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西迁前的教授总数
1. 西安交通大学是从哪里西迁来的
西安交通大学是从上海迁到西安的。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内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容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决定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1)交通大学西迁前的教授总数扩展阅读:
决定交大迁校有两大因素:
1、国家要加快工业化,但上海形势紧张,高校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上海又是全国高校最集中的一个城市;
2、“一五”建设已经启动,西安成为机械电力工业基地,进入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大建设时期,但是西安高教力量薄弱,工科尤甚,整个西北也只有一所设在咸阳的西北工学院。
1957年8月到1959年8月,整整两年间,交大是分为西安、上海两个部分的,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1957年7月30日高教部向国务院提交两校分设报告得到批准,自此交通大学分立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2. 交大西迁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交通大学来西迁,是指新中国成自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并为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同时也为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为1955年至1959年。
1955年3月30日,国务院二办收到高教部上报中央《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加强内地高校的任务,其中涉及到交大由上海迁往西安,交大的电讯工程系迁往成都的内容。交通大学西迁随之定调。
但是,在迁校过程中,极少一部分交大师生畏惧“荒凉落后”陌生的大西北,“不愿割舍大上海”的情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大西迁。这既违背了党和中央政府决定交通大学“整体搬迁”的初心,也使得交通大学后续只能“主体西迁”,并最终导致了交通大学的分裂。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校的批复及教育部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由此产生,此即标志着交通大学西迁历史事件的正式结束。
3. 上海交通大学有多少教授
您好,这个还真不好说,我觉得肯定有600个教授,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谢谢!
4. 中国交通大学教授有哪几个
“985工程”高校名单一期名单:(34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二期名单:(4所)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24所)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北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211名单:北京(23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9所):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天津(3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重庆(2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河北(1所)河北工业大学山西(1所):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1所):内蒙古大学辽宁(4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3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黑龙江(4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苏(11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1所)浙江大学安徽(3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建(2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江西(1所)南昌大学山东(3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河南(1所)郑州大学湖北(7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3所)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东(5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1所)广西大学四川(6所)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绵阳科技城)云南(1所)云南大学贵州(1所)贵州大学陕西(7所)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甘肃(1所)兰州大学新疆(1所)新疆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所)石河子大学宁夏(1所)宁夏大学青海(1所)青海大学海南(1所)海南大学西藏(1所)西藏大学军事系统(3所)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5. 交通大学1956年西迁西安的问题
你认为首都如果在西安呢?你觉得西部为什么前50年都留不住人才!你想想西安交大每年的研究经费,还有就是你觉得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的整体情况都怎么样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有可能偏颇.
1.西安本身地位的下滑,解放前作为10大城市的西安在中国享有相当的地位,不论从军事和政治和经济方面考虑都是如此,特别是与苏联关系恶化后更是成为"大后方".所以在西安建设一批所高等院校很必要的,外迁进西安的学校再西安非常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家战略的转移,西安的地位下滑.所谓一荣具容,一损具损,有道理的.
2.先进的教育理念,西交大虽然扔在发展,但受到外来思潮影响明显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曾几何时珠三角所谓的"文化沙漠",现在也有中山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说明资本+思潮的作用>本钱+固守的模式.想想西安的"知名大学"的知名度却并不大!西工大,西电,四医大,西北大学,陕师大,西北农林,长安大学,
3.说的直白点钱的作用还是瞒大的,首先,人都需要高收入,教师也一样.西安教育资源丰富但流失严重,试想北京上海大学毕业的基本都会考虑留在当地(近几年就业情况恶化了,但是毕业生留下来的趋势仍然明显,其中博士比例更高),这个很明显,市场经济下人们都在追求高价值,显然西安在这方面的竞争力少的可怜,交大毕业生流在西安的屈指可数,我也是其中一员.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但我本身能力不高,所以只能说这么多!相对与上海,西安落后太多,但旧说教育却相距不大,可见交大已经做的不错了!
6. 关于交通大学能不能这么说,因为1956年国务院决定把在上海的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所以现在的交大正宗
交通大学最早是1896年在上海徐家汇成立的南洋公学,后来划归交通部,成为交通大版学。56年迁校,大部权分档案人员设备迁到西安,一年后因形势变化,特别是部分师生不愿意过来,分开办学,有了西安上海两所交大。西南主要是抗战内迁部分留守人员,北京好像是交大部分和当初石家庄还是哪的铁道学校合并的。还有49年部分迁台有了新竹交大。
7. 上海交通大学历届教授人员名单怎么查询
交通大学校史沿革中应该有每年的教授数量1959年后的上交史中应该有载
8. 交通大学的校史沿革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896-1921) 南洋公学(1896-1904)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陷入了被列强肢解和瓜分的严重危机中。就在甲午战争前后,为了使中国能够自强,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学习西方和日本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
1895年,洋务官员盛宣怀秉持着“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息,在天津创办了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又到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南洋公学是一所官办民助的新式公立学校,学校经费半由商民(即招商局、电报局)所捐,半由官助,是为公学,清末称今上海地区为南洋,故学校取名为南洋公学。内设师范、上、中、外4个院,即师范、大学、中学、小学4部分。先设师范院,以造就新学的教师。接着,在师范院内附设高等小学堂。从小学毕业生中依次递升进入中学。从师范生和中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派赴欧、美、日等国大学留学深造,以尽快培养出一批能从事洋务、外交、新学教学的新型高层次人才。同时,还设立了具有高等程度的特班、铁路班、政治班、商务班等。北洋西学学堂和南洋公学的创设,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使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06-1921)
20世纪初叶,中国政局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窃国,军阀混战,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在萌芽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教育救国”、“工业救国”、“交通救国”思想在一些政界人士和知识阶层中盛行。由南洋公学发展而来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虽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仍求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1907年,唐文治担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监督后,连续掌校14年,他将学校改办成工科,先后设立了铁路专科、电机专科和铁路管理科。聘请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外教师。在结合中国的实际基础上,从学制、系科设置、课程设置、教材、教学环节、体育运动等方面,全面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直接采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教科书。使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成为中国南方乃至中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楷模,形成了近代工业大学的格局。
1912年,由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演变而来的南洋大学堂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
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中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896-1921)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6-1900)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以《奏为拟设立铁路学堂所需经费在火车脚价等项下酌加应用事》为题上奏光绪帝设立铁路官学堂,后经光绪帝御笔朱批“该衙门知道”,在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英文名称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即中华帝国铁道学院)。吴调卿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
1896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申报》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开始招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学堂教学被迫中辍。
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1905-1912)
1905年,因铁路建设人才匮乏及山海关铁路学堂卓越的办学成绩,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筹备恢复学堂,遂选址唐山复校,改名为唐山铁路学堂。1906年,增设矿科,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1906年8月初,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报纸刊登招生信息,开始招生。
1908年,学堂由清政府邮传部直辖,更名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2-192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的邮传部被民国政府交通部取代,学堂归交通部直辖,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学校奉教育部、交通部令,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6年,教育部组织全国专门以上学校评比,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获得第一,教育总长范源濂手书“竢实扬华”匾额一方以为奖励。
1919年,学校校友会正式成立,时任校长章宗元及“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等被推举为理事。
截至1920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如桥梁专家茅以升、教育家竺可桢、民权运动领袖杨杏佛、中国数学史第一人李俨、北大地质学科的开创者何杰、民国第一任矿产司司长胡博渊、新加坡华人领袖李光前、实业家李国伟、中国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著名银行家贝祖贻、机械工程学家潘承孝、何乃民,铁路工程巨擘杜镇远、侯家源等。 交通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09-1921)
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1909-1911)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经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大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次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此为中国电信工程之始。
交通部交通传习所(1912-1916)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后来又成立了电信系,这里走出了简水生院士、黄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铁路与电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为北平交通大学之初基。民国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
交通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17-1921)
1917年,交通部就原有各班,充实课程,并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1921年,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令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他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兼任校长。
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该校任教。 交通大学(1921夏-1922秋) 1920年12月,叶恭绰向国务院会议提交《阁议创办交通大学提案文》,提议“拟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并为交通大学。提案经国务会议讨论,决议照办。1920年12月21日,叶恭绰再向徐世昌大总统提交《统一交通教育计划呈文》,呈文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呈文获得总统批准。
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总办事处设在北京。
其中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分校。
1922年秋,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三泉分立(1922秋-1928.9)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2年6月,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1926年初,中共南洋大学党团支部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影响不断扩大,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爱校斗争开展。由于政局多变,学校人事变动频繁,筹措经费困难,给办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尽管如此,学校设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科研机构­――工业研究所。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交通部南洋大学,改名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
1922年,交通部改组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交通部唐山大学改名唐山交通大学。同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唐山交通大学改称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
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1922年5月,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叶被迫离职,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为北平,6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 交大重组(1928.9-1949.5)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北平、唐山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和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中国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校
校园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暂行并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 1938年,武汉沦陷,举校再次被迫西迁。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由于此校名在校内引起争议,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组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接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归教育部直辖,迁回唐山原址办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中央军委铁道部接管,组建中国交通大学,本部在北京东交民巷34号,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学校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国立交通大学 学校沦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沦陷后,校园被日寇占领,学校被迫迁入法租界上课,最终仍落入日伪政权控制。由于校友积极倡导和战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急需;1940年11月,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建立;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了交通大学本部,且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 复员上海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 交大西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建立后,交通大学师生员工投入各项运动。在院系调整中,交通大学由原来的理、工、管三学院改变为以机、电、船为主的重工业大学,调出了大量系科,为新中国建立一批新的高等学校作出了贡献。为适应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决定,1956年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7年,国务院根据交通大学内部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实行统一领导。之后,大部分系、专业和师生陆续迁至西安。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离成为两所学校,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标志着交通大学的建制被撤销。 西南交大 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校部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唐山铁道学院,随后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该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将唐山铁道学院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定址成都。
北京交大
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改称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56年,学校新建恢复了铁道建筑(土木)系、铁道机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和应用理学系。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新竹交大 1949年,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后“复校”,这就是新竹交通大学。1958年,该校校友成立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1979年,恢复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
9. 50年代迁校前的交大是个什么样
最开始有的是上海交大,1955年较大迁往西安因此如今有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并存。
1955年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同时文件规定交通大学迁校过程中,凡是有家属的教职工阖家迁往西安的,按该职工月工资的比例随工资发给一定数量的安家费,帮助职工解决迁往西安安家的实际困难(具体比例数已记不清)。
根据的指示,学校研究决定迁校的大体步骤是分成两批搬往西安。1956年暑假期间,基础课程和基础技术课程的全体教师、暑假后升为二年级的学生和校机关党、政、教务、后勤的部分干部和职工为第一批西迁,1956年交通大学招收的新生到西安报到。根据上述规定,第一批西迁的教职工凡有家属的都发了安家费。记忆中,大家拿到安家费后,都极为兴奋和高兴,党中央、对西迁教职工的深切关怀使大家深受感动。有的西迁教职工用安家费购买了书架,衣橱、沙发、书桌,饮食用具等等。虽然这些安家费的数量不是很大,但确实是帮助职工解决了一些迁校安家中的大问题。
从1957年暑假开始,各系专业课程教研室、实验室、全体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技工、在校高年级学生和校系两级党、政、教务、后勤等全体职工第二批迁往西安。第二批迁校任务最重,人员最多,可以说对完成全部迁校任务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但是1956年后由于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出现了一些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压缩开支,保证社会主义重点经济建设,中央、决定从第二批迁校的教职工开始不再发放安家费。
之后搬迁争议名热化,部分不愿意去西安的教授留在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