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重庆医科大学杨培增教授挂号

重庆医科大学杨培增教授挂号

发布时间: 2025-05-22 08:27:44

❶ 重一医杨培增早上5点从哪上去加号

重一医杨培增早上5点去不能加号。根据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提供的信息可知,挂杨培增医生的科普号
1、初诊患者:需要就诊前一天(周一或周三)14:30-16:00,患者本人携带自己的身份证于门诊506登记并填写病史,就诊当天上午7:30携带身份证于5楼1号窗口取号,并携带挂号单于506房间开相应检查;
2、复诊患者:预约杨培增教授周四的号,需于前一月周一上午(8:00-9:00)打电话预约,预约杨培增教授周二的号,需于前一周星期一上午(8:00-9:00)打电话预约。所以重一医杨培增早上5点去不能加号。

❷ 重庆医科大学眼科杨培增教授的挂号难吗

挂专家号,可以网上预约、电话预约。。最近红眼病流行,可能比较难吧。

❸ 重庆医科大学排名全国第几

重庆医科大学有袁家岗和缙云2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650亩,其中缙云校区占地2100余亩;设有研究生院和21个学院(系),36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367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961人,本科生18436人,留学生664人;有各类教师4500人;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4个重庆市一流学科,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44个;有9所直属附属医院、2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24所教学医院。
历史沿革
1956年,根据中央部署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校,后独立成立重庆医学院。
1958年9月,重庆医学院医务委员会成立,其职责是领导全院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
1959年7月,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商讨了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文革中,重医教学工作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广大教职员工仍取得一定的成绩。
1970年7月至1972年7月,学院受成都军区委托举办军医培训班,培训解放军学员307名。
1972年-1976年,学院招收了5届3年制工农兵学员共人。
1975年4月,学院又开办“社来社去”试点班,学制2年,学员50名。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重庆医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曾先后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
1988年10月,学校召开了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1997年5月,学校由四川省教委划转至重庆市教委,各附属医院也由四川省卫生厅划转至重庆市卫生局。
1999年1月,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1年5月,学校启动新校区选址工作,最后决定落户沙坪坝区。
2001年6月,教育部确定由华中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重庆医科大学。
2002年,重庆职工医学院、重庆中医学校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分别组建应用技术学院和中医药学院。
2003年起,先后建立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9月,学校获批重庆市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微无创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12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7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2015年1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重庆医科大学的意见》,标志学校成功获批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和省级政府首批共建的地方医科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首批立项的地方高校之一。
2017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医渡云医学数据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国内高校首个针对医学大数据分析研究建立的二级学院。7月,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9月,学校获批微无创医学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3月19日,重庆医科大学获批建设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办学条件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973”首席科学家2人、 “长江学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两江学者”、“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逾百人。教师总数222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40人。博士生导师239人。此外,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28名教师和1个团队入选首批“重庆英才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周宏灏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谢 鹏、王智彪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任 红、王智彪、唐承薇、杨培增、伍 烽、黄爱龙、龚建平、于廷和
教育部“长江学者”:杨培增(特聘教授)、何通川(讲座教授)、宋伟宏(讲座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唐承薇、杨培增、黄爱龙、何通川、王智彪、郑元义
国家级教学团队:儿科学教学团队(李廷玉)、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团队(涂植光)
院系专业
据2019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1个学院(系),并设立研究生院;开设34个本科专业;有直属附属医院9所(综合性医院5所,儿童医院、口腔医院、康复医院、中医院各1所)。
2022年2月,学校新增眼视光医学专业、精神医学专业。
合作交流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近年来,学校与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的20个国家和地区的44所教育或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国际名校,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 同时,与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长学制医学生的联合培养。
科研平台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44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另设有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

❹ 杨培增学习经历

杨培增教授的学术生涯始于河南医学院和河南医科大学的求学阶段,随后在1990年于原中山医科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留校在中山眼科中心,专注眼科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国家教委公费公派的访问学者和合作研究机会,使得他多次前往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也包括2002年在教育部资助下在美国Casey眼科研究所的客座教授经历。


当前,杨培增教授担任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科研主管),同时兼任该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也是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的唯一中国入选者。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的委员和眼科分会眼免疫学组的组长,他在学术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杨教授因杰出的贡献,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参与了包括《中华眼科杂志》、《美中国际眼科杂志》等在内的8份杂志的编辑工作,其中《眼科学报》由他担任副主编。杨教授还作为《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Molecular Vision》、《Immunol Invest》和《India J Ophthalmol》的审稿人,以及《Clinical Ophthalmology》的编委,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5年3月,他荣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荣誉。


(4)重庆医科大学杨培增教授挂号扩展阅读

  杨培增

❺ 杨培增的介绍

杨培增,男,汉族,1957年6月生,河南濮阳人,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1975年6月参加工作,199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眼科学教研室主任、眼科实验室主任,眼科学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荣获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011年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热点内容
深圳大学副教授凌静 发布:2025-05-22 12:22:20 浏览:829
清华大学2019年暑期开放时间 发布:2025-05-22 12:20:55 浏览:602
在大学留校当老师怎么样 发布:2025-05-22 12:08:38 浏览:788
东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 发布:2025-05-22 11:59:25 浏览:525
长沙市大学城 发布:2025-05-22 11:44:09 浏览:424
大学生创业挑战 发布:2025-05-22 11:33:10 浏览:83
湖北大学法语专业就业 发布:2025-05-22 11:32:34 浏览:21
李兰娟的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5-22 11:31:05 浏览:936
东北师范大学肖明教授 发布:2025-05-22 11:06:43 浏览:148
延安大学博士 发布:2025-05-22 10:27:44 浏览: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