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离开的教授
Ⅰ 从武汉大学出来的有几位人物是哪几位
法学名家
王世杰
字雪艇,湖北崇阳人。留学英国和法国,先后获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巴黎大学法学博土学位。1921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法制局局长、教育部长、外交部长、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以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著作有《比较宪法》(与钱端升合著)等,用比较方法介绍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和宪法理论。
周鲠生
周鲠生教授(1889-1971),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英国、法国等国,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政治经济硕士学位和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务长和校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大学校长、外交部顾问,为新中国的外交和立法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国际法》、《国际法大纲》、《近代欧洲外交史》、《不平等条约十讲》等。
梅汝璈
清华毕业,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精通英美法律,曾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当时的武汉大学法学系主任梅汝璈教授作为检察官出席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义正辞严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
燕树棠
字召亭。河北定县人。北洋大学堂法科毕业。1914年赴美,1920年获耶鲁大学法律博士。曾任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讲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法律学系主任,国民政府检察院监察委员、司法院大法官等职务。1949年后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工作兼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学会理事。
韩德培
中国法学会顾问、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首任所长。1934年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1940-194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院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42-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以特别研究生身份继续研究。1946—至今,在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和特约成员,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法学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会长等职。
李浩培
李浩培先生,1906年生于上海,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后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从事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比较民法的研究。历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 外交学院教授,外交部法律顾问,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与周鲠生、王铁崖先生一样,李浩培先生可以说是我国国际法学界的泰山北斗。
皮宗石
皮宗石(1887~1967) 字皓白,号海环。长沙县福临铺人。1903年到日本,先读中学,后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1927年与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被约同去湖北,在武昌中山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武汉大学。从此专心从事教育事业,拒绝汪精卫、蒋介石邀请他在政府任职。
王铁崖
中国国际法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创始所长,国际法研究院院士,世界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192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初修外语,后改上政治系。1931年转学入清华大学政治系。1933年毕业后旋被保送进清华研究院,师从周鲠生教授攻读国际法。1936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通过中美庚款留学考试。1937年夏负笈西洋,远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国际法学家劳特派特教授,继续研读国际法。1939年夏铁崖先生返国 后经周鲠生教授邀请,于1940年受聘于乐山武汉大学,开始了他长达62年的国际法教学生涯。
姚梅镇 国际经济法学家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首任会长。
马克昌
生于1926年8月,河南西华人,法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曾参加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我国刑法学术界有“北高南马”之称,即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和武汉大学马克昌教授。
吴学义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顾问,曾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留日硕士。
蒋思道
高一涵
六安县南官亭人 曾于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民国5年(1916年)7月回国与李大钊同办《晨报》。民国7年入北京大学编译委员会工作,兼任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科学与民主。后与章士钊办《甲寅日报》,与李四光、丁西林等办《现代评论》,与胡适办《努力月刊》等刊物。
民国15年,由李大钊、高语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来武昌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教授,兼法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解放后,先后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职。
文学的有 叶圣陶 李达 郁达夫
只能说出在武大任教的,不能说出武大毕业的 ...
Ⅱ 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向记者坦言到:“中天虽然没有向我说明他为何要离开他回的母校,但个中原因是不言答自明的。我心想:他肯定是在心情不愉快下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学术称职上压了他,他直到1991年才提升副教授,而与他情况相同且成果不如他的人,却提升了教授;二是在学术思想上受到了压抑。鉴于此,对于中天的离开,我是支持的,尽管我为他留校花费了心血。”易中天在武汉大学教书10年,一直都是讲师,要调到厦门大学武大才给了一个副教授的待遇,对此,易中天当年的同学、现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解释说:这在当时叫“提调”,就是你要走了才给你提职称,你不走就不给你提。武大的学术研究体制竟如此叫人尴尬! 1992年,易中天来到厦门大学,担任艺术研究所所长,并很快晋升为教授。在厦大,易中天重新思考学术道路问题,最后决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多年以后,成名的易中天在回答为什么离开武大时总抱以“武汉太热”作答,这里,环境的因素是否有更深的含义?
Ⅲ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课颇受欢迎,又为什么离开武汉大学
我认为武汉大学给了易中天一个机会能让他成为一个教师,将他毕生所学的知识传授给那些喜爱历史关注历史的人。但同时武汉大学也是一个限制,限制住了易中天继续发展的一个机会。武汉大学就犹如是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咒,武汉大学使得易中天的舞台局限于他们一个大学。所以我觉得之所以易中天,最后离开了武汉大学,还是想开阔自己的眼界,去获得更多的机会。
我们也不能说易中天就放弃了教书。他从教那些大学生进而转变成教整个中国人一起学习历史,这也是一大进步。易中天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使得历史文化在我们的国人之间更加广阔的流传。
Ⅳ 张耀灿为什么离开武汉大学是因为学术还是利益呢
他本来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记得是八几年,我国没有思政教育这门课程,国家就在版某几个学校汇集专权家们进行编写教材,由于张老师在在做德育工作,这方面经验比较足,武汉大学作为编写这门课的地方,武大就把张老师借过去用了几年,教材编写好了就回华师了
Ⅳ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十五年,什么原因离开武汉大学
易中天教授的大名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他公开的简历是“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后任职于厦门大学人文学学院教授”,很多人并了解易中天先生当年离开武汉大学的真实原因。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易中天当时担任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据后来熟悉的人回忆,为了学生的高考,易中天自己放弃了考大学拿个文凭的想法,他带的这个班结果出了不少的大学生。1978年学校又要高考,易中天当时这么想:和学生一块考大学,万一考不上就太没面子。于是,他这一年直接以同等学力的资历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不想一炮打响,他被武汉大学高分录取,所读专业是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也正因为如此,易中天先生没有大学本科学历。
毕业后,易中天先生留在了武汉大学任教,他的研究生导师是老先生胡国瑞、吴林伯两位教授,也可以想象得出,易中天先生所接受的学术训练自然是“传统”和规范的。
Ⅵ 武大法学教授被东南大学挖走,说明什么
这样就推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可能的。更大的原因应该是个人选择,东南可能给他的支持更多。
Ⅶ 离开大学的教授还是教授吗
这个问题要看是什么大学,什么系的教授!一般大学教授工资在5000之6000,高档学府专科教授在8000之10000,牛逼教授就是课程时间,一节课10000之不等!要是哈佛大学教授来中国,那还不得论分钟小时收费,一节课就是好几万了!
Ⅷ 易中天为什么离开武大去厦大
因为在武大评不上教授职称,而去厦大可以。PS(我就是武大的)
Ⅸ 武汉大学解聘病危教授事件是怎么回事
http://news.whu.e.cn/showinfo.php?newid=7877.
这是我们学校的官方发布信专息。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