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在伊拉克
Ⅰ 求季羡林老先生翻译的《罗摩衍那》,谢谢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Ⅱ 季羡林是什么人他当过北大校长吗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山东清平(今临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Ⅲ 为什么奥运会闭幕式《北京 北京 我爱北京》字幕里王力宏属于美国人啊
虽然王力宏被我们称为台湾歌手,但是他毕竟是美籍华人,只是原籍是台湾或是签约了唱片公司是台湾的,在国内才这么说。既然奥运开幕式是面向全球,那么写美国也是非常谨慎的做法吧。
Ⅳ 季羡林是什么人,他当过北大校长吗
季羡林没有当过北大校长,只是北大副校长。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4)清华大学教授在伊拉克扩展阅读:
季羡林逸闻轶事
1、名声大振
1947年夏天,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应酬颇多,惊动了王耀武[11]。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
2、回乡祝寿
1997年10月10日,季羡林在北大校园散步每逢季羡林的生日这一天(8月6日),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
2001年8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市政领导邀请季羡林回故乡,庆祝季羡林的九十岁生日,在祝寿大会后,季羡林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3、德国情缘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论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看。可是他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
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季羡林常到迈耶加做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但是,季羡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
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与伊姆加德恋爱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然而,放弃这段感情,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
最终,他做出决定,回到中国,不再与其联络。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
有读者读过《留德十年》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寻找到伊姆加德小姐,发现她终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Ⅳ 伊拉克候选人在哪里被刺死亡
新华社巴格达5月7日电伊拉克安全人员7日说,一名国民议会议员选回举候选人6日晚在北部尼尼微答省盖亚拉镇附近一村庄遇刺身亡。
盖亚拉镇警察局官员艾哈迈德·朱布里对新华社记者说,一伙身份不明人员6日晚闯入候选人法鲁克·朱布里家中,用刀将其刺死后逃离。安全人员已将法鲁克·朱布里移交法医处,并对行刺者身份展开调查。
法鲁克·朱布里的一名亲属告诉记者,法鲁克·朱布里是提克里特大学一名教授,作为伊拉克副总统阿拉维领导的全国联盟成员参加选举。行刺人员6日晚以帮助竞选为由进入法鲁克·朱布里家中。
伊拉克将于本月12日举行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约7000名候选人将角逐下届议会329个席位。伊拉克实行议会制,政府总理由议会最大党团提名。4月以来,伊境内已发生多起针对选举候选人的袭击事件。
参考:网页链接
Ⅵ 清华大学有在伊拉克学习的学生吗
有,在巴格达。。。
Ⅶ 复旦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我只想到陈果,毕竟是网红。但是听到关于她负面消息居多,嗯,各方面的,我保持中立态度,因为消息这个有可能是加工过度了。对于她的课程我没听过,在网上被安利过,可惜真的听不大下去了,可能觉得有些鸡汤吧,我这个人又不大爱喝鸡汤。但是有的时候人生艰难,适度喝喝鸡汤可以帮你过得舒服些,感觉人生还有希望,那鸡汤其实就是还不错的~
Ⅷ 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你还知道哪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请写出两个 。
莫言、杨振宁。来
莫言,原名管谟源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2019年9月23日,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Ⅸ 历史上外交官的被害事件有哪些~
(1)大汉外交官在西伯利亚被害事件始末
大汉使者遇害事件发生时间在公元前44、43年之间,回地点是坚昆答,也就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
详细地址:http://simaroad.blog.hexun.com/20028164_d.html
(2)1998年9月10日塔利班发现伊外交官尸体 伊朗声称将采取报复行动
(3)1945年1月17日瑞典外交官瓦伦堡失踪,引发瓦伦堡事件
Ⅹ 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办学条件
从大学乘公共汽车很快便可到达诺里奇市中心。许多学生喜欢骑自行车。从诺里奇市到伦敦和伦敦的三个机场大约只需两个小时。诺里奇国际机场有直达阿姆斯特丹、法国等世界其它各地的航班。校园坐落于诺里奇。诺里奇市是一个生机盎然文化中心,提供有各种娱乐及社会活动机会,海滨及诺福克河近在咫尺,由英国航空公司和KLM提供的飞机在诺威奇国际机场每天都有几次航班飞去阿姆斯特丹的希普尔机场,从那里可转机前往世界各地的200多个城市。乘火车去伦敦只需两个小时,并有公路和铁路与英国的其它地方相连。东安格利亚大学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极具吸引力和备受欢迎的环境。
东安格利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厄勒姆府(Earlham Hall)是英国监狱改革者和社会改革家伊丽莎白·弗莱的儿时故居,现为该校法学院的所在地。校园里有一座 “体育公园”是2001年由英格兰体育彩票基金出资兴建,为学生提供多功能的体育设施。其他校内标志景物还有大学南端的东安格利亚大学浅水湖以及校园广场。
学生可选择居住在校内学生公寓,或者是在诺域治市中心的大学公寓,而东安格利亚大学于2014年9月最新落成的宿舍区更能为学生提供经济环保型的住宿环境。大学村紧靠校园,校内分布着许多小商店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内其他生活设施还包括: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书店、酒吧、音乐厅、舞厅、餐馆、咖啡厅、24小时营业的自助洗衣店等等。
校内交通便捷,有频繁往返校园与市中心的巴士以及临近的火车站。 校园内建有商店、银行、酒吧、邮局和自动洗衣店等设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健、福利和咨询服务系统,包括一个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专家咨询意见的学生处、一个专门的学生咨询服务处、一个大学保健中心(提供国民保健制度下的医疗服务和牙科保健)、一个多教派教堂以及一个独立的清真寺。学生会协调组织100多个学生俱乐部和协会的活动,其中包括一个外国留学生协会和几个全国性的团体。那些不想自己做饭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四个全天供应伙食的食堂进餐。
图书馆:校内建有一流的学术设施,大学图书馆藏书140余万册,并有5千多种录象资料供使用。馆内的计算机、打印、复印和扫描设施为学生每天开放,可供24小时随时使用。
大学的大部分研究被国际广泛承认并与世界各地的大学有合作协议。在文科和理科方面,大学建立了研究中心来发展专长的特殊领域,医学、金属生物学到美国研究的阿瑟米勒研究中心。
东安格利亚大学提供给海外学生的奖学金每年50万英镑,截止申请时间是在每年的4月30日之前,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半奖的机会,杰出的学生有可能拿到全奖。 大学提供学生宿舍,其中多数为套间,当然也有少数的一些是为家庭提供的住宿。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就读的外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第一年也可保证住在校内。
此外,运动场所设施非常全,在SportsPark有游泳馆,健身房等。学校校园离市中心只有25分钟的路程,夜晚来临的时候,丰富的夜生活,热闹的购物中心;学生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的度过一些快乐时光。
UEA内的湖及其周围的大片草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娱乐的及佳场所,也吸引了许多周围的居民前来钓鱼,散步。东安格利亚大学位于英格兰东部,离古城诺里奇( Norwich ) 两英里 。乘车到市中心只需十分钟。校园占地 320 英亩 ,颇有英国田园风光的味道。
该校国际部高级官员 Mark Barlow 说,大学附近地区良好的安全纪录,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以及诺维奇古色古香的氛围都是东安格利亚大学吸引国际学生的原因。
学校拥有世界知名的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一个艺术画廊和博物馆,是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建成于1978年。它是一个两端透明的结构,用了很震撼的落地式玻璃,大约有五层楼高,非常壮观,同时也是电影《复仇者联盟2》的重要布景,神盾特工局的新基地选择在这所大学,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的现代美术馆——塞恩斯伯利中心(Sainsbury Centre) 在英国官方组织的科研水平评估(REF)中,东英吉利大学位列全英第8位。
REF显示本校研究具有国际或英国重要性,校园设施则获得最高评分5*,包括全英最大的运动综合场和世界著名的Sainsbury视觉艺术中心。友善的环境协助学生发展技巧,并重视学生需求,在国家学生满意度调查中荣获第2名。
UEA一流的院系有:媒介艺术研究,环境科学、斯堪底纳维亚研究、生物科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工作学、纯粹数学、经济学。 本校有包括海外开发小组(Overseas Development Group)在内的几个著名的研究中心,并且与诺里奇科研公园(Norwich Research Park)有合作关系,这使我们成为一些科研领域内重要的国内和国际研究中心。 l 保罗·纳斯(英国)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l Paul Wellings(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l Don Grierson OBE(英国)遗传学者兼诺丁汉大学副校长
I 迈克尔·霍顿 (英国)生物化学家
l Simon Scarrow(英国)作家
I 安德鲁·米勒 (英国)小说家
I 古莉·查夏 (英国)电影导演及编剧
I 图普六世(汤加)现任国王
I 奥苏尔·斯加普希丁松(冰岛) 冰岛外交部长
I 塔哈 (伊拉克)“细菌博士”
I 唐纳德·卡贝鲁卡 (卢旺达)非洲开发银行行长
I阿米尔·穆罕默德 (马来西亚)电影导演
I 约翰·里斯·戴维斯 (美国)电影和电视演员
I 伊恩·麦克尤恩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小说奖获得者
I 马尔科姆·布拉德伯 (英国)作家
I 特蕾西·舍瓦利耶(美国)畅销历史小说家
I 石黑一雄 (日裔英籍) 著名小说家 “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I 安妮·恩莱特 (英国)小说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l Owen Sheers(英国)作家、诗人兼剧作家
I 杰克·达文波特 (英国)演员(饰演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诺林顿)
I Matt Simith (英国)演员 曾出演英国最长寿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并扮演第十一任博士
I Robert Radboud(荷兰)已故香港著名演员翁美玲荷兰籍前男友 I 许智宏 北京大学原校长、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I 谢道昕清华大学教授、清华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I 李博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生物多样性科研所副所长
I 卢荻 人民大学教授、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心主任
I 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微生物学家
I 肖杰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副教授
I 薛勇彪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遗传学会秘书长
I 朱晨晨 教育家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I熊榆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终身教职高级讲师, 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中英合作专家组核心成员
I 程介南 香港议员
I 江疏影 著名演员
I 李慧思 香港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