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中国地下水科学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简介

中国地下水科学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简介

发布时间: 2024-04-27 18:30:09

1. 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哪些

1. 李圭白

刘鸿亮 (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院士风采

张宗祜,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来,张宗祜院士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工作中,主持、设计并亲自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多次获国 家及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张宗祜院士治学严谨,重于实践,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国内外著名的黄土研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专家。 卢耀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3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至1955年随苏联专家学习。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卢耀如院士负责及参与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市建设工程地质勘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在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中,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规律与工程效应理论,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发表了几十篇优秀论文及多部专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在国内外树立了学术上及工程建设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是国内外著名的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家。

3. 著名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逝世,他生前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薛禹群是谁?在世期间做出过什么贡献吗?

薛禹群院士1931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9年9月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学习,1952年8月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任教,历任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参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以及水科学系的筹建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从薛禹群院士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薛禹群在地理方面真的是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尤其是水文地质方面,在地下水的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

4. 作者———陈崇希教授简介

陈崇希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33年10月30日出生,浙江温州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地质研究所前所长。

从事渗流理论,地下水数值模拟,地下水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科研项目38项,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奖的有: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发表著作12部,论文100篇。是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二期211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学科群的学术带头人及首席科学家。

陈崇希教授主要学术成果简介如下:

1.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方面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评价是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多以地下水补给量为其评价基础。1966~1978年陈崇希教授论证:“井孔中抽水引起的影响范围随时间延续是发展的,因为井孔抽水破坏了原有的水动力平衡。假如没有因抽水而得到补给量的增加或排泄量的减少,那么影响范围将无限制地发展,”此时抽取的全部地下水为储存量;“只有当地下水抽水得到地下水的补给增量和排泄减量之和等于抽水量时,地下水才能形成稳定井流”。这是评价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基本准则。2002年美国著名学者Bredehoeft证明的“可持续开采量”评价准则与陈崇希教授1966年论证的结论完全相同。多年来,“地下水的补给增量和排泄减量”的评价准则逐渐得到推崇,尚未见到非议。

2.地下水动力学解析理论方面

(1)1966~1981:纠正了“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的错误,恢复裘布依“圆岛模型”的原貌。Dupuit模型是地下水稳定井流最基本的模型,20世纪50年代该模型由前苏联以“影响半径”模型传入我国,作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基础沿用了数十年。后来了解到,当时欧美同样也有将Dupuit模型刻画为“影响半径”模型,直至1972年,著名学者Bear J在其名著《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中也还是如此提法。

1966年,陈崇希教授对“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提出质疑,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模型不仅在原假定的初始水头水平、无入渗补给(地下水静止)条件下不可能形成稳定井流,而且在初始地下水流动(存在补给的径流场)条件下开采地下水也不都能形成稳定井流。陈崇希先生依据水均衡原理严格证明了形成稳定井流的条件。

1974年3月,陈崇希教授又进一步指出:Dupuit稳定井流方程的应用条件应是“园岛模型”,而非“影响半径”模型,Dupuit公式中的“影响半径”应改为“园岛半径”。这就从理论上纠正了20世纪50年代由国外传入、在我国影响深远的“影响半径模型”的错误。

陈崇希教授的科学见解在当时迅速得到响应。1975年,陈崇希先生应邀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以及来自国内各省市的同行阐述对Dupuit稳定井流模型的认识、系统介绍地下水非稳定井流的理论和方法。为此,陈崇希教授撰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本系统阐述地下水不稳定井流理论的著作———《地下水不稳定井流计算方法》。

此后几年间,陈崇希教授跑遍国内各大城市图书馆、情报所寻找Dupuit的原著,未果。直至1981年,托人从法国巴黎图书馆复印到1863年Dupuit的原著,才见“庐山真面目”。原著所表达的正是陈崇希教授1974年提出的“圆岛模型”。陈崇希教授十多年执著追踪这一问题,不仅纠正了水文地质文献中长期的误传误用,证明了“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的理论错误,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质量守衡方程,为正确评价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确定了基本准则。

(2)拓宽Theis公式和Hantush公式等的应用条件。Theis模型和越流系统的Hantush模型等模型都假定初始水头水平分布,此条件自然界很难满足。1975年,陈教授证明Theis降深公式和Hantush降深公式可拓宽用于初始稳定的流场;对于不稳定的初始流场,必需经过天然水头动态校正之后才能使用。Theis模型要求井径趋于零,1975年证明:对于实际的有限井径,只要经过很短的抽水时间即可使用Theis公式。2002和2003年,与研究生合作提出了抽水导致承压含水层顶板变形的修正Theis井流模型和Hantush井流模型,并得到解析解,从理论上证明该两模型抽水初期水头降深偏小的现象。

(3)1966年建立了孔隙介质和裂隙介质渗透系数的水力学模型/方程。该成果揭示了水文地质学最主要参数———渗透系数的物理实质。1972年Bear提出了与陈崇希先生相同的多孔介质渗透系数水力学方程,1967年法国学者Louis也提出了与陈先生类似的裂隙介质水力学模型。

(4)1974年,提出考虑含水层导水系数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承压-无压不稳定井流的解析解,与Moench(1972)把热传导中导管周围的冻结或融解问题的解直接移植用于承压-无压不稳定井流问题相比,各自有优缺点。2006~2008年又与研究生合作在该领域获得新成果。

(5)在岩溶泉流量的衰减方面,国际上多用含有衰减系数α的负指数函数进行分析和预测,但该系数一直作为经验参数来使用。1988年,林敏、陈崇希两教授合作,获得层流和紊流状态衰减系数的水力学方程,揭开了该系数与含水层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

(6)2011年,建立了混合井流的某些基本解析解,获得若干重要认识。

(7)把不稳定流解析法与数值法的优势相结合———提出“数值-解析法”,解决了毛里塔尼亚首都伊迪尼水源地由于含水层存在岩性“天窗”获得补给造成纯解析法预测地下水开采动态的困难(1978~1980),数值模型中边界处理的困难(如韩城水源地,1989)以及传统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对抽水井水位的模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问题(1989)。

3.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面

(1)改进滨海地区含水层系统的模型,提出确定海向边界的理论和方法。在众多的滨海地区的数值模型中,国内研究者都把海岸线作为直立边界;国外大部分同上,个别研究者无依据地取某个延伸距离为其边界。1986~1988年,陈崇希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含水系统向海底延伸,对不同排泄类型概括为“等效排泄边界”的概念,同时提出运用地下水的潮汐效应信息确定滨海含水层的“等效排泄边界”和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并分别用于北海市几个水源地、海南岛洋浦港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和烟台市的海水入侵模型等实例。这一系统而完整的确定海底边界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立滨海水文地质模型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把传统的基于线汇的井孔-含水系统模型提升为“渗流-管流耦合模型”,解决了长期来井孔边界刻划的水文地质难题。为解决混合抽水井的模拟问题,陈崇希教授提出“渗流-管流耦合模型”。该模型己成功地解决北海市两层混合抽水试验确定分层水文地质参数(1992)、郑州市三层混合抽水试验确定分层水文地质参数(1995)以及我国西北地区4项地下水混合井开采动态预测(1999~2005)等实例。新模型的提出及混合井实例的应用,为“井孔-含水系统模型”开创了高一级的平台。

1995年,进一步把“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发展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质的地下水“线性非线性流”模型,突破了国外双重介质模型和线性管流模型的局限性。该模型成功地用于模拟广西环江岩溶强发育地区十分复杂的泉流量动态。

2003~2005年又将“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用于自流井和水平井,将原模型提高了一个台阶。2003年,又向观测孔水位形成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国外著名学者(Hantush,Бочевер和Neuman等)都认为,常规观测孔中的水头降深可视为滤管内各点降深的平均值。然而,陈崇希教授指出:“这些计算观测孔水位降深的方法是缺乏物理基础的纯数学方法”,并用“渗流-管流耦合模型”从机理上仿真了观测孔水位的形成。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004年完成了“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砂槽物理模拟,以进一步检验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水头、流量动态相当好地再现了物理模拟结果。为此,陈崇希教授从提出“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的理论,物理模拟的验证以及不同条件下应用中的进一步检验等各环节,前后花去了10多年的时间。

1992年陈教授提出“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克服了传统基于线汇的井孔-含水系统模型的不实,将井孔的边界从滤管壁面处移至井口,从而无需人为给定滤管壁面处的边界条件,只需真实地给定井口处的流量或水头。该成果将长期以来水文地质界惯用的井孔-含水系统的模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陈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3)“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发展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模型(以苏州地区为例)。土层固结与地下水流如何耦合?陈教授批评了国际上的“分两步走耦合”的错误,提出单步求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国际上多采用准三维流模型,陈教授指出“千层饼状”弱透水层的多层含水系统不宜用准三维流模型(其误差不是小于5%,而是超过30%),应采用真三维模型;建立了考虑土层固结引起孔隙度、渗透系数和给/储水系数变化的水流模型;刻画了地面沉降滞后于地下水开采层水头动态的普遍规律,也客观地仿真了苏州市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开采漏斗不一致的事实。

(4)2003年提出:“防止模拟失真,提高仿真性是数值模拟的核心”。在数值模拟上,陈崇希教授强调正确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研究水流机理和提高仿真技术,完成了30多个实际模拟模型,从科学性和实用性两方面完善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2005年与研究生一起,开发了总体上优于MODFLOW的PGMS软件,该软件含混合抽水井、常规观测孔、自流井、水平井、降雨/渠道等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滞后性、抽水井中水位、泉流量、地下水的非线性蒸发量、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等模块。

4.结语

回顾陈崇希教授从业的50年,处处可以感触到他发现科学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敢于纠正前人错误、直面真理的勇气。陈崇希教授一向推崇学术争鸣,认为只有积极开展学术争鸣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陈崇希先生始终如一地坚持“求真、求实”的学术思想,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地寻求科学问题的解答。他时常教导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发现问题和科学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陈崇希先生性格开朗、襟怀坦白,他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科学家风范和对难题的攻关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和工作伙伴。

(摘引自《陈崇希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成就综述》(焦赳赳等,2003,略加补充)

5. 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逝世,享年90岁,该名院士生前获得过哪些荣誉

引言:中国杰出的人员数不胜数,他们都是优秀的科研人员,为中国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中国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的逝世,全国人民为之深切悼念。我们感恩薛禹群院士几十年来的辛勤付出,大半辈子都用来中国的水文地质研究。下面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看一看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生前获得过哪些荣誉?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21世纪初成功当选为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大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研究过程中他克服了降水入渗和潜水面波动对入侵水质的影响的两个难题,在国际上被评价为发展了潜水含水层条件下的海水如镜模型,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做一个立志报国的人。

6. 中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逝世,他在该领域有哪些成就

薛禹群,出生于江苏无锡,水文水利地理学家,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校专家教授。关键从业地表水中发热量和化学物质稳定渗流、海面侵入咸谈水页面稳定渗流规律性的有限元分析、水资源管理等最前沿课题研究的科学研究。

地表水动力学模型科学研究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特别是在多,在工作上,薛禹群不能允许改动数据信息。他觉得对偏差能够剖析其缘故,但不可以随便修改,特别是在不可以变成一种欠佳的习惯性,一流的成效只有创建在真正的数据信息上。他具体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吴吉春的毕业论文搞好后,涉及到的几百万个数据信息,薛禹群要他再三核查,并做成相对应数据图表。对毕业论文中必须认证的数据信息,薛禹群用自身的科研费依次3次送至3个不一样的试验室去认证,保证准确。

7. 林学钰的人物简介

林学钰,女,汉,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上海,福建省福州市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院士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1980-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进修。1983年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系主任。1985年-1991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所(CSIRO)做高级访问学者。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1992年和1997年分别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地质勘探、矿业、石油)成员。曾任和现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以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是《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主编以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水资源保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西北地质》、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等期刊的编委。林院士长期从事环境地质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污染机理和溶质运移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迄今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约130多名。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任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1980-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进修, 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院(CSIRO)任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年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热点内容
二建报名分不分专科本科 发布:2024-05-09 15:09:00 浏览:517
英国大学本科推荐 发布:2024-05-09 15:04:46 浏览:670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时间 发布:2024-05-09 14:59:43 浏览:652
研究生应该给导师报帐吗 发布:2024-05-09 14:59:01 浏览:590
对着高考的本科分数线 发布:2024-05-09 14:54:51 浏览:233
厦门心理学专业大学 发布:2024-05-09 14:54:27 浏览:169
山东大学副校长名单 发布:2024-05-09 14:50:28 浏览:966
多伦多大学本科回国找工作 发布:2024-05-09 14:41:45 浏览:551
2015广东3a大学排名 发布:2024-05-09 14:25:32 浏览:555
温州医科大学上班时间 发布:2024-05-09 13:59:27 浏览: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