕尼黑大学天文台的约尔格·迪特里希及其研究团队已探测到一个超星系团的丝状物中的暗物质成分。这个超星系团名为“阿伯尔222/223”,距地球约27亿光年。巨大的丝状物产生的引力使得从地球发射至遥远星系的光束发生弯曲。迪特里希的研究团队利用这种光束,计算出“阿伯尔222/223”超星系团丝状物的质量并绘制出它的形状。附近正常物质的炽热气体发出的X射线表明,正常物质是该超星系团丝状物的组成部分,但仅占其质量的10%。其余部分一定是暗物质。迪特里希说,这表明这些丝状物是“将宇宙中的星系团连接在一起的暗物质网络的一部分”。
霍普和他的科研组通过对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在两年多时间里传回地球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种高能死亡信号。费米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的伽马射线望远镜,主要用来扫描银河的高能活跃区。他们发现,发出信号的相撞在一起的暗物质粒子,比质子大约重8到9倍。霍普说:“它比我们大部分人猜测的结果可能更轻一些。迄今为止我们很擅长这方面。不过人们猜测的暗物质粒子的重量范围不会一成不变。”该科研组在银河核心处一个直径100光年的区域收集到的数据里发现这些信号。霍普解释说,他们之所以会关注这个区域,是因为它是暗物质最喜欢的聚集地,银河这个区域的暗物质密度,是银河边缘的10万倍。简而言之,银河核心就是一个暗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经常相撞的地方。 直到1978年才出现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就是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和该物体距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
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均表明漩涡星系外围存在着大质量的暗晕。科学家们借助强功率天文望远镜(包括架设在智利的甚大天文望远镜VLT --Very Large Telescope)对距离银河系不远的矮星系进行了共达23夜的研究,此后科学家们还通过约7000余次的计算得出结论称:在他们所观测的这些矮星系中,暗物质的含量是其它普通物质的400多倍。此外,这些矮星系中物质 粒子的运动速度可达每秒9公里,其温度可达10000℃。同时科学家们还观测到,暗物质与其它普通物质还有着巨大的差异,如:尽管观测目标的温度是如此之高,但是这样的高温却不会产生任何辐射。据领导此项研究的杰里-吉尔摩教授认为,暗物质微粒很有可能不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然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们曾一贯认为,暗物质应该是由一些“冷”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的运动速度也不会太高。
暗物质研究专家们还表示,宇宙间最小的连续存在的暗物质片段大小也有1000光年,这样的暗物质片段质量约是太阳的30多倍。科学家们还在此次研究中确定出了暗物质微粒分布的密度,譬如,在地球上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如果能够容纳1023个物质粒子,那么对于暗物质来说这么大的空间只能容纳约三分之一的微粒。
宇宙学家表示,他们已经在银河核心深处发现与暗物质粒子有关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地的这种神秘物质相撞在一起产生伽马射线的次数,比天空中的其他临近区域更频繁。费米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克雷格·霍甘并没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项通过一个简单粒子模型,把少量与暗物质的证据有关的线索拼接在一起的研究。虽然它还没有充足证据,但它令人兴奋,值得我们去追根究底。”暗物质从137亿年前开始在庞大的能量膨胀——宇宙大爆炸过程中形成。能量冷却后形成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在宇宙中的比例分别是4%、23%和73%。
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迈克尔·特纳表示,好消息是几项有希望的暗物质探测试验正在进行。相干锗中微子技术(CoGeNT)等深埋地下的探测器可助霍普一臂之力。该探测器近几年可能已经发现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的迹象。特纳说:“这十年是暗物质的十年。这个问题即将解决。现在所有这些探测器都在观测正确方位。”他预测未来数年将会被铭记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十年”,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WIMP等,暗物质的性质将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5年5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张同杰领衔的宇宙中微子数值模拟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上,日前成功完成3万亿粒子数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质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至今约137亿年的演化进程。
『玖』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院长,副院长是谁教授名单可否有人提供一下,要最新的资料
学院领导
院 长:李德凤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信箱:[email protected] 院长办公室电话:88377766
书 记:郑倩 信箱:[email protected] 书记办公室电话:88377862
副院长(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俊菊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院长办公室电话:88377018
李铭敬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院长办公室电话:88377018
苗兴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院长办公室电话:88377018
郑倩(兼) 信箱:[email protected] 书记办公室电话:88377862
贾卫国 教授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书记:
曾志英 副教授 信箱:[email protected] 办公室电话:88377149
高弟 副教授 信箱:[email protected] 办公室电话:88377016
院办公室主任:
周俊基 信箱:[email protected] 办公室电话:88377017
『拾』 有知道山东大学医学院,的麻醉学,以为很有名的教授,大概是叫英式达(发音)。谁能提供一点消息
是位已经退休的老专家,起码我在那实习的时候没见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