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授
❶ 阿尔勒的一年――凡高与普罗旺斯作者简介
汪佳佳,女,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毕业于巴黎素邦第三大学,获得比较文学DEA学位,目前在巴黎索邦第三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同时,她也在巴黎高等翻译学院攻读法、汉、英三语笔译硕士学位。
她的人生,跨越了中国与法国,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学与语言。在复旦大学,她浸淫于汉语言文学的深邃与博大;在巴黎素邦第三大学,她深入比较文学的奥秘,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如今,她正深入研究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交流的可能。
汪佳佳的学术旅程,不仅是一次个人求知的旅程,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她在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穿梭,寻求文学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展现了一种国际化的学术视野。
作为一位在巴黎索邦第三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的中国学者,汪佳佳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她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对文化的深入理解相结合,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她的研究视野宽广,涵盖了文学、语言、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她对跨文化研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汪佳佳的学术之路,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过程。她以学术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推动了比较文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中法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她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学术追求,更展现了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可能。
❷ 何瑾教师
何瑾,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导师,以其深厚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和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热情,为学生和国际友人搭建了语言沟通的桥梁。在学术领域,何瑾专注于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致力于探索更高效、更直观的教学方法。
学术背景方面,何瑾拥有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奠定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后于复旦大学深造,获得了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专业领域更加深入,为后续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实践中,何瑾教授初级汉语读写、听说等课程,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汉语的基本运用技巧。教学成果显著,曾发表论文如《零距离接触“零X”》、《“更”族比较句多维研究》等,展示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贡献,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作为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导师,何瑾在促进文化理解和语言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何瑾教师以其丰富的学术背景、扎实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的科研成果,不仅在汉语言文字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教育能力和影响力,为培养国际化的语言交流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❸ 汪涌豪的人物简介
汪涌豪,浙江镇海人。1962年6月20日生于上海,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1年任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1999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和2002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2000年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2005—2006年为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治古代哲学与史学。著有《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1994年)、《当代视界中的文论传统》(2003年)、《批评的考究》(2003年)和《中国游侠史》(中文版2001年、日本版2004年) 、《游侠人格》(大陆版1996年、台湾版1997年)等八种,主编有《中国诗学》(4卷 1999年)、《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20种 2007年)等三种。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