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程方教授
⑴ 什么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实现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满足上海乃至全国金融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而创建的一所按照国际一流商学院模式办学的金融学院,英文名称为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 (SAIF)。学院以汇聚国际一流师资、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构筑开放平台、形成顶级智库作为自己的必达使命。
学院现开设金融MBA(工商管理硕士)、金融学硕士、金融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DP(高端培训)项目,并将逐步开设金融学博士、DBA (工商管理博士)等项目。学院不仅训练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技术、通晓中国和国际金融业运作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卓越才能和创新能力的商界领袖。
学院强调专业视角,聘请国际名校一流师资讲授与国际名校接轨的现代金融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本土与国际交融。多媒体信息化实验室建成后将实时接收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和上海证交所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供学生实盘演练。学院立志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端专业品牌,为学员进入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铺设展现宏图大略的成功之路。
金融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依靠上海市人民政府和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强有力支持,按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模式开展办学,力求在高端金融人才培养和高层次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跻身国际一流金融学院行列。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发展历程
2008年1月:俞正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对《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创办中国金融学院的建议》作了重要批示,指出:这是件大事,应以“务期必成”的决心办好。
2008年11月:上海市“二委一局”向市政府提交《关于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院筹建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明确市政府在首期六年内,由市财政拨款3.2 亿元人民币,支持金融学院按国际一流学院模式办学。
2009年2月:屠光绍(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SAIF理事长)主持召开SAIF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学院章程》、《学院规划》等重要文件,确立了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任命MIT王江教授为首任院长。
2009年4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正式揭牌成立。
200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发文批准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Financial Research,简称CAFR),王江教授兼任研究院院长。*
2009年9月:SAIF举办了自揭牌以来的首次开学典礼。屠光绍(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SAIF理事长),马德秀(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出席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65名MBA新生和34名金融学硕士新生入学。*
2010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与SAIF签署国际交流合作协议,成为SAIF建院以来的第一所国际合作院校。当天,SAIF正式启用达通广场作为新的教学和办公场地。*
2010年6月:SAIF首届金融 EMBA 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屠光绍(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SAIF理事长),马德秀(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蒋卓庆(时任上海市府副秘书长、财政局局长),方星海(时任市金融办主任)等出席开学典礼。*
2010年7月:SAIF首届MBA (2008级) 毕业典礼隆重举行。薛明扬(时任上海市教委主任),马德秀(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江院长等出席仪式。首届53名MBA学员顺利毕业。*
2011年12月:通过全球招聘,SAIF全职、全时、特聘教授数量达到35位,他们都来自海外著名商学院,标志着SAIF向国际一流商学院迈进了一大步。*
2012年9月:SAIF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凯瑞商学院联合推出的“全球金融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DBA)举行首期班开学典礼。这是美国顶尖DBA项目首次进入中国,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金融和全球化为特色的高端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
2012年12月:SAIF金融EMBA 北京首期班开学,SAIF 正式进驻北京,在北京校区隆重举行了金融EMBA 项目北京首期班、上海五期班开学典礼。*
2013年1月:SAIF校友会正式成立。校友会将致力于促进校友与学院的长久联系,为校友提供终身学习、交流、共享的平台。*
2014年3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和经济学讲席教授、美国金融学会前主席Franklin Allen领衔的六位国际金融领域顶级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对SAIF进行了国际评估,高度肯定了学院建院五年来的发展成就。*
2014年4月:SAIF举行建院五周年庆典大会。屠光绍(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SAIF理事长),马德秀(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SAIF副理事长)出席并致辞,SAIF学术委员会主席、院长王江作院庆报告。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位设置
SAIF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非常注重前瞻性和全球视野,致力于整合全球最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中国最完整的高端金融教育产品线,全面覆盖从面向青年英才的金融硕士、金融MBA,到面向中高层管理者的金融EMBA、金融学博士、全球金融DBA、金融高层管理教育EE,使各类精英学员都能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与国际同步的金融学理论基础,同时又对国际和中国的金融实践有深刻理解,以应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瞬息万变的挑战。
金融EMBA
SAIF金融EMBA学位项目是国内同类项目中拥有最强金融师资阵营的,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巨资打造,旨在成就一批能够在新的金融环境下,驭领时代的国际金融家。学院秉承理性和建设性的专业态度,建构国际化、高端的EMBA教学体系,包含前沿的金融理论和案例、精选的管理与领导力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 (MIT Sloan) 的高级金融和管理短期证书课程。
金融MBA
SAIF金融MBA课程不仅训练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技术、通晓中国和国际金融业运作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卓越才能和创新能力的商界领袖。SAIF金融MBA课程分为全日制英文和业余制双语两种授课方式,学制均为两年,分为资本市场、公司金融与综合金融三大培养方向;SAIF金融MBA学员完成学业后除获得交大“双证”外,还将获得课程方向证书。学院强调专业视角,聘请国际名校一流师资讲授与国际名校接轨的现代金融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本土与国际交融。
金融学硕士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招收、培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简称“金融学硕士生”),金融学院立志将该项目打造成为一个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专业项目。金融学硕士项目的目标是训练和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方法和技术、通晓中国和国际金融业运作方式和惯例的国际级金融人才。与国内其它金融学硕士项目相比,SAIF金融学硕士项目的特色为:直接引进国际名校的一流师资、全面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置、国际化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由模拟实验室支持的现代化教学方法。SAIF金融学硕士项目的总体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充分体现将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实际状况密切联系的基本风格。
金融学博士
SAIF自2010年起招收金融学博士,现有博士生导师11名,皆为国际一流商学院现任讲席教授或正教授。他们具有丰富的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能引导学生进行最前沿的金融学研究。此外SAIF还有5位在国外名校有终身副教授教职的特聘教授,他们也会参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
全球金融DBA
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凯瑞商学院强强联手推出,这是美国顶尖DBA首次进入中国,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金融和全球化为特色的专业性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教育项目。项目汇集全球著名的金融和管理学师资,100%拥有欧美著名商学院博士学位和终身教职,超过70%的教授直接用中文授课,超过50%的教授为所在领域的讲席教授。完成学业即被授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金融工商管理博士学位(DBA);兼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习证书。
高层管理教育EE
SAIF EE 既拥有学院50余位深谙国际理论和本土实际的世界级教授阵容,又汇聚了一批有着欧美一流学府博士学位、理论功底深厚且实践经验丰富的部委高层与业界领袖。这支涵盖了政商学领域的卓越教授队伍,为项目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全面的知识体系、深刻的市场洞察以及强大的实战经验。设计了包括顶级管理课程、综合管理发展课程、金融管理专业课程等三大类别的20项精品课程,为来自各类优秀金融机构的金融家和中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系统、前沿的金融类高层管理教育整合学习计划。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研究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强调以超前性和指导性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学院刚创建不久便于2009年8月成立了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CAFR作为一家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端开放研究平台和顶级智库,旨在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帮助社会各界解决重大金融问题和挑战,为中国现代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满足市场和政策需求的创新思路、方案、产品和技术;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融入SAIF 各项目的课程,提升学员思想力与创新力。
成立五年来,CAFR的研究团队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还充分发挥了智库作用,在国际、国家以及地区各层面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政府等政府部门提供了重要决策建议。同时,CAFR与国内外多个机构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包括新华社、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政府、欧洲风险管理研究联盟、IBM和穆迪等等。此外,CAFR还邀请和组织学界、政府和业界的各类高端人士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经济和金融问题进行交流,打造了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
学术高地
——全球领先的知识原创能力在学术研究方面,SAIF/CAFR的专家共完成学术论文207篇,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19篇,其中,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三大国际顶级金融期刊的论文达53篇之多(其中以SAIF或CAFR署名的文章数为11篇),已经达到亚洲一流高校的水平。
研究领域
——国际思想对焦中国问题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所急需以及CAFR的独特优势,CAFR明确了四大核心研究领域:宏观金融、资本市场、风险分析和资产管理。目前研究团队已经针对这四大领域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宏观金融研究中心由张春教授和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资深经济学家查涛联合主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Sims任学术顾问。中心针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金融开放的步骤和进程等重要问题,结合理论、立足现实、调整视角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中心联合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加拿大央行、美国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2014年3月共同举办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国际研讨会”代表了该领域国际一流水平。
资本市场 由王江教授发起主持的中国资本市场项目(China Capital Market Project, 简称CCMP),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原始数据进行深入清洗、挖掘、整理和计算,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的、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相关问题最全面、最专业和最权威的金融数据库(简称CCM数据库),为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提供相关数据支持,并为专业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主要参考依据。
该项目即将推出研究成果——《中国资本市场年鉴》(China Capital Market Yearbook 2013)。由严弘教授主持的“中国银行间市场研究”,则致力于对债券市场的定价和交易模式进行全面描述和评估。
风险分析CAFR与IBM合作创建了风险分析中心,着力于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建造世界一流的风险分析平台,并通过应用研究、行业培训和业务实践,探求符合中国实际和国际标准的风险管理规范。
该风险分析研究包括由陈宏教授主持的信用评级项目,旨在建立国内具有权威性的全量化信用评级体系。项目组通过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风险管理中心的合作,获得了来自国际最前沿的违约率预测以及信用风险计量体系的技术支持。同时,项目组将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这对各创新融资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产管理目前资产管理领域的重点在于研究和评价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其中,信托研究项目组于2013年底发布的《信托公司兑付风险评价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该成果在国内首创了信托公司兑付风险的评级体系和方法,为研究信托行业的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另外,由梁兵教授和严弘教授联合主持的“对冲基金评价体系项目”,应用国际上先进方法,结合中国私募行业的实际情况,正在研究出适合于中国的对冲基金评价体系,以帮助中国对冲基金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高端智库
——深度解析中国本土金融课题
CAFR研究团队共完成内外部研究课题30余项,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交通银行等政府和机构提供了建议和咨询。
代表性成果包括:
《SDR作为国际货币定价基准的可行性研究》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评估报告》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结构失衡及其对中国货币体系的影响》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动向研究报告》
《人民币国际化的双中心战略》
《国有石油企业的多元化价值评估》
《中石油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策略》
《交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规划》
⑵ 程琦程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程琦教授,性别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教授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领域深耕细作,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疾病的人群分布及有关因素的研究。
程教授在学术地位与任职方面,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及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同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上海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和亚太地区多发性硬化研究策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学术经历方面,程教授拥有丰富的海外留学和研究经验,包括在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经历和研究员工作。
近12年来,程教授一直专注于神经流行病学研究,从回顾性研究到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和人群监测。在瑞典、中国哈尔滨和上海地区,程教授组织了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糖尿病、AD等的流行病学监测网络,研究成果显著。程教授在国际医学杂志上发表有关流行病学的英文论文达18篇,填补了国内大规模人群基础上的流行病学研究空白。其研究成果荣获2007年度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际合作方面,程教授承担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课题“中国与瑞典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等项目。此外,程教授自1997年以来在国际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英文论文,为神经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及多发性硬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做出了贡献。
程教授在医学教育领域也有显著贡献,包括撰写学术论坛文章和参与编写继教教材。近年来,程教授发表论文十余篇,涵盖了影像科主任医师的专业方向和技术特长,包括CT诊断、乳腺病变诊断、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等。
(2)上海交通大学程方教授扩展阅读
程琦 为一人名,其中著名人物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琦,女,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另一位程琦 男,1963年8月出生,汉族,山西武乡县人,1990年7月入党。中共黎城县委常委、纪检书记,
⑶ 畜牧兽医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工作总结有哪些
畜牧兽医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工作总结有哪些
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名单
姓名 职称或职务 工作单位
吴孔明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孔明:围绕着Bt水稻究竟能不能吃,农业部委托检测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后证明,它像常规食品一样安全。
简光洲:蒋高明准备在《南方周末》上搞个民间绿色提案,就是让转基因研究者自己先来试吃,征集志愿者来试吃转基因产品,这种方法可行吗?
吴孔明:我觉得不可行,也没有必要。我觉得任何国家都有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制度。这些都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转基因安全证书的发放,国家是依法、有序科学地进行。
我们现在不能研究一个新药,一定要让研发者自己试吃,吃完之后再去用。你觉得这个可行吗?因为什么东西不是说敢不敢吃,它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
段武德 高级农艺师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石燕泉 副司长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杨汉春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黄大昉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
杨晓光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方向东 常务理事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朱水芳 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
章桂明 研究员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谢道昕 教授 清华大学
张大兵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于嘉林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万建民 教授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沈志成 教授 浙江大学
李新海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赖锦盛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朱玉贤 教授 北京大学
李付广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
卢长明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董英山 研究员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李聪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
郭安平 研究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刘勇 研究员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路兴波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贾士荣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
面对源源不断的反转基因作物的浪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贾士荣教授认为,到目前为止,凡是经过科学评价和政府部门的严格审批获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全世界数亿人食用后至今尚未出现一例转基因食品中毒或医疗事故。
贾士荣指出,所有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批程序,都是经过8到10年的安全性评定才会推向市场。
贾士荣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他的一个转基因水稻正在参与商业化种植申请。他反驳说:“我想请教那些反对者,他如何回答几十年以后的事情?科学在现有的水平上认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科学是动态的,说不清几十年后的事情。但如果以后出现了问题,科学会解决它。”
彭于发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卢宝荣 教授 复旦大学
喻大昭 研究员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王志兴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
徐海根 研究员 环保部南京环境研究所
薛勇彪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林敏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具有两方面的优势,打破不同物种间的天然杂交的屏障,由于它的基因操作具有更明确的功能,后代的表现可以准确预期。我这里特别强调,只有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密切地结合,才有可能培育出多抗、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才能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为什么要做转基因水稻,因为它具有保证我国的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竞争态势上来讲,我们有丰富的资源,水稻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基础都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使转基因水稻商品化,既不怕国外公司进来争夺国内市场,我们还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像转基因抗虫棉一样进入国际市场。美国虽然发展势头很强劲,但在水稻这个问题上,不是最强势的,而欧洲在争论中还停滞不前。所以,我们现在选择转基因水稻,抢占发展的先机和接受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技术优势,促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袁隆平院士曾经提到,如果我们现在不发展分子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短则五年、长则十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从这些都可以看到,中国发展转基因水稻可以推进产业化,不仅从国家需求上是必要的,从战略上考虑也是迫切的。
依据:林敏:农业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造福人类
涂长春 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所
童光志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所
林祥梅 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
刘娣 教授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李宁 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
常智杰 教授 清华大学
蒋思文 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
曹斌云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标 副研究员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所
姜平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孙效文 研究员 中国水科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李宁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徐海滨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魏雪涛 副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陶爱林 教授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黄昆仑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王静 研究员 天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巍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姚斌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
薛长勇 主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
沈连忠 研究员 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王雪 副研究员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覃文 教授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杨士友 研究员 安徽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
彭少杰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
王熳 高级工程师 河北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
王硕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陈功 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⑷ 给我举些放弃国外优越待遇回国建设新中国的名人及事迹
杨承宗,放射化学家,1951年秋响应周总理号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代放射化学工作者。
罗祖道,1957年回国,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力学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对弹性理论、板壳理论、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有较深研究。
华罗庚,1950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钱学森,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
邓稼先,1950年8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