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哲教授同济大学
1. 蒋忠良的同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有机化学硕士,
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1989年12月进入同济大学化学系至今;
1996年评为副教授。 参与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反差增强材料的合成研究;
参与电子工业部科技项目---新型光敏材料的合成研究;
参与国家“九五”高校教材---《普通化学》中有机部分的编撰工作;
参与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
主要论文:《常压下由对甲酚催化氢化制备4—甲基环己酮》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年3期
《金丝桃甙的合成研究》药学学报-1994年11期
《Shapiro1,2—酮基移位反应的研究》有机化学-1994年5期
《左舒必利的合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年11期
《新型感光交联剂的合成及其感光性研究》科学通报-1996年21期
《3-喹啉羧酸乙酯衍生物合成的新方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期
《一种含硅的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 1980.10-2007.10解放军某部服役,历任战士、学员、排长、连长、股长、营长、参谋长、团长等职
2007.10至今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简介
党总支书记:毛惠彬
副院长:李占才
副院长:张劲
常务副院长:丁晓强
领导简介:
毛惠彬,男,1961年生。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委员会书记。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3.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学院领导
万书元,男,湖北仙桃人。1981年1月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今长江大学)中文系,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戏剧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别在荆州教育学院和沙市商业局从事职业教育工作。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别在东南大学社科系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工作。2007年7月调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至今。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第一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研究会常务委员,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访问学者,贵州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
朱崇志,男,山东临沂人,1974年生。2000年至2003年师从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攻读戏剧史与戏剧学,博士论文获华东师大“优秀毕业论文”奖。现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化、戏剧影视文学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张永胜(笔名:张生)。男。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理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业余进行小说写作。研究生招生专业及方向具体如下:1,硕士:文艺学专业2,博士:文艺美学专业 外国哲学博士点生源情况良好,每年招收10余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国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刘在泉同学成为同济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毕业生。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
2007年起,先后有外国哲学、美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2007年起,哲学、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先后有学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就业状况良好。 2007年成立欧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关欧洲(德、法)哲学、欧洲宗教、欧洲诗学与文学、当代欧盟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济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在学界赢得很好的声誉。2009年成立鲁迅研究中心,与北京、上海等地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开展合作,已成为国内鲁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院成立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1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有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孙周兴教授、高宣扬教授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近50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2012年开始,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启动《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近二十项。 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创意文化、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校人文学科总体布局。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和实施“欧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国家级哲学人文科学研究基础,参与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该平台计划中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争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在现有学术优势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4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大力提升我院办学层次和学术竞争力。
4. 同济大学桥梁系的哪些导师比较好
项海帆 教授
1935年生,桥梁抗风与大跨度桥梁方向学科带头人,国际知名桥梁工程版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权、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顾问院长、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桥梁设计分院名誉院长等。
5.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生导师简介
谢维达,男,194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2月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机车电传动专业,获工学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机车车辆的计算机控制、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历任: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助理,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曾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铁道部技鉴字[1996]第043号 获奖证书号: 97147-7);
上海市育才奖 , 1999年
铁道部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8年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国产化与创新研究专项子项目-“车辆测速定位技术研究”,2002~2003年 ;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题子项目-“网络、总线、通信协议的前期研究”,2001~2002年 ;
3.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检测系统 1996年铁道部科技司鉴定 ,1997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铁道部技鉴字[1996]第043号
4.高速试验列车控制诊断信息通信网络规范 (规范起草人) 铁道部科技司,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办公室 1996年4月
3.高速试验列车控制诊断系统研究 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No.95-411-01-04), 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95J09)
4.高速列车车厢通信网络的预研究 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No.95J08)
5.200km/h电动车组(先锋号)控制系统,包括:辅助系统控制单元ACU的研制和车门及轴温控制单元XDU的研制 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No 97-417-02-07) ,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6.列车控制网络TCN标准的研究 2000年铁道部科技发展基金
7.CAN总线在机车(动车)上的应用研究 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8.上海地铁车辆SIBAS16和SIBAS32系统分析 上海地铁运营公司
著作:微型计算机原理与系统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3.2
发表的主要论文:
高速列车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 铁道学报 1997 11
内燃交流传动机车控制系统方案探讨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1999 10
对我国列车微机控制系统发展的一些思考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1999 10
冗余技术在高速列车通信网中的应用 交通与计算机 1998 第6期
列车司机台显示器的人机界面设计与实现 交通与计算机
1999第5期第17卷
CAN总线在列车微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机车电传动 1999 第2期
200KM/H电动车组车载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1999 10
智能型列车总线ARCNET通信网卡的研究, 机车电传动1997 第6期
绞线式列车总线网络节点原型的设计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1
第4卷 第3期
城市地铁与轻轨列车的微机控制系统 电力机车技术 2001
第24卷 第3期
ARCNET通信网重复器的设计 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第8期
绞线式列车总线原型节点的设计 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第8期
异步电动机泵控软起动器的软停控制 电力电子技术,2001.6
现场总线与列车控制网络 工业控制计算机,2002.1
应用模糊算法实现列车防滑行的检测与控制 交通与计算机,2002.2www
吴萌岭,1959年11月出生于云南大理;82年2月进校接受本科教育,已取得的最高学位为硕士,目前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7月评为副教授,2002年6月评为教授。
常年从事机车车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轨道车辆制动与安全技术。几年来先后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并多次承担了《车辆制动》等4门本科生课程和《制动新技术》等3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1997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98年4月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多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十几项国家、铁道部和上海市的科研攻关项目。其中由本人主持完成的国家95科研攻关项目“200km/h电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微机控制直通电空制动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高速列车的研制和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中,先后合作编写了《城市轨道车辆结构与设计》等两部著作和《微机控制直通电空制动系统研究与试验》等共十几篇论文。
1998年曾被推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6.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孙钧、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铨、卢耀如。
1、孙钧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3、薛永祺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双聘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卢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曾随外国专家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6)梁哲教授同济大学扩展阅读
截至2020年5月,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7.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那个教授最厉害
这个得看各个方向的了吧,我当时选导师也纠结了很久,有的偏科研,有的偏工程,你应该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网上查下教授的资料,看看他们最新的研究方向,应该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
8. 有谁了解同济大学的王哲教授的啊
他是同济 整车 博导 貌似在政府里也有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