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科学院士南京大学教授
Ⅰ 程镕时院士逝世,这位院士在生前都有哪些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程镕时先生因病于2021年2月7日19时36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在他数十年的教授生涯中,程镕时孜孜不倦,潜心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为师者,既要做“经师”,要精于“授业”“解惑”,教给学生知识和本领;更要做“人师”,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程镕时心中装着家国,满怀对科学真理的热情、对莘莘学子的热爱,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不懈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
艰辛求学 永念恩师教诲
1927年,程镕时出生于江苏宜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小学还没毕业的程镕时就跟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清晰地记得,一家人乘坐一条小船,风雨飘摇逃到安徽芜湖,再周转汉口、长沙、零陵、沅陵,直到四川。在湖南、四川流亡期间,程镕时先后在湖南雅礼中学、重庆战区学生补习学校就读,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长时间饱受战乱之苦,这让程镕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立志要用知识撑起人生的大厦,报国图强。1944年程镕时被西南联大录取,却因为日军的侵袭,再加上突然患病,没能入读。1945年,程镕时考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我的一生,深感幸运的是在每一个关键阶段都遇到了前辈师长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戴安邦、张龙翔、钱人元三位恩师,对我影响甚巨,难以尽言。”恩师的言传身教让程镕时永念在心,并对其后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程镕时事必躬亲,即使年纪增大,身体不适,他仍经常去实验室,参与学生论文的选题,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几乎全程跟进。程镕时常说,人上讲台,心更要上讲台。他告诫学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科研工作就像在茫茫大海里划舟,要能耐得住寂寞,面对惊涛骇浪,要能经得起一次次的失败。他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不要迷信文献,要敢于超越前人。怀着一颗师者之心,程镕时希望每个学子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国之栋梁。
“我刚读程先生的博士的时候,第一次去他家,他就对我说:做科学研究要有献身精神,要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情。” “我现在有很多培养学生的习惯就是从程先生那里学来的。一方面,他非常平易近人,总是不断鼓励学生;另一方面,对课程和研究要求又非常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程先生的勤奋和自律,更让我懂得在要求学生之前,自己必须以身作则。” 程镕时的学生们一直谨记教诲。
程镕时一直对新鲜事物满含热情。1977年,程镕时亲戚从美国带回一台可编简单程序的小计算器,他如获至宝,“在当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这台小计算器对数据处理帮助极大。”即使年逾古稀,程镕时仍对电脑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等兴趣浓厚,甚至还手把手地教学生使用。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直深深激励着每一个学子。
Ⅱ 求中国的"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 欧洲科学院院士含金量似乎太低。
截止2019年,中国的"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为。
1、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康
2、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
3、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
4、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帅志刚
5、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科学教授孙大文
6、东南大学数学系曹进德
7、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8、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
9、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主任何成洲
10、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
11、北京理工大学梅宏
12、清华大学朱文武
13、浙江大学聂珍钊
14、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
15、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
16、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金双根
17、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郎建平
18、香港城市大学杨彤教授
19、东南大学教授曹进德
20、复旦大学教授金国新
21、同济大学教授张弛
22、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任广禹
欧洲科学院院士含金量并不低,欧洲科学院院士来自35个欧洲国家,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有院士3000人左右,包括6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多位是在当选院士后才荣获诺贝尔奖的。
(2)2019科学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扩展阅读:
欧洲科学院(The Academy of Europe)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倡导创立,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包括东、西欧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分20个学部,其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候选人首先由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推荐到科学部,经学部初审后推荐到提名委员会进行通讯评审,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
Ⅲ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简介(10)
苏纪兰院士(1991年当选),1935年12月31日生于湖南攸县,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藉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1年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67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从事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的影响研究,长期致力于中国近海及河口海洋动力学研究,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主持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并与南海海洋学者进行海盆尺度的同步配合调查,系统论证了黑潮动力机制及与台湾暖流的关联。
孙和平院士(2019年当选),1955年8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6年—198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0年—1991年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与微小形变的高精度重力信号检测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国家精密测绘、全球大尺度地球动力学和空间技术提供新理论指导。
孙鸿烈院士(1991年当选),1932年1月31日生于河南濮阳,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1960年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至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长期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研究,建立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研究推向深入阶段。
谈哲敏院士(2021年当选),1965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中尺度气象学等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
陶澍院士(2009年当选),1950年8月14日出生于上海,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微量有毒污染物排放、归趋和效应等区域尺度环境过程研究,揭示健康危害与基因易感性参数的定量关系。
滕吉文院士(1999年当选),1934年3月14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提出巨厚地壳与相对薄岩石圈结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的双层“楔板”模型等理论。
童庆禧院士(1997年当选),1935年10月2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提出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
涂传诒院士(2001年当选),1940年7月24日出生于北京市,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太阳风湍流和形成机制研究,提出并证实了太阳风阿尔芬起伏中存在着湍流相互作用,发展了非均匀磁流体介质中的湍流传输理论。
Ⅳ 谈哲敏宜兴哪里人
谈哲敏是宜兴宜城人。
谈哲敏,1965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1986年,谈哲敏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天气动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系主任;2006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9年2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9年6月,任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202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4月,任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谈哲敏对学信余生培坦游的培养
谈哲敏自1990年起承担了大气科学系本科生《动力气象》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教授研究生《中尺度动力学》、《大气动力学》课程。他对本科生专业课的讲授深入浅出,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对研究生专业课的讲授,除了对理论较深章节进行精辟透彻地论述外,主要是安排学生阅读大量的学科前沿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培养研究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
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辅导培养自己的研究生,他对研究生采取拓宽理论基础,抓住学科前沿配销的培养模式,每周集中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对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及时辅导。他经常鼓励学生们多思考,并要求他们不要局限于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应当关注数学、物理学的发展动态。