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王立东教授知识分子
㈠ 郑州大学有叫王晓杰的女教授吗
有 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原郑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于1958年建立,是郑州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科院系之一;1963年郑州工学院成立,土木建筑工程系由原郑州大学整体调整到郑州工学院;1996年6月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1998年6月土木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0年7月原郑州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3校合并,翌年1月由原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和原郑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6年8月土木工程学院整体迁移到郑州大学新校区。
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交通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于1997年、2002年和2007年连续三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是河南省最早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本科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名牌专业”,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18人,10年内有9名学生获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优秀毕业生奖,考研录取率最高达到37.4%,有近百人次在全国英语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结构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和“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等项目中获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学校前列,毕业学生受到社会普遍赞誉。
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结构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目前设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及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学科是河南省第一层次重点学科,结构工程专业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是河南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之一。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168人、工程硕士研究生144人,研究生就业率100%。
学院设有“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结构理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5个教研室和“郑州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工程研究所”、“郑州大学新型复合建筑材料研究所”、“郑州大学交通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所”、“郑州大学城乡建研究院”、“郑州大学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科研机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3人,讲师及工程师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7人;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4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科研成果丰厚,2006年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0项、市级19项),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省部级6项,市级8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8项、市级8项,总经费约89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约434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编写教材7部。科研经费到款年均400万元以上。
学院拥有1个综合实验室,面积4340m2,下设结构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道路与桥梁工程实验室、计算中心,计算中心配备有120台高档微机并已形成局域网与互联网联通;1个部级研究中心(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资料室专业藏书4.18万册,常年订阅国内外几十种专业期刊,建立了计算机检索系统,可以查询国内外最新资料;学院与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第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世纪长兴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新蒲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老街坊置业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郑州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河南四建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燃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河南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化学工业部(郑州)基础工程研究检测中心、河南金峰混凝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涵盖施工、房地产、市政道路、监理、设计、检测、材料等7个方面共15个单位签约,成为学院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实验设施设备充分满足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科学研究及对外检测技术服务的需要。
学院除办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外,还积极为社会服务,举办多层次学历教育:
(1)学院与郑州大学佛罗里达学院合作招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普通专科学生,佛罗里达学院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培养,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2)学院向社会招收成人教育函授本科(土木工程)、专科(建筑工程管理)学生,目前在校生1300余人;
(3)学院是河南省自学考试土木工程专业主考单位,经河南省自学考试办公室批准,与省内十几所大专院校合作实行专科、本科套读学制,学生在读专科相关专业的期间,可以修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成绩合格,在专科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该专业本科文凭。
㈡ 唐明生的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唐明生,1952年出生,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物理化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回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答学化学系,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多年来从事理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先后五次前往日本、美国进行合作研究,与美国能源部Ames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型势研究工作中,解决了已有模型势普适性较差的难题,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1997年美国的MRS会议上,有五篇文章引用了唐明生教授在Physical Review B 上发表的“Environmet-dependent Tight-binding Potential Model,其中三篇为大会特邀报告。在我校主持召开了全国计算材料科学专题研讨会。先后应中国高科技研究中心和中科院物理所邀请作学术报告。学校为唐明生教授购置价值30多万元的计算机工作站一套,在河南省基础与应用研究所建立了研究室。
㈢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科介绍
历史沿革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9年2月(原郑州大学电机系),1963年8月划归于由天津大学电机系等院校援建的新成立的郑州工学院电机系(原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1977年更名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96年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是河南省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院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该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此期间一直在该专业工作的老教师有:王钦仁教授及冯有森、杨季忱、娄和恭、郭嘉琳、杨宛辉、刘宝仁、原河峰、胡一德、孙祥林、戚良娣、张锡林、俞振亚、宋俊贤、秦前程、陈思治等教授、副教授及汤勇工程师。1999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目录,按一级学科名称更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0年7月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该专业转入新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五十多年来,该专业为我国电力行业,尤其是为河南省电力工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河南省电力工业的发展和中原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力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包括在读博士)。电力工程系于1990年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即“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分析、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控制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现任系主任:许珉;副主任:黎灿兵,王明东,海德伦(兼);书记:海德伦。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是在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拓宽改造而形成的强、弱电结合,电力工程与自动化结合、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结合的宽口径专业。该专业有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各类教学实验设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各类学科竞赛,优秀学生可以推荐直读硕士。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电力工程及电力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设计、管理、试验、科研、产品开发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发电厂、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设计单位、建筑和化工等各类设计单位的电气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与科研单位、电力设备和电力自动化设备开发生产单位、大中型企业的供电或电气自动化部门等较宽范围内就业。本专业学生除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将学习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基础课程和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远动与调度自动化、电力系统规划、建筑电气、电力市场、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电力企业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主要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本专业实践环节包括主干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电力工程系拥有电机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发电厂电气部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教学团队
电力系统分析
章健,王克文,蒋建东,刘宪林
发电厂电气部分
许珉,孙丰奇,王军,王明东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杨丽徙,陈根永,魏臻珠,包毅
自动控制理论
刘宪林,王明东,王金凤
高电压技术
孔斌,程子霞,杨丽徙
电力系统自动控制
刘宪林,孙丰奇,包毅
电力电子技术
周勇,海德伦
发电厂动力部分
刘姗,海德伦
电力市场
黎灿兵,周勇
电力系统规划
杨丽徙,陈根永,王金凤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
许珉,魏臻珠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
王克文,章健
电力系统远动与调度自动化
孙丰奇,魏臻珠,许珉
专业基础课
辛小南,常晟,秦毅男,赵国生,廖晓辉,栗克强 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63年,是电气工程学院实力强和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该专业是河南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下属的5个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和导航制导与控制)。
自动化专业一直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招生,为国家培养了自动化专业人才数千名。为郑州713研究所、洛阳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原612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自动化专业人才。思达高科等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多数毕业于该专业。54军多数中层军官在该专业学习并获得工程硕士学位。九五”和“十五”期间,该专业顺利推进了国家863/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为河南省争取到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863项目。
该专业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重大科技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数十项,科研成果在火电厂、化肥厂、制药厂、化工厂、炼油厂、污水处理厂、炼钢厂、机械厂、食品加工厂、电器制造厂、自动化装备厂等大批企业应用。 郑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为主要特色,培养能够从工程学和生物医学两个方面分析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学生既要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又要学习医学、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自2001年起,郑州大学以电气工程学院微电子教研室为基础组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工程师6人,助教2人。有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出国(英、日)高访学者2人,均已回国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师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十几所大学。
㈣ 郑州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必须蹭的,当然有呀!!(先上一张郑大美图)
其实我学的东西本来不可能遇上李老师的,然后我的一个社团的朋友说他有急事,让我帮他代个课。
不上不知道,一上不得了。
就这个老师语言超级平实的,但是有一种人就是他一说话你就觉得特别好玩,李老师就是这种人。(你们一定要上上他的课!!!为李老师打call!!!)
㈤ 青岛北大资源总裁王立东学历
河南省获嘉县人,1958年8月出生,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医学学士版、肿瘤病理学硕士、浙江权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博士,美国新泽西Rutgers州立大学博士后。
现任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省高校特聘教授;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美国新泽西Rutgers州立大学,武汉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原学者
㈥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怎么样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还是非常不错的
下面是详细的介绍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前身为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创立于1928年的河南中山大学医科基础科。1930年河南中山医学院改称河南大学医学院,1952年医学院独立建院,称河南医学院,1958年由开封迁至郑州,1962年洛阳医学院并入,1984年更名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组建新的郑州大学。
学院现有教职工197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人,教授42人,副教授59人,98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102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百人计划”人选特聘专家2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特聘教授岗位3个,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省优秀中青年教师14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省杰出人才计划获得者5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临床医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本科生2700余人。
学院目前有12个系、1个教研室、2个中心、5个办公室和13个研究所(中心):人体解剖学系、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组织胚胎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系、病原生物学系、法医学系、病理学系、病理生理学系、临床药理学系、药理学系、免疫学系、基础肿瘤学教研室;基础医学科研实验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院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本科学生办公室和研究生办公室。
学院是首批博士授权点单位,目前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个二级学科: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和2个自主设立博士学科2个:医学神经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个: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组织学与胚胎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省级精品课程1门:人体寄生虫学;校级精品课程8门。
学院目前拥有河南省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癌症化学预防国际联合实验室、癌症化学预防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肿瘤化学预防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部培育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细胞治疗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肿瘤生物治疗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食管癌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神经生物电子信息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药物基因组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郑州市人肿瘤模式动物重点实验室和中英肿瘤分子学联合实验室等学科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肿瘤的发病机制与生物治疗研究团队,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肿瘤的发病机制与生物治疗研究团队、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团队和新药药理研究与评价研究团队,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食管癌研究研究团队,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3个: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团队、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团队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团队。河南省示范教学中心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目前承担“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和省重点学科振兴计划项目。学院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中高层蛋白层析系统、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活细胞工作站和流式细胞仪等40多套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和计算生物信息模拟系统学等,满足学科承担国家或地区重大科研项目硬件和软件环境。近5年来获得973、863、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多项,发明专利5项。
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共青团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团组织、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河南省五好团支部、河南省文明班集体和河南省先进班集体等集体荣誉称号。
学科特色:1.具有承前启后、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老一辈学者沈琼、刘桂亭、杨永年、苏寿汦、徐友梅、苗健、张云汉等教授主持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大攻关、“863”计划等课题,学术积淀深厚;近3年来,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和学术学科骨干董子明、王立东、张钦宪、王中全,邢莹、乔海灵、张莉蓉、臧卫东、郑红、章茜等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学术梯队合理。2.具有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研究基地,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区现场研究基地,具有先进仪器设备的科研平台(省厅重点实验室)7个;3.具有特色明显、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①肿瘤(食管癌)食管癌发病机理、肿瘤生物治疗、肿瘤腺病毒、肿瘤的靶向治疗、肿瘤药物研发和癌症化学预防研究;②重要寄生虫疾病研究;③神经生物学与神经干细胞研究;④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用药与临床药理研究;⑤重要遗传病研究等部分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㈦ 郑州大学是985211吗
郑州大学(简称郑大,英文简称:ZZU)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兴办,法定住所地为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学校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现有四个校区: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和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万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含非全日制)2.2万余人,以及来自85个国家的留学生2500余人。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一流大学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教育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教授,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化学家侯德榜教授,耐火材料专家钟香崇院士,土木工程专家孙国梁教授,耳鼻咽喉科专家董民声教授,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人体寄生虫学专家苏寿汦教授,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二月河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在此弘文励教。
悠久历史铸就郑大特色文化。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形成郑大人包容宽厚、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汇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学生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世界85个国家,形成多地域、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氛围;文、理、工、医、农等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相融互补的育人氛围;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三个老校区的特色文化长期积淀与升华,孕育了“求是 担当”的郑大使命与精神,形成“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郑大校风。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努力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㈧ 王立东的介绍
男,河南省获来嘉县人,1958年8月出生自,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医学学士、肿瘤病理学硕士、浙江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博士,美国新泽西Rutgers州立大学博士后。现任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省高校特聘教授;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美国新泽西Rutgers州立大学,武汉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