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①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基本介绍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林耀华、郭宝钧诸先生为兼任教授。
1983年7月11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这是考古学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88年,严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2年,李伯谦任系主任,考古系与历史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李伯谦出任第一任院长。2000年,高崇文任第二任院长。
考古系现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本科生设立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古代建筑四个研究方向,有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四个教研室和陶瓷考古研究所、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实验室、技术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并在国内建有辽宁营口金牛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湖北天门石河镇、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和四川忠县甘井沟6处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1983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教学和学术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正式成立。2000年,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改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崇文任第一任院长。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另有客座教授2名,兼职教授2名。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每年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30-40人,硕士研究生15-20人,博士研究生8-1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人左右。另每年接收进修生、进修教师3-5人,访问学者3-5人,并不定期招收不同方向的大专班。现共有不同层次的学生200余人。
截至目前为止,考古学系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1500余人,接纳了前苏联、越、日、韩、美、英、德、法、意、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墨西哥、斯里兰卡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近200名,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
同时,我系曾先后邀请美、英、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前来讲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合作研究50多人次,派出留学生、进修生8人。并开始同美、日等国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90年代以来,还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交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我系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

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基本介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于1952年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设立的历史系考古专业。苏秉琦先生担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了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林耀华、郭宝钧等为兼任教授。
1983年,北京大学决定从历史系分出设立独立的考古系,宿白先生为首任系主任,标志着考古学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严文明继任系主任,1988年,考古学被国家教委认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博物馆学专业开始招生。1992年,李伯谦任系主任,考古系与历史系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8年,北京大学与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李伯谦出任首任院长。2000年,高崇文成为第二任院长。考古文博学院现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本科生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包括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等。
学院现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另有2名客座教授和2名兼职教授。每年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30-40人,硕士研究生15-20人,博士研究生8-1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人左右。学院还定期接收进修生、进修教师、访问学者等,现共有不同层次的学生200余人。
至目前为止,考古学系已培养各类毕业生约1500人,接纳了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近200名,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了世界舞台。学院积极邀请国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教师多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合作研究,同时也派出留学生、进修生进行国际合作研究。90年代以来,学院还先后召开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国际交流。
综上所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考古学与博物馆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考古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③ 北大考古系教授孙华简介
4、 孙华教授简介:男,四川绵阳人,生于1958年12月
孙华,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学院院长。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四川德阳县天元公社下乡接受“再教育”,1977年进入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1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绵阳地区文化馆负责文物工作,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考古学系邹衡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2002年3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1年9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
2001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1999年-2001年,北京大学广播电视台主编
1997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庆典网站主编
1996年-199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1995年-1999年,北京大学电视台编辑、副主编、主编
1991年-1995年,北京大学校刊记者、编辑、学生记者团团长
1990年-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
个人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此外还从事中国先秦史、中国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参加过北大考古系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承担的“中国艺术通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过教育部“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研究”、国家文物局“中国古阙研究”等课题,现在正在从事“滇东黔西的青铜文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三峡文物考古研究系列”(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项目)和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研究。主要著述有《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神秘的王国——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文物典(一)》(合著)、《中国艺术通史》第二卷(合著)。另发表论文近百篇。2009年五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三星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