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论方向博士生导师
Ⅰ 我想问一下关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都有哪些老师他们的研究方向因为想考华师大的博士生
你也太绝了吧,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有462人,都要列出来啊你要的是什么方向的?
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度各项统计数据
日期:2011年2月21日
一、学院系所
全日制学院
19个
学系
55个
管理类学院
2个
研究院
4个
研究所
63个
研究中心
101个
二、学科专业
博士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授权点
14个
二级学科授权点
122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
178个(含自主设置专业30个)
专业硕士学授权点
7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8个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7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5个
上海市重点学科
12个
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6个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6个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6个
全日制本科专业
67个
三、科研获奖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1项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项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3项
高等学科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3项
二等奖5项
三等奖8项
普及奖1项
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1项
二等奖6项
三等奖18项
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7门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1门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2个
上海市精品课程
6门
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3门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21个
上海市教学名师奖
3人
宝钢优秀教师奖
4人
申银万国奖
5人
上海市教学团队
2个
四、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
中山北路校区
714,824平方米
闵行校区
1,381,004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
1,099,686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4,041,832册
固定资产
教学仪器设备情况
固定资产仪器总额
95,696万元
教学科研仪器总额
74,607万元
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设备
39,722万元
五、学生情况
各类学生总计
49,743人
其中全日制学生
23,969人
博士生
2,110人
硕士生
7,365人
本科生
13,797人
专科生
697人
留学生
3,642人
六、教职工情况
教职工总数
3,889人
专任教师
1,883人
科研机构人员
146人
教辅人员
395人
行政人员
586人
工勤人员
377人
校办工厂职工数
230人
其他附设机构人员数
272人
专任教师职称分布情况
正高级
462人
副高级
625人
中级
749人
初级
43人
无职称
4人
专任教师学历分布情况
博士学位
1,039人
硕士学位
519人
学士学位
316人
专科及以下
9人
七、教育部所设机构
4个
Ⅱ 研究生是方向重要还是导师重要
我觉得导师更重要些,跟对导师才有方向可选,有的导师虽然是说研究某方向回的,但你去了后,这方向没答课题,也是白搭;跟对导师对于你的工作还是继续读博都有好处的!没选导师的话,你要抓紧联系导师,不要听院校说开学后双向选择,那只是形式,其实早就订好了,呵呵
Ⅲ 考博的事,给3个导师发了邮件都有了回复,大家帮我分析下导师的意思,谢谢
按常理写复的越多的越有制诚意。
你不用担心他们是一个办公室的,1他们不常碰面,2聊天肯定不会聊到电子邮件,和你的问题上。不会有什么不好印象。
第一个导师,很标准很程式化的回复。
第二个导师,从文字上看 仔细看了你的简介,对你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有机会
第三个导师,第一句客套话。之后介绍了目前的主要项目课题,和自己应该叫团队的人数情况,注意他介绍他的研究课题方向,是否和你的专业有冲突或者相同,如果是的话你很幸运,他对你有好感,如果你的专业和他的什么汽车悬架不那么紧密的话,你就over了。
我的感觉是,一个导师既然愿意费功夫给你回邮件,而且打那么多字肯定是不容易的,2号和3号都值得考虑。
Ⅳ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哪些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是黎曼几何最好是数学偏物理方向的。NhKG
Gjt蒲3
Ⅳ 博士生导师一定是博士学历吗
博士生导师不一定是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一般应具博士学位,对年轻的教授(1972年以后大学毕业)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至少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外协助指导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为教授职称,也有特别优秀的副教授、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
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
Ⅵ 博士生导师高出教授博导是个什么衔
将博士生导师变成事实上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据称是中国人贻笑于西人的一种中国式笑话,但这种笑话,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人的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爱好 前不久,北京大学出台了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新方案,在几个院系试行。 虽然方案的具体细节外界还不清楚,甚至所涉及相关院系的教授有的对此也不甚了了,但大体的内容,据校方有关单位的公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博士导师只能是教授才能担任的惯例,凡是符合条件的讲师和副教授,都可以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二是研究生招生不再标明导师姓名,录取后由学生自行在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中选择。 这两条之中,以导师资格的改革最为引人注目。将博士生导师变成事实上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据称是中国人贻笑于西人的一种中国式笑话,但这种笑话,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人的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爱好。 从古到今,国人对于等级制,存在两种兴趣趋向,一是强化等级,让级别越多,级别间的仪式差别越繁复越好。实行了多年的九品十八等官阶,每个级别不仅俸禄有别,而且衣帽服饰也各有等差,彼此间的称谓仪式各自不同。太平天国的农民,刚坐了半个屁股在江山上,就开始大排等级,甚至比清王朝还过分,不同级别之间的子女称呼都不一样。 第二种趋向,是大家都往最高的级别上挤。魏晋时节在士人中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将士人分成九个等级(品)。按道理,应该是三个等级呈正态均衡分布才是,可是事实上,由于第一品专门留给皇族,对士人没有意义,所以第二品变成了实际上的最高品,人称“灼然二品”,连第三品都无人问津了。 久而久之,在大家死命的拥挤下,主管分品的中正官顶不住压力,口子越开越大,最后,一项很贵族化的制度变成了头重脚轻的怪物。不少王朝末年,朝廷里的高品官就更多,左宗棠的亲兵,都是正一品顶戴的大员。太平天国也是如此,到天国灭亡前夕,一共封了2700多个王。 这种毛病,到了现代大有愈犯愈重之势。教授之上加个博导,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博士后,也已经被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博士之上的一级“学位”。 中专技校没人看(其实真正缺的恰是这个层次的人材),本科臭大街,大家眼睛里只认硕士和博士,结果,硕士和博士大扩张,廉价大甩卖。很多学校甚至教授多于讲师。 所有这些毛病都跟官僚制有关。现在所谓的等级都是官等官阶。中国的贵族制很早就萎缩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在的官僚体制,历史证明,社会的行政导向势必会导致依附于官僚制的等级制,同时迟早会打破等级制的规矩和限制,使最高等级挤满了人,导致这种等级体制整体上贬值。 今天在我们的高校中,职称有着过于浓烈的行政等级色彩 。姑且不说讲师相当于科长,教授相当于处长这样的官方类比,职称设置的本身,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赋予的权力,至于能否成为博导,那更是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给不给你博士点。 从现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看,有导师过滥的问题,有程序缺陷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依然是行政导向过强的问题。 至于改革的后项内容,其实也存在诸多疑问。让学生放开自主选导师,势必要导致考试科目的泛化,这样不利于研究生阶段专业化的需要。
Ⅶ 研究生导师 方向 这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并无对哪个方向特别偏爱,建议注重导师选择,如专果有的话建议坚持属自己的方向。
专业方向决定了研究方向,也决定了以后找工作的对口方向;而导师则直接决定能否取得好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就是先选学校,再选专业方向,再选导师。
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教”而在于“导”。
1. 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是进入硕士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前提性的条件。由于硕士生自身学科背景、学术水平的差异,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工作极为重要。没有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的基本了解,不熟悉本学科的学术规范,不会运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就没有一个科学的基础。
2.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把读书、思考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提升学术品位和研究水平。
Ⅷ 教授、讲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这些头衔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
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使用的学官名称,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相关规定,把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其中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
1、现下“教授”都是聘任制的。
2、“特聘教授”,顾名思议,是特殊(特别)聘任的教授,本身是教授。
3、“客坐教授”,是“客情”聘请的学者,不定期来作报告或搞讲座。本人可能不是教授,而是名人、官员、企业家、发明者,等等。
4、“兼职教授”,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互相聘请讲课的教授。本身是教授,实际讲课或搞科研、带研究生。
5、“荣誉教授”,是对知名的老教授、有成就的老领导,授予的荣誉称号。
6、一般教授,是大学聘任的正高级职称,既上课,又搞科研、带研究生,也是学术带头人。
讲师:任职基本条件
1、大学专科毕业以上,担任助理讲师职务四年以上,能担任培训教员工作;
2、能胜任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和全部教学工作,质量较高,教学效果好;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专业技术人员所取得的学历必须同申报晋升职务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否则一般应视为不具备规定学历。对先参加工作后取得规定学历的人员(以取得学历证书为准),取得学历前后的任职时间可以相加计算,达到任职时间要求的,可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正常申报中级职务,任助理级的总年限最低不得少于4年。
对虽不具备规定学历与资历,但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确有真才实学、能力强、业绩贡献突出的专业人员,可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破格申报对象必须是本单位3年内考核成绩名列前茅者,且一般情况下,不得越级申报和“学历、任职年限双破格”申报。破格申报者,任职年限的提前一般不能超过1年。
Ⅸ 解析数论前景怎么样
楼主是学数学的吧,能不能认识一下,以后有机会向你请教.以下是复制的. 中国数论研究的历史最早是从什么开始的?在中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华罗庚就开始研究数论问题了.他的老师杨武之就是研究数论问题的.华罗庚是中国学派——这个数论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除了他自己的三角和估计与《堆垒素数论》等重要贡献外,华罗庚还对中国数论研究的方向与具体问题以及长期研究的后备人才的培养等均做出了重要的部署.同时他组织一批年轻的数学家冲击“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难题,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中国近代数论的研究是由杨武之开始的.他在1928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师从狄克逊(L.E. Dickson).他曾经证明了,“每个正整数都是由九个形如(x-1)x(x+1)/6的非负整数之和”,这是最早的中国近代数论的结果. 1929年杨武之受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执教.1931年华罗庚来清华大学数学系先任图书管理员、后任助理员,边工作,边学习.系里的华罗庚与柯召对数论比较感兴趣,杨武之就指导他们进行数论研究.1936年,华罗庚与柯召去英国,分别进入了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师从哈代(G.H.Hardy)与莫德尔(L.J.Mordell)研究数论.华罗庚在去英国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当时的主流数论,即哈代-李特伍德-拉马努金圆法与维诺格拉朵夫指数与估计方法方面的工作,这使他掌握了数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的数论工作,无论是在广度与深度上,在中国都是最为突出的,他的数论工作在解析数论中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同时也受到国际同行的尊敬.另外华罗庚广招学生,撰写“数论导引”等入门书,所以在中国的数论发展中,他起到了领军的作用.解放后,华罗庚、闵嗣鹤在这一研究上奠定了基础.华罗庚到剑桥大学世界数论研究中心学习进修1936年,在著名数学家维纳推荐下华罗庚以访问学者身份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那里有著名解析数论专家哈代,还有其他的数论专家.他在剑桥大学听了许多课,参加讨论班,得到著名学家哈代等人的指导.而华罗庚的刻苦努力以及取得的发表的文章也得到大家的赞许与认可.40年代他本人在美国作过不少杰出的数论工作.他终于登上了数学研究的世界舞台.在云南联大开设初等数论的课程华先生很重视做学问需要有“看家工夫”.所谓看家工夫指的是作科研时必不可少的最基本而有用的本事.据他的学生回忆,说华罗庚在青年时期阅读兰道(E.Landau)的《数论教程》三大卷时候,共作了6大本笔记,可见他下的功夫之深.而这本《数论教程》使他获得了从事数学研究的分析功底.据华罗庚的学生徐利志回忆,1940年华罗庚在云南联大开设过“初等数论”的课,他选修了这门课.华先生讲课姿态很灵活,喜欢在黑板前面走来走去,边走边讲.他在黑板上写字不多,只写出那些最必要的算式,而很注重讲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论证思想,有时也穿插讲点小故事.所以听他讲课我感到是一种愉快的享受.1941年华罗庚完成了数论巨著《堆垒素数论》1941年,华罗庚曾把手稿寄给苏联的维诺格拉多夫,维诺格拉多夫立即以电报回复:“我们收到了你的优秀专著,待战争结束后,立即付印.”因此,这本书最早是1947年以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第22号专著出版的.中国数学界对华罗庚的专著给予崇高的评价.而当时的教育部几乎无人能够评审此书.老一辈数学家何鲁冒着灼人的炎热,曾在重庆的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阅稿时不时地击案叫绝,一再对人说:“此天才也!”他爱不释手,居然亲笔将《堆垒素数论》抄了一遍,何氏的手抄本曾存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图书馆中,不幸在“文革”劫难中散失.华罗庚的《推垒素数论》荣获教育部的一等奖.据报载,华罗庚在西南联大曾讲授过他的《堆垒素数论》,开始慕名而来的学生将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后来一天天减少,减到4个,一星期后,只剩下2个,即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闵嗣鹤和钟开莱.教室里只剩下师徒三人,因昆明天天空袭不绝,华罗庚干脆把教室搬到华家附近,租屋而居,进行讲授.华氏的这本书实在是太深了.1946年华罗庚接受了访问苏联的邀请,在这几个月里,他与维诺格拉朵一起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们对三角和方法的发展改变了解析数论的中心主题.1946年,华罗庚赴美国访问,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搞研究并讲授数论,1948年转入依利诺大学,也对维诺格拉朵的中值公式做了重要的简化、改进与应用.1952年组织“数论”与“哥德巴赫猜想”两个讨论班1953年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论组成立后,华罗庚亲自组织并领导了两个讨论班,一个是“数论导引”,一个是“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每周一次,这两个讨论班一直坚持到了1956年.虽然数学研究所成立时还没有图书馆,但是华罗庚从美国带回不会少书,杂志与单印本,数学所的人可以去自由借阅,只要在他办公室的小本上签个名就行了.这对数论组的人来说就更占便宜了.因为华罗庚的大部分书是跟数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特别他有一个《解析数论》未发表的部分手稿,其中赛尔贝格的方法和素数定理初等证明的最新成果等.当时能够读到这些东西,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相当早的. 按照华罗庚计划与安排,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分为四个单元来进行:1、史尼尔曼密率,曼恩定理与赛尔贝格方法.2、布伦筛法、布赫夕踏布方法.3、林尼克大筛法,瑞尼定理.4、素变数的三角和的估计方法、西革尔定理、维诺格拉朵三素数定理.华罗庚计划在讨论班进行完了之后,将这四个方面的材料写成综合性论文,在数学所的数学进展上发表.那时在世界上的数论著作中,还只有包含了这四个方面成就的某些著作,所以这确实是一个颇吸引人的计划. 讨论班是由一个人主讲,华罗庚等则不停地提问题,务必使得每一个点都完全弄清楚为止.华罗庚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搞法,常常使主讲人讲不下去,长时间在讲台上思考,这叫做“挂黑板”.有些报告材料往往在讨论班上就得到了简化,所以讨论班进行得很慢,但参加者得益很大.这是培养人才的好形式.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活跃学术空气.当时,他经常参加讨论班,经常不断地提出问题和疑点,把大家的思想推向一个更为积极、活跃的境界. 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的计划并没有完成,只进行了一、二、四单元,就因“反右斗争”的到来而中断了.华罗庚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数论组讨论班的主题是很有眼光的.十几年后,华罗庚回忆他的这个决定时仍然流露出满意的神情.他说:“我不是要你们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成果来,我的着眼点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联系.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主题来学习,将可以学到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的方法.”,他说“ 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极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它.”他还指出:“你们弄懂了解析数论,再学一点代数数论,就可以将解析数论的结果推广到代数数域上去.关于代数数论,除了《数论导引》的第十六章外,再学两条定理,狄里赫雷定理与戴德金定理就可以边学习边工作了.”华罗庚教授组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难题,是非常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它也带动解析数论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同时在国内也培养中国的数论研究人才.之后这个讨论班的三个成员都在数论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从1954年开始,闵嗣鹤在北大开设了“数论专门化”,共有四个学生.他开这门数论课,指导他们做毕业论文,引导他们从事解析数论的研究.闵嗣鹤鼓励他的学生多与数学所的数论组的人交流,多向华罗庚学习.数学所数论组的年青人也常向闵嗣鹤老师请教,彼此间的关系很密切.北大数论专门化的学生潘成洞、尹文霖与邵品琮也来数学所参加过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 1957年,华罗庚的《数论导引》出版,书中包括了不少未发表的结果及关于三角和、丢番图方程、模变换及华林与他利问题的基本材料.后来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并将其调入数学所.陈景润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终于证明了1+2,取得了世界上关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成果. 吴文俊曾说过:“陈景润同志本来是一个无名小卒,华罗庚同志知道了他的某些工作,就把他引到数学所来.在数学所这样一个环境里,在华罗庚先生亲自指导之下,陈景润同志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谓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证明.这出现于1965年.我相信如果当年陈景润同志没有被华罗庚同志引到数学所来,他的成长奇迹是不可能的.1962年华罗庚科大开设数论与代数专业培养后备人才华罗庚的学生冯克勤教授回忆说,1962年华罗庚想在我们年级开设数论与代数专业,由于我从中学就喜欢数论,就报了名,于是包括我在内的15位学生从四年级起进入该专业,由华罗庚亲自讲授“典型群”,王元讲“数论导引”,万哲先和曾肯成讲“抽象代数”,吴方讲解析数论,这集中了当时国内最强大的数论和代数教师阵营.大学五年级,吴方指导我作了一篇论文,内容是把当时陈景润关于圆内整点问题余项估计的最新成果作到椭圆上去,这是我所写的第一篇论文.华罗庚1963年来科大任副校长,并把他在科学院数学所的研究生带到科大,连王元的关系也临时转到科大,准备以科大为基地集中力量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他给我的任务是学习代数数论,这是20世纪40年代他在美国做教授的一个数论研究领域,回国后,组织了解析数论的队伍,但由于种种原因,代数数论的研究未能充分开展.此外,华罗庚和王元这时也正把数论用于积分近似计算,其中也用到代数数论工具,所以他这时希望在科大的三届共十一位研究生中有人能研究代数数论.这是一个用代数方法研究数论的一门学问,很合我的胃口.中国的数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论文发表后,潘承洞又开始了解析数学论研究.这一时期工作的代表性论文是“一个新的均值定理及其应用”.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并证明了一类新的素数分布的均值定理,给出了这一定理对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在内的许多著名数论问题的重要应用.1979年7月,在英国达勒姆举行的国际解析数论会议上,潘承洞应邀以此作了一小时的报告,受到华罗庚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1982年,潘承洞发表了论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新尝试”,提出了与已有研究截然不同的方法,对哥德巴赫猜想作了有益的探索.在1988到1990年间,华罗庚与潘承彪以“小区间上的素变数三角和估计”为题发表了三篇论文,提出了用纯分析方法估计小区间上的素变数三角和,第一次严格地证明了小区间上的三素数定理,这是他对论文“堆垒素数论的一些新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华罗庚与他的学生在数论方面的工作展示中国数学家在数论方面具有的很高的水平与才华,被世界数学界称为“以华为首的中国学派”,这是中国数学家研究团体在世界数学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次得到的肯定与赞扬.而这个结果是数学家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获得的.华罗庚系统地研究了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在19世纪40年代,懂得堆垒素数论的圆法与维诺格拉朵夫的两个指数和估计方法的人还很少.华罗庚撰写的专著《堆垒素数论》,包含了数论领域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华罗庚用一个很优美的方法证明了一般三角和定理.这本书不仅结果是当时最新的,而且写得十分通俗易懂,除了西革尔关于 L- 函数的实零点估计外,所有定理都给出了证明,所以该书是自给自足的,是一本很好的数论专著.就像哈贝斯坦在悼念华罗庚时说的:“几代数论学家都从华罗庚的至今仍有影响的1947年的专著《堆垒素数论》中学到了圆法的知识.”华罗庚在1958年改进与简化了维诺格拉朵夫关于魏尔(H.Weyl)和的估计,华罗庚关于华林问题研究成果与“华氏不等式”等都是数论十分重要的成果,被很多人引用.华罗庚的学生王元在1956年先证明了(3+4),在1957年又证明了(3+3),(2+3).1962年潘承洞证明了(1+5),之后潘承洞与王元又合作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运用庞比尼中值公式,非常出色地证明了(1+2).中国数学家在探索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最后谁能摘下这个明珠,攻克这个世界难题,会不会是中国人?这些仍旧还是未知的谜,等待有人来回答.
Ⅹ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有什么分别哪个学历更高
教授是职称,博士是学位,博士生导师是职务.
三者之间有关联,但是本身无法区分.
某大学一个博士学位的教授,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
你觉得上面这句话能区分哪个学历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